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zD3中华典藏网

一、心境澄明 风物清丽zD3中华典藏网

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中所映现出来的自然清逸,有清水芙蓉之美。这一特点的形成包含了作者心态和散曲题材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指主体澄明之心境;一是指主体所观照下的自然清丽之山水风物。清逸脱俗的情性,清新明丽的风物,是为清丽风格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澄明的心境是清丽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张养浩以清逸脱俗的情性状写明丽俊秀的自然风物,从而表现为明晰省净的语言风格和亮丽隽永的意境情韵。张养浩思想兼容儒释道,道家的人生态度对他影响颇大,他向往一种品质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的散淡隐士的人生范式:厌恶仕官禄进,向往逍遥、安静的世界;看破尘世,独守恬静心境,无忧无虑;乐处清静之境,不受外界打扰,在清寂中超尘脱俗;怀清真之心,与世无争,但求安享自己清闲安适的生活。创作主体以清高的隐逸之士的情怀和清逸、清静的清明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其观照的结果——散曲也多会呈现清丽的艺术境界。zD3中华典藏网

在作为清高隐士的张养浩的眼睛里:zD3中华典藏网

【双调】《庆宣和》zD3中华典藏网

参议随朝天意可,又受奔波,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zD3中华典藏网

“大小清河诸锦波,华鹊山坡,牧童齐唱采莲歌。”写河水清而透彻(清澈)zD3中华典藏网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zD3中华典藏网

想人间是有花开,谁似他幽闲洁白?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zD3中华典藏网

“亭亭玉立幽轩外,别是个清凉境界。”写美人之境秀丽而幽静(清幽),清新而爽快(清凉)。zD3中华典藏网

【双调】《折桂令·中秋》zD3中华典藏网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zD3中华典藏网

“玉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写中秋之夜清澈而明亮(清莹)zD3中华典藏网

【双调】《折桂令·凿池》zD3中华典藏网

殷勤凿破苍苔,把湖泺风烟,中半分开。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看镜里红妆弄色,引沙头白鸟飞来。老子方才,陶写吟怀,忽见波光,摇动亭台。zD3中华典藏网

【中吕】《朝天曲》zD3中华典藏网

锦屏,翠屏,极目山无尽。白云忽向树杪生,似林影波光定。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zD3中华典藏网

“满意清香,尽都是千叶莲栽。”写池中莲花更是香味清淡久远(清香)。甚至连风都是凉爽而让人清醒(清风)“故把清风,遮映摇动,水和山俱有声。兴清,半晴,天意也还相应。”zD3中华典藏网

【越调】《寨儿令·冬》zD3中华典藏网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坰,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zD3中华典藏网

“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以至于整个世界都是清新纯净的纯清而无混杂的东西(澄清)zD3中华典藏网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发现张养浩在其散曲集子里藉隐士之法眼创造出一个清丽澄明的艺术境界。zD3中华典藏网

二、新洁简约 意境玲珑zD3中华典藏网

新洁简约,兴象玲珑既包括文辞清新炼净,又指意境纯美空灵。“清”和“丽”本身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感觉,“清”的基本内涵是明晰省净。这是由“清”字的本义“水清”引申来的,《说文解字注》:“清,朖也,澄水之貌,朖者,明也,澄而后明。”就散曲而言可视为清浅,“丽”与骈丽、华靡相近。如《文心雕龙注译?明诗》:“俪采百字之偶。”《诗品》:“风华清靡”。张养浩实现了偶俪绮绘与明晰冲澹的统一,丰富了“清丽”的风格。首先,其散曲状物选词清新自然。例如,“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动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双调】《庆东原》)作者不仅选择了鹤、莺、鸥这些深具隐逸避世象征的意象,尤其以“动”、“啼”、“飞”富于动感的词构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鹤动开锦川,莺啼残翠烟,鸥飞上青天,一物一状,恰如自然。再者如“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双调】《殿前欢·玉香逦花》)以“夺”、“羞”赋予玉香逦花人的种种情状,或人或物,恍然一体,自然而不可迥别。还有,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双调】《水仙子·咏江南》)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秋光,沙鸥珠帘,画船酒旗,好一个清丽江南!在词语运用上,张养浩往往简择精切,琢句多佳。例如“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残照底,青出的草芽齐。”(【中吕】喜春来·探春)“已有”、“将”、“仿佛”这几个时间副词看似无心,却是非择炼而不能出,不仅赋物予人的情态,而且写出不同花开的次第时间,真实凝练。“青出”一“青”字直堪“卓绝千古”,以色写态,以色写时、以色写心境,用字极省而意蕴极丰富。正是由于张养浩善于运用新洁清新的词语,随物赋形,且著色清丽。因而,能曲尽物态,意象、物情皆有清丽之风致。zD3中华典藏网

