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篇第三

鼠疫经验方1JJ中华典藏网

(《汇编》一名加减活血解毒汤)1JJ中华典藏网

桃仁(八钱,去皮尖,打) 红花(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朴(一钱) 柴胡(一钱) 连翘(三钱) 赤芍(三钱) 生地(五钱) 生草(一钱) 葛根(一钱)1JJ中华典藏网

【罗按】:此方以桃仁为君,而辅以归,去瘀而通壅。翘、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朴、甘为佐使,疏气而和药,气行则血通。柴、葛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惟其对症用药,故能投无不效。1JJ中华典藏网

又曰:此方关键全在归、朴二味,盖归为血中气药,朴为气中血药,气血流通,而病安有不愈乎?1JJ中华典藏网

又释疑曰;此方针对病源用药,故能投无不效。或疑桃仁、红花过多败血,实误会耳!《纲目》云:桃仁补少而攻多,红花合当归能生血,多服能行血,夫曰补、曰生、曰行,明谓去瘀生新矣。徐灵胎于桃仁亦曰去旧而不伤新,古方多用于伤后产后,可知二味是去瘀,非败血也。又疑当归助血毒,抑知去瘀必须活血,尤宜生血,然用于凉血解毒剂中,犹不多用,制方者未始无斟酌也。又疑生地引邪入阴,更不可解,考之《本草经》,谓作汤可除痹去烦热。《本草纲目》,谓能凉血滋阴。时医见有阴字,遂疑其引邪入阴,夫阴血也,热毒中血管,邪已在阴,故内外烦热,四肢痹痛,用此正对症良药,而反疑其引邪入阴,是认滋阴阴字,作表里里字解矣。1JJ中华典藏网

【埙按】:方中柴、葛,罗氏置而未辨,岂鼠疫治法,重在活血,而解肌之药,不妨从略耶?抑故置一隙,使人参用活笔,不必拘拘于常格耶?虽然,病之重者,用药宜重,病之轻者,用药宜轻。经云:过犹不及。盖谓药与病称,便是良药,故审症用药,果能分别虚实轻重,则操纵在我矣。1JJ中华典藏网

又按:孙思遂曰: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徐灵胎曰:中州之卑湿,山陕之高燥,皆宜随地制宜。岐伯有异法方宜论,而五常政大论,辨高下温凉之异,由来方家所说,大略相同。考江南岭表两地,地形之卑湿虽同,而地气之寒温迥别。是以人之体质,亦随地而异,即药之分量,亦因人而殊,罗氏所定之加减活血解毒汤,即吴又可所谓急症急攻法也,施之于壮体重病,谁曰不宜?第强弱有相悬,阴阳有偏胜,或老或幼,或其人本有夙疾,或病后元气未复,是在用药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也。爰是权其轻重之宜,增补加减治法数条。1JJ中华典藏网

如肝阳素盛者,去柴胡、葛根,加桑叶、菊花。肺阴素虚者,去柴胡、葛根、厚朴,加桑叶、贝母、知母。肾阴素虚者,减轻柴、葛,加知母稆豆。气分素虚者,去柴胡,微加防风。血分素虚者,去柴胡、葛根,加桑叶、丹皮。幼稚纯阳者同。胃热素重者,生地干者易鲜。痰湿素重者,佐以平胃二陈,大病之后,去柴胡、葛根,加丹参、苏梗。老年气衰者同。亡血之后,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桑叶、侧柏、白薇。产后血去过多者,去桃仁、红花、柴胡、葛根,加荆穗、丹参。产后血枯生风者,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荆穗、天麻、稆豆。1JJ中华典藏网

吴子存经验方        1JJ中华典藏网

大黄 厚朴 枳实 朴硝 犀角 羚羊角 川黄连 黄芩 车前 泽泻 连翘 牛蒡子 大桃仁 红花 紫草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1JJ中华典藏网

各药随病者强弱轻重为加减,各味俱宜重用,多者以两计,不必迟疑。1JJ中华典藏网

【原按】:此证发时,热甚猛速。必须急用猛剂,不必听医师评量斟酌,揣脉论方,延迟片刻,遂致难救,所谓宋人议得定,金兵已渡江也。依此法治之,庶几百无一失,切勿迟疑自误。1JJ中华典藏网

【郑按】:鼠疫之病,热毒既入血分,必以凉血解毒泻热为主。初起病轻,则前承气羚犀六味可去可减。若体强证重,非重剂急服,万难挽回,是在临证者,贵有权宜也。1JJ中华典藏网

鼠疫毒核消毒散(《汇编》)        1JJ中华典藏网

银花 连翘 元参 桔梗(各一两) 僵蚕 板兰根 甘草(各五钱) 马勃(四钱) 牛蒡(六钱) 荆芥穗 薄荷(各三钱)1JJ中华典藏网

共为粗末,每服六钱,病重八钱,以芦根汤煎药末二三滚,去渣服,轻者一日三服,重者一时一服。1JJ中华典藏网

己亥夏,惠郡患疫,江密庵农部制此散施送,赖活者甚众。1JJ中华典藏网

鼠疫验方(同上)        1JJ中华典藏网

大青(三钱) 青黛(二钱) 黄芩(三钱) 花粉(三钱) 人中黄(三钱) 紫草(三钱) 连翘(三钱) 忍冬(三钱) 栀子(二钱)1JJ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此方屡验,活人多矣。1JJ中华典藏网

