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鷟《游仙窟》介绍

《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张鷟撰。唐代开元年间此篇已传入日本,国内久已失传。日本有钞本及刻本两种,如醍醐寺钞本、元禄刻本等。近世始据日本钞刻本重新印行。有陈乃乾《古佚小说丛刊》本、上海北新书局川岛标点本、汪辟疆《唐人小说》本、1955年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方诗铭注释本。ogB中华典藏网

张鷟(658?—730?),字文成,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调露初登进士第,授齐王府参军,又数应制举,皆登甲第,颇有文名。曾任襄乐、长安等县县尉,迁鸿胪丞。鷟性情急躁,不拘小节,为宰相姚崇所恶。开元初,御史李全交劾其讪短朝政,贬岭南。不久升迁, 任司门员外郎。 鷟文思敏捷, 言谈诙谐。《新唐书》说他:“下笔辄成,浮艳少理致,其论著率诋诮芜猥,然大行一时,晚近莫不传记”。员半千称:“张子之文,如青钱万简万中,未闻退时,时流重之,目为青钱学士”(《旧唐书》)。著作除《游仙窟》外,尚有《龙筋凤髓判》4卷、《朝野佥载》6卷传世。ogB中华典藏网

《游仙窟》为张鷟早期作品,长约3万字。篇中叙述作者奉使河源,在积石山神仙窟中遇神女十娘、五嫂,彼此诗书赠答、戏谑调笑、宴饮歌舞,无所不至。后由五嫂作媒,将十娘许嫁文成,一夜而别,按唐时习俗,“仙”指妖冶女子,故题名《游仙窟》。作者有意夸饰十娘门第,称其为“崔女郎”、“博陵王之苗裔,清河公之旧族”,并以欣赏态度描写了她们与作者的轻佻浪谑之情。其粗鄙浅薄虽不足取,然全篇叙述委婉,词藻华艳,文多骈俪,时杂俚语俗谚,颇具特色,亦可见唐代民间讲唱文学的影响。此外,唐代一些口语也赖以保存。在初期唐传奇作品中,《游仙窟》确是一篇内容、形式都比较特殊的小说。ogB中华典藏网

《游仙窟》在唐传奇的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在内容上他已由写鬼神之怪转向传人事之奇,在艺术上也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转向细腻委婉的描绘。应该说,《游仙窟》完成了由志怪小说到传奇小说的过渡。鲁迅在《 (游仙窟)序言》中说:“不特当时之习俗如酬对舞咏,时语如䁠荌嫇,可资博识;即其始以骈俪之语作传奇,前于陈球之《燕山外史》者千载,亦为治文学史者所不能废矣”(《集外集拾遗》)。从多方面评价了这篇小说。张鷟在国外也享有盛名,据史书记载:“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其才名远播如此”(《旧唐书》)。ogB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