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全书

吕祖全书

吕祖全书,清无我子刘体恕汇辑,一行子黄诚恕参订。三十二卷,收入《藏外道书》教义教理类。此书汇辑有关吕洞宾之事迹、神话传说及著作。其资料来源,除《吕祖志》诸书外,主要为乩坛降笔及吕祖显化所作。各卷概略如下: 第一卷〈吕祖本传〉、第二卷〈灵应事迹〉为吕洞宾事迹传记,主要在《吕祖志》等前人传说基础上增编而成。 第三至第五卷〈文集〉,多为宋至明渐次积累起来的传说为吕作文章。 第六卷〈指玄篇〉,收入白玉蟾注本,但白注并未指实该书为吕著,此则称“系吕祖亲著”。 第七卷〈忠诰〉、第八卷〈孝诰〉,多称引宋人事迹,实为元以后人所作。 第九、十卷《前八品仙经》、第十一卷《后八品仙经》、第十二卷《五品仙经》、十三至十五卷《清微三品经》、第十六至十八卷《参同契》、第十九卷《圣德诸品经》、第二十卷《金丹直指诸品经》、二十一卷《醒心经》、二十二卷《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第二十三卷《雪过修真忏》、第二十四卷《玉枢经赞》、第二十五、二十六卷《葫头集》、第二十七、二十八卷《涵三杂咏》和《涵三语录》,以上皆为继明《吕祖志》问世后续增的吕洞宾的著作。其中如《涵三杂咏》等皆出自乩笔,《玉枢经赞》等已见《道藏辑要》。 第二十九、三十卷〈修真传道集〉,实即施肩吾《锺吕传道集》,但在吕洞宾言辞前加“吕祖曰”以示尊敬。 第三十一卷〈敲爻歌、沁园春注解〉,收传为吕洞宾所撰〈敲爻歌〉注一种,明钱道华著〈沁园春〉注二种,分别为萧廷芝、俞琰著。 第三十二卷《吕祖诰》,附柳、葛、王诸仙真诰。

书单作品

  • 吕祖本传

    吕祖本传

    《作者:刘体恕《吕祖本传》是清代刘体恕汇辑的《吕祖全书》中的第一卷内容。《吕祖全书》是一部汇辑有关吕洞宾的事迹、神话传说及著作的专题丛书。 刘体恕,本名樵,字柯臣,法名体恕,号无我子,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乾隆初年,他与黄诚恕等人在明末刊刻的《道书全集》所收《纯阳吕真人文集》的基础上,汇辑江夏涵三宫等乩坛所出的经卷,编成 32 卷本《吕祖全书》。 在《吕祖本传》中,刘体恕参照《道书全集》《仙佛奇踪》《神仙通鉴》《全唐诗》等书,对吕洞宾的事迹进行了校订和叙述。内容包括吕洞宾的出身背景、遇仙得道的过程、钟离权对他的十次考验以及他最终授道登仙等经历,同时也对一些传闻异说进行了列举和说明。

  • 灵应事迹

    灵应事迹

    《作者:刘体恕《吕祖全书》由清代刘体恕等人汇辑而成,《灵应事迹》位于该书的卷二。这部分内容开篇有小序,提到吕洞宾初得仙道时,就曾对正阳祖师表示 “弟子愿度尽一切众生,方归天上”,其誓愿与观音大士有默契。书中记载的吕祖灵应事迹众多,如 “武昌卖墨” 中,吕祖游武昌时,以高价卖小墨,无人问津,只有王某以三千钱买了一笏,晚上吕祖将钱归还,次日王某发现墨变成了紫磨金,上有 “吕” 字。“庐山淬剑” 讲述了吕祖在江州庐山直寂观临砌淬剑,道士侯用晦询问,吕祖称剑可去除地上一切不平事,后吕祖还在壁上题诗,掷剑化为青龙,跨之而去。 这些事迹涵盖了吕祖在各地的神奇经历,包括治病救人、点化凡人、展现神通等方面,体现了他度世之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吕洞宾的信仰和崇拜。

