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华

涤华
  • 姓名:涤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淮安人
  • 出生日期:1910年1月
  • 逝世日期:1996年4月28日
  • 民族族群:

涤华禅师(1910年1月-1996年4月28日),自号无名僧,江苏淮安人,生于清宣统己酉年腊月(公元1910年1月),寂于1996年农历四月,寿腊八十八。


1996年4月28日,镇江金山寺一位自号“无名道人”的禅师圆寂了,一个多月后遗体火化,瑞相迭现,不仅烧出许多舍利子,在一片头骨上还凸显出一个“泰”字,令在场僧众无不叹为千古稀有!


无名道人法名涤华,光绪三十六年出生于江苏淮安一富裕人家,十岁患奇疾,精神失常,医药无用。十三岁,执意出家,父母阻止不住,只好将他送寺院剃度,当了个小沙弥,结果他的病马上好转。十五岁,谎称弱冠,到宝华山慧居寺受了具足戒,疾患由此痊愈。


这一年,祖父七十岁寿辰,师父带他前往贺寿。家中上搭彩棚,下铺地毯,酒席丰盛,宾客如云,还请了戏班子来唱戏,热闹非凡,世俗的荣华富贵令他凡心怦动而还俗。一二年后,十七岁,在父母操办下完了婚。日军侵华“七•七事变”后,家道中落,他不得已先后靠作小商、箍桶为生。偶在旧书摊上买到许多佛学书籍,使他生起在家修行之念,遂日诵观音圣号,有时挑担与箍桶时也默念不辍。还抄写礼拜《妙法莲华经》,一字一拜,几年中无间断,并渐悟经中玄义。


1956年春节闭关四周,最后一天圆满之日,失手打碎饭碗,遂复萌离俗之念。他给江西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写信陈情,得允诺,于是先将妻子和次子送往上海女儿家中安顿,然后上了云居山,在虚云老和尚跟前再度出家,并依虚云指点,依旧以昔日满觉老和尚为皈依师。在虚云跟前一年,耳提面命,获益良多。


1957年,去福建鼓山涌泉寺补戒。到寺后,知客叫他吃晚饭,他答说过午不食。知客赞叹:“云居山来的人确实不一样。”他从此发心,每日只吃一餐。得戒后,他发愿止语三年,每日坐禅拜佛,不发一语。三年圆满,始开口说话。


“文化大革命”时,寺院被砸,僧人被逐,他被迫至长子(乡村小学教师)家住,封掉原来的房门,在自家宅院墙上另开一门,单独进出。上午,通常挎个竹篮走街穿巷叫卖草纸,以维持生计,下午及晚上,躲在屋里跏趺阅经、参禅参学。艰辛磨砺,安贫乐居,反而促进了悟性的开启。他曾数次于梦中得道,有一次梦中得释迦如来赐草一茎,醒后历历在目,即洞彻金刚之义,增上无上智能,虽然原先文化不高,此后却能无师自通而开笔着文。


文革结束后,寺院逐渐恢复,他跑了很多地方,受尽千辛万苦,却无一处容他栖身。最后复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勉强允常住,当一扫地僧。因肺病复发已至晚期,且年近七旬,寺院让他住海会塔(安放亡僧骨灰之处),养病待死。病稍好,他发愿要在有生之年,将自己对佛法尤其是对金刚经的真切体悟和理解写出来,以度有缘众生。自1986年中在海会塔里开笔,耗时近三年,终于完成一部10多万字的《金刚经注解》。其书最后以一首《证悟铭》作结:


悟而不证如故纸,且悟且证世间希,


证如盘石道若天,无恶无善证菩提。


《金刚经注解》完成后,主要在众俗家弟子帮助下,先后以油印、铅印、影印等方式印制数版若干册,免费赠送,普结善缘。


1992年,得镇江金山寺首座养廉之邀,并经方丈慈舟同意,赴金山寺闭关一年。闭关中完成《关房心经感》和《关房般若觉》2部著作。出关不久,抄写《金刚经》与《心经》各一部。


