佛教两大派系:大乘与小乘的真相

 _9924e5d2-2778-4388-a2bc-40b931c31c44.jpgVHz中华典藏网

说起佛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南传小乘”和“北传大乘”——好像小乘佛教在东南亚那一带,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仿佛一南一北分得泾渭分明。有人还以为,小乘是“自了汉”,大乘才“度众生”,所以大乘“更高级”。可真相真是这样吗?VHz中华典藏网

今天我们就从头讲起,看看这两“乘”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怎么一路走到了今天。VHz中华典藏网


故事要从公元前5世纪说起。VHz中华典藏网

那是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483年)在古印度开悟之后,在恒河流域各地教化众生的时代。他讲的佛法,原本没有什么“大乘”“小乘”之分,大家都称他为“佛陀”,意思是“觉者”。VHz中华典藏网

佛陀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召开了第一次“结集”(相当于会议,整理佛陀教法),地点在王舍城。会议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摩诃迦叶主持。那时候的佛教,基本以“比丘僧团”为中心,讲求修行、戒律、禅定,目标是断烦恼、证涅槃VHz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小乘佛教”的雏形。但注意!那个时候,根本没人说这是“小乘”!大家都觉得这是正统佛法。VHz中华典藏网

这个早期佛教,我们今天叫它“部派佛教”或“声闻乘”。“声闻”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听佛说法而悟道的弟子”。他们追求的是“我自己解脱”,重点是自己修、自己证,早日脱离轮回。这听起来没毛病,谁不想早点离苦得乐?VHz中华典藏网


但问题出现在佛陀涅槃后一两百年。VHz中华典藏网

佛陀的弟子越来越多,大家对于佛法的理解也开始有分歧。比如,有的人强调“戒律必须原封不动”,有的人觉得“可以根据时代灵活调整”;有的人主张佛法只传给出家人,有的人主张在家人也可以修行。VHz中华典藏网

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正式分裂成两个大派:上座部大众部VHz中华典藏网

“上座部”顾名思义,就是“坐在上面的老资格”,他们保守、严谨,坚持原始教义;而“大众部”则相对自由、开放,强调“人人可成佛”,更注重菩萨精神。VHz中华典藏网

这两个派别继续分化,到了公元前2世纪,佛教已经出现了二十多个部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股新思想的潮流悄悄兴起——它不满足于“自己解脱”,它要“众生皆成佛”。VHz中华典藏网

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开端VHz中华典藏网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道”。VHz中华典藏网

他们认为,修行不只是为了自己涅槃,还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哪怕自己延迟成佛,也要“度尽众生而后成佛”。VHz中华典藏网

这股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等等。里面处处强调菩萨的精神,比如《法华经》说:VHz中华典藏网

“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VHz中华典藏网

意思是:真正的佛法,只有一条大路(即成佛之道),没有什么两条三条路,其他都是佛陀权宜之说。VHz中华典藏网

你能感受到,这种说法有点“推翻旧制度”的意味了。它直接说“声闻乘”(也就是早期佛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目标是大家都要走上成佛的大道。这就为后来的“大乘vs小乘”埋下了火药桶。VHz中华典藏网


那“小乘”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呢?VHz中华典藏网

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出现“小乘”这个词,是在大乘经典《维摩诘经》里。书中提到:VHz中华典藏网

“彼小乘人,不能了知佛所说法。”VHz中华典藏网

这话的意思是:那些修小乘的人,理解不了佛法的深意。VHz中华典藏网

很明显,这不是一个“中性词”,它带有批评的意味。大乘佛教徒用“小乘”来形容那些只追求自我解脱、不愿发大愿、度众生的修行人,意思就是“你们坐的是小车,只顾自己走,我们是大车,能载众生”。VHz中华典藏网

换句话说,“小乘”是大乘佛教对早期佛教的一种贬称,并不是对方自称的!VHz中华典藏网

事实上,直到今天,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的人,仍然坚持他们才是原始佛教的正统,不承认“小乘”这个标签。他们更喜欢叫自己“上座部”(Theravāda),意思是“长老的教法”。VHz中华典藏网


