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吴下谚联

    吴下谚联

    《作者:王有光4卷,清王有光撰。此书初刻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本书在清代的众多笔记中较为别致,专采吴中俗语谚语,逐条加以解释,亦庄亦谐,俗不伤雅。全书分为启目、正目、续目、末目4个部分,共集谚语及俗语304条。启目首列开盘笑、回味甜、十样锦、百丑图、步步高、只只好6条俗语,实际上相当于本书的凡例,作者有感于编书者“先序文,次凡例,继之以目录,正文未入,阅者色倦矣”,因此他编集谚语,使街谈巷议,多作格言,是为回味甜”;其中嘉言懿行,“拟之曰十样锦”;含讥寓讽,“拟之曰百丑图”;书中所录谚语自2字至12字,“自短而长,挨次录之,若历阶然,故曰步步高”;每条谚语,“庄者取其醇正,谐者赏其风流,各适其可,故曰只只好”。书中的许多谚语反映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如“势败奴欺主”,“神衰鬼弄人”,“人直不富,港直不深”,“宰相家人七品官”,“朝里无人莫做官”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清代社会的真实状况。有些谚语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死人臭一里,活人臭千里”,就揭示了一个真理。作者在对谚语的解释中有时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有所揭露,如“纱帽底下无穷汉”一条注解:“朝绅州县,多不肖人员,不特居官者簠簋不饬,一切官之父族、母族、妻族,甚至婢妾族,以亲及亲,坐幕立幕,皆在纱帽底下。粮制巨斛,饷勒浮收,词讼通关节,馈送索门包,肉食罗绮,挟妓呼卢,无所不至,故曰无穷汉。”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此书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与李光庭《乡言解颐》合印为1册。

  • 金声巧联

    金声巧联

    《作者:冯梦龙明·冯梦龙撰,一卷,收录了一些名联巧对。

猜你喜欢的书

宝庆四明志

宝庆四明志

南宋地方志。庆元知府胡榘修,方万里、罗濬撰。二十一卷。始撰于宝庆三年(1227),成书于绍定元年(1228)。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是书据张津《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其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山、水、产、赋、兵、人、祠、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为鄞、奉化、慈溪、定海(今宁波市东北)、昌国(今舟山市)、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内容详备,叙述严谨,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有绍定后至咸淳八年(1272)事迹,当系后人增续。今通行本为清咸丰四年(1854)徐氏烟屿楼校本。1950年故宫博物院曾将其所藏宋刊本影印出版。

分甘馀话

分甘馀话

笔记著作。清王士禛撰。此书系其罢官家居时所撰。书名“分甘”者,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叙其率子孙游桑果林,“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之意。凡四卷,二百七十八则,内容亦非专门论诗,而旁涉政、经、史、地、医、文等。谈诗则多以明、清诗人为对象。“其中《沧浪诗话》一条,独举冯班《钝吟杂录》之说,反复诋排,不遗馀力。则以士禛论诗宗严羽,而赵执信论诗宗冯班;核其年月,在《谈龙录》初出之时,攻班所以攻执信也。然执信讼言诋士禛,而士禛仅旁借其词,不相显斥,则所养胜执信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还丹破迷歌

还丹破迷歌

气功著作。刘海蟾著。主要阐述单纯行气、闭气、叩齿等法不能成丹。只有抽铅添汞,龙虎交媾才能成丹。

孝经译注

孝经译注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

随缘集

随缘集

随缘集,四卷,清灵耀著并序。

金刚映

金刚映

又名《金刚经映》、《金刚经义映》。佛典注疏。唐宝达集。原著卷数不详。据《东域传灯录》,当为三卷。日本村山龙平藏本,系卷上,首尾齐全。此文是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的注释。文章的目的是对《宣演》中一些不太明了的地方进行疏释。文内保存了许多资料,如对于八部《般若》的介绍。文后录有昙无谶、玄奘、龙树、鸠摩罗什传记及瑜伽十支论名目等。释义亦以唯识思想为基础。行文则较为烦琐、杂乱。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