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灵宝大法
作者:宁全真章节列表
升序↑上清灵宝大法(王契真)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十六
上清灵宝大法(金允中)
- 上清灵宝大法总序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二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四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五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六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七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八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三十九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一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二
-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
-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四
宁全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岁华纪丽谱
风俗志。元费著撰。一卷。附《笺纸谱》一卷、 《蜀锦谱》一卷。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第进士。授国子助教。官至重庆总管。成都自唐始,繁富甲于西南,富贵者优闲,岁时燕集,已成风尚。南宋末因兵燹,市闾凋敝。费著为追述旧事,述成都风俗之盛,集为此书。约四千字。体例仿《荆楚岁时记》,自元旦迄冬至,凡四时八节,风俗习惯,无不备载。对研究该地民俗有一定价值。其《笺纸谱》和《蜀锦谱》记汉唐以来蜀中特产,如薛涛笺、谢公纸、广都纸以及盘球、葵花、八答晕、天下乐等蜀中锦缎多种。有《四库全书》本。
习学记言
学术评论集。南宋叶适著。内容系对历代学术的评论汇辑。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是评论历代学术的专著,其中卷十三论述《论语》,集中阐发孔子思想,经部其他各卷也常常论及孔子。该书对以往学术的评判,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对传统之见多有突破。是一部评论历代学术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对儒家的评论从孔子至宋代理学都有论及,除对孔子思想进行肯定性的评说外,对孟子以至宋代理学都有所批评。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其书“自孔子以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者。”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唐氏从保存中医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著有《本草问答》、《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等。是书初刊于光绪十八年 (1892) 。上卷记有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五脏所属、五脏所藏、五脏所主、脏腑所合、脏腑之官、五脏九窍、男女天癸、血气所生、营卫生会、五运六气、经气主治、十二经脉等篇。下卷列全体总论、五脏所伤、五脏所恶、脏腑为病、诸病所属、四时所病、脏腑通治、望形察色、闻音别症、问察病委、诊脉精要、审证处方、气味阴阳、性味宜忌、七方十剂等篇。全书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并以中西医理论对《内经》进行注释阐发。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四五年中西汇通医书单行本。陈先赋《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2) 可供参考。
黄公俊之最后
《黄公俊之最后》写黄公俊参加太平天国,后来为了挽救危局,两次只身前往湘营,试图说降曾国藩和曾国荃,反遭囚禁后慷慨赴难。
镜花缘
长篇章回小说,清李汝珍撰,全书共100回。李汝珍,字松石,直肃大兴(今北京市)人,一生鄙视功名,仅做过“县丞”之类的小官。平生学识广博,精通音韵、书法、绘画、星卜,弈戏之类也都触手成趣。其作品除《镜花缘》外,还有《李氏音鉴》、《受子谱》、《围棋谱》等书。《镜花缘》是其竭20年心血创作而成。小说写唐武则天时,诏令百花寒冬齐放。因悖于天命,百花神被谪人间,托变为100位女子。百花之王托生为唐敖之女。唐敖科举落第,心绪郁闷,与妻弟林之洋去海外经商游览。沿途所见诸国奇风异俗,后入小蓬莱求仙未返。唐敖之女小山出海寻父得天书一卷。回归后逢武则天开考女科,百位仙子全部被录取,共聚人间,赋诗游戏。尽诉离别之情。作者意在颂扬女子才华,因此笔下人物或文才出众,或武略超群。书中所叙海外景色想象丰富,色彩浪漫,虫鱼鸟兽,乃至花草树木无不赋以神行仙灵。书中人物刻画和讽刺手法的运用较为成功。如吝啬成性的毛国民,因其一毛不拔。结果长了一身白毛。但小说后半部分人物形象性略有不足,且有炫博逞奇之嫌,鲁迅曾评为:“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己矣”。在思想内容上,书中反对男尊女卑,批判了传统的道德思想。但宣扬因果报应等又反映出其落后的一面。此书在清代曾列为禁书。《镜花缘》有道光元年本,光绪14年本。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该书。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李焞(1661年—1720年),即朝鲜肃宗(조선 숙종),朝鲜王朝第19任君主(1674年—1720年在位)。幼名龙祥,字明普,是朝鲜显宗李棩与明圣王后金氏的独子。李焞于康熙六年(1667年)被立为王世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继承王位。任内西人党和南人党之间的朋党之争达到高潮,加之仁显王后与张禧嫔的后宫斗争,导致朝廷先后发生了三次被称为“换局”的大规模人事更迭(庚申换局、己巳换局、甲戌换局)。在社会经济上,进一步推广大同法,展开对良役制度的改革,发行金属货币常平通宝。在思想文化上,儒学书院盛行,并通过建立大报坛来强化“尊周思明”的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上,与清朝、日本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关系,但与两国都发生了边界人员纠纷。为此朝鲜与清朝勘测边界,立长白山定界碑,同时加强了对郁陵岛的管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焞薨逝,享年六十岁。庙号肃宗,谥号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葬于明陵。世子李昀继位,是为景宗。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