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循正

邵循正
  • 姓名:邵循正
  • 别名:字心恒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909年1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72年4月27日
  • 民族族群:

邵循正(1909年11月21日~1972年4月27日),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909年11月21日(宣统元年十月初九)生。1924年入福州英华书院,1926年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秋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改习历史。所著硕士学位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二十余万字,被选刊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论文丛刊。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改习蒙古史。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次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蒙古史。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讲授蒙古文。"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赴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学系专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蒙古史、波斯文和中国近代史诸课。1945年秋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聘,与陈寅恪、洪谦、孙毓棠、沈有鼎联袂赴英,任牛津大学访问教授,研究蒙古史。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和鲁文大学作短期讲学。1946年冬归国,回清华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曾于1950学年度内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52~1958年任该所史料编辑室主任。1956年邵循正与翁独健、韩儒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史专家代表赴莫斯科,拟定由蒙、中、苏三国历史学家合作编写《蒙古通史》的研究计划,促进了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邵循正在蒙古史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他熟谙英语、法语,懂德语,稍通意大利语、俄语,学过古波斯文、蒙古文,略知突厥文、女真文、满文,能直接把蒙文资料(《元朝秘史》、波斯文资料(拉施都丁《史集》)、汉文资料(《元史》)和法、德、英等西欧诸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糅合参证,互纠讹误,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作了很多史实订正的工作。


邵循正在中国近代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49年以后,他利用其对中外关系的深刻了解,开拓对中国国内政治,特别是中国资产阶级问题的研究。他着重研究洋务派主要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研究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性质和道路;研究出身于洋务派以后发展各异的郑观应、唐廷枢、徐润等。写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为这一问题的研究作出贡献。


邵循正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除《中法越南关系始末》外,与翦伯赞、胡华合著有《中国历史概要》,与陈庆华合著有《中国史纲要》第四册,学术论文已编入《邵循正历史论文集》。


邵循正还主持编辑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两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盛宣怀未刊信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体倍受摧残,仍抱病主持点校《元史》,在劳瘁中于1972年4月27日逝世。


邵循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高加索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取材于中国元代李行道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的灰阑断子的故事。情节移到封建时代的格鲁吉亚,而且用“戏中戏”的手法把这个古老的传说镶嵌在当代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框架”里。剧前的楔子写苏德战争刚刚结束,高加索两个集体农庄为一个山谷的归属而发生争执。民间歌手演唱了“从中国来的”故事《灰阑记》。说的是古时候的格鲁吉亚,贵族叛乱,推翻了大公,杀死了总督。总督夫人仓猝出逃,竟忘记了尚在襁褓中的独生子。叛乱分子杀死总督后还要斩草除根,四处寻找这个孩子。总督府厨房女仆格鲁雪发现大难临头的孩子,决定搭救他,带他逃出总督府。这个贫苦的姑娘冒着生命的危险,把孩子冒充自己的亲生子,忍饥受辱,抚养他。战乱平息以后,总督夫人找到孩子的下落,要求格鲁雪归还给她。格鲁雪拒绝,被告到官府。一个乡村小文书在战乱中偶然当了法官,令人用石灰在地上画个圈子,把孩子圈起来,让两个争子的妇女同时往出拉。总督夫人虽是孩子的生身母,但并不爱他。她要孩子,因为孩子是总督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她爱财重于爱子,因此不顾孩子死活,拼命把他拉到自己一边。而格鲁雪为了孩子茹苦含辛,历尽艰险,真正疼爱孩子,怕伤害他而不肯使劲拉。明察秋毫的法官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因此把孩子判给了格鲁雪。民间歌手最后唱道: 一切归善于对待的,比如说,孩子归慈爱的母亲,为了成材成器, 车辆归好车夫,开起来顺利,山谷归灌溉人,好让它开花结果。

瓶花斋集

瓶花斋集

《瓶花斋集》是明代袁宏道撰诗文集,十卷。瓶花,插在瓶中供人观赏的花。作者好插花,故以之名斋。明曾可前《瓶花斋集序》:“石公《瓶史》,以谐谑为文章,余读而好之”,“顷又示余《瓶花斋集》。瓶可以史,复可以文,可以诗,瓶何事物,乃能发石公奥心如许耶?”明陈继儒《题袁石公瓶史后》:“花寄瓶中,与吾曹相对,既不见摧于老雨甚风,又不受侮于钝汉粗婢,可以驻颜色、保令终,岂古之瓶隐者耶?”

顺治永安县志

顺治永安县志

十卷,清陈廷枢修,黄豹纂。明嘉靖间李杏撰成志稿一部。万历二十年,邑令苏民望就李氏稿重加纂辑。又六十年,陈廷枢来知县事,立意重修邑乘。而于顺治九年(1652)设局,延黄豹主其事。历三月而成此书刻印。兹篇并星野、气候、节序三目于天文志中,而所载不过页余,空疏不实。又疆域沿革,事属地理,无关建置。兹篇则将疆域沿革附于建置志,且列疆域于沿革之前,是未出县名先出县地,可谓条目不清,秩序混乱。又如职制、学署、书籍、社学,或当列之历宦,或当别立学校,而兹篇并属之于建置志中,亦明显有乖体例。

鸳鸯谱

鸳鸯谱

袋中人,小红拂,雪媒,女贞子歌,凤还巢,解差与犯妇…… 错换姻缘、千里寻夫、爱情骗局…… 栩栩如生的人物,别具韵味的笔触,精巧的构思,奇妙的反转, 六个超出现代人想象的古代民间故事,六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爱情传奇。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长篇小说。杜鹏程著。1954年出版。作品在解放战争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再现延安保卫战艰苦卓绝的胜利历程,反映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必然趋势。全书以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线索,描绘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运动战、九里山阻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各有特色的重要战役,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孙全厚、李诚等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特别是第一次在长篇小说中成功地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同志的感人形象,既表现了彭总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巧布战局的高度指挥才能,又描写他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战士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淳厚风貌,充分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纯朴崇高的精神境界,热情赞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书气势恢宏,笔力雄健,富于激昂的战斗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意味,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

凡二十卷。元代惟则撰。今收于卍续藏第十九册。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首楞严经会解。援引诸宗注书以随文解释大佛顶首楞严经,间亦加有己说。本书作于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十二年付梓。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幽溪传灯作楞严经圆通疏十卷加以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