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运动、空间与时间

第一节 物质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的范畴eAl中华典藏网

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每日每时都要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接触外界的种种事物。这些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所有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特性,那就是它们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同时又是人们感觉的泉源。如果把一切事物的特殊性质和特殊状态撇开,单把这一共同的本质的特性抽象出来,我们就得到一个概括一切事物的哲学范畴,这个范畴就是物质。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30”换句话说,物质就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范畴,是哲学史和科学史长期发展的结晶。eAl中华典藏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很早就提出了物质的范畴,并把物质看作世界的唯一本原。这个基本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们都不能对物质范畴的内容做出完全科学的规定。它们的共同缺陷,就在于把物质本身同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物质的一般属性同物质在某种特定状态下的特殊属性混为一谈。例如,古代的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实物(在希腊是水、火或空气,在中国是金、木、水、火、土,在印度是地、水、风、火,等等); 机械唯物论把物质只结为“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这些论断都不能摆脱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束缚,到达于高度的抽象,从而把握住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这个弱点,使它们不能对千差万别的客观现象(特别是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不能对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做出正确的说明,不能对唯心论的攻击做出有效的了驳斥。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总结了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的成果,克服了以往唯物论的局限性,制定了完全科学的物质范畴。这个范畴抓住了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的本质,即它们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而且也适用于社会现象。只有从这个时候起,才为唯物论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eAl中华典藏网

正因为物质范畴对于唯物论具有基石的意义,所以一切唯心论者总是把攻击的矛头对准物质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前是这样,在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后也还是这样。十七世纪的英国大主教、主观唯心论者贝克莱在总结反对唯物论的经验时写道:“无神论和反宗教的一切渎神体系是建立在物质学说或有形实体学说的基础上的……物质的实体对于各个时代的无神论者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朋友,这是用不着多说的。他们的一切怪异体系之依存于物质的实体,是如此明显,如此必要,以致一旦把这个基石抽掉,整个建筑物就一定倒塌。”因此,他认为:“物质只要被逐出自然界,就会带走很多怀疑论的和渎神的体系,带走无数的争论和纠缠不清的问题……这些争论和问题使神学家和哲学家经常感到烦恼。”eAl中华典藏网

应当说,这个唯物论的死敌确实抓位了问题的关键,他赤裸裸地道出了一切唯心论者对于物质的仇恨和仇恨的心情。事实上贝克莱本人和一切唯心论者的终身“事业”无非就是妄图把物质“逐出自然界”,从而“抽掉”唯物论的基石。贝克莱千百次地叫:“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甚至连在想象中也不存在的东西”,是“无”。他费尽心机地妄想证明:“存在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的集合”。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的物质范畴制定以后,现代主观唯心论者们仍然继承着贝克莱的衣钵,用新名词、新术语把自己装扮起来,对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做出歪曲的解释,用千百种调子继续对物质范畴进行疯狂的攻击。例如经验批判论者马赫硬说:“物质不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感觉复合的思想符号”,实用主义者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逻辑实证论者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我的世界。死了之后,世界不是改变了而是停止了。”他们异口同声地断言,物质是“多余的假设”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承认物质,就是“形而上学的独断”,就是“没有逻辑根据的荒谬思想”。显然,这些主观唯心论者反对物质范畴的挣扎是徒劳的,因为他们的论断是同人类实践的全部经验和各门科学的成果根本不相容的。eAl中华典藏网

客观唯心论者也反对唯物论的物质范畴。一般说来,客观唯心论者在表面上并不反对承认“客观”世界,并不反对使用“物质”这个名词。他们也主张自然界不依赖于“我”的观念。但是,他们却主张自然界依赖一种据说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客观”的精神(例如,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观念”,在我国宋代程朱学派那里是“理”。实际上,精神是人脑的产物,是客观实在的反映,所谓不依赖于物质的“客观”的精神,完全是一种虚构。客观唯心论者的这种虚构,不过是把人的概念志大成为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夸大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从而否认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而已。可见,客观唯心论虽然在形式上同主观唯心论有所不同,但在否认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即反对唯物论的物质范畴这一点上,是同主观唯心论毫无区别的。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eAl中华典藏网

为了正确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范畴,必须把物质范畴同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离开意识而独立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唯物辩证法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并用“物质”这个范畴来标志这种客观实在。另一个问题是,物质按其物理结构说来是怎样的?这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eAl中华典藏网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是相对的、可变的,是必然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日趋深化的。在这一方面,比较不完善的观念为比较完善的观念所补充或修正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在士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1896年以前)的这段时期中,自然科学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永恒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并且认为一切物体(从天体到原子)的运动都服从于力学的规律。这就是世界的机械图画。eAl中华典藏网

十九世纪末(1896——1897),物理学做出了两个划时代的发现: 电子和放射性现象。这两个发现证明,原子并不是什么最小的粒子,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和不可分割的“宇宙之砖”,而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而电子的本性也不是机械的,而是电磁性的。于是,旧的世界的机械图画的不完善性就暴露出来了(新的发现所推翻的只是把原子看作不变的和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的那个观念,至于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单位这一点,仍然是正确的),世界的电磁图画补充和修正了世界的机械图画。eAl中华典藏网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的电磁图画的不完善性又暴露出来了。因为在世界的电磁图画中,电子仍然被想象为按照力学的规律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普通球体(原子的模型被设想为太阳系的缩影)。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阐明了电子并不是普通的球体,而是具有二象性(微粒的特性和波的特性)的微观客体; 电子的运动服从于本质上不同于古典力学的量子力学规律。以后又相继发现,原子和原子核等微观客体也都具有二象性,也都服从于量子力学的规律。于是世界的量子力学的图画又补充和修正了世界的电磁图画。eAl中华典藏网

