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
-
八窍珠
《作者:佚名》亦称《五义图》。长篇评话。故事述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吏部尚书祝成山愤而辞官归故乡杭州,不久病故。其子祝贤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一日路遇任奎之妻崇月娥因婆婆卧病,无钱请医,不得已出售传家之宝八窍珠,正欲赠银相助,不料魏忠贤义子魏川见珠起意,命家奴抢珠。月娥虽身怀武艺,但寡不敌众,宝珠被夺,祝贤乃赠银而去。月娥三次夜入魏府夺珠未成,遂扶婆婆返河北。祝贤奉母命迎娶表妹方翠英,魏川因向方家聘娶翠英被拒,竟于祝贤迎亲之日抬花轿去方府抢亲,幸翠英之兄方举得赶来谢恩的任奎、月娥夫妇之助,打碎花轿,击退强徒。魏川复提出擂台比武争亲,月娥请其母没牙虎焦氏太太压阵,大败魏川,并迫魏交出八窍珠。祝贤与翠英成婚后赴京赶考,途中与魏川相遇,险遭杀害。及至京城,魏又勾结主考官、右相梁燕山将祝贤考卷涂抹成废卷,幸皇帝夜访,在寺院巧遇祝贤,面试文才,金殿御封状元。梁燕山设毒计,将祝贤骗至相府欲杀之,书童与祝调换衣服代死,梁之九姨太为报祝家旧恩,藏祝于后花园。时方举已返京复官职,与探花蓝鸿寻找祝贤发现线索,翠英赶至京城滚钉板告御状,在都察院孟仲璧相助下,皇帝准状审梁,在相府搜得祝贤,奸相被问死罪。魏忠贤狗急跳墙,派人行刺皇帝,方贤义兄严秀救驾,魏遂纠集奸党叛反,众英雄保驾锄奸,妖道袁三杰以妖术助魏,被月娥等以能镇邪灭妖的八窍珠击倒,魏党败亡。此书目亦为扬州评话书目,相传系一艺人以《八山盗》一书为骨架,经八位同行自愿各教其一个精彩回目捏合而成,“八窍珠”即含有八个评话名家的“窍门”集中于此书之意。现能上溯到的最早演出者是清末艺人单耀祥。苏州评话演说此书者,单耀祥之后,有蒋声翔、黄兆麟、潘伯英等。
-
明刻话本四种
《作者:佚名》《李亚仙》、《王魁》、《女翰林》、《贵贱交情》四种话本,明万历末年(约一六一〇)小说传奇合刻本,上栏刻小说,下栏刻传奇。书已残,仅存一册,不知全集书名。此成本鱼口镌有“小说下”三字,可见原书所收话本至少有上、下两集,其中《李亚仙》,因残佚首二页,故标题为编者所补,此篇疑即《宝文堂书目》所载《李亚仙记》,和《燕居笔记》中的《郑元和嫖遇李亚仙记》不同,可能是宋元之间的话本。《王魁》,也是宋人话本,疑即《醉翁谈录》甲集《小说存目》中约《王魁负心》,文字写得古朴简洁,可能明人有加工修改。王魁的传说,在家元人曲笔记中星屡提到,但长久以来不见话太。此话本关于王魁的事迹,不但与《类说》《待儿小名录拾遗》中所记的王魁事迹有不同,又有许多细致的情节和精彩的描写。话本的作者对王魁的负心作了深刻的贬斥,显然是说话人站在劳动人民主场的“演述”。此话本后原附有《严武》条,现依然一同收入本集。《女翰林》、《贵贱交情》二篇都是明人话本。和冯梦龙编入《三言》的两篇,文字上有较大的出入,可见冯梦龙编《三言》时,对这些话本部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删节。
-
碾玉观音
《作者:佚名》宋代短篇小说。见于《京本通俗小说》第十卷,冯梦龙收入《警世通言》,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作者不详。小说叙述宋高宗绍兴年间,临安装裱匠之女璩秀秀,聪明美丽,善长刺绣,被咸安郡王看中买进府中,后和府里玉匠崔宁相知相爱。崔宁是能工巧匠,碾出的玉观音曾博得皇帝的喜欢,秀秀心灵手巧,绣出的花朵,“引教蝶乱蜂狂”。郡王许诺将秀秀配给崔宁。春天府中失火,趁慌乱之际,秀秀和崔宁逃出,到两千里之外的潭州开碾玉作坊,二人结为夫妻。一年后,被王府排军郭立发现,告之郡王,郡王大怒,派人将他们捉回,将秀秀押往后花园发落,崔宁被发配建康,途中崔宁见秀秀坐轿赶来,说郡王打她三十鞭后逐出,崔宁信以为真,两人回建康重新开碾玉作坊,又把秀秀父母接来同住。但好景不长,他们又被郡王府中发现,报告郡王,郡王半信半疑,因为秀秀已被打死在后花园。原来和崔宁生活的秀秀已是鬼魂,其父母也是在当年投河之后由鬼而变,最后秀秀惩罚了郭立,拉崔宁同赴阴曹团聚。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下层人民的婚姻悲剧,赞颂了女奴秀秀为争取人身的自由,争取婚姻自由而顽强斗争的精神,鞭挞了制造悲剧的咸安郡王的野蛮残暴,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碾玉观音》是宋元时代早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在人物塑造、体制格局、艺术表现上都反映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典型特征,在我国话本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
