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垒元戎 [标点本]

作者:王好古
医垒元戎 [标点本]

元王好古撰。十二卷。好古有《阴证略例》已著录。作者序称:“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证之用兵乎。”故名。初撰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后原稿亡佚,经追忆十得七八。重刊于元贞三年(1297)。以十二经为纲,论述病证以伤寒、杂病为主,其学术渊源,上宗仲景学说,旁参东垣之法,方用《和济局方》者颇多。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论病求本,选方用药十分灵活,对伤寒杂病论述比较全面,对汗、吐、下三法运用准确、灵活。书中还记有王氏自订验方多首。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经后人节录整理为一卷本,刊于《济生拔粹》、《东垣十书》、《医统正脉》等丛书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济生拔粹》本。李蔚普《“理虚元鉴”述评》(《新中医药》1955.4)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默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5卷。安熙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常见的版本有《畿辅丛书》本,并被排印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另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卷首有元泰定三年(1326)虞集序。目录以后有安熙之子、广宁路儒学正安塈写于泰定四年(1327)的附记:“昔者先君子之于文也,盖无意为之,故家无存稿。先君殁时,塈年又幼,不知收拾。其后门人今翰林应奉苏君伯修始加辑录,得凡若干篇,类为内集五卷、外集五卷。然念先君门人散在四方,其文尚多遗阙。它日嗣有所得,当与外集共传焉。”据此,可知本集是苏天爵编集,原有10卷,今传本5卷,应是内集。本集分为诗、文两大部分。卷1是古诗,卷2是律诗,卷3—4都是遗文,卷5有2篇遗文,并有5阕词。卷末附录苏天爵的《默庵先生行状》、袁桷的《默庵先生墓表》。安熙是元初的理学家,诗文都有较浓重的学究气。苏天爵说,安熙“为文章以理为主,皆有为而作;诗学渊明、晦翁,第以吟咏性情,陶写造化而已”。是比较恰如其分的评论。他的某些小诗,如《故县道中》、《中秋不见月》等,确有淡泊之气,以不事修饰见长。

寺塔记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医病简要

《医病简要》一卷,书为裘君吉生得之于同社老友包君越瑚。包君申韩家而精歧黄学,退隐于医,历任绍兴医药学会评议员及会长,与著者张畹香先生世交也。本书系张氏在绍兴一生经验医案之录要,其用药之神,断诊之明,足资后学模范。因世之刊行医案,胥是多方药而少证论,且亦病繁芜而鲜精湛,本书虽了了数十则,然则则有简要之论,所谓少许胜人多许也。

杏庭摘稿

元诗别集。1卷。洪焱祖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洪焱祖家有1株古银杏树,便以杏庭为号,并且以它作为诗集之名。卷首有至正十五年(1355)宋濂序,至正九年危素序。据危素序,可知在洪焱祖死后,由他的儿子将遗诗收集成编;据宋濂序,本集系宋濂精选后所刊,故名“摘稿”。共存诗70余首,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诸体。他的一些诗篇着意抒写了羁旅情怀,如《中秋宿贵义岭下是夜无月》:“乱山深处过中秋,只有风湍拍石头。赖是今宵无月色,若今月出转添愁。”虽无深刻含意,却是出自个人的真实体会。他在《浮梁秋晓书事》中说:“收心葬书窟,飞梦入诗天。宁戚歌牛下,昌黎拜马前。”道出他在初为教职时虽希望在仕途上发挥更大作用,又想在诗歌领域施展才华的矛盾心境,也以真情流露见长。

文苑诗格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旧题白居易著。一般认为是伪托的。书中讲诗“意”,有正统儒学文论的成份,但也从诗的结体、文藻、物象、用事等方面阐述了意的表现。如“依带境”,“抒析入境意”及“招二境意”都论及物色描写的“境”与意相合,由境见意;“影带宗旨”中讲文藻与意的关系,也主张以意为主,然后饰以文彩,即可“悉皆流美”;“雕藻文字”讲在“势”的基础上“精求”文字。“联环文藻”讲“隔句相解”,未免机械,但也强调了文为意服务。“精顺以事”与“叙旧意”主张诗中用事应有新意,不落古人窠臼;“重叠叙事”、“明五七言”推崇言辞的精炼。作者注重诗中之意,并不仅限于文字的表现,而是要达到“语尽而意远”的境界,并以清空幽远的写景诗句为说明,继承了唐代自释皎然以来的意境论的思路。有《格致丛书》、《诗学指南》等本。

白话隋书

《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唐魏徵等撰。贞观十年(636)成书。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炀帝大业十四年(618)三十八年历史。其《五代史志》三十卷,唐长孙无忌等撰。显庆元年(656)成书。此为《隋书》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