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乘”呢?VHz中华典藏网

如果用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来讲:VHz中华典藏网

  • 小乘佛教就像一个人想修行,是为了“我自己先脱离苦海”,比如像僧侣闭关苦修,远离尘世,目标是个人证得涅槃。VHz中华典藏网

  • 大乘佛教则像一个人发愿:“我不光自己要修,还要拉大家一起走”,甚至愿意暂时不成佛,继续留在轮回里帮众生。VHz中华典藏网

这两种方式,没有谁“高谁低”,只是角度不同。早期佛教重视“自我净化”,大乘佛教强调“利他精神”。一个是“先救自己”,一个是“先救别人”。VHz中华典藏网

佛陀有没有说过“你们以后要分成大乘小乘”呢?没有。历史学家和佛教学者普遍认为,这些都是佛陀圆寂后,弟子们根据各自理解、修行方式不同,逐渐发展出来的。VHz中华典藏网


顺便说一下,中国佛教的形成,几乎完全是大乘佛教的体系。VHz中华典藏网

中国在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开始正式传入佛教,最早翻译的经典就是大乘经典,比如《四十二章经》、《般若经》、《法华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高僧如鸠摩罗什、玄奘、智顗、慧远等人,几乎都是大乘代表。VHz中华典藏网

《高僧传》里就记载,东晋高僧慧远(净土宗初祖)常说:“愿生西方净土,助佛弘化,广度群生。”这完全是大乘思想的体现。VHz中华典藏网

中国人天性喜欢讲“家国天下”,重视群体命运,也强调道德与慈悲,这种文化土壤和大乘佛教的“利他、发愿、普度众生”理念非常契合,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成了主流。VHz中华典藏网


而南传佛教则保留了更多早期佛教的原貌。VHz中华典藏网

比如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佛教以出家僧团为核心,修行目标是个人证悟“阿罗汉果”。经典主要是巴利语的《三藏经》(即《律藏》、《经藏》、《论藏》)。他们的教义、戒律都非常接近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VHz中华典藏网

而且他们不承认大乘经典是真正的佛说。他们认为,佛陀只讲过《三藏》,后来的大乘经典是弟子们后加的。换句话说,他们觉得大乘佛教“加戏”了。VHz中华典藏网


但你说,这两种佛教,谁更好?VHz中华典藏网

历史上有很多辩论,但说实话,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你问一个医生:“是做心脏手术厉害,还是做心理疏导厉害?”这两者都在救人,只是方法不同。VHz中华典藏网

大乘佛教的优点是强调慈悲,重视大众化、普及化,很多中国人之所以接触佛教,是因为大乘佛教的“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这些形象深入人心。而小乘佛教(上座部)则保留了原始佛法的严谨性、出家精神和禅修传统,对于修行者个人的精神锻炼非常有帮助。VHz中华典藏网


其实,到了现代,很多佛教学者都提倡,不必再用“大乘”“小乘”来互相贴标签。比如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说过:VHz中华典藏网

“佛法本无大小,随人心量而异。”VHz中华典藏网

你心量大,你的修行自然就大;你心量小,修行也就局限。这不是标签的问题,而是修行的本质。VHz中华典藏网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我们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VHz中华典藏网

我们问“大乘小乘哪个更好”,就像问“走路好还是开车好”,你要先问的是:你要去哪里,你要带谁一起走?VHz中华典藏网

如果你是一个想静下心修行的人,小乘佛教的戒律、禅定、专注很适合你;
如果你是一个希望帮助他人、弘法利生的人,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很适合你。VHz中华典藏网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说过一句非常中肯的话:VHz中华典藏网

“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是为佛道。”VHz中华典藏网

自己得度,同时也帮助别人得度,这才是佛道的圆满。VHz中华典藏网


所以,不管你是乘“大车”还是“小车”,重点不是车的大小,而是你愿不愿意走,愿不愿意带人一起走,愿不愿意走到最后。VHz中华典藏网

至于佛陀,他可能微笑着看着我们说:“其实你们都是坐在同一辆车上啊。”VHz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