九六年4月28日(农历三月十一)圆寂,终年八十八岁。5月1日装入灵龛,次日送往丹徒县境内的绍隆寺,于山上窑洞中暂置。绍隆寺四面为五峰山环抱,始建于唐宝历年间(公元825-826年),清康熙皇帝曾巡拜此寺,留下了“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像龙脉”的亲笔对联。有淮安、大连的四位弟子主动留下守灵,每日叩拜师父两三次,每次都有许多小鸟飞来,鸣叫不休,等叩拜完毕,小鸟一齐飞走,日复如是。5月30日(四月十四日)上午,举行荼毗。遗体虽已置放一个多月,依然柔软如生,毫无变坏。


早上七点多,有淮安、大连、苏州的九位弟子,齐诵一遍《金刚经》向师父遗体告别。点火后,金黄色的火柱从烟筒中冒出三尺多高。两小时后,火光中现出许多奇异景象,大家看到火光中依次显现出涤华师父及释迦佛、弥勒佛、达摩祖师、六祖大师、观世音菩萨的像。下午,有三位上海弟子赶到火化现场,火苗已很小了,但还看到师父显现的身影。


第二天,十多个弟子将师父骨烬集中起来,用筛子仔细地筛,找到了几百粒大大小小的舍利子和许多舍利花,还发现在好几块骨片上有一行行弯弯曲曲的字母,象是藏文字样,都看不懂,拿着去问寺院里的出家师父,有个僧人说:“这不是梵文也不是藏文,是骨头的裂纹,,你们师父如果道行真那么高,为什么不显个汉字呢?”


到第三天上午,大家把炉膛里剩下的骨灰及碎片全部扫出来,连同昨日已拣过的,再筛捡一遍,又找到许多小舍利子。二十多分钟后,弟子真照忽然发现有块骨片上有个汉字,她激动得大叫起来:“一个字!一个字!你们快来看呀,一个字!”大家围上去,捧在手里轮流观看,那骨片上面是个“泰”字,字是凸出来的,有指甲盖那么大,如同刀刻一般,非常清晰!消息很快传开了,绍隆寺内外的僧人、居士、香客及施工人员竞相赶来观看,人人赞叹不已,有的僧人说:“有舍利子、舍利花还不算稀奇,这是真修行人的必然产物,但头骨上有如此清晰的‘泰’字,那真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堪称是千古第一人啊!”


日前,经上海友人徐荣良居士提供线索,我找到了涤华师在上海的一位女弟子真如。在她家里,我看到了她们为“泰”字拍下的照片,以及她供奉着的涤华师的舍利子、舍利牙和几块舍利骨。舍利子多是黑色的,大的如绿豆,小的似粟米。三颗舍利牙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精致。舍利骨也雪白雪白,有根舍利骨上缀着三十多粒棕色或灰色的舍利子。她说,前些日子,这根舍利骨上长出一粒鲜红的舍利子,被一个师兄弟看见要去了。


她又说,师父圆寂前,应众弟子的请求,曾说过:“等我死了以后,会留个小玩艺给你们。到时候,缘来了,推都推不掉的……”我们想,师父说的小玩艺,大概就是这个头骨上的“泰”字吧!


“泰”的字义,历来有多种解释:①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干下坤上。干,干下干上,象征阳性或刚健,又象征为天。坤,坤下坤上,象征阴性,又象征为地。《易•泰》:“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②大之极也。见《书•泰誓》疏引顾氏说。③过甚。《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④奢侈。《国语•晋语》:“恃于其富宠,以泰于国。”⑤纵,宽。《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⑥通。⑦平安。⑧古酒樽名。《礼记•明堂位》:“泰,有虞矢之尊也。”郑玄注:“泰用瓦。”⑨国名。暹罗人自称其民族为泰族,今暹罗已称泰国。


至于可与“泰”字组合而成的词汇,那就更多了:泰山、泰元、泰日、泰风、泰斗、泰水、泰古、泰半、泰西、泰阶、泰坦、泰辰、泰初、泰侈、泰清、泰壹、泰然、安泰、康泰、持盈保泰、否极泰来、国泰民安……等等。


