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儒家活法

儒家可能是在众多学派与思潮中,活得最明白的学派。这不奇怪,儒家的思想根源和起点是《易经》,是经过三千多年的累积和汇总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儒家的“内圣外王”取自于《易经》的“内数外象”。儒家认为世界的演变发展过程是:起初混沌太极,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就是一生二;二生四象,即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四象而后生八卦,即宇宙的八种基本元素,即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而后成万物象。流程细节虽然繁杂,但是规律从未变过,如果说,有一个主线定数贯穿其中的话,那么就是“数”,他们把它称之为“易数”;而各种变化的具体呈现就是“象”,称之为“易象”。ZAe中华典藏网

儒家认为做人不仅要通达人事,即灵活适从于外部易象;还要能够通晓天、地、人三才的变化规律,即熟知易数。那些达到这样成就的人,被统称为“内圣外王”者。以往大家普遍认为“内圣外王”的境界,只有圣贤才能够达成,其实不是!“内圣外王”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具体为---内修人格,外勤人事。即内在不断要求修炼人格,以更加接近符合事务的根本规律,与万物一体;外在不断要求实践人事,以更多体验生命现象和过程,与生命一体。关于人生使命,虽然可以定义到各种类别,但是,我更喜欢一种说法“生命不在拥有,而在于经历和体验”,现象只是偶合的结果,没有必然性,包括人本身;但是,规律是必然的结果,没有侥幸性。ZAe中华典藏网

如何过一个“内圣外王”的人生?ZAe中华典藏网

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圣道”作为内心的修炼手段和人格升华的目标,既自己满意和信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人们所说的“信仰”。人生必然过程是人格的持续圆满和升华,否则就是残缺的人生,而要合理合适锤炼,必然依靠一个自己信任的信仰体系。你可以信仰任何可以使内心平和的宗旨或教义,只要不损人利己,不是邪教即可。其次,还得努力实践于世界,既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不是一门心思地躲起来,单纯修炼人格,脱离现实世界。这是儒家很务实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至于“经世致用”的具体方法,好说,以各自的天赋,务实而为即可。那些曾经出现的价值观,如“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和“读书不如经商”,都属于不同时代的价值变换,只是一时的社会现象,不是客观规律,也不是儒家的主张。ZAe中华典藏网

儒家对于具体的“内圣外王”的方法论,也出现了不同的主张,比如:儒家程朱理学主张“认知论”实现“内圣外王”,即主张通过外学和模仿榜样的方式,最终达到目标;陆王心学则主张“体用论”实现“内圣外王”,即主张通过内省和回归本心的方式,最终达到目标。两种方式应该都有一定的进步性,一件事物的两个面,最好是结合起来实践。本来天下只有一个《易经》,儒家学子们为了自身荣辱,纷争对错和正副,已经很多年了,是时候融合为一。这也是最好实践和履行“知行合一”的功德。ZAe中华典藏网

儒家的“内圣外王”的生命方式,属于动静结合,内外对等,知行合一的人生模式,相比佛家的舍弃,道家的超然、基督的顺服等,更加有色彩。放开来活,为什么别人的人生可以精彩纷呈,我们就必须萎靡不振?!ZAe中华典藏网

笑拜儒家夫子贤,察天俯地游人间。ZAe中华典藏网

功名利禄皆尘土,往来是非总锤炼。ZAe中华典藏网

不迷神佛不羡仙,万物易理岂等闲。ZAe中华典藏网

回望以往红尘事,只惜不得儒家缘。ZAe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