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

- 姓名:白玉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琼山
- 出生日期:1134
- 逝世日期:1229
- 民族族群: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乳名石蜍,字白臾、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云外子、海南翁、武夷翁,又称琼琯、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原籍福建闽清,祖父董教琼州,落籍琼山。他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3月15日生于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琼山县美安镇典读村)。六岁丧父,母亲改嫁澄迈县城东郊白家,改姓名为白玉蟾。
白玉蟾天资聪慧,七八岁即能背诵九经,12岁应童子科,主考官命赋《织机诗》,即应而赋曰: “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飞。”主考官认为他太骄狂,未录取。
考场失败对他刺激很大,因此“厌秽风尘,臊膻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通变化之术。”16岁离家云游寻师,曾赋《少年行》一诗曰:“寸心铁石壮,一面冰霜寒。落笔鬼神哭,出言风雨翻。气呵泰山倒,眼吸沧海干。怒立大鹏背,醉冲九虎关。飘然乘云气,俯首视世寰。散发抱素月,天人咸仰观。”他认为“功名不值一杯水,富贵于我如浮云”,“富贵非足羡,贫贱非足羞。”开始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1岁与紫元书信往还。23岁后只身渡海到大陆求师,历尽千辛万苦。身上带的钱花完了,就典当衣裳; 无笠无蓑,雨天冒雨而走; 炎夏赤脚而行; 大雪天衣衫破碎,冻得皮迸血; 晚宿村舍茅檐下; 欲餐无粮,欲饮无水; 曾入寺院捐身为仆,又在街头伸手行乞。就这样,他从广东到江西,转福建,去江浙,上湖广,入四川,返广西,再到福建。遍游罗浮、武夷、天台、武当、庐山、黄山等名山,拜紫阳、陈泥丸为师。从游历中他深深感到“人情不似吴笺厚,世事常如蜀道难”。最后住武夷山止止庵,“结庵居深山,静中观万物。”他多次到当时京城临安 (杭州),皇帝召他进宫,“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宫,诏封海琼紫清明道真人”。他是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因此,明清广东的通志和县志、州志、府志都把他列入“仙释”人物。从现存资料看,他在学道过程中,掌握了多种气功,能长时间潜在水下,能长时间 “蔬肠绝粒” (即辟谷)。他有关道教养生学的论著历来都受重视,当代研究道教养生学的无不提及。他自称自己 “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 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他的思想是复杂的,他修仙谈道,自称是神府雷霆吏,却怀疑仙景和事世,说 “万事到头都是梦”,“神仙渺茫不可见,桑田沧海几迁变”,“有人问着长生事,默默无言指落花”。绍定二年 (1229年) 冬解化于盱江(即江西临川江),享年96岁。
白玉蟾的成就在于书法、绘画和诗词,注释《道德经》也很出名。他的 “草字,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宋白真人全集》尚存他的墨宝4件。他的画精于梅竹和人物肖像,“相传鄂州 (今湖北武昌) 城隍庙壁竹林,是其真迹。” 他“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 当今出版的 《中国画家大辞典》有他的传。他的 “诗则有唐音,有宋体。其恺挚和厚味无极者,唐音也;其清新颖异出奇无穷者,宋体也,要皆不失为大著作手。”他“已把功名等风絮”,“只贪饮酒与吟诗”。他颇似诗仙李白,《醉吟》一诗曰: “松风吹我飞,手搦空中月”,“醉掬山先走,行呼月后随”。《酌月亭》诗曰:“夜深花前月落酒,花前举酒月在手”,“一杯咽下月一团,并把青天都吸了”。《题倏然轩》诗曰:“清宵甕下酒中圣,白昼笔头诗里神”。他的诗也有似陶渊明、王维的,风格多样。著名的 《千家诗》一书也选入他的诗。他“天才横溢,慧悟超绝,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为文制艺,无所不能”。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写下数千万言诗文,所传仅数十万言。他的《道德经章句注》一卷,“文简辞古,玄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伦。”有元大书法家赵孟颊书写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他的诗文全集自宋端平丙申(1236年)至1969年的733年间,先后刻印6次。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共10卷,另附录、补遗1卷。精装本1册共781页。
他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 《上清集》、《武夷集》行世,死后由其弟子门人编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收存于《道藏》之中。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
