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

  • 战国策译注

    战国策译注

    《作者:佚名简称《国策》。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由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官或策士的史料、笔录编纂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后编定者乃西汉末刘向。刘向校录群书时发现诸抄本“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便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校战国策书录》)。此名遂沿用至今。此书记载春秋以后至楚汉之起的二百四十五年间史事(前453—前209)。内容主要为当时策士、谋臣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有关主张、言辞。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之其他史书,则显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强。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其中所记策士、谋臣之思想、情操及所起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有不择手段追名逐利者,如苏秦、张仪之流,朝秦暮楚,权谋谲诈;有排难解纷、消兵弭战者;有不畏强暴、沉毅勇决者,如荆轲、唐雎等。也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表现了一些以民为本、崇尚革新的进步思想。所记多有夸张失实处,其思想内容在封建时代颇遭非议。然艺术成就却为世所公认。其文特点长于记事,善夸张渲染; 说辞气势磅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或曲折迂回,巧设机彀,或危言耸听,颇具说服力; 善以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大量运用寓言、比喻、典故,尤显生动活泼; 语言铺张扬厉,富于文采。对汉以后的辞赋家、散文家均有深远影响。

  • 战国策译析

    战国策译析

    《作者:佚名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著作。作者不明。西汉刘向认为是战国末期的游说之士做的,宋代学者认为是纵横家所著,近人罗根泽认为是西汉初期蒯通著。原来的书名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刘向按国别、依时序重新编订,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共得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 战国策注

    战国策注

    《作者:鲍彪汉人高诱撰。《隋书·经籍志》录为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增至三十二卷。北宋时存十卷(篇)。宋人曾巩校定《战国策》三十三篇,高诱注十篇。宋人姚宏绍兴十六年(1146)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通行的三十三卷高注本。宋人鲍彪绍兴十七年(1147)参考《史记》诸书为之作注,存高注之旧,又正其衍脱。地理本《汉书·地理志》,字训本《说文》。移《西周》为首卷,稍改刘向校定次序。元人吴师道又作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战国策》点校本,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姚宏本为底本,汇集鲍、吴诸人之注及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分四百九十七章,附录序、提要、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释文、姚本鲍本篇目分合对照表、鲍本篇目次序表等。

  •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

    《作者:佚名先秦帛书。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约17000字,共27章。其中11章与今本《战国策》、《史记》大体相同,其余16章不见他书。所记史实大多发生在战国后期。全书编定时间约在秦统一前后,主要是纵横家言论,故整理者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体裁包括书信、游说词、谈话记录等。以记言为主,少数兼记事实。绝大部分无作者或游说者姓名,编排次序也不依事实先后。1至14章为一组,皆系苏秦史料,可能是苏秦所写的密信。其中材料有助于订正其他古籍关于苏秦事迹的讹误。第15至19章为一组,第20至27章为一组。其中第25章提供了李园杀春申君后曾为楚相、吕不韦曾被迫接受燕国贿赂等新史料。全书思想倾向与《战国策》基本一致。但文风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真实而坦率地表现出搞阴谋诡计的心理和纵横捭阖的作风。很少有夸张渲染排比骈偶的文字,句子参差不齐,以达意为宗,不以能文为尚。由此可以推知,今本《战国策》的文字并非说客原貌,可能经过后人修饰加工。

  • 战国策

    战国策

    《作者:佚名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今本33卷。原作者不详。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分十二国纪事,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记载自春秋以后到秦末农民大起义期间245年事。其内容受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影响极大。如经济方面,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政治上,由春秋时期小国林立变为七国争雄。以用人而言,春秋时的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改为选任贤才,故智能之士奔走于各国之间,“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远亡为存。”《战国策》反映了当时士在各国的活跃活动,各国统治者为了守其国、强其国,都争相养士,士由此脱颖而出,频繁往来。有些篇章的写作,与所谈及之事的时代不远,尽管文采较差,但说辞大致符合历史事实。有些篇章所述则离时代较远,其中许多言论都是引古道今,以为状喻,或夸大事实,往往谈形势扞格难通,言地理则东西莫辨,与事实不相符,故引用史料时应慎重。