前汉书平话
《作者:佚名》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书题 “续集”,当必有已佚失的 “正集”,此《续集》从“时大汉五年十一月某日项王自刎而死”说起,则推知“正集”的内容可能就是讲述项羽生前及楚汉之争的故事。本书卷上记诛韩信、征陈豨,捉季布及钟离末。卷中记汉高祖杀彭越、英布;高祖崩,吕后杀赵王如意及戚夫人。卷下记吕后专权,刘泽举兵反吕氏,终于文帝即位。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 《汉书》其他史传如 《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全书以斩韩信事件为主,兼及其他功臣被戮,线索分明,结构紧凑,与元代虞氏同刊的其他四种平话相比,是故事系统性较强的一部。该书是研究宋元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并可见到戏曲与小说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全相平话五种》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据此影印的有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全相平话五种》影印本。排印本有1955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印本。另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锡根点校的《宋元平话集》本。
-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取材正史,其中编年,叙述的体例也着意模仿正史。由于其刻意描述,加之揉进不少民间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韩擒虎话本
《作者:佚名》唐代话本。作者不详。原无题。据其体制及篇末“画本既终,并无抄略”之语,“画”或为“话”之讹,且演述隋代名将韩擒虎平陈故事,《敦煌变文集》遂拟此名。写会昌时(按,年代有误,然据此可知为晚唐后作品)灭佛,随州(今属湖北)之法华和尚以龙膏治愈太守杨坚脑病,并告以“百日之内,合有天分”。杨女为妃,毒死皇帝,杨坚遂称帝。金陵陈王不服,杨坚委韩擒虎率军渡江征讨,擒虎以骁勇屡胜,收降任蛮奴、周罗侯等将,直取金陵,生俘陈王回朝,拜开国公。又出使北蕃较射,箭中双雕,威服蕃王。后接天符,升天为“阴司之主”。话本所述,虽本《隋书·韩擒虎传》,然亦捏合他人之事。如箭中双雕用长孙晟、崔彭事(见《隋书》卷五十一、五十四),与北蕃解箭用贺若弼事(见《隋书》卷五十二);且吸收民间传说,以曲折的情节,详略得当的剪裁,运用人物铺垫手法,描绘出韩擒虎少年有为、武艺超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开宋元话本演史一家之先河。
-
西湖佳话
《作者:佚名》清代话本小说集。全称《西湖佳话古今遗迹》。16卷。无名氏撰;题“古吴墨浪子搜辑”。有康熙十二年(1673)金陵王衙精刊本,卷首有西湖全图1幅,西湖佳景10幅,用五色套板印,极精美。又有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卷首有乾隆十五年东谷老人序。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了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新一版。全书均以西湖名胜为背景,叙述了16个人物的故事。各自成篇。合为16篇。书中记述的16个人物可分为5个类型:一类是抗敌保国的英雄于谦、岳飞,他们一个生于西湖,一个葬于西湖,英勇反抗民族压迫,终因诬陷被杀。一类是文学故事人物苏小小、文世高、冯小青、白娘子、他们生于西湖,长于西湖,为了爱情进行了执意的追求,有的悲惨的结束了生命。一类是隐居的林逋、骆宾王,他们全都隐于西湖,不趋炎附势,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一类是道教和佛教中的人物:葛洪、济颠、远公、圆泽、莲池,他们全都活动于西湖。一类是白居易、苏轼、钱镠,他们全都在杭州主过政,为西湖的建设建立了功绩,西湖也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佳作。这部小说集的作者不肯蹈袭前人,全书大都根据民间传说进行创作,情节完整,故事性较强,告诫说教的意味相对较少,笔调干净、朴素,时时流露出对美丽湖山的热爱。此书流传颇广,日本在文化元年(1804)曾有刻本《通俗西湖佳话》问世。