白玉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画史
中国画评鉴著作。又作《米海岳画史》、《南宫画史》、《襄阳画学》。北宋米芾撰。一卷。主要版本有宋嘉泰刻本、明人翻刻南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说郛》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本书标有目录为:晋画、六朝画、唐画附五代、国朝画。其实际内容并没有按所列目录排序,多以收藏之处排,实为随见随记;其间也有一些未见画作,乃随感随录。主要内容是辑录其平生所见名画,从三国吴曹不兴始,迄于北宋。评题真伪优劣,考订谬误,间有介绍画家绘画创作和艺术风格,考论故实服制,叙当时收藏赏鉴风尚,独具卓见,足资后学,被历代鉴赏者奉为圭臬。如其对五代入宋的山水画点评概括精准:“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入暮夜晦瞑,土石不分,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关仝麄(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径,幽壑荒回,率多真意。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矾头太多。”不是绘画大家很难有此高见。每记画作详细记录画中梗概,于画题、装裱、印章、纸绢、收藏处等一一录入,实开后世著录之风,被视之为“著录名画之祖本”。
折肱漫录
六卷。明黄承昊撰。黄承昊字履素,号暗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黄洪宪之子,万历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黄氏因体弱多病,故留心医药,参研医理,此书为其学医心得。分为养神、养气、医药三门,卷一至卷三为医药篇;卷四至卷五为养形篇;卷六为续医药篇。书中推崇李东垣、薛立斋的学术见解,主张以脾胃为本,脾肾并重,力倡温补。可资后世借鉴。有崇祯八年(1635)刻本,1925年干顷堂书局石印本。
疗妒缘
清代白话中篇讽喻小说。又名《鸳鸯会》。八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延南堂刊本,路工藏;清坊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日省轩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清道光畹兰居刊本,原阿英藏。本书叙述浙江绍兴府官宦子弟朱纶与秦淑贞成婚,秦氏生性悍妒,将朱纶禁闭房中,严禁其与异性接触; 府中婢女亦均相貌丑陋,令人目不忍睹。朱纶对秦氏所为不敢非议,百依百顺。朱纶乡试及第后,秦氏禁止其赴京会试,以免有越轨之举。朝廷严旨令各省举子进京复试,秦氏无奈,将两只玉鸳鸯分开,夫妻各存一只,以为他日重逢之证。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杂剧剧本。元白朴著。明李开先《词谑》说:“《梧桐雨》中中吕,白仁甫所制也,亦甚合调;但其间有数字误入先天、桓欢、监减等韵。”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清梁廷楠《曲话》说:“《梧桐雨》与《长生殿》亦互有工拙处。《长生殿》按《长恨歌传》为之,删去几许秽迹;《梧桐雨》竟公然出自禄山之口。《长生殿·惊变》折,于深宫欢燕之时,突作国忠直入,草草数语,便尔启行,事难急遽,断不至是;《梧桐雨》则中间用一李林甫得报、转奏,始而议战,战既不能而后定计幸蜀,层次井然不紊。”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王国维《录曲余谈》说:“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今置元人一代文学于天平之左,而置此二剧于其右,恐衡将右倚矣。”近人吴梅《瞿安读曲记》说:“此剧结构之妙,较他种更胜,不袭通常团圆套格,而以夜雨闻铃作结,高出常手万倍。惟杨妃秽迹,直言不讳,殊非隐恶扬善之道。顾元剧中关目排场等事,素不深究,亦未便以此绳纠也。”
大乘起信论疏
凡四卷。唐代法藏述,宗密注。略称起信论注疏。乃宗密摘录法藏之大乘起信论义记,兼加部分己说而成。全书分二篇,第一篇总述义门,又分:辨教起因缘、约诸藏所摄、显教义分齐、明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等六门。第二篇随文解释,又分解名题、解文义二门。总述义门之六门同于法藏义记十门之初六门;随文解释之二门中,解名题包含义记之第七释论题目、第八造论时节、第九翻译年代等三门,解文义则相当于义记之第十随文解释门。据凤潭之起信论义记幻虎录卷一、普寂之义记要决卷上所载,本书虽依准法藏之起信论义记而作,然以添削过多,又每每自加臆断,窜改义记,故历来颇有以俞换金之讥。本书之注疏本有:起信论随疏记(传奥)、起信论笔削记(子璇)、起信论会阅(续法)等。
四未曾有法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顷。又作四未曾有经、四未有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说佛陀以转轮圣王具有四种未曾有法为喻,转而比况阿难亦具有四种未曾有法(奇特法),即:(一)于比丘众中说法,(二)于比丘尼众中说法,(三)于优婆塞众中说法,(四)于优婆夷众中说法,而令彼等皆欢喜爱乐。又增一阿含经八难品、长阿含卷二游行经皆有类似之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