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
-
奇门法窍
《作者:佚名》奇门遁甲是一种极为严密,能够重复的多维、立体、运动数理模型,时间、空间、数理为其三大要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和渗透,密不可分。一般说来,奇门遁甲有飞盘和转盘两种不同的排局方法,分属两个不同的流派。近年来,许多奇门典籍陆续出版,但大都是转盘奇门,关于飞盘奇门的典籍,少之又少。较之转盘奇门,用飞盘奇门排局,用神更复杂,断事更详尽。《奇门法窍》一书乃清同治年间锡孟樨编撰。锡孟樨父子两代对奇门之术颇有造诣,通过四十余载的研究,编纂成此书。《奇门法窍》一书所用的奇门局是飞盘排法,但却与其它的飞盘排法有所不同,不仅起局时八门不排人中宫,对于超神接气、置闰、选择、克应、占验类神、时方等,都有精妙而特别的论述。百余年来,此书仅有抄本流传,学者难得一见。
-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作者:佚名》《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北宋,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原书卷上附录北宋尚书右仆射赵普〈进经表〉及无名氏〈遁甲神经出处序〉。内称此经乃黄帝得之于九天玄女,其后陈平、邓禹、诸葛亮、郭子仪、李靖等汉唐将相皆得此书,用于行军破阵,偷营劫塞,可召风雨雷电随时而至,凶神恶煞皆入地回避,不敢阻挡。罗浮山隐士刘罕以此书进献赵普,戒普恭谨而行,「则功不在五子之下」。开宝四年(971)奉旨于秘书阁收藏此书。据此可知,此书当为北宋道士之作。原书上卷为本文,大旨言兵家阴阳遁甲之术。谓佩带此经,斋戒烧香,仰启玉皇上帝、九天玄女、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等神,呼念存想六丁玉女,踏罡念咒。可召请六阴六丁临坛,护佑我身,破敌保国。中下二卷为发挥上卷之作。解说六丁六甲之名号职掌,以及祭祀六丁之醮仪法事。内载法事中所用各种神印、符咒、坛图、表状、指诀及祭品等等。
-
遁甲符应经
《作者:杨惟德》北宋杨惟德等撰。3卷。遁甲或称奇门遁甲,为古代术数之一。十个天干中,以“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奇门”;十个天干中“甲”为魁首,但贵而不显,“六甲”常隐藏于“戊、己、庚、辛、壬、癸”所谓“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却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该书解释说:“遁者,隐也,幽隐之道;甲者,仪也,谓六甲、六仪在有直符天之贵神也,常隐于六戊之下。”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内容极为丰富,有“阳遁布局法”、“阴遁布局法”、“九宫吉凶”、“奇门路应”等,并已掺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如“真人闭六戊”、“真人步斗法”、“六甲阴符”、“履阴符令敌兵不起”。遁甲之术盛于南北朝,逮至宋代,好事者援之以谈兵,故该书亦“以遁甲论行军趋避之用”,直至“履阴符令敌兵不起”。明人王巽称该书“亦兵家之枢机,义与孙子兵法相符”,可“合而用之也”。
-
遁甲演义
《作者:程道生》四卷,明程道生撰。“遁甲”为古代术数之一种,亦称“奇门遁甲”、“奇遁”,起于《易纬乾凿度》所载太乙行九宫之法,溯其源则为《洛书》;神其说者谓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玄女,固属无稽。此术当南北朝时已颇流行。其法:以九宫为本,以日生于乙,月明于丙,丁为南极、为星精,故乙丙丁曰三奇;又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甲为阳之首,故以甲统之,隐于六仪之内;又有八门、九星。视甲之加临所示吉凶以趋避之,故名“遁甲”,即《后汉书》章怀太子注所谓“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或云“遁甲”即“循甲”,言以六甲之循环以推论命数。此书辞约旨该,于遁甲之法及用奇置闰之要论述颇详;又论本命行年当乘本局中之吉星以生旺,亦发他书所未言,故为后世主遁甲者所习用。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金函玉镜奇门遁甲秘笈全书
《作者:诸葛亮》题(蜀)诸葛亮撰,[明]刘伯温校注,诸葛丞相全集本,清同治间聚珍斋活字本南京又六卷,民国间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上海又六卷,忠武侯诸葛孔明先生全集本。金函玉镜者,汉时诸葛孔明所着,当汉末黄巾之乱,天下豪杰并起,而曹氏父子、孙权、周瑜皆称召用兵之术,惟独孔明与蜀主往往行兵遇敌,并纵横于吴魏之间,以正维奇兵而获胜者何也,此乃出于金函玉镜一书,此书始自上古圣王轩辕氏破蚩尤不胜,斋戒上感九天玄女传授驱役六丁玉女之神,诸遁甲旬内逐日遁时,为八门以定吉凶,分内外胜负集为秘书一编,传至于世,而孔明得之于龙门山岩穴之间,孔明行军出阵用以取胜,魏吴诸将咸称其存焉。
