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传奇《香囊记》介绍
《香囊记》传奇剧本。明邵灿著。明徐渭《南词叙录》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记》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明王世贞《曲藻》说:“《拜月亭》之下,《荆钗》近俗而时动人,《香囊》近雅而不动人。”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一涉藻缋,便蔽本来。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不胜其靡,此体遂不能废,犹古文六朝之于秦、汉也。”明徐复祚《曲论》说:“《香囊》以诗语作曲,处处如烟花风柳。如 ‘花边柳边’、‘黄昏古驿’、‘残星破暝’、‘红入仙桃’等大套,丽语藻句,刺眼夺魄。然愈藻丽,愈远本色。”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词工,白整。尽填学问。此派从《琵琶》来,是前辈最佳传奇也。”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荆钗》虽动人而俗,《香囊》虽不动人而雅,亦《琵琶》之类,未可废也。”近人吴梅《霜厓曲跋》说:“记中颇袭《琵琶》、《拜月》格调,如《辞婚》、《驿会》,皆胎脱二书。……《艺苑巵言》云:‘《香囊》雅而不动人。’余谓此记词藻殊不工丽,惟通本好用俪语,已开《浣纱》、《玉合》之先矣。”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记“关目既多蹈袭,中间复出有《水浒传》之宋江,及吕洞宾醉酒家之事,为无意义之穿插,关目极为混乱,断非佳构也。然此曲开明曲中文辞(又称骈绮派)一派之端,占戏曲上重要地位。”此剧和邱浚的《五伦全备记》,同为明初剧坛上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的代表作,思想内容陈腐浅陋。曲辞上极尽雕琢对偶的功夫,并杂以大量的典故;说白中大讲经义,长篇大论,卖弄学问,开了骈俪派戏曲的先河,给明代剧坛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