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

作者:陈垣
校勘学释例

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著作,陈垣著。原名《元典章校补释例》,1932年发表于《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4年收入《励耘书屋丛刻》。1959年出版时改今名。陈氏用元本和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发现一万二千余错误,在此基础上,总结校勘的经验和方法,撰成此书。它所总结的校勘经验和方法不仅对《元典章》适用,而且对元代诸书和其他诸史都有参考价值,具有方法上的一般性和普遍适用性。全书分行款误例、通常字句误例、元代用字误例、元代用语误例、元代名物误例、校例六卷。作者分析史书中产生讹误的类型和产生讹误的原因,认为校勘时应注意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如误连、脱字、衍字等,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来作校勘工作,用大量笔墨分析因不谙元代用字、简笔字、译音用字、语法、用语、年号、帝号、庙号、部族、地名、人名、物名、专名、制度等而产生的讹误。特别重要的是作者从理论上总结了校勘的四种方法,一是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是法只校异同,不校是非,是校勘的首选方法;二是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摘其异同,知其谬误;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四是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用此法,但用此法须具通识,它最高妙,但又极危险。此外,作者一再强调,校勘时应

猜你喜欢的书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青年近卫军”成员的光辉业绩,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党领导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苏联青年的英雄形象。他们是在苏联共产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崭新的一代。富于幻想、渴望斗争、酷爱自由、胸襟开阔、精明强干、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这一代青年的共性。但是他们又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总部委员奥列格头脑冷静、善于思考,有组织才能,对母亲和祖国都充满真挚的爱。他把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邬丽亚端庄文静、无限热爱生活。当敌机轰炸祖国的时候,她就选择了与法西斯斗争到底的道路。万里亚有着广泛的爱好,他沉着恬静、乐于助人,对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斗争的机会;邱列宁好学、机灵、英勇善战,连续完成了许多艰巨的战斗任务。他在十月革命节把红旗插在第十办事处的屋顶上,散发了传单、处死了叛徒福明。柳巴是“穿了裙子的邱列宁”,她象邱列宁那样具有火一般热情。她能歌善舞,机智而勇敢,只身完成了一些最危险的任务。但是青年近卫军的一生是短暂的,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先后被捕。在狱中,他们怀着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与法西斯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强的意志。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英雄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唐嵩高山启母庙碑铭

唐嵩高山启母庙碑铭

唐嵩高山启母庙碑铭,唐朝崇文馆直学士崔融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本篇为嵩山夏后启母庙碑文。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生子夏后启,其母化为石。后人为纪念启母之辛勤,立庙祀之。唐朝崔融奉敕撰写碑铭,赞颂启母之德。武则天皇后至嵩山,见此碑文,深加赞叹。

痴人说梦记

痴人说梦记

长篇小说。清末旅生撰。三十回。作者生平未详。此书演述清末十数年间社会史。始于康、梁维新运动之前,终于庚子事变以后。书中主要人物多有影射:贾希仙代表作者理想,宁孙谋、魏淡然影射康(有为)、梁(启超),黎浪夫影射孙中山。贾、宁、魏同为湖北教会学校学生,因不愿受教会教育,三人约定一同逃往上海,途中失散。宁、魏赴京应试,宁得大捷。上维新陈条,圣眷甚隆,几于朝政全握在手。后因旧势力进谗,遂至有逮捕令。宁、魏以预知得脱,转至英国,魏则留日本办报。贾希仙经种种周折后,亦泛海到日本,去美国。后又返国开发仙人岛。经无数艰难,终于建成一个理想的岛国:打倒了旧势力,建学堂、修铁路、机器耕种,一切都由中国人自己管理,小说未能完全写实,夹入较多的幻想成分。载《绣像小说》第十九期(1904)至五十四期。

西岩集

西岩集

诗别集,南宋翁卷(约1203年前后在世)撰。一卷。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卷为四灵之三。曾登淳祐乡荐,终于布衣。工诗。此集收诗几百三十九首。以应酬写景之作为多。卷反对江西诗派过分用典,专学唐代贾岛、姚合,注重修饰辞句,自然清新,有形式主义倾向。叶适评说:“自吐性情,无所依傍”。此编与《韦碧轩集》相同,唯《寄远》一首不见于《韦集》,殆当时所刊原非一本。有《四库全书》本。

霜猿集

霜猿集

四卷。清周同谷撰。生卒年未详。周同谷名翰西,江苏常熟人。少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史阁部幕,流寓昆山。著有《谷集》等书。此书咏崇祯一代时事,或类宫词、翰西并为之注,论列详尽,颇资异闻,如记张天如与周延儒等事,作者以局外之人,述局内之事,故持论能得其平。孟森曾据琳琅秘室本及屑玉丛谈为之补注。征引极详。惜琳琅秘室本诗仅八十五首。光绪间常熟丁氏,获四卷本,又得陈同叔合编本,共得诗一百三十五首,因参校各本,重为排比,其注文之可补阙略者,复采集曹徐沄删订本,同左季写校本,一并汇订之,刊入虞山丛刻。其是正之处,同异之文,别为校记于后。前有广陵女冠李俊序,俊为史阁部簉室。后附曹徐沄后序、光绪二十六年(1900)练滨渔父跋、丁祖荫跋。有 《琳琅秘室丛书》一卷本、《逊庵丛书》一卷本、《屑玉丛谈》一卷本、《虞山丛刻》四卷本、孟森《校订补正》 一卷本。

佛学常识课本

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撰,“佛法”是什么?他原是一种“觉悟学”。吾人处在宇宙间,万事万理,好像都带著神秘。你看著是黑,结果他却是白;你看著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著苦闷了。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头万绪,颇为复杂,佛法也就显得玄妙了。有一般人,尝责备佛法,立论太高,陈义太深,极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错怪!这并不是佛法本身问题,其实是宇宙森罗万象,本不简单。佛法要解答这许多问题,自然就显得高深了。但是,佛法虽然头绪复杂,义理高深;假能寻一条线索,提几条大纲,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先使学者得到一个轮廓,或可就引起探讨的兴趣,这是编这本书的意义。古人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这本书也未尝不可作个津梁。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本著上面说的意义。材料取纲要,组织取条贯;并且词采语体,篇采简短。举纲要,有条贯,就可得一个轮廓;语体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脑厌烦。用他教课或是自修,似乎都还适用。这本书虽然才三十六课,也等于广大的佛法,缩了一个小影。说是见了一斑固可以,说是见了全貌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