但是,近二十年来,量子力学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不完备性。不包括在量子力学范围内的更为复杂的现象(原子核过程、核内过程等等)正在被揭示着,量子力学的世界图画又正在被更新的世界图画所补充和修正。eAl中华典藏网

从以上的简略叙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和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每一种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或学说,都只能达到为一定的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界限,都只是人类认识的无限长途中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比较片面和比较不深刻的观念为比较全面和比较深刻的观念所代替,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而是认识运动的必由之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那种试图发现“最终的”物质实体的设想是没有根据的。当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把原子看作“最终的”物质实体时,恩格斯就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131” 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灿烂地证实了恩格斯的预见。当二十世纪初期的自然科学把电子看作“最终的”物质实体,并认为当时对电子的认识已经穷尽了电子的一切特性时,列宁又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132。现代科学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电子的复杂的特性,例如,它的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它同时具有微粒的特性和波的特性,它具有了磁矩和自旋,等等。显然,不仅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是在今天,对于电子的认识也仍然没有穷尽电子的一切特性。同时,继发现电子之后,自然科学还陆续发现了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各种类型的介子、光子等许多种基本粒子133,发现它们各自的复杂特性,发现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现代科学还发现,物质除了“实物”的形态之外,还有“场”的形态。显然,这一方面的发现也决不会达到止境。这一切,都灿烂地证实了列宁的预见。eAl中华典藏网

如果说,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的观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那末,哲学上关于物质的范畴又是怎样的呢?能不能说,物质的范畴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的呢?不,不能这样说。这是因为,物质的范畴回答的不是任何别的问题,而仅仅是有没有离开意识而独立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概念,除了表示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之外,不表示任何其他东西。134”。物质在意识之外存在着的事实,是不会由于自然科学上的任何新发现而改变的。因此,尽管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正在随着新的发现而不断地变化,物质的范畴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作为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的,不是关于物质的结构如何的问题,而只能是关于有没有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的问题。列宁说得好:“唯物主义和了唯心主义是如何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即认识(和一般’心理的东西’)同物理世界的关系问题而区分开来的,至于物质的构造问题即原子和电子问题,那是一个只同这个‘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例如,一个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家可能是一个唯物论者(如果他认为原子和电子等等是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话),也可能是一个唯心论者(如果他认为原子、电子等等是“精神”、“意志”等等的产物的话)。把物质的范畴与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对于坚持唯物论的路线、揭破唯心论的攻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现代唯心论者攻击唯物论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故意把哲学上关于物质的范畴同自然科学上关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混为一谈,硬说了唯物论是必然地同某种不变的世界图画联系着的。于是,当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引起了旧的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时,他们就宣称物质本身“消亡”了,物质的范畴“过时”了,唯物论被“驳倒”了。有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了解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也把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误认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改变,不自觉地陷进了唯心论的泥坑。这种情形,在近代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eAl中华典藏网

例如,当十九世纪末叶发现了电子,因而改变了关于物质结构的机械观念时,唯心论者就做出了“物质消灭了”的结论。这个荒唐的结论是怎样做出来的呢?原来他们的手法就在于把物质结构的观念同物质范畴混淆起来。十八世纪以来流行的关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具有固定不变的质量和不可分割性等等的观念,本来只是关于物质的物理结构,物理特性的观念,而且是一个远不完善的观念,本来是同物质是否存在于意识之外这个哲学问题无关的。可是唯心论者却故意要把事情说成是这样,仿佛唯物论的哲学就是建筑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之上的,似乎原子的物理属性(而且是按照牛顿力学所理解的那些属性,例如不可入性、固定质量等等)就是唯物论所说的“物质”的一般属性。现在既然电子不具有原子的物理属性(例如电子没有固定不变的静止质量),就说明电子是非物质的东西。既然原子是由非物质的电子组成的,可见“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唯物论被驱倒了”。唯心论者就是这样宣布他们对唯物论的“胜利”的。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了电子和其他一些微观粒子不仅具有微粒的特性,而且具有波的特性时,唯心论者又一次唱起了“物质消灭了”的滥调。按照他们的说法,波不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主观的东西,是“我们知识的不完善的波”是“无知的波”。既然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具有波的特性,就证明了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智慧”之中。唯心论者琼斯发表雇论说,微粒是物质的“后代”,波是精神的“后代”而波是“控制”着微粒的,可见精神是“控制”着物质的。于是唯心论者又轻而易举地宣布他们“驳倒”了唯物论。eAl中华典藏网

总之,每当自然科学上有一次比较重大的发现,因而引起了关于物质结构观念的某种改变时,唯心论者总是要乘机叫嚷一阵,宣称物质的“消灭”和唯物论的“破产”。eAl中华典藏网