  • 吕祖诰

    吕祖诰

    《作者:刘体恕《吕祖诰》是对吕洞宾祖师的赞颂与诰封之辞,内容丰富,涵盖了吕祖的生平事迹、仙职道号、功德神威等方面。吕祖即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他少而聪明,日记万言。后游长安,遇钟离祖师,被 “黄粱梦” 感化,又经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钟离祖师授以金丹大丹与《灵宝毕法》,遂发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吕祖诰》中提到吕祖为 “玉清内相,金阙选仙”,是 “三教之师,掌法判五雷之令”,拥有 “天雷上相,灵宝真人” 等诸多仙职,还被尊为 “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兴行妙道天尊” 等,彰显其在仙界的崇高地位和重要职责。

  • 吕祖指玄篇诗注

    吕祖指玄篇诗注

    《作者:白玉蟾白玉蟾,祖籍福建,生于琼州(今海南岛境)。字紫清,号海琼子、海山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师事陈楠泥真人九年,始得其道。著述甚丰,有《海琼传道集》、《上清集》、《玉隆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此选的《吕祖〈指玄篇〉注》可见其内炼学说之一班。

  • 钟吕传道集

    钟吕传道集

    《作者:施肩吾道教内丹炼养经典。三卷。题钟离权述,吕岩集,施肩吾传。全书分十八论,以问答形式,全面系统地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方式、效验等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系统地论述了内丹修炼的十八个问题。该书首论真仙。谓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唯修持仙道,可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 阴阳相杂者人也。唯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也,收入《道藏》第一一六册。

  • 前八品仙经

    前八品仙经

    《作者:吕洞宾也称《太上吕祖开天皇极证真阖辟洞妙仙经》,共二卷。据《八品仙经原序》言,此经大概是吕喦著。八品包括:太极化育品、五行端孝品、诚悌导引品、正忠示教品、信实达道品、保精固命品、气合伭元品、神化无为品。《前八品经小序》载:一、二品授于广陵,三、四品授于金陵,五品授于毘音皮陵,六、七品授于信州,八品授于临江。又认为《八品》主于道而辅以儒释,体用颇合乎《中庸》,其指归无异于《楞严》、《圆觉》。由浅而深,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由五行而万物,由伦常日用而身心性命,无所不该,无所不晰,高不可揆,深不可原,阐之而彰三光,舒之而弥六合,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前。游方之内者,玩绎而有得于此,则将忠君孝亲、遵礼法、去凶暴、笃于自修,以养其名;游方之外者,玩绎而有得于此,则将息虑绝欲、炼精气,勤吐纳、专于内守,以养其神。此之谓不虚生,此之谓长生,此之谓无生。《八品仙经自序》载:仙经著于五陵,大旨宗贯三家,汇音毁归万理,谕教忠孝,勤勉德功,无不襄益王化,协赞天工,自身而家,自家而国。斯之推,由博而简,由显而密;斯之用,诣于神化之极,不越夫格致诚正为归。

  • 后八品仙经

    后八品仙经

    《作者:吕洞宾《后八品仙经》,即《吕祖孚佑演正警化宣说修仙证真还丹秘妙仙经》。有康熙乙卯岁(十四年,1675)吕洞宾《刻后八品经自序》及吴太极《刻后八品经跋》。吕序谓:“前八品久刊于世,后八品隐于临江,秘而未传。今遇膝下弟子徐太极、吴太隆,共结良缘,捐金刊行。”、徐跋曰:“敬择乙卯(康熙十四年,1675)季春吉日,延同道弟子张太伦,恭就武昌省城内玉皇阁书写。命匠刊刻,布行于世。”

  • 五品仙经

    五品仙经

    《作者:吕洞宾《五品仙经》,即《九重阖辟敕演栖真大典拔济苦海洞妙玄微仙经》。据黄诚恕《序》,昔日湖北武昌城外有傅生,雅慕吕祖,与附近同志诸人在武胜门外栖真观结吕祖社请乩。康熙己未岁(十八年,1679),吕祖飞鸾阐演《五品仙经》。经后附《傅先生传》,谓傅某系西天古佛降世。

  • 清微三品经

    清微三品经

    《作者:吕洞宾《清微三品经》,全称《清微三品至道极玄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有吕洞宾《自序》,谓于壬午岁(康熙四十一年,1702)降于江夏涵三坛,“乃以予一家言,会合三教宗旨,阐演斯典,庸示后学”。黄诚恕《序》称,至甲申岁(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品经》演成。至壬辰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版两份,一送武当山,一存涵三宫。将刻版送武当山,既有永久保存之考虑,亦有请道教宫观承认其刊刻经书的正统性之用意。

