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专著《词苑丛谈》
《词苑丛谈》词学专著。十二卷。清徐釚撰。成书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
徐釚,字电发,号虹亭。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著作除《词苑丛谈》外,有《南州草堂集》三十卷,《本事诗》十二卷。
《词苑丛谈》专辑词家轶事,并对词作进行评论,涉及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词人词作。该书自序谈到编写情况:“徐子之为《词苑丛谈》也,从无聊羁旅中,提取乐章,可佐尊前酒边之所吐属者,拾残纸秃笔,随时随地书之。床头置一竹笼,撚纸条纳于其内。”全书十二卷分为七门,每门又分若干条,有小标题揭示内容梗概。徐釚论词,力主抒写真情性。无论是轻艳婉约、还是悲壮豪放,只要是真情性,即可填为好词,虽然他以婉约为“词之正宗”,以豪放为“词之变体”;但他不象朱彝尊那样贬低豪放派,而是对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推崇备至。他认为辛弃疾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他说:“有稼轩之心胸,始可为稼轩之词。今粗浅之辈,一切乡语猥谈,信笔涂抹,自负吾稼轩也。岂不令人齿冷!”对苏轼的词也给予高度评价,说“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他所以赞扬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还有一个原因,即苏辛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词的狭隘藩篱,以文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和风格,经、史、诸子皆可入词,所谓“经子百家,行间笔下,驱斥如意”。徐釚对明代杨慎开始的调名原起之说表示异义,认为只是研究词调名称原起,易失之于穿凿附会。他指出:“大率古人由词而制调,故命名多属本意;后人因调而填词,故赋寄率离原词。”他批评有些词人因宋人以《黄莺儿》咏莺、《迎新春》咏春等,就死守为定法,就如同“窦中窥月,未见全照”。此外,徐釚还论述了填词技巧问题,他认为填词用字,须“字字敲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填词用事,“要紧著题,融化不涩”。《词苑丛谈》为后世研究词的发展演变和重要的词人词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词苑丛谈》有康熙蛾术斋原刻本,《海山仙馆丛书》复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开明书店排印出版。因该书系抄录群书而成,作者又不曾注明出处,文词多未经校刊,有很多脱误。清嘉庆十年(1805年),冯伯金删去该书的十分之一,增入十分之三四,成《词苑萃编》一书,二十四卷,补正了徐书的某些缺点,但已非原书面貌。唐圭璋对原书加以校注,补缺订讹,详加旁注,于一九八一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