但是,唯心论的这些喧声究竟有什么根据呢?一点根据也没有。只要把物质的范畴同物质结构的观念区别开来,就足以揭穿唯心论的全部“论据”的荒谬性。试问: 辩证的唯物论究竟在什么时候断言过它的理论是奠基于某种不变的物质结构观念之上的呢?从来也没有这样断言过。相反地,它断言:“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135”。至于“承认某些不变的要素、‘物的不变的实质’等等,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主义。136”。难道原子是客观实在,电子就不是客观实在吗?难道宏观物体存在于意识之外,微观物体就不存在于意识之外吗?难道自然科学上的任何一个新发现能够推翻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外这个基本事实吗?只要这样提出问题,唯心论者的一切伪科学的“论据”就无法立足了。实际上,正如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时所深刻地指出的,物质结构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物质的“消灭”和物质范畴的“过时”而只是意味着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物质结构的界限正在消失(即人的认识正在深化); 并不是“驳倒”了唯物论,而只是暴露了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唯物论的缺陷; 并不是“证实”了唯心论的“正确”而正是证实了辩证唯物论的正确。在辩证唯物论的真理面前,唯心论者企图利用物质结构观念的变化来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来驳倒唯物论,完全是枉费心机的。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并不是否认二者的联系。相反地,正确地解释二者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联系主要地表现在:第一、只有当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达到了一定深度的时候,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物质范畴。第二、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范畴的科学性,将继续被关于物质结构的新发现所不断地证实,它的内容也将继续被关于物质结构的新发现所不断地丰富。第三、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的研究,也只有在把物质理解为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时,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可能避免走上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迷途。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eAl中华典藏网

为了正确地理解物质范畴,还必须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eAl中华典藏网

前面提到过,旧唯物论的物质观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能摆脱物质的特定形态的束缚以致在不同的程度上把物质同物质的某种具体形态混为一谈。这个缺陷使它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有效地抵抗唯心论的袭击。那末,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应当怎样理解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呢?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各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种特殊的本质使它们成为具有特定形态的具体事物,然而一切事物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就是它们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撇开一切事物的具体形态,单单抽取它们的共同本质而得到的一般概念,或哲学范畴。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一切事物则是物质的种种具体形态。因此,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物质是一般,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别。一般即寓于个别之中,物质即寓于物质的种种具体形态之中。离开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无所谓物质。不研究个别的物质形态,就不能认识物质。恩格斯说:“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由于认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137”eAl中华典藏网

因此,当我们说到“物质是感觉的泉源”时,并不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可以由感觉所直接把握的东西,而只是说一切可感觉的东西按其最一般的共同本质说来都是物质。人们可以直接感党到的东西是物质的种种形态,即特定存在着的物质,至于物质本身,却正是从这些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因此,“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而“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138。人们每日每时都可以感觉到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感觉到一般的物质。正像人们可以吃到桃、杏、桔、梨的具体的水果,却不可能吃到一般的水果一样。eAl中华典藏网

有些唯心论者说,既然物质本身是感觉不到的东西,那末这就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是“空洞的抽象”。这是毫无根据的。诚然,物质本身是抽象,但是这并不是空洞的抽象(如“上帝”的抽象那样),而是科学的抽象,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着的共同本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唯物辩证法与经验论不同,它并不认为只有可以为感觉所直接把握的东西才是存在着的。试问,难道可以因为人们只能吃到桃、杏,桔,梨而不能吃到一般的水果,就断言水果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是“空洞的抽象”吗?唯心论者的这种说法歪曲了一般和个别的正确关系,否认了科学概念的客观内容。实际上,一般是通过个别而存在的,它无非是个别东西的共同本质。正像“水果”即寓于桃、杏、桔、梨等等之中一样“物质”也是寓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的。通过从感党上把握桃、杏、桔、梨等等,就可以从思维上把握水果的概念; 同样,通过从感觉上把握物质的种种具体形态,也就可以从思维上把握物质的范畴。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物质同物质形态是不能混同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无限多样的,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然而物质本身却只有一个特性,那就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物质范畴是最高的哲学范畴。eAl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运动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eAl中华典藏网

上一节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质。现在我们进一步说明物质的存在形式,即运动、空间与时间。本节先说明运动。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整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制地联系着的,“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139。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是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eAl中华典藏网

首先,全部科学成就证明: 物质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的,不可能有离开运动的物质。eAl中华典藏网

宇宙间的无数星系在形成着、变化着、毁灭着; 一切天体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着,组成物体的分子、组成分子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都在运动着; 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以及微观世界中的其他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着。生物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着,物种不断地进化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在无阶级的社会中是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等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形式的活动不停地进行着,低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着。一切的物质形态,无不处在运动之中。eAl中华典藏网

而且,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之所以成为特定的物质形态,正因为它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说:“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140” 毛泽东同志也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141。 太阳系之所以为太阳系,正因为太阳及其它行星按照天体力学所揭示的规律运动着,微观客体之所以为微观客体,正因为它按照量子力学所近似地描述的规律运动着;生物之所以为生物,正因为在它的体内进行着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正因为在它的内部进行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和运动。如果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结束了,与它相应的物质形态也就不再是这种特定的物质形态了。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从宇宙天体到微观志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一般生物到人,从自然到社会,所有一切领域中的一切物质形态,没有不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运动并不是物质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属性,而正是物质的固有的、内部的、根本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142”eAl中华典藏网

其次,全部科学成就也证明,离开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能的。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143。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 电运动的主体是电子; 光运动的主体是光子; 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 生物学运动的主体是活的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总之,只要说到运动,就是物质在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不可能的。eAl中华典藏网