-
薛仁贵征辽事略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作者不详。此书最早著录于明《文渊阁书目》卷6“杂史”类,注:“一部一册,阙”。《永乐大典》卷5244“辽”字韵收载本篇的全文。话本以薛仁贵为中心,叙述他的征辽事迹,故事情节与新、旧两《唐书》的《薛仁贵传》大致相合。开头有诗说:“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分吴魏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此诗亦见于《武王伐纣平话》的开头,显然是元人口气。话本大致依据史实,也有不少增饰。如说薛仁贵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均被张士贵及其副将刘君昴冒认,后真相大白,张士贵“逆流海岛”,刘君昴受戮,便都出于虚构。书中所用典故,多为宋元话本和戏剧中所常见者。话本中描述薛仁贵引兵至安地岭,在一宫观中遇一妇人,有如“芙蓉城下,子高适会琼姬;洛水堤边,郑子初逢龙女。”宋代大曲及宋元南戏中都表演过这两个故事。此书文辞简朴,与《全相平话五种》近似。全书原本久佚,由赵景深据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卷5244中的“辽”字韵辑出。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点校排印本。
-
秦并六国平话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
武王伐纣平话
《作者:佚名》上中下三卷。全称为 《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商周朝代更替故事。卷上起自妲己入宫受宠,文王姬昌谏而纣王不听。卷中记纣王无道,与妲己恣意淫乐,并残害百姓,陷害忠良;姬昌被囚羑里,后逃脱归返岐州。卷下记文王访求姜尚,武王在姜尚辅佐下伐纣斩妲己。该书叙述的主要人物事件有一定历史依据,系采掇 《尚书》 中 《牧誓》、《武成》及 《史记》中 《殷本纪》、《周本纪》中若干事迹,加以敷演捏合,真伪掺杂,虚实并行。中间许多神奇怪异故事,皆出虚构,以耸听闻。姜子牙封神故事,首见于此书,为后来小说 《封神演义》所本。思想倾向上,大胆揭露指斥纣王的荒淫无道,歌颂武王伐纣的除暴正义之举,表现了讲史者的进步思想,有一定积极意义。文字粗糙无华,且有行文不连贯之处。亦有宣扬女人误国、封建迷信等不可取之处。是研究宋元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 《全相平话五种》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据此影印的有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全相平话五种》影印本。单刊的排印本有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81年豫章书社标点排印本。另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锡根点校的 《宋元平话集》本。
-
七国春秋平话
《作者:佚名》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夫《后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求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庞涓于马陵山下。”此书演乐毅伐齐事。乐毅伐齐,复齐者实为田单而非孙膑,但此书所记仍以孙膑为主,田单仅于火牛破燕时连类及之,且谓遵孙膑之命,全与史实不符。所叙乐毅、孙膑的斗法,双方师傅下山助战,还有鬼谷先生大破迷魂阵等情节,诡诞不可究诘,神怪色彩尤为浓厚。此种原始性的人鬼斗法,大抵产生于战国以来的阴阳方术之士,其根源相当悠久。
-
大宋宣和遗事