  • 参同经

    参同经

    《作者:吕洞宾《参同经》,全称《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刘体恕《小序》说:“《参同经》之演,始于癸丑(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己未(乾隆四年,1739),前后七年。”原议演于贵州南部,后因故不果,仍在江夏涵三宫演成。

  • 吕祖文集

    吕祖文集

    《作者:吕洞宾吕洞宾文集,三卷,前有序四篇,收吕洞宾诗文集一百六十一篇。后序云“有唐真人纯阳吕祖集。共八卷。本传及灵迹三卷。诗歌五卷。不知裒于何人。自宋乾道间。已刊布于世。凡为五七言律若干首。五七言绝句若干首。歌词若干首。或专阐玄旨。或因人规讽。或自况寄情。皆所以发挥妙道。迪启后人。要非徒作。夫仙真以道相授。自黄帝广成子。崆峒问答之后。已有玄言见于载籍。嗣后述作贻世者。代不乏人。”

  • 吕祖忠孝诰

    吕祖忠孝诰

    《作者:吕洞宾吕祖《忠孝诰》为道教劝善文献,由吕洞宾(纯阳子)分《忠诰》《孝诰》各三卷,共六卷,选录 “精忠至孝” 者共 108 人并系以赞语,强调忠孝为入道之基、成仙成佛之本。忠孝为道之根本:“忠孝之至,可以格天地、泣鬼神…… 可以为贤圣”,离忠孝则非仙非佛。 立教精神:以 “忠”“孝” 化世,使 “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浅近易从。 结构与体例:分忠、孝两诰各上中下三卷,列神名并赞;另有序、总论、总跋等。 拜诵之法:宜 “朝夕拜诵,广布人间”,可用钟鼓通幽冥、七星水洗心、清香接灵;众神名讳多不宣诵,以表敬慎。 诚为核心:“忠而不诚是谓伪忠,孝而不诚是谓伪孝,去伪求纯,以诚为至”。 践履之要:居家尽孝、事君尽忠,各安其分;以 “诚”“敬”“恒” 存心行事。

  •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作者:吕洞宾吕祖释义之《道德经》,向为道家所重。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本书所辑,前者以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并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重加校订,择善而从,总其名曰《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心传者,以心传心也。 本书并附录吕祖诗词一百八十余首,与《道德经释义》参照阅读,大有裨益,尤其《谷神歌》、《敲爻歌》、《直指大丹歌》、《修身诀》、《明胎息》等,简直就是《道德经释义》的旁注,几同于可传大道的“修真秘笈”。又附录《阴符经》,此亦向为道家所重,可与《道德经》相参。

  • 雪过修真仙忏

    雪过修真仙忏

    《作者:吕洞宾道教忏法经典,收录于《吕洞宾全集》卷二十三。 该忏法讲述了吕祖孚佑帝君在大罗天上,见下方求道男女迷谬者多,情欲难净,冤业难消,于是出班恳请玉帝为众宣说释咎之方。玉帝悲悯众生,颁下宝章琼字,教导众生回心洗过,学道修行。经文中详细列举了众生所犯的各种罪过,如不忠于君、不孝于亲、不敬于长、不信于朋等,要求人们在五帝三官之前,于五腊十直之日,清净身心,严洁坛宇,然灯烧香,花果供列,称扬诸天睿号,忏悔一切罪愆。 《雪过修真仙忏》强调了忏悔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认为人皆有过,惟在知悔而善补,通过依式诵礼此忏法,可消前愆,涤后虑,积累功德,最终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 玉枢宝经赞

    玉枢宝经赞

    《作者:吕洞宾收录于《吕洞宾全集》卷二十四。《玉枢宝经赞》是对《玉枢宝经》的赞颂与阐释。《玉枢宝经》为雷祖所说,“玉枢” 之名,象征着天地精华、阴阳动静之机。吕洞宾在赞中,先以诗歌形式赞颂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功德和威严,如 “祖气氤氲满太虚,九天元是九天居。驱雷役雨飞金篆,活物生人备玉枢”,而后逐段引用《玉枢宝经》原文,并加以简要的点评或强调,如在经文中提到诵念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名号可获如意时,吕洞宾赞曰 “天尊天尊,发愿广大。毁谤玄文,雷司有害”。该书主要宣扬道教的教义思想,强调 “道” 的重要性,认为道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倡导人们通过诵念经文、遵循教义来达到消灾解厄、修身成仙的目的。