应验疫证方(同上)        1JJ中华典藏网

紫花地丁(二钱) 紫背天葵(二钱) 甘草节(二钱) 荆芥穗(二钱) 生大黄(二钱) 穿山甲(二钱) 牙皂(钱半) 金银花(三钱) 野菊花(三钱) 西藏红花(六分) 熊胆(六分,贫者不用亦可)1JJ中华典藏网

用水煎服,如有起毒核现红色者,即将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每味加多二钱,银花、野菊花,每味加多七钱,同煎服。1JJ中华典藏网

治疫奇方(同上)        1JJ中华典藏网

金银花(三钱) 生甘草(二钱) 小粒乌豆(五钱,微炒) 白矾(二钱) 浮黄土(五钱)1JJ中华典藏网

上药五味,用饭碗量二碗半水,煎至一碗水,临睡时温服,次早天亮,计合六个时辰,必汗出而愈。如不愈,次日临卧时照服一剂,无不见效,此方无论已传经未传经,阴证阳证皆愈。或用蜜为小丸,每服三钱亦效。1JJ中华典藏网

经验涂核散(同上原名经验涂药)        1JJ中华典藏网

飞朱砂(五钱) 木鳖仁(八钱) 雄黄(五钱) 庄大黄(五钱) 上冰片(二钱) 真蟾酥(二钱) 地丁(五钱) 紫花 山茨茹(八钱)1JJ中华典藏网

上药共研细末,用小磁瓶分贮数十罐,黄蜡封口,俾免泄气,调茶油涂,或用清茶亦可。琼州鲍游府用此方各味等分,调如意油频涂甚效。须先四面轻针结核后涂药,凡小孩不能服药,用此法涂甚妙。1JJ中华典藏网

治鼠疫毒核方(同上)        1JJ中华典藏网

初起身热面红,口渴心闷谵语者,决是此证。其毒起在头面四肢及身上,初起如豆,过两刻则如龙眼,起在皮内,按之应手而动,急用仙人掌半个,切碎煎服,如效再以仙人掌舂烂敷毒核,留一小孔出毒气。有起核而无身热口渴者其毒轻,先起核而后身热者亦轻,若发热谵语而后起核者较重,核起头面及上焦者重,起四肢及下焦者轻,亟宜敷药,药热即换,见效自速。1JJ中华典藏网

经验化核散(《约编》)        1JJ中华典藏网

山慈菇(三钱) 真青黛(一钱) 生黄柏(钱半) 浙贝(钱半) 赤小豆(二钱)1JJ中华典藏网

共研细末,调麻油涂,日涂三四次,以消为度,甚见效验。1JJ中华典藏网

孙氏涂核经验方 劈旧旱烟杆内烟油,涂核立消。1JJ中华典藏网

经验敷核方(《汇编》)        1JJ中华典藏网

鲜蒲公英(二钱) 鲜柏树叶(二钱) 鲜浮萍(二钱) 天生子(一钱) 雄黄(一钱) 冰片(五分)1JJ中华典藏网

共舂烂,和蜜糖敷之。或梅花点舌丹,调烟膏敷之。或用连须葱头捣烂,加雄黄、冰片调敷。或用蛇顶骨一片,用唾津将平底一面涂遍贴核上,即粘而不脱,一俟脱落,用人乳半杯,将蛇顶骨用竹筋夹起浸乳内,两点钟久,吐尽毒气,毒盛者乳亦变色,取出再贴之,频浸频贴,以核消为度。1JJ中华典藏网

【埙按】:本草吸毒石,一名蛇顶骨,另详后考。1JJ中华典藏网

大承气汤(仲景)        1JJ中华典藏网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1JJ中华典藏网

小承气汤(仲景)        1JJ中华典藏网

大黄 厚朴 枳实1JJ中华典藏网

调胃承气汤(仲景)        1JJ中华典藏网

大黄 芒硝 甘草1JJ中华典藏网

邹润安曰:柯氏云: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何也?且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自金元人以顺释承,而大黄之功不显。考本经首推大黄通血,再以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义参之,则承气者,非血而何?夫气者血之帅,故血随气行,亦随气滞,气滞血不随之滞者,是气之不足,非气之有余。惟气滞并波及于血,于是气以血为窟宅,血以气为御侮,遂连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为火。此时惟大黄能直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1JJ中华典藏网

白虎汤(仲景)        1JJ中华典藏网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1JJ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1JJ中华典藏网

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内外大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二味为佐,庶大苦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1JJ中华典藏网

凉膈散(《局方》)        1JJ中华典藏网

一名连翘饮子。1JJ中华典藏网

连翘 大黄 黄芩 薄荷 甘草 黑山栀 芒硝 竹叶 生蜜1JJ中华典藏网

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兰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1J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