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藏书家井度考略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文献。据相关研究表明,公武以藏书家井度赠书为主要依据,并且在自己藏书的基础上,除其重复,写成此书而名传千古,但井度其人却湮没史海,不为人知。笔者试根据史料,大致勾勒他的生平行实。
井度字宪孟,号南阳公。
按:《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晁氏读书志》云:“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1]
淮宁人,井亮采之子。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七:“井度,亮采子也。亮采,淮宁人,元祐殿中侍御史。”[2]又卷一百三十五“度,亮采子”。[3]按:井亮采,元丰中为奉议郎,金部员外郎、京东运判。元祐二年九月,徙河东转运副使。三年三月,知滑州。六年,为梓州路转运副使。七年,权发遣陕西路转运副使。[4]亮采其人,“端亮不倚”。[5]淮宁,《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淮宁府,辅淮阳郡镇安军节度,本陈州,政和三年改辅为上,宣和元年升为府。”[6]治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然而《袁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序云:“南阳井公”,[7]交代井度为南阳人,与《要录》矛盾。南阳,或为其郡望,待考。
靖康元年四月,领京西转运使。
按:《靖康要录》卷四:(靖康元年)四月二日,“臣僚上言:‘……京师亦乞遴选漕臣如京东施行,庶几两路编氓积年冤愤一旦消释。’奉圣旨:‘……京西路委井度。”[8]按:漕为一路转运使之别称,如《宋史》卷三百五《薛映传》“改京东转运使,徙河东,兼河西随军,……再领漕京东。”[9]
又兼将作少监。皆以远在蜀中,未能及时赴任。
按:此见李光《乞修京城守御之备札子》,文中有云:“今金人恃兵力之强,劫质亲王大臣,以三镇为辞,势必深入,则都城守御之备安得不汲汲也。……兼新除少监井度见在蜀中,未有到任之期,乞逐急选任有材干官同共管干。”[10]这篇文章作于靖康元年金兵包围汴梁之时。
建炎三年,在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任上。
张浚《措置兴元府劄子》云:“臣窃见汉中控制巴蜀,襟带五湖,……兴元旧五城壁,既作都会,理须缮治。……见任守臣井度官卑体轻,难以责办。臣以具奏汤东野、梁扬祖二人内,乞出圣意,选差一员前来知兴元府。”时间注明是:“建炎三年十一月”。[11]时张浚为宣抚处置使,节制川陕。至于张浚的这封奏章有没有奏效,待考。
建炎四年九月,以朝议大夫为利州路转运副使。[12]
绍兴十年五月,以权州陕宣抚司参议官兼权四川转运副使。
李心传《要录》卷一百三十五:“绍兴十年五月己亥,诏右朝请大夫、权州陕宣抚司参议官井度,兼权四川转运副使。度,亮采子,久任于蜀,故胡世将奏用之。是时,关中诸军已选而复入,蜀中已罢对籴停水运,仓廪罄竭。度建议请将绍兴八年罢催对籴所欠,并九年应纳,十年起催之数,并以军令督之。世将恻然久之”。[13]按: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胡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绍兴九年以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14]
闰六月,始受命为四川转运副使。
李心传《要录》卷一百三十六:“井度言:‘成都、潼川两路对籴并脚钱折纳米,今运至鱼关,计阙二百万缗,无所从出,乞每石复理十千。’ 宣抚副使胡世将从之。”[15]
绍兴十一年夏四月,在四川,得直秘阁,以“饷军之劳也”。[16]
绍兴十二年秋七月,“兼川陕宣撫司参议官,令再任”。[17]
绍兴十三年,在四川,与郑刚中为同僚。
《要录》卷一百四十八:“三月,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乞增印钱引四百万缗,许之。先是直秘阁、四川转运副使井度言:‘右护军岁计阙七百七十八万缗,乞拨四川免行钱五十万缗,仍添印钱引。’户部奏免行钱乃朝廷窠名,不可予,止命增印焉。”[18]按: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绍兴十二年,胡世将卒,刚中继任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有《北山文集》传世。[19]
绍兴十四年春,罢任,出川。郑刚中作文送之。
刚中《送井都运出峡序》云:“吾友宪孟大监以才能任用,自维扬受命,入蜀,为帅、为漕,再为四路转运副。使其理财佐军之日,心劳力苦,比他人独久且多。绍兴甲子,代者合符,治行有日。某命酒酌而贺之。”又云:“今宪孟俯仰数年,军中饱暖如一日。申酉之役,重兵陕辅成功,不以无食而还,大将、禆佐、卒隶今皆愿留不可得。公乃乘春水未满之时,舟楫告具,浩然望三峡,啸歌而出,势如释缚解絷而就安旷,岂不乐甚矣哉?”[20]
按:这篇文章给出了不少关于井度的信息。首先是大监。考虑到靖康元年,井度被授予将作少监,那么后来很可能升为了将作监。其次,维扬受命。维扬即扬州。建炎二年到建炎三年四月之间,高宗一度在扬州。[21]可以得知,井度受命如蜀,也应该在这一段时间。第三,“为帅”应当指知兴元府。第四,绍兴甲子即绍兴十四年。“都运”为都转运使的简称。南渡后只有四川设此职,总领四川财赋。绍兴十五年,以郑刚中之请罢。[22]井度为四川四路转运副使,或同时担任此职,所以郑刚中称之为“都运”。