  • 圣德诸品经

    圣德诸品经

    《作者:吕洞宾《圣德诸品经》共二十四篇,是吕祖飞鸾于刊江之莲华社所著。其内容粹然性命之言,深斥夫男女黄白之说,萃仙经之妙旨而尽发其融贯,辟邪宗之妄见而大肆其廓清。该书的创作时间为顺治丁酉年,地点包括澹宁堂、清信社、空凌阁、悟真斋等地,相关人员有汉如施子及维清、维静二子。经中附《坤元经》一篇,经后附《说》三篇,系写本,由刘体恕的侄子刘允诚收藏,后因辑录全书而拿出合纂,仍分二卷。 《圣德诸品经》包含了众多具体的经名,如《圣德经》《贤德经》《修养经》《养气存神经》《定证经》《夜气妙经》《无有执著经》等。其内容涉及道教的修身养性、道德准则、对道的领悟等方面,如 “天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种于信,德生于敬。敬者道之根,信者德之蒂,根深则道长,蒂固则德茂” 等,体现了道教的思想精髓和修行理念。

  • 金丹直指诸品经

    金丹直指诸品经

    《作者:吕洞宾该卷包含了《金丹直指经》《明道归真经》《寂淡宗一经》《万化归一经》等多篇经文。例如在《明道归真经》中,记载了重阳真人、丹阳真人、紫阳真人向天尊请教,天尊讲述人心不正、大道不行,指出修真之士不应误信旁门左道,而应摄自己之精神,收身中之珍宝,并以偈言阐述了金丹修炼的道理,如 “玩定乾坤理,选知六六时。金木为成宅,土德定丹基” 等内容。《金丹直指经》中则提到 “一言而尽天下之道者,性而已;一言而尽内外之道者,神而已”,强调了性和神的重要性。这些经文主要围绕道教的金丹修炼理论与方法展开,同时也涉及对道、性、神等概念的阐释,体现了道教修行的相关理念。收入《吕祖全书》卷二十。

  • 醒心真经

    醒心真经

    《作者:吕洞宾《吕祖醒心真经》又称《孚佑帝君醒心真经》,源自《吕洞宾全集》。 据书中顾周庚的序文记载,他原本不信符箓之事,后因客人之请设坛焚符,乩笔如有神附,判云 “一日子至”,次日里中好事者纷纷来试,乩运如飞,所答语用韵,各中事情,后通过诗句确认是吕祖降乩,吕祖随后降鸾称奉上帝敕命救人度世,有《醒心真经》一卷欲觉世,顾周庚等人随乩记录下经文。 经文主要阐述了孚佑帝君吕洞宾的修行心得和教化众生的思想,包含了对于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以及修行方法的深刻阐述。经文中列举了众多诸如谋夺他人资产、奸淫妇女、诽谤他人等过恶行为,劝诫人们要遵循道德规范,弃恶从善,其义深虑远,道宏教正,被认为约圣贤经传之旨而成篇,与儒家语毫无刺谬,可与五经四子书相表里。

  •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

    度厄救劫救苦涤氛四神咒

    《作者:吕洞宾《吕洞宾全书》第二十二卷,围绕吕祖(吕洞宾)相关神咒展开,系统呈现神咒的来源、背景、具体内容及核心功效,是道教文化中与祈福禳灾相关的重要文献。 其神咒体系渊源有自,部分源自吕祖(孚佑帝君)受传于长生大帝,而长生大帝又受传于太上道君,传承脉络清晰,被认为承载正统道教灵力。其中,“太上说吕祖斗光度厄护命大神咒” 由太上道君于下甲子丙寅岁正月十五在太清仙宫宣讲,针对阎浮世界众生所受昼夜苦恼、岁度阻节,从疾病官非到五瘟八难等苦难,提出善信男女在每月朔望、三九之日及本命六度之期,虔诚斋戒持诵,可救危急、解诸愆,生无苦恼、死避地狱;“太上敕演吕祖救劫证道经咒” 则因玉皇大帝见十方国土黑黯毒气流行而诏吕祖宣演,含天微、地真、证仙、体道四章,各章以特定句式承载慈悲救苦之意;“救苦难神咒” 以皈向老祖为核心,祈求摆脱疾病、牢狱、刀兵等苦,获天神护佑;“涤氛神咒” 将三界喻牢狱、众生比痈疮,主张持诵可除孽冤、驱魑魅,恒持能臻登仙之境。 整体而言,四神咒均以 “诚心持诵得感应” 为核心,宣称具解危厄、消灾病、远恶人、伏魔道、涤孽氛等功效,既反映道教对众生苦难的关切,也体现其通过咒语祈福禳灾、引导向善的文化内涵。