《作者:佚名》元代长篇话本小说。元无名氏所编。明高儒《百川书志》有“《宣和遗事》二卷”,清钱曾《述古堂书目》有“《宣和遗事》四卷”的记载。 这说明当时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流传。周绍良在他的《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一文中说,以后“可考见的共有四种刻本”,隶属二卷或四卷系统。它们是:旌德郭卓然刻本, 《士礼居丛书》本,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本,吴郡修绠山房刊本(见《水浒争鸣》第一辑)。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另有一种分前后两集)。从其内容看,当属宋朝说话人讲史底本,但其中也夹杂有元朝人的话,对南宋帝王的名字也未尽避讳,说明本书即使是宋人作品,也经过元人增益过。再从书中对北宋亡国和南宋苟安所表示的愤懑来看,作者也可能是元初具有爱国思想的宋朝遗民。总之,成书年代和作者均不能确定。本书内容庞杂,文体参差,是抄撮各种旧籍凑合而成。
-
全相平话五种
《作者:佚名》讲史话本。元至治年间刊行。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每种分上中下三卷。当时应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和《前汉书平话》正集,但今未见。《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又名《乐毅图齐》,描写燕、齐两国之间的战争和内部矛盾,以孙膑、乐毅为中心人物。《秦并六国平话》又名《秦始皇传》,主要描述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及秦国因始皇暴虐无道、不行仁政而很快灭亡的故事。《前汉书平话》(续集)又名《吕后斩韩信》,写刘邦和吕后杀害功臣韩信的事。《武王伐纣平话》主要叙写纣王的荒淫无道和周武王起兵伐纣的经过。《三国志平话》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各书大都演述史事,杂以民间传说,文笔粗糙,对后来《封神演义》、《前后七国志》、《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
梁公九谏
《作者:佚名》宋代讲史话本。今存《梁公九谏》卷首有一篇佚名序文,略云: “世有《梁公九谏词》者,即赵歧所谓外书也。传述既久,旧本多谬,与本传互有异同,观者不能无惑。今三复参考,订其讹而补其缺。”据此,知今传本《梁公九谏》是在唐五代以来流传的《梁公九谏词》的基础上改订而成的。当成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 (一○三三) 以后。宋元以来向无刊本,公私藏家目录亦未见著录。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及《述古堂书目》始见著录。讲述武则天废东宫太子为庐陵王,贬房州,欲立侄武三思为储君,诸大臣尽皆拜舞称贺,惟宰相梁公狄仁杰不图富贵,冒死直言,屡为劝谏,终于使武则天感悟,复立皇太子。所述故事与史书互有出入。今有《士礼居黄氏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猜你喜欢的书
里柯克短篇小说集
精选了加拿大著名作家里柯克的幽默短篇小说经典名篇。它们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痛苦与悲哀,怀着悲天悯人之情嘲讽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如自私、自负、贪婪、虚伪等,在针砭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等弊端的同时,也向人类的同情心、仁爱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发出了笑的请柬。他那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生活素养锻造的幽默,熔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于一炉,既能引人欢笑,又能发人深省。他在幽默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他赢得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衷心爱戴。如今人们谈论加拿大文学,首先提到或谈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李柯克了。难怪今天的加拿大人常常自豪地说:英国有狄更斯,美国有马克·吐温,加拿大有里柯克。
永日集