另外,《北山集》卷二十有《答井都运》一文,文中有曰:“夫取四路之材,供亿十万之众,此非绵薄者所能左右,如探帑藏而饷宾客,取之用之,一谈笑而办。真念国忧时之士腾骧展用之日,而雅志方有鼔枻出峡,泛长江秋水之兴,无乃近爱力之嫌乎?”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井度可能一度向郑刚中提出辞呈。在这篇文章理,郑刚中明显的表示拒绝,只是态度比较委婉。
本年,在眉山刊行《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七史。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宋书》一百卷:“嘉祐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缪亡缺,始命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秘阁所藏多误,不足凭以是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民间传者尚少。未几,遭靖康丙午之乱,中原沦陷,此书几亡。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日所颁本。时四川五十余州皆不被兵,书颇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23]但是今年春井度就罢官,当时上述七史很可能尚未完工。
晁公武为井度属官。井度罢,公武求为刚中幕僚,刚中不从。绍兴十七年九月,郑刚中罢。十二月,贬郴州桂阳居住。公武有力焉。
《要录》卷一百五十六“初,四川都转运司之废,用宣抚副使郑刚中请也。既而复以太府少卿赵不弃总领宣抚司钱粮。刚中与之不协,不弃颇求其阴事。”[24]而“晁公武初为井度属官,专事掊克聚敛以济其私。及度之罢,求为郑刚中幕客不从,遂以刚中之事告于赵不弃。至兴大狱,摄逮纷然,连及平人,死非其罪。不弃倚为心腹,荐之故相秦桧。”[25]
井度待公武甚厚,卒前以所藏书赠之。
衢本《郡斋读书志》原序:“公武仕宦连蹇,久益穷空,虽心志未衰,而无书可读,每恨之。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余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而后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书凡五十箧。”[26]此序作于绍兴二十一年,据此可知井度应当卒于此前,而卒地应当在庐山。
井度编著书四种,分别是《蜀三神祠录》五卷、《分灯集》二十五卷、《禅苑瑶林》一百卷、《会解楞严经》十卷。[27]
《郡斋读书志》卷八“《蜀三神祠录》五卷,右皇朝井度编。任四川漕日,裒梓潼、灌口、射洪三神祠碑文板记成此书云。”卷十六“《禅苑瑶林》一百卷,右皇朝井度编,取《三灯录》所载祖师言行,附入诸方拈提语句,且是正其差误云。” “《分灯集》二十五卷,右皇朝井度编。盖续三灯录也。”“《会解楞严经》十卷,右唐僧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书。予尝为之序。”可见,井度同时还是一位精通禅学的士大夫。
注释:
[1] 徐小蛮点校,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5页。
[3] 同上书第二册,第814页。
[4] 曾枣庄等《全宋文》第102册,第327页。
[5] 毕仲游《西台集》卷五十《丞相仪国韩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2116页。
[7] 孙猛校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8] 佚名《靖康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宋史》,第10090页。
[10] 《全宋文》第154册,第148页。
[11] 《全宋文》第187册,第314页。
[1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5页。
[13] 同上书第二册,第814页。
[14] 参见《宋史》卷三百七十《胡世将传》。
[1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二册,第827页
[16] 同上书,第869页。
[17] 同上书第三册,第33页。
[1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三册,第71页。
[19] 《宋史》卷三百七十《郑刚中传》。
[20] 郑刚中《北山集》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 《宋史》卷二十五《高宗纪》二。
[22] 徐规点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一,中书书局2000年,第225页。
[23] 《郡斋读书志》,第184页。
[2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三册,第180页。
[25] 同上书,第517页。
[26] 《郡斋读书志校正》,第15页。
[27] 分别见《郡斋读书志校正》第356页,第783页、第786页、第787页。
(原载《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2期)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