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通”?
一般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政书合称“三通”、“前三通”。
《通典》
《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历时三十馀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8门。
杜佑着《通典》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对後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接下来的“三通”、“续三通”、“清三通”,乃至于“十通”完全仿照了《通典》的体例,而且制度史的另一个写法——“会要”,也是受了通典的影响。
《通典》的体例仿效正史纪传体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专门记载历代政经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杜佑在篇首加上序言,篇中遇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的地方,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马端临对《通典》评价极高,他认为《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
《通志》
《通志》,宋郑樵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体例仿史记,记录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包括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以二十略价值最大。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
此书材料较通典翔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