在认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人们发现了某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可是暂时还不知道这种运动的特殊的物质主体是什么。例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发现了电和光的运动形式,却不知道它们的物质主体是什么。这种情形往往被唯心论者作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借口。其实,既然物质总是要通过它的运动形式来表现,那末,在认识过程中首先认识到一定的运动形式,然后才进一步认识到这种运动形式的物质主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人们只要发现了某种特殊形式的运动,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总会揭示这种运动的物质主体的。例如人们在认识了电和光的运动形式之后,终于发现了它们的物质主体是电子和光子。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只有物质才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原理,越来越为发展着的自然科学所证实。现代自然科学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表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例如,狭义相对论所表述的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定律表明:物体的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 运动的速度愈高,物体的质量也愈大。又如,狭义相对论所表述的另一个重要定律:即质量能量关系定律表明,任何物质客体都具有质量,同时又具有与一定的质量相对应的能量; 质量和能量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其他一项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中。当然,应当指出,这里“质量”概念不能和“物质”概念等同“能量”概念也不能和“运动”概念等同,这里所说的运动也只是指物理形式的运动,而不是指一般的运动。质量与运动的一般联系要出这两个公式所表述的复杂得无比,丰富得无比。但是,质量毕竟是只有物质才能具有的特性(精神是不能具有“质量”的),能量则是运动的尺度,而物理运动又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上述的公式毕竟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在一定方面的具体联系,因此,上述公式的发现,仍然应当认为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和运动不可分制的原理的有力的证明。eAl中华典藏网

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公式是:eAl中华典藏网

公式中的m代表物体的运动质量,m0代表物体的静止质量,V代表它的运动速度,C代表真空中的光速。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在一般速度时质量的变化是很难观测到的; 可是当运动速接近光速时,质量的变化就非常显著。例如,当电子的速度达到0.98C时,它的质量就会等于静止质量的5倍。eAl中华典藏网

物质能量关系的公式是:eAl中华典藏网

公式中E表示物体所具有的总能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报据质量与速度关系的公式,物体的质量是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因而物体的能重也必然跟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说,如果物体在静止时的能量E=mc2: 的话,那末,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时,它的能量就会增大,如下式: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是经过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检验过并且证明了的真理。一切离开运动来考察物质或者离开物质来考察运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在于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当然,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哲学家当中有些人(例如托兰德、狄德罗、费尔巴哈)并没有简单地主张有不运动的物质; 相反地,他们还发表过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的见解。但是,因为他们都不了解物质运动的泉源,而且又都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一种形式,因而都不能揭示物质与运动之间的真实联系,不能正确地说明为什么不能有不运动的物质。这样,他们虽然提出了正确的哲学论断,却不能科学地说明这种论断。而且,按照这样的观点逻辑地推演下去,还必然走到原来结论的反面,最终陷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的境地。至于有一些受形而上学唯物论支配的自然科学家,则更是直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他们把物质看成不能自己运动的,死板的、有惰性的质量,要使这样的质量运动起来,就必须有外力的推动。如果这种观点在解释地球上个别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还可以言之成理的话,那末,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必然要碰到不可克服的矛盾了。例如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牛顿在解释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现象时,就不能说明本来不运动的星球为什么会围绕着太阳运转起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不得不假定“第一推动力”的存在,从而最终陷进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批判十九世纪的形而上学者杜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物质的不动的状态是最空洞的和最荒唐的观念之一,是纯粹的‘热昏的胡话’”。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则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论者当中有些人并不否认运动,但是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例如黑格尔认为运动的主体是“绝对观念”马赫主义者认为运动的主体是感觉、表象、概念,并千百次地宣称,“什么在运动”这个问题是“无聊的问题”是应当拒绝回答的,只要承认“在运动着”,就足够了。这一类的荒谬说法在哲学史上是不胜枚举的。现代的唯心论较之古老的唯心论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借歪曲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办法,来反刍没有物质的运动的真理。eAl中华典藏网

在十九世纪来和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唯能论”,就是这种企图的典型代表之一。“唯能论”的创始者是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他认为,以物质为世界终极要素并不能说明世界的本性,只有“能”才是唯一的实在。他说:“所谓物体性质者,乃表示物体直接或间接与吾人之感觉器官发生之关系是也。但吾人感觉器官之作用,实不外乎彼与外界发生之能之交替而已。故物体之一切性质,亦可以能之作用解释之。”因此,他认为无论是目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精神现象,都是能的变化形态,都“可以能之作用解释之”。这样,世界就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能的世界了; 第一性的东西就不是物质,而是不依地于物质的能了。但是,能是运动的尺度。承认有不依赖于物质的能,也就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列宁说得好:“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144eAl中华典藏网

