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之死

作者:柔石
旧时代之死

长篇小说。柔石著。1929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未成功的破坏》。主人公朱胜瑀出身清寒,靠母亲苦苦撑持读到大学二年级,失学后便到C社当书记,但因不堪阔人的颐指气使,辞职不干了。借酒浇愁,精神几近变态。家乡媒人传来母亲口信,要他回去与从小订婚的谢家女子完婚,疯狂昏乱中他对房东女儿行动莽撞,在悔恨的心灵上蒙上一层自杀的念头。下册《冰冷冷的接吻》写朱胜瑀回到家里,辜负了母亲的一片心愿,为求心静,借居妙相庵,在一次与女尼的长谈中,似对人生大彻大悟,皈依佛门了。后来他得知谢家女子因他的拒婚而自杀的消息后,他又疯狂地闯入谢家,抱吻着她冰冷冷的嘴唇,然后服毒自尽。后两人合葬。小说末尾写朱胜瑀的友人在这两个旧礼教的牺牲者坟上,竖了一块“旧时代之死”的石碑,象征着这旧的时代与他俩同死的希望。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在黑暗社会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青年知识分子,他的死,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的强烈控诉。小说不注重从社会的角度来反映其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来抨击旧制度、旧礼教。这是柔石的苦心经营之作,与他前期的创作相比,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风格沉郁奇险、愤激而又清隽。

猜你喜欢的书

玻璃村庄

玻璃村庄

告别往昔的好时光,希恩镇陷入了战后的经济困境,但洋基人骨子里的骄傲并未因此消减半分。这时,一桩惨案激起了希恩镇居民的仇恨,他们抓住了外来的疑凶,并拒绝把他交给警方。一场非法的审判即将开始,陪审团成员心中却早有定论。在暴民拉起绞索之前,你能否找出真凶?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

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文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作。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 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 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 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杀虫剂开始引起全社会的 广泛关注。1963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卡逊和化 学公司的发言人进行了一场辩论,这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她 尽量克制。同年年底她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获得许 多奖项,包括奥杜本学会颁发的奥杜本奖章和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 库兰奖章。最重要的是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她最后一次在公众中 露面就是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上作证,从而导致1972年在美国全面 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美国厂家开始向国外转移,但其后世界各 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DDT的生产厂了。《寂静的 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 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 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 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由各国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并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被称为“改变美国的书”之一。

闽中海错疏

闽中海错疏

古代海洋生物学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门荫入仕,曾任刑部检校、淮运同知、福建盐运使同知。史载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至老勤学不辍。除《闽中海错疏》外,还著有《海味索隐》、《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此书是他“司榷之暇,博采周询”所撰成,“于凡鳞介之登组者,汇为一疏而授剞劂”者(《闽中海错疏·原序》)。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鳞部二卷,共收一百六十七种水产;介部一卷,收九十种水产。记载作者在福建盐政任上所见之海产情况,对每种水产均按名称、形态和习性加以描述,其中尤以海产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多。书后附记并非产于福建海域、但为常见的海粉、燕窝二种。后来,徐又写了《补志》,以“补疏”形式作增补和解释。此书对海产的记载较为简略,还夹杂一些诸如“鱼跃龙门,过而为龙”等迷信与传说的色彩,但它对海产动物生态的描述十分正确,对研究福建海域的海洋生物,颇具科学价值,堪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学专著。《四库全书》评曰:“其书颇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叙述较备,文亦简核。惟其词过略,故征引不能博赡,舛漏亦所未免。如鲨鱼一条,《海语》谓鲨有二种。而此书列至十二种,固可称赅具。然《海语》所谓海鲨、虎头鲨,常以春晦陟于海山,此书反遗之……然其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要亦考地产者所不废也。”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及《国学基本丛书二集)》本。

应间

应间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后汉书》见载。《后汉书·张衡列传》曰:“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乃设客问,作《应间》以见其志。”文章设为客言:前哲首务为下学上达,佐国理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主者何不卑体屈己,美言相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衡则应之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得之在命,求之无益”,借鉴前训,我只有“韫椟以待价,踵颜氏以行止”。一句话时机有投合和不投合,天生性命是难以强求改变的。是赋旨在言志,而流于自慰。文章气势苍劲,言词精腴,恣态横溢,刘勰称其“密而兼雅”(《文心雕龙·杂文》)。虽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而作,却不似二者恢谐,更具正色。

长门赋

长门赋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证学杂解

证学杂解

撰于崇祯十六年(1643)。二十五篇。以“慎独”为道德的至高境界,认为“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主张日用自然之学,说:“天理何理?归之日用。日用何用?归之自然。吾安得操功自然者,而与之语心学也哉!”强调躬行实践。批评阳明后学之弊,说:“天下诤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亦是用智之过也。”收入《刘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