猜你喜欢的书
楚辞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
医学读书记
又名《尤氏医学读书记》。医话。清尤怡撰。三卷,续记一卷。怡有《伤寒贯珠集》已著录。本书初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阐述运气、气血、寒热、脏腑等基础理论;脾气外绝、劳风、结阳结阴、胃脘痛等数十种病证的辨证施治,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二十余种方剂和方论。凡八十六条,约二万余言。其中通一子杂论辨、喻氏春温论辨、轲氏《伤寒论翼辨》等篇,辨析明确,多有独到见解。论《灵》、《素》不同、《素问》传写之误、《甲乙》之误等篇,多援引古籍,结合个人体会,颇为精要,有益于后学。后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多为内科杂病,简明扼要,多有心得。有光绪十四年(1888)朱氏家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全真集玄秘要
一卷。道教经书。元李道纯著。由两篇注解构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读周易参同契》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容,李道纯注解旨在说明易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又以金丹为人的本来真性,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二为《太极图解》,即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解“无极而太极”说: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而是指太极本无极,即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老子所谓象帝之先;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神即无极之真。认为万物同出于一太极,复归于一太极,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阳为太极之动,阴为太极之静。为研究道教思想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新西游记
章回小说。题“冷血撰”,疑即近代陈冷。五回。叙唐僧师徒四人成正果后一千三百年,出来考察新教,结果到上海后,看到许多新事物,闹出许多笑话。如想进饭馆却进了报馆,将报纸当菜单。又把电灯当星星、月亮,还上烟馆吸上鸦片烟,等等。有宣统元年(1909)小说林社铅印本。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
一名《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长篇小说。清张竹坡(1670—1698)评。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此书为《金瓶梅》评本,评者继承冯梦龙“四大奇书”之说,称此编为“第一奇书”,故名。张氏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用眉批、行间夹批、行内夹批形式揭示《金瓶梅》之艺术成就。以为该书为“世情书”、“史公文字”,而非淫书。充分肯定该书描绘市井社会逼真如画,刻画人物“各不相同”,艺术手法丰富多姿。书前有《竹坡闲话》、《金瓶梅寓意说》、《苦孝说》、《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冷热金针》等总评文字,每回前有“回评”。张氏因袭崇祯本对《金瓶梅词话》本有所改动,并在语言上对崇祯本小有润饰、改动,如改“胡僧”为“梵僧”、“虏患”,为“边患”,“金虏”为“金国”之类,或可能出于清初政治之考虑。日本人鸟居久靖谓“此书居于第一奇书中的善本”(《金瓶梅版本考》)。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本。一九八七年齐鲁书社出版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本。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抓住了1592—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倭寇这一事件的核心,充分利用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将古文、外文转换成让人易懂的语体文,整个事件的叙述又要而不烦,特别是战事发展的曲折多变,而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李如柏兄弟、朱舜臣等中朝抗倭中坚人物形象鲜活。至于对攻城陆战及海上决战的描述,更是声情并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