“唯能论”者为了论证他们的观点,十分热衷于歪曲目然科学的新发更。例如,狭义相对论所揭示的E=mc2的公式本来是描述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联系的公式,这个公式的意义不外乎说明,具有多少质量的物质必然相应地具有多少能量。但是,“唯能论”者却硬把这个公式解释成为物质与能“互相转化”的公式,便说这个公开证明物质可以转化为能(物质消灭了!),能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从乌有中产生了!)。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1932 年发现了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即“电子偶”)在互相碰撞时转化为一对光子的现象,以及相反的过程。于是“唯能论”者又歪曲地解释说,这证明了物质转化为能,能转化为物质。因为在他们看来,光子并不是物质,而只是纯粹的能。但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光子和电子偶一样,是独立于意识之外并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质量(只不过没有和静止质量罢了)。电子偶和光子对的相互转化,只不过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完全不是什么物质和能之间的互相转化。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近代物理学发现了核反应过程的所谓“质量亏损”,例如铀原子核经过裂变后,就成为氪原子核和钡原子核,同时放出各种具有很大能量的射线。如果仅仅计算裂变前后原子核的质量,那末就会发现,作为裂变产物的氪原子核和钡原子核的质量之和小于原来的铀原子核的质量。即是说,经过裂变,铀原子核的质量有一部分是“亏损”了。那末,这一部分“亏损”了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呢?“唯能论”者解释说,这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即各种射线)了。他们又想借此重弹“物质转化为能”的旧调,并宣称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但是,“唯能论”者的这个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我们不是片面地只计算裂变后新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而是把裂变过程中放出的各种射线的运动质量也计算进去,那末就会发现,铀原子核的质量与裂变后各种产物的质量之和是相等的。所谓“质量亏损”,实际上不过是铀原子核的一部分静止质量转化成了各种射线的运动质量而已,并不是什么“亏损”。整个裂变过程仍然是严格地遵守着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裂变过程中且产生的各种射线的能量,也不是像“唯能论”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亏损”了的那一部分质量“转化”而成的,而是铀原子核的核内能的一部分转化而成的。在裂变过程中,铀原子核的核内能的一部分转化为氪原子核和钡原子核的核内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各种射线的放射能,裂变前后的能量总和是相等的,是符合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是为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近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灿烂地证实了这个真理,而给了一切违反这个真理的思想以有力的驳斥。eAl中华典藏网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个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eAl中华典藏网

那末,这是不是否认静止呢?eAl中华典藏网

不,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静止。它认为,绝对地运动着的事物也具有让对地静止的一面。eAl中华典藏网

事物的相对静止的一面,主要地表现在如下两种情形中:eAl中华典藏网

第一、事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台下却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在这一方面就表现出静止的面貌。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对地面而言,轮船上指设备对轮船而言,都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在这一点上,它们是静止的。不过,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些物体(建筑物、轮船上的建筑物)虽然没有作机械运动,但是它们内部的分子在振动着,原子内部和原子核内部在经历着复杂的物理变化,而且,这里的所谓没有作机械运动,也仅仅是就一定的观察系统(在物理学上叫做“参考系”而言,就它们同一定客体的相对关系而言,并不是绝对地没有作机械运动(地面上的建筑物随地球一起围绕闭太阳转动着,轮船上的设备随着轮船一起在水面上运行着)。由此可见,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eAl中华典藏网

第二、事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但是事物的运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而当事物的运动还没有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的时候,某一事物仍然是某一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事物就显出静止的面貌。例如,当一个原子的核内的质子数没有变化时,它就仍然是一定的化学元素的原子,而不是别种元素的原子,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它是静止的; 又如,当资本主义社会还保持着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时,它就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种性质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是,在这个意义上的静止也是相对的。在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的内部并不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例如它吸收光或者放射光,它失去自己壳层中的电子或者夺得其他原子的电子等等,这都是运动; 而且归根到底,这个原子还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别种化学元素的原子。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它的内部也不是没有任何变化的,生产在进行着,生产关系在生产着,阶级斗争在进行着,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着,这都是运动; 而且归根到底,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消灭,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可见,在这个意义上,静止也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无论就上述的何种意义说,静止都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都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恩格斯说:“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145”eAl中华典藏网

静止并不是单纯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首先,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才成其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的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才可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如果只有运动,没有任何静止,一切变成悠忽即逝的、没有任何确定性的、不可琢磨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将成为不可能,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也将成为不可能了。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146。” 其次,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它才能够在自己存在的时期中为抵抗旧事物的复辟提供条件,为过渡到更高级的新事物准备前提。例如,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就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提供了条件,也为过小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准备着前担。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时期的相对的稳定性,就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再次,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物理学上为了要计算物体的空间位移,就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而选择参考系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物体本身有相对的静止。恩格斯说:“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147,说的正是这种情形。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相结合,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完整的运动观。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就是这种运动观的具体运用。eAl中华典藏网

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把相对的静止夸大成为绝对的东西,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这样,在形而上学者那里就出现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质“要素”,绝对不变的物种,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绝对不变的人性,等等。这种观点是同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不相容的。eAl中华典藏网

相对主义的错误,则在于根本不承认任何静止。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中国的庄子主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惠施主张“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都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典型。按照这种观点,必然要否认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认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甚至根本否认任何确定事物的存在。这样,人们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就根本不可能了。显然,这种观点也是同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不相容的。eAl中华典藏网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范畴是极广泛的范畴。思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148运动的形式同物质的形态一样,是无限多样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构成了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地划分各种运动形式,探求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哲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eAl中华典藏网

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可以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的程度和发展的顺序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 一、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动(这是力学的研究对象); 二、波和粒子的运动(这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运动(这是化学的研究对象); 四、有机体的运动,即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这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五、社会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五种运动形式是基本的,每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例如就客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看,就可以区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变速运动中又有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愈高级,其中所包括的具体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运动的形式像物质的形态一样,是不可穷尽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必将被不断地揭示出来,运动形式的分类也会越来越精确。eAl中华典藏网

