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是什么人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是一个虎气腾腾的黄金时代。当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于是,一位位思想家风起云涌,欲救百姓于水火中。孔子周游列国,倡导"礼乐";墨子摩顶放踵,提出"兼爱";孟子东奔西走,呼吁"仁义";后人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应运而生。
然而,圣贤们汲汲然奔走于天下,却无所建树。在这种情况下,若干思想家便心灰意冷,只是"苟求性命于乱世",而不愿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其中有位杨子,也算是代表人物了。孟子便曾提过这么一句"逃墨必归于杨"(《孟子·尽心上》),于此,可见一斑。
杨子,名朱,战国时期魏国人。他阐发了一种人生哲学,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释人生。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这一句话并不没有言过其实,基本上还是客观的。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为我"的主张,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是断断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容易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
杨朱没有留下任何遗作,《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都曾提起过他,其中《列子·杨朱》篇最详。
《列子·杨朱篇》记载,杨朱是老子的弟子。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这话,便有自保其意,是以出了位自私自利的弟子。
另外,有学者怀疑杨朱便是庄子,但应无可能。
关于杨朱,有两个故事较有名。
一、"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后句所指的便是杨朱的一个传说,杨朱某次外出,遇上一条岔路,或许是一时不能决定走哪条路,或许是联想起人生的歧路,竟哭了起来(后世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也有一故事,"阮籍哭穷途",不同的是,杨朱是遇歧路而哭,阮籍是无路可走而哭。在古代,两人的哭都很名,杜甫有"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之句,雷琯有"朝为杨朱泣,暮作阮籍哭"之句)。
二、杨朱其弟杨布外出时穿素衣,在外遇到下雨,便换了件黑衣,回家时他家的狗竟不认得主人了,狂吠起来。杨布气得要打狗,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如果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感到奇怪吗?"(《列子·杨朱》)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