  • 葫头集

    葫头集

    《作者:吕洞宾《葫头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锺祖葫头集序》《陈先生葫头集序》《葫头集自序》等序文,还有《东岳庙碑记》《去尘铭》《洗心铭》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下卷则有《渔舟》《示止源》《寒暮》等诗以及《还丹奥法》等论说道教修行之法的内容。该集以风雅的体裁,阐发道德的宗旨,旨在通过诗文传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引导读者领悟天地之理、人生之道,达到超凡脱俗、修炼成真的境界。

  • 涵三杂咏

    涵三杂咏

    《作者:吕洞宾《涵三杂咏》的内容源自鄂城东隅的涵三宫,这里是吕祖飞鸾降乩开演之处。从康熙壬午年开始演三品经,到乾隆已未年演参同经,前后历经四十余年,吕祖临坛觉世,借吟咏表达感悟,这些作品被汇编成《涵三杂咏》。 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论道、诲人、赋物题景等。如《春日》《夏夜》《秋兴六首》等诗描绘了四季景色,《勉学》《训人》等则是教导世人的作品,还有《金丹》《论道》等阐述道教修行理念和教义的诗篇。 这些作品率性而作,随笔而成,不受声律的束缚,具有流水行云般自然流畅、初无定质的妙处。其特点可概括为速成、自然、深入浅出且言近旨远,与人们所推崇的清新俊逸、飘然不群的诗仙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涵三杂咏》包含《春日》《偶题》《夜吟》等诸多诗篇,此外还有《涵三杂咏续辑》,收录了《赞道》《赞经》《示黔楚合会》等作品。

  •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敲爻歌沁园春注解

    《作者:吕洞宾《吕祖全书》第三十一卷为《敲爻歌、沁园春注解》。该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吕洞宾所著《敲爻歌》和《沁园春》的注解。 《敲爻歌》注解 姑苏玉峰无瑕子钱道华著。例如对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钱道华注释了吕洞宾的身世,并指出 “敲者推敲,言行不直则可敲之;爻者卦爻,乃阴阳交炼、动静往来杀机之理,世人愚迷不知,难测度也”。对于 “纵横逆顺没遮拦,静则无为动是色”,他认为纵横逆顺是指修炼者对或纵或横、逆修顺修的掌握,静则无为是入定时的状态,动是色则是指要明白阴阳逆顺之理,防危虑险等。 《沁园春》注解,明钱道华著〈沁园春〉注二种,分别为萧廷芝、俞琰著。关于 “七返还丹”,萧延之解释为 “火生数二,成数七。返者,自下而返上;还者,自上而还下”,并指出若将涕唾津精气血液等视为七返是错误的,还丹有大丹、内丹等多种名称,是由真铅真汞交结而成。林屋山人全阳子俞琰也对 “七返还丹” 进行了解释,认为 “七,火数也”,并强调大药无过精气神,要枢总在《沁园春》。 该卷还收录了《敲爻歌、沁园春注解》小序,其中提到吕祖之道为性命双修,《敲爻歌》《沁园春》二章提挈纲维,但言命处多,言性处少,后人多以此谓 “南宗” 先命而后性,而实际上两篇内原无所不包,不必扬此抑彼。

热门书单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史学权威。本世纪四直年代,他在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这部半个世纪写成的书,真实再现了华厦文明的历史轨迹。该书代表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该书虽是一部严紧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是公认的雅俗共赏之作。

