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是什么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虎气腾腾的黄金时代。当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于是,一位位思想家风起云涌,欲救百姓于水火中。孔子周游列国,倡导"礼乐";墨子摩顶放踵,提出"兼爱";孟子东奔西走,呼吁"仁义";后人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应运而生。
然而,圣贤们汲汲然奔走于天下,却无所建树。在这种情况下,若干思想家便心灰意冷,只是"苟求性命于乱世",而不愿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其中有位杨子,也算是代表人物了。孟子便曾提过这么一句"逃墨必归于杨"(《孟子·尽心上》),于此,可见一斑。
杨子,名朱,战国时期魏国人。他阐发了一种人生哲学,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释人生。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这一句话并不没有言过其实,基本上还是客观的。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为我"的主张,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是断断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
杨朱没有留下任何遗作,《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都曾提起过他,其中《列子·杨朱》篇最详。
《列子·杨朱篇》记载,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这话,便有自保其意,是以出了位自私自利的弟子。
另外,有学者怀疑杨朱便是庄子,但应无可能。
关于杨朱,有两个故事较有名。
一、"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后句所指的便是杨朱的一个传说,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的歧路,竟哭了起来(后世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也有一故事,"阮籍哭穷途",不同的是,杨朱是遇歧路而哭,阮籍是无路可走而哭。在古代,两人的哭都很名,杜甫有"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之句,雷琯有"朝为杨朱泣,暮作阮籍哭"之句)。
二、杨朱其弟杨布外出时穿素衣,在外遇到下雨,便换了件黑衣,回家时他家的狗竟不认得主人了,狂吠起来。杨布气得要打狗,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如果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感到奇怪吗?"(《列子·杨朱》)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