杂文随笔集。周作人著。1929年5月北新书局出版。被列为“苦雨斋小书”第四种。收39篇文章,前有《序》,后有《专斋漫谈序(代跋)》。书中大部分为1928年的作品,小部分则写于1928年以前。全书的前边,是杂论和序跋一类文字,其中有5篇是译作。作者认为:“文字本是由我经手,意思则是我所喜欢的,要想而想不到,欲说而说不出的东西,固然并不想霸占,觉得未始不可借用。”其他各篇,《杂拌儿跋》、《燕知草跋》、《大黑狼的故事序》等,均是有名的序跋,是出色的评论文字。而《关于失恋》、《关于人身买卖》、《关于妖术》、《闭户读书论》、《国庆日颂》,则为名篇。特别是那篇《闭户读书论》,由于作者用嘲讽和反语为文,引起一些评论家的误解,认为这是周作人1928年以后人生道路的宣言书,那是不符合文章的实际的。其实,他的“闭户读书”,不仅是牢骚之言,简直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抗争。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读史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那么,我们便会明白,“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通过历史,认识现实,抨击社会黑暗,正是作者在《闭户读书论》中阐述的深刻思想。全书的后半,是杂感16篇。这些杂感文,均极短小,诸如《罪人》、《女子的文字》、《爆竹》、《女革命》、《愚夫与英雄》、《莲花与莲花底》、《食莲花的》、《干政与干教》、《历史》、《老人政治》、《欧洲整顿风化》、《杀奸》等等,都是随笔式的杂感文字。最后有《在女子学院被囚记》,则是一篇记实文字,记下了1929年北平学界的一场暴力事件,表现了周作人反对强横的正义感。《永日集》是周作人从激进走向消沉,从叛徒趋于隐士时的一个集子,虽则依然不满现实,意在抗争,但已为30年代提倡“性灵小品”做了先导。
桐谱
植物学著作。北宋陈翥撰。1卷。庆历间,翥与兄弟分居,以所分山地植桐、竹。披榛棘,陟峰峦,采集良种,选地而艺。至皇祐时已植桐数百株。遂据实践经验撰为此书。皇祐元年(1049)作序,三年后,全书完成。书共16,000余字,分为10篇。“所出”叙产地分布;“杂说”辑录栽培史料;“记志”述生产研究经历;“诗赋”以咏桐形式阐其科学见解与社会思想。“叙源”、“类属”、“种植”、“所宜”、“采斫”、“器用”诸篇,对泡桐及其栽植、利用,作系统论述。所述形态、生态特征,及解剖比较,辨明桐与梧桐非为一类。又正确区分白花桐(白花泡桐)、紫花桐(绒花泡桐)之小异,精确程度接近于现代分类法。而于苗木选择、幼苗繁育、栽植、平茬、抹芽、修枝、中耕、追肥技术、幼林抚育、采伐方法等都有论述。在加工利用方面,指出桐木质轻、耐腐、耐蛀、不易拆裂等性质。认为紫花桐文理细,体性紧,甚光滑,用于琴、瑟、甄、杓、棺、椁、梁、柱,“莫比其固”。还论及大田农作与林业、用材林与经济林关系等,多精见。此书为宋代泡桐知识的系统总结,虽偶有错失,但不失为林业科技史上深有影响的重要著作。有《说郛》、《唐宋丛书》、《适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太上日月混元经
太上日月混元经,原不题撰人。约成书于唐代。北宋《崇文总目》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玄元先生日月混元经一卷」;《通志‧艺文略》亦着录,题作「元光撰」。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言炼丹法诀。先论采药,谓「乾坤坎离,刚柔配合,四者相包,谓之橐籥,会于鼎中,炼火为药」。又论炼丹火候,宣称:「先白后黄,赤黑表里,色变更紫,光华赫然。九转纯阳,五炁方足,归彼厚土,而成还丹,流形金石,致火一年」。所述丹法当为外丹。
金陵秋
章回小说。近代林纾著,署“冷红生”。三十章。全用文言写成。叙王仲英于辛亥广州起义后,南下辅佐镇江标统林述卿,与胡秋光女士一见倾心。仲英到军队后,正值武昌起义,上海、江苏光复,镇江亦随之起义,林率部攻南京,仲英临阵负伤,被胡秋光办的红十字医院收治,两人遂结良缘。后南北议和,林下野,王、胡计议出洋留学。全书以王、胡恋爱故事为线索,对四川保路运动,武昌、上海、江苏、镇江、南京相继光复及清帝退位、南北议和等历史事件多有反映。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谓此书“乃据同县林述庆都督镇江时日记铺叙而成,于辛亥革命之史关涉不鲜。……时称者咸谓其能以燃犀之笔,描写辛亥革命前后之社会;又于叙述民清两军战争之文,时时寓其激昂慷慨之情;及写才士美人,则风情转入于旖旎,故盛赞其情文并茂云”。有民国三年(1914)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八识规矩颂注
八识规矩颂注,一卷,清行舟注,嘉合前目题虚舟禅师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