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剑篇
作者:曹禺
5幕历史剧。原名 《卧薪尝胆》,发表时定名为《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创作于1960年,连载于1961年《人民文学》第7、8两期,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的历史事实,《左传》《史记》《吴越春秋》等史籍中早有记载。曹禺在掌握史实,把握历史精神与人物事件的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发挥戏剧家的想象,成功地进行了艺术虚构,生动地表现了两千多年前吴越之间的那场争斗,反映出遭受欺凌、污辱的弱小国家,只要全国上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齐心协力,就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 反之,貌似强大的国家横行霸道,必然终遭自毙。《胆剑篇》 中范蠡、伍子胥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刚毅果敢、正气凛然,善于应变、智勇兼备的范蠡形象栩栩如生; 刚烈忠贞又专横偏激、老谋深算而又骄矜自负的伍子胥的复杂性格也比传统戏曲更为丰富。《胆剑篇》的情节纵跨20年,在戏剧结构上,曹禺用一把“镇越宝剑”穿针引线,勾连全剧。吴王立下“镇越宝剑”是为了镇慑越国,接着苦成拔剑高呼:“越国是镇不住的!”几年后苦成献剑于越王。接着有吴兵搜剑、苦成殉剑、越王舞剑、乌雍磨剑,最后结束于夫差兵败用自己插下的这把“镇越宝剑” 了结生命。一只剑挑出一连串戏剧冲突,环环相扣,层层生发,20年变幻风云前后得
猜你喜欢的书
三海妖
《三海妖》(《THE THREE SIRENS》)是美国最受大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欧文·华莱士的作品。故事描述了现代社会对另外文明社会的探查。讲述的是一个岛国。在一群优秀的科学家们进去之前,无人知晓。在他们走了之后,还会无人知晓。咳,除了华莱士和他笔下的人物们。本来就无人知晓。 他一封信、一封信、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断面地切近虚假的真相。他讲了一个多数人类之外的婚姻、性等生存模式。当然,还有如厕。单单说说男女通用的公厕,就足以说明一切了。那个岛国的行为对那些人类精英的代表说,让文明见鬼去吧。华莱士觉得岛国更先进和文明,超出了美国模式的一大截。还有华先生笔下的那些正直热情善良勇敢的人们。
得一录
余治撰,《得一录》是一部总汇慈善章程的善书, 在晚清民初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余治,江苏无锡县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别号寄云山人。过世后,其门人私谥其孝惠先生。早年入学应科举试,27岁时补金匮县学。后五应乡试不售,中年后,遂绝意仕进,“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仆于江浙之地,游走于官绅与乡民之间,一意行善,广施善举。“奔走劝募,如拯溺救焚,不遗余力。”成为当时江南最具声名的善人之一,“大江南北无贤愚疏戚目之曰`余善人"”。余治在行善的过程中,将平日自己施行或所见著有成效、足资仿办的善举章程,汇编成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得一录》一书。然在刊刻过程中,“剞劂过半,旋罹劫火”,半途而废。同治六年(1867年),余治前往上海,欲再谋付梓,并重为补辑,后在友人吴宗瑛、粤商蔡桂培等人的帮助下,终竟心愿,于同治八年,刻成全书,凡十六卷。《得一录》之名,取自《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之句,其意乃是得一善事则拳拳然奉持之而不失善道,编者的寓意应是希望人人都能奉持善道,珍惜每一个从事善举的机会。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各类善堂善会的章程,同时也包括一些乡规族约、家训格言、官府有关善举的文书以及教化论说。虽然余治一直对教化深为在意,但该书与一般的主要以宣传教化为宗旨的善书明显不同,其重心主要不在教化,而在求有实效。“是编所集,事事可以仿行,溥为实惠,固非空言无补可同日而语者。”(《跋》)即希望通过提供具体“切于时病,平实易行”(《许其光序》,的章程,让世人仿效而收实效。堪称晚清新型的“善举章程类善书”的代表作。
前夕
现代长篇小说。靳以著。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9月初版。全书分为4部。这是一部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没落大家庭中20多个成员不同的经历遭遇,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生活。作者在《序》中说:“在这一个长篇里我企图描写的并不只是琐细的家事,男女的私情,和在日趋没落的一个大城市的家庭中一些哀感。我希望我的笔是一个放大镜,先把那些腐烂处直接地呈现出来,或是间接地衬托出来。”作品着重描写了女青年黄静玲终于走出旧家庭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成长起来的经历。她的父亲黄伶之思想偏于保守,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保持了民族气节。他们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力量。作品也刻画了众多的时代落伍者,较有意义的是在唯心论哲学严重影响下的个人主义者静纯,游戏人间的享乐主义者静珠。虽然作品缺少经过精心构思而提炼的典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欠深刻,在表现抗战前夕社会各阶级的变化和动态上也显得较散漫,但作品表现了一部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上新生道路的矛盾和心态。
金陵纪略
呜呼!立君难,立国难,立法度尤难。
心经
一卷。南宋真德秀撰。此书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均给予着录,但书名题《心经法语》,是一书而两名。其内容为集录“圣贤”论“心”的格言,而以诸家的议论为其作注,末附四言《赞》一首。大旨以“正心”为本,以“心”之精神为圣。作者继承了自孟子以来诸儒对“心”这一哲学范畴的唯心主义观点。如《易·坤》之“六二敬说”条中,他注以程伊川的议论,认为“主一之谓敬,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涵养,久则自然天理明。”又云“心敬则内自直”;《孟子》“仁义理智”条,他引朱子之说“仁义理智,皆天所与之”;《孟子》“仁说”条中,他引朱子之说“仁者,心之德也。”注释曰:“性乃仁也。”卷末所附《赞》其三百三十六言,指出“万世心学,此其渊源,人心何伊,生于形气”,“道心伊何,根于性命,曰义曰仁,曰中曰正”,“维此道心,万善之主,天之予我,此其大者”。实际《赞》是对全部注释的总结。端平元年(1234),颜若愚刊此书于泉州府学,并附跋一首。淳祐二年(1242),至彻禁中。端平二年(1235),真德秀卒,两月后,从臣洪咨夔在经筵,宋理宗出示《心经》并言已经读过,令洪咨夔为其书作序。可见此书为当时所重。明程敏政为此书作注,并怀疑书中有引《西山读书记》的内容,非为真德秀原文,后人又多所附益。此书为宋代理学家有关“心”论的专着,将历代儒家有关于“心”的论述解熔于一帙,并作进一步阐发,是研究程朱理学的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题为《真文忠公心经》;各版本的《真西山全集》均收录此书。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是惟贤法师2004年09月下旬讲于上海玉佛禅寺第三届觉群文化周。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