头骨上的这个“泰”字象征何义?也许,无名道人的弟子们,以及本书的读者,若有兴趣,还真可细细地参一参呢。


涤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明文衡

明文衡

文总集。明程敏政辑。九十八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奉敕撰拟,凡七十六万四千余字。卷首有敏政自序。正文含诏、制、诰 、谥册文、遣祭文一卷,赋、骚各一卷,乐章、琴操等一卷,表牋一卷,奏议三卷,议一卷,论二卷,说一卷,解一卷,辨二卷,原一卷,箴、铭二卷,颂二卷,赞一卷七,策题、问对各一卷,书四卷,记九卷,序七卷,跋、题跋五卷,杂著七卷,传五卷,行状一卷,碑五卷,神道碑十二卷,墓碑三卷,墓志、墓志铭八卷,墓表四卷,哀诔、哀辞、祭文各一卷,字说一卷,补缺二卷。收明太祖,《开科举诏》、宋濂《琅琊游记》、吴纳《文章辨体序题》、苏伯衡《空同子瞽说》、王祎《洛书辨》、方希古(即方孝孺)《民政论》等由明初至弘治期间的散文。悉从《玉台新咏》之例,题作者姓名。唯方孝孺因避靖难文禁,而隐其名,书其字。虽编纂中有一篇占一卷,选文亦非全为当时名篇,而名篇又未尽选入等不合体例,不甚完美之处,然基本反映出明初散文创作成就较高时期,宋濂、刘基等作家作品注意反映现实,传记富于特征,小品精悍警厉,游记清越幽秀之特点;亦反映出台阁派作品表面雍容华贵,实际内容贫乏,散文创作处于低潮时期之情况。故是集特为明初至弘治间颇为重要之选本。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四部丛刊》本,收一百卷,题目作《皇明文衡》。

经义考

经义考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敕撰者,次以诸经分类,注明存佚、卷数、撰人姓名,并附原书序跋。又撰师承、刊石、镂版、著录各门,使经传原委一一可稽。全书统考历代经义之目,将诸经分为御注、敕撰、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等二十五类,下列书名、撰著者、卷数,然后注明该书的存、阙、佚、未见状况,并将原书序跋及诸家论断一并收录,另附己见于后。

河防一览

河防一览

水利志。明潘季驯 (1521—1595)撰。十四卷。季驯字时良,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官至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凡四奉治河之命,任事二十七年, 卓有成绩。曾于万历七年(1579)汇集前后章奏及诸人赠言,辑成《塞断大工录》一书,又加增删,改名本书,约二十二万字,记事止于万历十六年。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 (1590),初刻于万历十九年 (1591),乾隆十三年 (1748)又有河署刊本。1936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 《水利珍本丛书》收入本书,由汪胡桢标点,并增补 《潘季驯两河经略堤决白》等内容。

渚山堂词话

渚山堂词话

明陈霆撰,3卷,曾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云:“宋元明佚篇断句,颇赖以存”,“持论多确”。如该书记载王昭仪《满江红》词为其位下宫人张琼英所作,《垂杨》、《玉耳坠金环》二曲为唐宋旧谱所无等等,颇有可资参证者。此书具有较强的民族爱国意识,对文天祥的词品和人品极为推重,誉之为“人豪”。对于元人词中之妄诋宋者,陈氏则加以痛斥。对稼轩词中之使事,加以具体辨别,很有识见。该书作者对摹仿古人、强和古人的一些因袭词作,均有批评的言词,足见其“持论多确”。但陈霆论词亦有迂腐不能免俗者,如谓后唐庄宗《如梦令》为亡国伤败之谶,黄庭坚《青玉案》“忧能损性”为其终身不振之证者即是。《渚山堂词话》共59则,附录《吴兴丛书》跋语和校点后记,王幼安据唐圭璋《词话丛编》本校点。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渚山堂词话》和杨慎《词品》合成一册出版。

史传三编

史传三编

《史传三编》是清人朱轼和蔡世远主持编纂的《历代名儒传》、《历代名臣传》和《历代循吏传》的合称。成书于雍正七年(1729)。这部书辑录了自汉至元名儒8人、名臣22人、循吏119人,有传有论。这部书的问世和传世,为研究中国历史人物和中国历史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成于雍正六年(1728)。时《明史》尚未成书,故所录至元而止。 《名儒传》由李清植撰,上起田何、伏生、申公诸人,中及董仲舒,韩愈渚人,于宋则胡瑗、孙复诸人,共八十九人。《名臣传》由张江等撰,所列凡一百八十人,续编又三十九人。《循吏传》由张福昶撰,所列一百二十一人。全书由朱轼裁定, 蔡世远参加商榷。 前有朱,蔡总序二篇,又三编各有专序。以阐扬理学为宗旨,颇欠赅备。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贤译。佛在广严城,普贤菩萨说此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