其次,张养浩散曲注重景与情的融合,境象玲珑,情兴景会,在新洁简约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含蕴深婉,情思缠绵。其【双调】《清江引·咏秋日海棠》、【双调】《水仙子》、【木兰花慢】《白莲隐括》诸曲用词清丽浅近,但往往因主体情感的投射,使得景语皆情语,情景与融,构筑起一个物我一体的和谐境界。zD3中华典藏网

三、音韵流转 声律调谐zD3中华典藏网

音韵流转,调谐金石是指由其散曲音律、声调谐协所体现的听觉效果。清丽之语言美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由辞藻、意象等构成诉诸视觉的形态色泽之美;二是由平仄、对偶等构成诉诸听觉的声调韵律之美。散曲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其语言讲究通俗性,忌晦涩。散曲脱口而出,听者需不待目见其行文脉络而明白歌辞的意义和情感。张养浩散曲以短篇小幅居多,清朗浅易,易诵易记,故语言清新明朗为张养浩清丽风格的表现之一。据《全元散曲》所收张养浩散曲观几乎都为小令制作。散曲声律平仄较之传统的诗词要求并不严格,但张养浩的散曲似乎更注重声律的谐美,讲求平声与仄声的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在张养浩散曲中,多有词句相联,偶对适切,平仄调协的例子。“翠淡遥山眉,红惨春风面”,“山隐隐烟霞润,水潺潺金玉音”,“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流水高低涧,断云远近山”,“灵石相间玉潺湲,笔砚窗前雨声干”,“桂棹举摇开翠烟,竹弹斜界破平川。”等等不胜枚举。清词丽句是适合入乐歌唱的,故音律、语调的谐协亦是张养浩散曲清丽风格的表现之一。zD3中华典藏网

明金润评论张养浩散曲:“犹波律沉水,藏诸珍笥,取而然之,清心涤虑,亦犹桐马蓝尾,贮之玉罂,怀而饮之,不觉自醉”,道出其清逸明丽的艺术风格和感人的魅力。别的诸如【中吕】《普天乐》、【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中吕】《朱履曲》、【双调】《落梅引》、【双调】《清江引》等等均属清丽之作。zD3中华典藏网

元代散曲创作分为豪放派和清丽派,但张养浩的清丽与其他的清丽派作家例如乔吉的丽中带奇和张可久的丽中有雅又不尽相同。乔吉是“以俗为雅丽者”。其【水仙子】《咏雪》:“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清丽之景中却杂有俗语俚语。而张可久则骚雅蕴藉,注重对词句的锤炼,“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容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雨依微天淡云阴,有客徜徉,缓辔登临。老树危亭,平津短棹,远店疏砧。傲尘世山无古今,避风波鸥自浮沉。霜后园林,万绿枝头,一点黄金。”以景代情,寓情于景。情景事混融,简直就是诗词佳句了。而张养浩,其清丽给人的是一种整体的感觉,没有雅化雕饰的痕迹,可以说,张养浩的清丽有着自己的特点,它立足于整个有元一代的文学环境,同时又丰富了这一风格,这一文学体式。zD3中华典藏网

参考文献:zD3中华典藏网

[1]隋树森选编.金元散曲简编[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4zD3中华典藏网

[2]邓绍基主编.《元到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zD3中华典藏网

[3]郭紹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zD3中华典藏网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zD3中华典藏网

[5]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zD3中华典藏网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zD3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