毛泽东同志说:“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149。eAl中华典藏网

首先,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互相依存表现在: 第一、高级运动形式依赖于低级运动形式,它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并把低级运动形式包括在自己之内。例如,社会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生物学的运动形式,因为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的人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物学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化学的运动形式,因为没有化学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生命,也不可能实现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化学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物理学的运动形式,因为没有热、电、光的作用以及原子内部的结构变化,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化合与分解; 而一切运动形式都离不开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动,“一切和运动都是和某种位置移动相联系的。150”第二、低级运动形式当其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而被包括在高级运动形式之内时,它的作用也依赖于高级运动形式。因为高级运动形式中,低级运动形式虽然仍上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但是所处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因而起作用的方式也就有所变化。例如,有机体体内的化学过程虽然仍旧保持着化学运动形式的特性,但是因为它处在完全不同于无机界的条件之下,因而起作用的方式也就不同于在无机界中起作用的方式。恩格斯曾说:“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151”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一方面,从宇宙发展的长河看,各种运动形式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秩序逐步展开的。例如在地球上首先是力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然后是生命的远动,最后出现了人,出现了社会的运动,体现了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彼此间也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物体的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转化为电,转化为磁; 热和电都可以转化为化学分解,化学化合又可以反过来产生热和电,而有电做媒介再产生磁; 最后,热和电又可以产生物体前机械运动152”,如此等等。以上种种,都表现了各种运动形式的互相依存的关系。eAl中华典藏网

其次,各种运动形式固然是互相依存的,但又是本质上相互区别的。唯物辩证法不允许把不同质的运动形式混淆起来,不允许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当然,高级运动形式总是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但是低级运动形式在高级运动形式中并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只起辅助的、次要的作用。高级运动形式之所以为高级运动形式,并不是因为它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而是因为它县有自己的质的特殊性。例如,生命的运动形式无疑地包括着化学的、物理的和机械的运动形式,但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绝不能用化学的、物理的和机械的运动形式来说明,而必须用生命本身所特有的本质–新陈代谢来说明。恩格斯说:“这些次要形式的存在并不能把每一次的主要形式的本质包括无遗。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 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153”eAl中华典藏网

人类的认识和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关系。按照认识的顺序说来,人们首先总是从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认识开始,逐步发展到对高级运动形式的认识; 人们对高级运动形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一方面以这种认识为基础,继续进一步认识更高一级的运动形式; 另一方面又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反过来加深对低级运动形式的认识。当各种运动形式被分门别类地研究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产生对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因此,科学史的进程是同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进程相一致的、各门科学按它产生先后排列起来,首先是天文学和力学(以及作为二者的工具的数学),其次是物理学,再次是化学,再次是生物学,最后是社会科学。各门科学在出现以后,不仅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向横广的方向扩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样,在每门科学的总名称下,又不断地出现了无数的专门科学。新兴的中间科学(又称边缘科学)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由不可和逾越的鸿沟分隔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这是对各种运动形式辩证统一的极好的证明。eAl中华典藏网

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不懂得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与联系,否认了运动形式质的多样性和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它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同时忽视了质和量的关系是相互的。154“这种运动观是片面的、错误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家,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承袭并改装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把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学的运动形式,用生物学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奴役作辩护。eAl中华典藏网

运动的守恒性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末,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155” 这就是运动守恒的原理。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辑的继续。如果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eAl中华典藏网

运动守恒的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是说,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能力。这是这个原理的质的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说,就是: 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 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无限过程。eAl中华典藏网

关于运动守恒的基本思想,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由笛卡儿从逻辑上推导出来了,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的运动的量(die Menge)是永远一样的。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他写道: 所有在自然界中遇到的变化都是这种情形: 从一个物体中分出多少东西来,就有多少东西加到另一个物体中去,……这普遍的目然定律也可以推广到运动规律中去,一个物体以力作用于另一物体时,自己失去了多少东西,那末,从它那里得到运动的另一个物体便将得到那样多。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思想在德国学者迈尔和英国学者焦耳那里得到了实验上的证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别种物质运动形式,而在转化的前后,总的能量是不变的。例如,426.9 kg/m的机械能,总是产生1 大卡的热能; 反之,1大卡的热能也总是产生426.9 kg/m的机械能。其他一切不同形式的能一一电磁的、原子和原子核内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之间在互相转化的时候,转化前后的能量总和总是一个恒量。无论什么形态的能量都可以用同一种单位来计量。能是运动的尺度。能量的守恒就证明了运动的守重。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因此,它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eAl中华典藏网

运动的守恒性不仅应当从量的方面去理解,而且应当从质的方面去理解。这是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原则第一次指出来的,他指出,物质不仅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且必然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能力是永远不会丧失的。如果认为物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只有一次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展现出来,而在这一次以前和以后则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运动,那就无异于主张物质是要消灭的而运动是暂时的了,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因此,他报出运动守恒的原理“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用各种各样的谎话来宣扬运动可以被创造或消灭的荒谬思想。“宇宙热寂论”就是这些施准中最典型的一种。这种理论的宣传者本和力学的第二定律(这个定律的内容是: 在封闭的系统内如果不从外部加入某种形式的能量,则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物体上面为止)断言,既然一切运动形式最后都会转化为热,而热最后又必然会均匀地分配到宇宙间的一切物上,因此总有一天整个宇宙会达到一种绝对静止的死寂状态。要想使宇宙重新运动起来,只有依靠造物主的推动才行。实际上,这种伪科学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第一、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并不是适用于任何范围的最普遍的自然规律。它只适用于有限的封闭系统,而不适和用了无展的宇宙。把宇宙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而把这个系统同热力学上所谓孤立系统等同起来,这在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把局部的自然规律压大成为最普遍的自然规律,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第二、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同热的扩散相反的过程,即能的集结过程,这就从正面驳倒了宇宙“热寂”的神话。正如恩格斯所断言的,物质既然在过去曾经自己创造出条件,把大量的运动转化为热,那末在亿万斯年之后,这样的条件必然会被和物质自己重新创造出来,从而使散射到太空中的热转化为其他的运动形式,并在这种形式中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eAl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空间与时间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eAl中华典藏网