日本六国史

日本六国史

系对日本朝廷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先后编撰的6部国史的总称。即《日本书纪》、《续日本纪》 (菅原道真等撰。797)、《日本后纪》 (藤原冬嗣等撰。840)、《续日本后纪》(藤原良房等撰。869),《日本文德实录》(藤原基经等撰。879)和《三代实录》(藤原时代等撰。901)等。《六国史》均为编年体史书,用汉文写成,记述了从神代至光孝天皇(830—887)的历朝史实,记事翔实,涉及面广,是了解或研究日本古代历史、社会,以至文学等的珍贵资料。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从1413年太祖开始,到1865年高宗时完成,用了452年。全书1893卷888册。其中包括:太祖、定宗、太宗、世宗、文宗、鲁山君、世祖、睿宗、成宗、燕山君、中宗、仁宗、明宗、宣祖、光海君、仁祖、孝宗、显宗、肃宗、景宗、英祖、正祖、纯祖、宪宗、哲宗的实录(鲁山君、燕山君、光海君王位被废黜,因此不称实录,称“日记”)。各朝实录修成后,都曾分抄或刻印数份分藏各地史库,但因战乱各处实录大都毁坏或散失。现存只有鼎足山藏本和太平山藏本,因这两种版本印刷年代不同,内容也有较大差别。该书是研究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原著以古汉语写成,现有朝鲜文译本。

白话二十四史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清实录

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清代修实录,始于皇太极。皇太极继位后,仿明朝制度,为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大事。后来,遂成定制。新皇帝继位伊始,下诏为前代皇帝撰修实录。清朝专设实录馆,由总裁、副总裁主持,具体编纂人员则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实录依据各种上谕、题本、奏本,将所记皇帝的行事按年月日排比,凡属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料,均一一采人。清实录计有《满洲实录》8册; 《太祖实录》10卷, 《太宗实录》65卷, 《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仁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 《穆宗实录》374卷,《德宗实录》597卷,总共4363卷,各朝实录均另有序例、目录、进表共40卷。以上各朝实录加上《宣统政纪》70卷,总共12部。清朝规定,每部实录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缮写5份,分藏皇史宬、内阁实录库、乾清宫、盛京崇谟阁。内阁实录库藏两套,一套专供皇帝调阅。崇谟阁藏本无蒙文本。实录用红绫或黄绫为封面,有大小两种本子。稿本比定本内容丰富,现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曾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改纂。而从乾隆到光绪朝的实录,后来也多经修改。伪满洲影印《清实录》出版发行,共1 220册。1964年,台湾据此影印本重印,精装95册。1985年,中华书局以皇史宬所藏为底本,补以乾清宫藏本,而光绪朝实录及《宣统政纪》,则以北京大学所藏稿本,影印出版,全书60册。

明实录

明实录

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自太祖至熹宗共15朝13部, 依次为 《太祖实录》、《成祖实录》、 《仁宗实录》、 《宣宗实录》、 《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孝宗实录》、 《武宗实录》、《世宗实录》、 《穆宗实录》、 《神宗实录》、 《光宗实录》、 《熹宗实录》, 其中建文朝附于 《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 《英宗实录》, 计2909卷 (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 并附有后人补辑的 《崇祯实录》 17卷, 共2 928卷)。 明制: 新君继位, 即修先君实录, 举凡政治、 军事、 经济设施、重大历史事件、灾祥,帝王婚丧、祭祀、营造, 子嗣命名封藩、诏令及大臣生平事迹、 奏议, 乃至中外交通等靡不记载。保存有大量珍贵史料,但亦有许多曲笔讳饰。如 《太祖实录》 凡三修, 一修于建文朝, 二、 三修于永乐朝, 现存之三修本, 革除建文年号, 仍以洪武纪年。太祖之诛杀功臣元勋事迹皆隐而不书,于靖难时记载尤多失实,甚而篡改成祖非嫡子的事实。是书过去仅有抄本传世, 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 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 内缺1624年 (天启四年) 12卷及1627年 (天启七年) 6月1卷。 1961年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将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 并附有校勘, 又附刊原本所缺之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及一部分皇帝宝训, 为今日所见最全之本。