猜你喜欢的书

火焰冰封的迷宫

火焰冰封的迷宫

伦敦大量黄金失窃,伦敦警察厅的警长麦弗瑞克·纳克姆面对毫无头绪的案件束手无策,只得向好友,侦探汉密尔顿·克里克求助。此时的克里克正受奈杰尔爵士的委托调查夜间在沼泽地神秘出现的冰封火焰现象和与之相关的人口失踪案。 失踪者的脚印在沼泽地中一块焦草皮处消失,不久后其尸体却突然在其附近被发现。奈杰尔爵士成了头号嫌疑人。沼泽地究竟藏有怎样的秘密,黄金失窃与人口失踪是否存在联系?

神曲

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代表作。1555年威尼斯版本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合起始于悲哀的地狱结局于光明天堂之意。长诗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前两部1313年前后完成,后一部为作者1321年逝世前不久完成。长诗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作者“身游”地狱、炼狱、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以及但丁矛盾的思想倾向。《神曲》充满着象征意义,黑暗的森林代表罪恶,光明的山顶代表理想境界,每部最后一行都以“星”为韵脚,象征由黑暗趋向光明,由卑下趋向高尚,由罪恶趋向至善。诗中深刻揭露了“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的黑暗社会现实。当时贪卑的教皇包尼法西八世还没有死,但丁提前把他倒栽于地狱,让烈火焚烧,其批判锋芒鲜明可见。诗中地狱分为九层,第九层放的是叛国卖主的人,第八层是贪官污吏、高利贷者、盗贼及罗马教皇。炼狱中是生前罪孽较轻的人,有骄、妒、怒、惰、贪、食、色7种罪过,经忏悔及净火烧炼可升入天堂。《神曲》通过诗人幻游,与著名人物谈话而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神曲》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歌颂人的才能,追求真理的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巧妙严整的结构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全诗分三部,体现神学的“三位一体”,每部33篇,加序诗共100篇,合“完全”之意。但丁的作品还有诗集《新生》、《诗集》,论著《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等。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由此可见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赤雅

赤雅

3卷。邝露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书说:“是书乃露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归而述所见闻”。全书共有197条,卷1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2记山川古迹,卷3记物产等。该书饶有文学色彩,所记述的民情风俗、鸟兽山水,文字瑰丽、神奇,较有艺术魅力。如“蚺蛇”写道:“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击之则鸣,犹龟焉,灼之则鸣也。九十丈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与鹿豕人。吞之法,以尾钩卷定,以气冲死,濡湿乃吞。吞毕,卷于树上,绞至糜烂,骨角皆从皮出,望之若神龙蜕骨耳。”情状逼真。又如“桂林竞渡”写道:“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 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为之,有司毫不敢诘。”情态宛然。不少记述皆可视为小品文。该书今存《四库全书》本。

稼轩词编年笺注

稼轩词编年笺注

初版于1957年,邓广铭著,作者精益求精,经过十数年的酝酿准备,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学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行销数十万册,蜚声海内外。《稼轩词编年笺注》堪称辛弃疾词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邓广铭先生精湛的笺注与编年工作,为我们还原了稼轩词的本来面目,让我们领略到了宋代豪放派的词风之美。该书不仅适合词学研究者,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医垒元戎

医垒元戎

十二卷。元王好古 (1200—1264)撰。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赵州 (今河北赵县) 人。王氏通晓经史,喜好医学。曾从师于张元素、李东垣学医,官本州教授。撰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书。此书序中作者自称: “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用兵乎。”故名。此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 (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新辑成此书。书前自序题丁酉岁,盖此书重辑于元初,重刊于元贞三年 (1297)。书中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为主,附以杂证。其学术渊源,大旨宗仲景之学说,而参以张元素、李东垣之说,选方采用 《和剂局方》,与朱震亨大同小异。如半硫丸条下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用药选方十分灵活,讲求斟酌变通,既详且慎。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用汗、吐、下三法准确灵活。此书中还论有王氏自订验方多条,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 《济生拔粹》、《东垣十书》等书。有明嘉靖二十二年 (1534)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济生拔粹》本。

正气歌

正气歌

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