以上我们说明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现在再说明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eAl中华典藏网

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这就是说,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首先表现在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eAl中华典藏网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都具有一定的广延性(长、宽、高)和一定的形状,都处在一定的位置,对其他客体都有一定的距离和排列次序(前后、左右、上下); 任何物质的运动首先就包含着位置的变动。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规模,都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当说到某物存在着的时候,就要问它是在什么处所存在着,具有什么形状,具有多大的体积或规模。不能设想一个运动着的物质客体存在着,但是不存在于任何处所,不具有任何形状,不具有任何体积或规模(几何学上有所谓没有面积的点、没有宽度的线、没有厚度的面,但这并不是现实地存在着的物质客体,而仅仅是思维创造的抽象)。可见,运动着的物质是不能离开空间的。eAl中华典藏网

同样,任何物质客体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物质客体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前后相随,连续更替,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的。因此,当说到某物存在着的时候,就要问它是在什么时候存在着,存在了多久。不能设想一个物质客体存在着,但又不存在于任和何时候,不经历任何时间。可见,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能离开时间的。eAl中华典藏网

恩格斯指示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eAl中华典藏网

然而,这种同唯物辩证法不相容的荒唐见解,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却是常有的。eAl中华典藏网

例如,黑格尔不承认自然界有任何时间上的发展、有任何前后的连续性,只承认相互间的并存性。在他看来,自然界不过是“绝对观念”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外在化”的表现,只不过是“绝对观念”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为自己建立的一系列的“寓所”,这些“寓所”只能并列地存在着,在空间上展示出自己的多样性,而不能在时间上有所发展。因此,自然界只运动于空间之中,而不运动于时间之中。显然,黑格尔的这种观点是极其荒唐的,是同现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发展史完全不相符合的。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杜林断言,世界曾经有一个阶段处在绝对不变的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上,世界虽已存在,但却没有时间,世界是处在时间之外的。杜林的这个见解是极端荒谬的:因为如果世界曾经处于一种绝对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状态,那末,它怎么能从这一状态转到变化呢?绝对没有变化的、而且从来就处于这种状态的东西,不能由它自己去摆脱这种状态而转入运动和变化。因此,使世界运动的第一次推动一定是从外部、从世界之外来的。这种“第一次推动”只是代表上帝的另一种说法罢了,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谬论。杜林的这种荒唐见解,遭到了恩格斯的严厉批判。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马赫断言:“不必设想化学元素是在三维空间中的。”,“正如没有任何必要从音调的一定的高度上去设想纯粹思维的东西一样,也没有任何必要从空间即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上去设想纯粹思维的东西。”马赫所谓“纯粹思维的东西”,指的是分子、原子、电子等等不能在通常条件下直接感觉到的东西。他硬说,既然这些东西无非是“纯粹思维的东西”那末就完全没有必要“作茧自缚”去“设想”它们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列宁对这种谬论给予了毁灭性的批判。eAl中华典藏网

又如,现代唯心论者还用歪曲地解释量子力学的某些成就的办法,来宣扬微观客体存在于空间、时间之外的雇论。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测不准关系156”。“测不准关系”表明,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空间位置(坐标)和冲量。当我们测定粒子的空间位置愈准确的时候,我们测定粒子的冲量就愈不准确; 反过来也是一样。这种情况是同古典力学所描述的宏观客体的情况不相同的。于是唯心论者就由此做出结论说,微观客体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测不准关系”的发现人海森堡本人就宣称:“在量子力学中,根本没有谈到从客观上来确定空间和时间的事件。”eAl中华典藏网

但是,这种见解是不能成立的。微观粒子是否具有同宏观容体同样的时间特性,能不能在古典力学的意义上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冲量,这是一回事; 微观粒子是否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这是另一回事。不能把这两件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从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冲量的事实中,并不能得出微观粒子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结论。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还表现在没有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以物质为内容的,空间和时间的特性也是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说到空间和时间的时和候,就要问是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是不可能的。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关于空间和时间不能离开物质的思想,已经被自然科学的成果所光辉地证实。eAl中华典藏网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数学家洛巴切夫斯基创立了不同于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他证明,在同一平面上,通过某一点,至少可以对已知直线引出两条平行线; 他还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 度。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又证明,在同一平面上,通过某一点,不能对已知直线引出平行线,并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180 度。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空间的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状态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狭小范围内空间的特性; 洛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广大的宇宙空间的特性; 而黎曼的非欧几何学所反映的则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的领成都是正确的,它们都反映了空间对物质的依赖关系。eAl中华典藏网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和时间对运动着的物质的依赖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空间与时间的联系的具体形式。狭义相对论和证明,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是相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物体在低速运动时,它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变化极其微小,实际上可以略去不计; 但是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空间广延性就会缩小157,内部过程的时间持续性就会延长。158把上述原理应用于重力场的研究,就得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指出,重力场的时空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的分布的: 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愈大(即与欧几里得几何学所反映的空间特性的差距愈大),时间的流逝愈慢。eAl中华典藏网

