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努尔哈赤述。载《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原件为大字印本,藏北京图书馆。全文约4000余字,虽有残缺,但大体意思明确。这份当年后金的宣传材料本无作者姓名及撰写时间,但从其内容及语气看,当为努尔哈赤口述,臣工执笔修润之文,写于天命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后金灭叶赫之后。
努尔哈赤作为曾受明赐封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的职官,30年来谨遵臣节,表现得十分恭顺,“看边效力,忠顺有年”,恪遵朝旨,做不侵不叛之臣,并多次受到明朝赏赐,本人也多次进京朝贡。尽管他东征西讨,兼并诸部,但却一直是明顺暗违,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极力避开明朝的注意力。直到尾大不掉,足以同明朝抗衡之时,他才露出本来面目,公开打出叛明的旗号。如何扭转天下世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他叛明、攻明的道理何在,如此下去有何前途,需要申明观点,需要辩解,需要为自己制造舆论。这篇檄文即为此而作,它阐述了努尔哈赤叛明、攻明之理由,大讲历史上兴亡之例证,说明后金必胜,明朝必败的道理,为后金继续攻明并取代明朝君临天下大造舆论。
全文说理论事一气呵成,饱含情感,带有强烈的声讨论辩意味,有咄咄逼人之势,反映了努尔哈赤叱咤风云、睥睨一世的气概。一开头,第一层单刀直入以斥责蔑视的口吻,怒斥万历帝居心不公,以国大兵众干涉边外事物,助北关 (叶赫) 不正之人强欲扶持,对我却屡行欺逼,势不相容,必欲杀之。我忍无可忍,才将历来苦辱之情即所谓“七大恨”具奏上天,方敢起兵攻明。这是以受害者的身分声讨万历帝的罪行,为自己公开叛明、攻明,做了义正辞严的辩护。又说,我之初战获胜,实因行事公正,而获天佑。紧接着,就此大发议论,大意是说天命不可违,公正之心不可偏,如若偏心 (像万历帝这样)必出坏事。“自古以来,岂有一姓之中尝(常)为帝王、一君之身寿延千万,乃天运循环也。”这是全文中心论点所在,意即天道循环,没有一姓长久为帝的道理和先例。言外之意,宣布明运将终,为引出下面一大篇文字做了起笔。
第二层意思,历数历史上自秦朝以来,直至不久前的萨尔浒之战兴亡成败的19个实例,点明不论国大国小,势强势弱,凡想念不正、无道失德、听信奸人不用忠良、逆理谬行、自恃豪强无故起衅者天必不佑而降灾难,事败身亡,国运倾覆。而凡公正有德、遵从天命、明达政事、好贤纳谏者,必获天佑而降大福,获得天下。最后归结说:“我本大金之裔,曷尝受制于人!或天命有归,即国之寡小勿论,天自扶之而成之也。”这是画龙点睛之笔,说明叛明、攻明不仅理由充分,且仅仅是开端,取而代之并君临天下则是天命所归的必然之义。这就把后金攻明的大旗高高树起,号召部众共同奋斗。
最后一层,再言天道,言灾异征兆。大造明朝必亡、后金必兴的舆论,以归结全文。这是一篇以攻为守的杰作。努尔哈赤不愧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攻明起兵之初即充分注意舆论的重要,有效地使用文攻一手,进而收到与战场同功之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