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作者:陈修园
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医经类著作。清陈念祖辑注。十二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本书成于同治四年(1865)。将所选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十二类进行编次,并以补注形式,对《内经》原文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如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脉者,皆属于目”曰:“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脑,后出于项,故曰诸脉皆属于目。”又如注“肝受血而能视”,则云:“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寥寥数语竟将脉与目、肝与目关系阐述贴切、明了,使读者知其意,达其理,颇受后世医家推崇。有光绪元年(1875)南雅堂刻本,一九三六年扫叶山房刻本。【图片参阅PDF版】
猜你喜欢的书
图书编
一百二十七卷。原名《论世编》,明章潢 (1527—1608)撰。章潢字本清,江西南昌人。喜好经史,主讲白鹿书院,授顺天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象义》、《春秋窃义》等。章潢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辑录历代书籍中图谱及释文,至万历五年(1577)类编成帙。分经义一卷至十五卷;象纬历算十六卷至二十八卷;地理二十九卷至六十七卷;人道六十八卷至一百二十五卷。之外又有易象类一百二十六卷;学诗多识一百二十七卷。后两卷与图谱无关,有说无图,列于编末。本书体例简要,释文采摭浩博,条理分明。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新建万尚烈等刊本、崇祯间金陵孙良富刻本、《四库全书》 本。g
临潼斗宝
花部戏。清佚名撰。四回,未分场。成书年代不详。 分“说计进宝”、 “晓谕各国”、“上山结拜”、“临潼斗宝”四回。演春秋战国时代伍员力举千斤鼎故事。秦穆公欲吞并列国,假传周天子诏,命各国王子携带宝物,赴临潼关献宝,以便一举擒拿。伍员智勇双全,力举铜鼎,争得十八国都名夫印,挫败秦王阴谋,保各王平安返国。剧本情节简单,词语通俗,艺术上比较粗陋,具有民间色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楚曲剧本之一,对研究清代民间戏曲有很高参考价值。有文雅堂刊行《新镌楚曲十种》刻本(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中国戏曲史料丛书·明清戏曲珍本辑选》本。
吴三桂考
予吏滇,知逆藩吴三桂倡乱荡灭事颇详。然避伏深山,时日、地名、人名未确者不敢录。及东归十余年,亲友屡叩,谓桂势若可成而终败者,曷故?余曰:方乱起,余与同志刘文季、林牧士逆料必败,所以我三人始终洁身也。
出定后语
富永仲基著,是一部批判佛教经典的著作。写于1744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13章,依次是:教起前后、经说异同、如是我闻、须弥诸天世界、三藏阿毗昙修多罗伽陀、九部十二部方等乘、涅槃华严二喻、神通、地位、七佛三祗、言有三物、八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下卷12章,依次是:戒、室娶、肉食、有宗、空有、南三北七、禅家祖承、曼陀罗氏、外道、佛出朝代、三教、杂。在此书中,富永仲基提出了思想发展的“加上法则”,即认为一切思想的发展,都是后起的思想排斥了以前的思想,因而便在以前的思想上加上了一些东西,从而创立新思想。如,佛教最初是阿含的小乘教,其后被般若、法华、华严、涅槃、禅、真言依次否定前说,加上一些东西,创立新的宗派。这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诸教兴起之分,皆主出于其相加上,不于其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证明了大乘教是很久以后的后代人的做作,是不足凭信的。他还论证了关于佛教的须弥山说和三千大千世界等思想不可信的原因:“世界之说,其实漠然,不过以语心理,亦何知然否。”他又否定了三世因缘之说,排斥阿赖耶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批判了佛教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仅仅留下了他认为合理的可取部分——道德说,断定佛的真理归根结蒂“只在于树善而已”。他还将这种“加上法则”推广应用于儒学和神道的研究,认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王道之说,乃出自齐桓、晋文的霸道之上。伺在儒教之中,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而皆出于孔子之上。此后也是一一相否加上。不但儒教如此,神道也是这样。一切思想都是跟着时代推移,没有一成不变的。仲基的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观察方法。这种对于佛教经典的考证的、批判的研究,把以往儒者从道学的、经世的和有几分认识论的观点所进行的佛教批判提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成为佛教的历史研究的先驱。对佛教来说,大概是最根本的沉重打击。仲基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后来的服部天游和平田笃胤所继承,同时他的见解也受到了僧侣方面的猛烈攻击。
施食通览
施食通览,一卷,宋宗晓编并序,日本戒山刊行序,林师文跋。
尼拘陀梵志经
亦称《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二卷。以佛为尼拘陀梵志开示,宣说苦行不可视为正解脱法。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八《散陀那经》、《中阿含经》第一百零四《优昙婆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