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蕴含了无数修身、治国、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
1
道生于静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静,笃定,不受影响。
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去私欲,破妄念,使心灵保持虚静,心中的智慧,也就是“道”,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终日心浮气躁,“道”就会远离你。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
哪怕是像解牛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有其的内在规律。只有静心做事,达到“忘我”的地步,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秘,技艺就能上升为“道”的境界。
2
德生于谦
《道德经》:“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上德若谷”的意思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
《周易》说:“谦,德之柄也。”曹植说:“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
谦卑礼让,会让一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
明朝有个叫郭朴的人,自幼孝悌成性,礼让为先,官至史部尚书。他的家人曾与邻居因建屋互争一墙。郭朴得知此事,写信给家人道:“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遵命让了一墙之地。邻人被感动,也让出一墙之地,空出一条仁义巷,传诵千年。
人最高明处世的智慧就是保持谦逊、宽容他人。
唯此,人生方能赢得朋友,赢得尊重。
3
福生于俭
《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现代社会,人们纷纷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豪车、别墅、山珍野味.....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唐代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宋代彭龟年说:“恭自内出,俭非外饰。”
一个人的福气,从清心寡欲来;一个家庭的福气,从清廉节俭来。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称。孔子常常称赞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高尚啊!”自颜回起,颜氏家族延续六七年而不衰,至南北朝隋唐而兴盛,涌现出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等千古才俊。
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嗜欲,悠然自得。
生活中,做到简单朴实,福气自来。
4
命生于和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生命在于阴阳调和。
一个人是不是健康长寿,关键看他心态是否平和通畅。清代名医张培仁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
此外,“和”还意味着凡事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世间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应过于贪欲;凡事要有度,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强求。
常怀一颗平和之心,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
“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不仅包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藏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在生活中做到这四点,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传递给家人,也一定会对家庭幸福、兴旺大有裨益。
读过《道德经》,便是一场智慧修行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