一统志

一统志

记全国地理之书。是全国性的区域志,记述全国疆域区分,规模宏伟,体例完整。创自元代,以后明、清各代都有。《元一统志》1000卷,岳璘等撰,已残缺不全。《明一统志》90卷,李贤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舛伪抵牾,疏谬殊甚。《清一统志》于康熙、乾隆、嘉庆时,屡经修辑。通行的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修之本,500卷。嘉庆补纂本,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560卷,仅有进呈写本。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刊入《四部丛刊》。《一统志》的编纂工作,恰恰都是在这三个朝代的政权建立不久就开始的。从时间上说,元《一统志》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7年(1279年灭南宋)。明《一统志》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2年。清《一统志》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编纂,距取得政权仅11年(1662年清军俘获桂王朱由榔,桂王政权灭亡)。可见这三朝的统治者编纂《一统志》的愿望都是很急切的,并把它作为奠定和加强其合法统治的重要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点。元、明、清三朝方志文化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一统志》的编纂上。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推荐书单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

《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国外名人13人,包括苏格拉底、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中国历史名人15人,包括诸葛亮、玄奘、司马光、岳飞等。全书通过浅显的文言文,以叙述史实加评论的风格,讲叙这些伟人的故事,是一套能让青少年树立志向、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学习写作的很好的励志书。 这套书最初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8年冬天推出,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主要由孙毓修、林万里、钱智修编撰。是民国年间最为畅销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人物传记丛书,几十年间几乎年年加印数次,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由此走上振兴中华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著名作家茅盾曾评论这套丛书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 这套书采用文言文写作,简明扼要,议论丰富,足证文言文之魅力。

白话二十四史

白话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为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素有"正史"之名,其记叙的内容从《史记》"五帝本纪"起,迄止于《明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历时4000多年,且统一采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此为二十四史白话文,便于读者阅读。

历代文纪

历代文纪

明梅鼎祚编,计有《皇霸文纪》十三卷,录秦及秦以前文;《西汉文纪》二十四卷,以《史记》、《汉书》为主;《东汉文纪》三十二卷;《西晋文纪》二十卷;《宋文纪》十八卷;《南齐文纪》十卷;《梁文纪》十四卷,骈文至梁极盛,此实为四六之祖本;《陈文纪》八卷;《北齐文纪》三卷;《后周文纪》八卷,庾信文竟占五卷;《隋文纪》八卷,《释文纪》四十五卷,裒合隋以前历代名僧之文及诸家为释氏而作之文,共集隋以前散文二百零三卷,以与冯惟讷《历代诗纪》相配。虽榛棘未剪,芜杂之中自得集翠之博,成为隋以前散文研究的重要文献。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

编者不详。全书收集隋唐、两宋以至元初的代表性气功著作12部,计60卷。包括: 《杂著指玄篇》8卷,萧延之《金丹大成集》5卷,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3书,《杂著捷径》9卷,《悟真篇》5卷,宋代白玉蟾《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元代王志谨述、论志焕辑《盘山语录》1卷,唐代胡愔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1卷,梁丘子撰《黄庭内景玉经注》3卷,《外景玉经注》3卷。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

唐代立于官学的数学教科书.初唐国子监的明算科以12部算经为教科书,它们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缉古算经》、《三等数》、《数术记遗》.贞观年间,李淳风奉召选择、注释并校订10部算经作为明算科的教科书(上列12部中除去《三等数》与《数术记遗》).北宋元丰七年(1084)秘书省刊刻算经时,《缀术》已失传,原李淳风选定的十部算经实际只刊了九部.南宋嘉定元年(1213)鲍澣之翻刻北宋时刻的九部算经时,又将在杭州发现的《数术记遗》刻入,共成十部算经.现在传本《算经十书》即为南宋鲍刻本的十部算经,它们成为中算普及和研究的母本.清乾隆年间,戴震作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辑录、校勘了《算经十书》,作为底本收入《四库全书》中;他的儿女亲家曲阜孔继涵又刻有微波榭本《算经十书》.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万有文库》本《算经十书》,1963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算史家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儒家重要典籍汇编。共四百一十六卷。儒家典籍初为“六经”,至宋代发展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汉代经学盛行,学者纷纷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经魏、晋、唐、宋各朝注疏儒家典籍更绵延不断。今传《十三经注疏》是宋择历代学者对“十三经”的注疏汇集而成。所采各经的注疏本分别为:《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本书是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以及考证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著作。南宋绍熙间始有合刊本,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嘉庆间又据宋本校勘重刊(称阮本),1957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