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学

  • 非烟香法

    非烟香法

    《作者:董说香学典籍,一卷,董说撰。继明周嘉胃《香乘》之后,对香道最有贡献的就是董若雨了,著《非烟香法》阐述香道。非烟就是不采用焚香,而使用蒸香的方式闻香,不使有烟,故称非烟。《非烟香法》开宗明义就说:“屹然立非烟之法于天下,可以翼圣学。东西至日月所出,入其间动物,有灵无非圣人者也,人人皆为神圣,而后尽人之性。百草木皆为异香,而后尽草木之性。证圣之学,六经是也,六经非能使人圣也。证香之方,非烟是也。非烟非能使草木香也,故曰:可以翼圣学。”《非烟香法》共有六篇:非烟香记、博山炉变、众香评、香医、众香变、非烟铢两、博山变。《非烟香记》中云“焚香不蒸香,俗太躁,不可不革。”

猜你喜欢的书

稼村类稿

稼村类稿

元代诗文别集。30卷。宋元间王义山著。由其子王惟肖所编。书前有作者自序,谓“一生刻苦文字间,止如此,亦特一家说耳”,编集的目的在于教训子孙,而非为示人。序作于“彊圉大渊献月正元日”,即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王义山晚年退居东湖之上,读书著文,其读书室名曰“稼村”,故以“稼村”名其集。作者在《学稼斋记》(《稼村类稿》卷7)中解释“稼村”之意说:“余之稼不在田也”,“余之稼乃稼于书,非稼于田地。稼其托也,村其寓也。种学绩文,无往非稼;存心养性,何适非村?”即并无种田的意思,而是读书笔耕。此集分类编排,卷1至3为各体诗;卷4至6为序;7至15为记、碑、铭、赞颂、赋、传以至策问等各种杂文;16至19为“讲义”,系解经考证之作;20至29为策文、奏札启事、墓志等;卷30为乐府乐语,收词9首及乐语寿崇节致语、对厅致语等。其诗多题赠迎送唱和应酬之作,方板平淡,缺乏诗的激情,且间杂性理议论之作,如《偶成》之一:“五性感而动,其间善恶萌。危微相对立,体认要研精。《太学》静而得,《中庸》诚则明。原头不参透,何以约其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王士祯《居易录》以为芜浅无足取,而至诋为最下最传。”但又说:“集中说经之作亦往往能自出新意”,而不同于抄袭;“表启诸作,清华流丽,组织自然,实与刘克庄《后村集》蹊径相近,固未可以其他文之骨干未坚而概加排斥矣。”盖其文略胜于诗,启表奏札之类,多骈散结合,组织颇工整;记、序之文,亦不乏清新淳朴的散文,如《重修旧屋记》等。卷末的乐语,保存了当时乐府演唱的重要资料,可供有关研究者参考。今存《四库全书》本及明正德年间刊本、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等版本。

实宾录

实宾录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实宾录》见于晁公武 《读书志》称为 《异号录》二十卷。陈振孙的 《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宋史·艺文志》又分 《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关于本书,诸家记载,颇有舛错不合。据各本之说,互相参证。《宋史》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可能是较早的未经增广之本,所以名曰《异号录》。自元代以来,此书已长久散佚。被陶宗仪收入《说郛》的仅仅是很少的数条。清代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六百余条。都是 《说郛》里所未见的。但因原书散佚,其体例亦无法考证。马永易的原本与后人文彪增广的内容也无法辨别。所以只能除去重复,订正舛误,以类相从,整理编为十四卷,仍沿用陈振孙《书录解题》之名为《实宾录》。本书广泛收集古人的殊名别号编辑而成,内容颇丰。但亦有明显舛讹之处.或与称谓无关的也收录其中。但此书仍不失其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清顺治三年 (1646)宛委山堂刊 《说郛》一卷本、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说郛》一卷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数度衍

数度衍

中国清代数学书。方中通撰,共24卷,附录一卷。成稿于顺治辛丑(1661),但到康熙丁卯(1687)才刊刻于广东思州。全书二十三卷,分订八册。大致内容如下:卷首:数原、律衍、几何约、重学解;卷一:珠算;卷二、三:笔算;卷四:筹算;卷五:尺算;卷六至卷八:勾股章;卷九至卷十四:少广章;卷十五:方旧章;卷十六:商功章;卷十七至卷十八:差分章;卷十九,均输章;卷二十:盈朒章;卷二十一:方程章;卷二十二:粟布章;卷二十三:九章解法。书中对清初流行的“四算”,介绍较详。其弟中履在序中说:“合四法而论其长,则珠之加减,笔之除,筹之乘,尺之比例”。正确地指出了“四算”之长。其内容以西法为主,杂以中法,大抵集辑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衍为此编。对“珠算”专写一卷,其内容有:加法、减法、因乘法、因乘定位法、定身因乘法、归除法、无除法、撞归法、归除定位法、定身归除法、商除法、折半法、乘除捷法、流法、乘除新法。后附“正珠乘除新法”。其中“乘除新法”,为“金蝉算”之发展,增加了五倍折半法。“正珠乘除新法”,系其子方正珠创立的方法,实乃今日之补数乘除法。

震泽纪闻

震泽纪闻

明王鏊撰。二卷。收有明初至中叶各类人物传记五十一篇。内容详悉生动。有万历《震川先生别集》本。作者曾孙禹声又著《续震泽纪闻》一卷,并载《震川先生别集》中。

戴案纪略

戴案纪略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不分卷,蔡青筠撰。按同治初年所发生之戴潮春事变,前有林豪「东瀛纪事」(见第八种篇)及吴德功「戴案纪略」(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记述其事。此书系作者征访耆旧,增补上述两书而成者;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今藏鹿港蔡氏本家,前未印行。书用编年体裁,与吴着略似。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着「自序」之文,有「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者;他如「添注」凌杂、人名互歧,缺失不一而足。今据传抄本(依稿本影写)排印,书首并刊一著者传略」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

梵名S/a^riputra^bhidharma -s/a^stra 。凡三十卷。又称舍利弗阿毗昙。姚秦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内容系解释小乘诸法之名义,并加以分类组织。体裁同于六足论中之集异门足论。计分四分三十三品:第一问分十品,第二非问分十一品,第三摄相应分二品,第四绪分十品。其中,第一问分,就十二入、十八界、五阴、四谛、二十二根、七觉、三不善根、三善根、四大、五戒等作问答解释。第二非问分,先略解色界非色界等之一六○事、思业思已业等之二○五事、凡夫人非凡夫人之七十五事、正见正智等之二三四事;其次,再详释十二因缘、四正勤、四神足,又随释所引中阿含经卷二十四、杂阿含经卷三十等之文,复依增上法列举解释身念处乃至十一解脱入之三十八事,及恃生乃至六十二见等四二○事。第三摄相应分,初举苦谛系法非苦谛系法四二三事,次分性门摄事门,又阐释眼识界耳识界等七十二事,而说各法之相应关系。第四绪分,阐释因缘无间缘等十缘、因因无间因等三十三因、因起等六十六名色、见结等十结、身口意等三行、一五八触、圣心非圣心等一三七心、杀生等十不善业道、不杀生等十善业道、五支定五智定等二六三定。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