以上这些重大科学成就,都证明了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是没有的。eAl中华典藏网

把空间和时间理解为离开物质并与物质并存的独立实体,是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时空观的基本特点。这种时空观的萌芽在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那里就已经出现。德谟克里特认为,空间是无物的“虚空”,而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种观点,在牛顿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牛顿看来,空间是贮藏物质的空虚的“容器”,时间是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二者都是与物质过程无关的独立实体。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是绝对不变的,空间的特性服从于欧几里得几何学,时间的特性则服从于数序规律。牛顿把这样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叫做“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在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相对论产生以前,这样的时空观在物理学中占居了统治地位,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根本动摇。eAl中华典藏网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时空观之所以长期占居统治地位,是有它的认识论根源的。第一、这种时空观符合于所谓“健全的常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接触广大的宇宙空间,不会接触微观世界的现象,也不会接触接近光速的运动,人们往往容易直观地把物质仅仅理解为可以直接凭借肉体感官感触到的宏观物体,因而设想没有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如果一间房子里的家具器物全部被搬走了“常识”就会认为这间房子“空”了,没有物质了; 可是这问房子的空间还存在,时间也还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就很容易形成没有物质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第二、在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中,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可以略去不计的。在这种场合下,不考虑空间,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在实际计算中并不会产生什么有害的后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而上学唯物论时空观的错误就不容易暴露出来,正像一般形而上学世界观的错误在“家事”范围内不容易暴露出来一样。这些,就是形而上学唯物论时空观所以长期存在的认识论的根源。eAl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是没有的,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也有是没有的,空间和时间是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eAl中华典藏网

从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中,必然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159”如果承认了物质本身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又不承认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那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因此,很自然地,凡是稍微彻底一点的唯物论哲学,都是承认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eAl中华典藏网

但是,我们说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实在性,并不是说空间和时闻也和物质本身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前面提到过的牛顿的错误,正在于他把空间和时间当成了不依赖于物质并和物质相并列的独立实体。这样,他虽然也主张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可是他并不能说明空间和时间何以具有客观实在性。在唯心论的攻击面前,他是无力抵挡的。正确的唯物论观点与此不同,它认为空间和时间之所以具有客观实在性,正因为它们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否认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因此必然也否认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把空间和时间看作依赖于意识的东西。例如,黑格尔从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实现的前提出发,断言在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所谓绝对的时空观念,人们的时空概念不是反映着客观存在着的时空,而是接近于绝对的时空观念。这是客观唯心论的见解。又如,马赫从“物体是感觉的复合”的前提出发,断言空间和时间仅仅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 不是物存在于时空之中,倒是时空存在于人的感觉之中。”这是主观唯心论的见解。这两种见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否认空间和时间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但是,这种论点同自然科学所证明了的事实是不相容的。正如列宁指出的:“地球存在于任何社会出现以前、人类出现以前、有机物质出更以前,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对其他行星说来)空间内。”仅仅这一点就足够证明唯心论的上述议论完全是无稽之谈。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者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把自然科学关于时空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的概念同哲学上的时空概念混淆起来。eAl中华典藏网

有些唯心论者以自然科学关于时空特性概念的发展变化为理由,来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这种手法,同他们以物质结构观念的变化为理由来否认物质本身的客观实在性的手法如出一辙。例如著名的马赫主义者、法国物理学家彭加勒主张,既然自然科学关于时空特性的概念是相对的、经常变化的,因而这就证明了“不是自然界把它们(按: 指时空概念)给予我们,而是我们把它们给予自然界,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方便的。”他认为,时间是由人的“心理”创造出来的。比方说,如果两个表的快慢不一致,那末要确定哪一个表正确,就只能看哪一个表对我们有利些,方便些; 至于说到哪一个客观上正确些,那是毫无意义的。在他看来,空间也同样只是一种先天的形式,是由于“肌肉不断反复”而产生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方便”才创造出来的,它只是一种单纯的“数的关系”,“不具有物理性质”。另一个马赫主义者、英国的数学家兼哲学家毕尔生也以时空特性概念的相对性为理由,宣称“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中。”其他的主观唯心论者也异口同声地重复着诸如此类的滥调。eAl中华典藏网

但是,主观唯心论者的这种滥调是不值一驳的。不错,自然科学关于时空特性的观念确实是在逐渐地变化着,从亚里士多德到和牛顿,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时空的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观念后来被证明是陈旧了,过时了,它们被新的观念所代罢了。这是科学史上的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呢?不过是意味着人们对于时空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正在越来越接近于客观地存在着的时空罢了。怎么能够从这个事实中得出结论,说空间和时间没有客观实在性呢?列宁说得好:“人怎样依靠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空间,抽象的空间概念怎样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从这些知觉中形成起来,这是一个问题; 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实在是不是符合于人类的这些知党和这些概念,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混为一谈,,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者一方面以时空特性概念的可变性为理由来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时空特性概念在一定时期中的相对稳定性为理由来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康德就是一个典型。他抓住时空特性的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两千多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事实,来证明空间和时间只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和“自在之物”(物自体)完全没有关系的纯粹主观的东西。那末,为什么不能取消这种“先天形式呢?”他回答说,因为它们是我们所必需的,没有这种”先天形式就不能认识现象。这就是康德的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洛巴切夫斯基所创立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沉重地打击了康德的这种谬论。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空间和时间既然只是“直观的先天形式交那就应该是永远不变的了”,可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却证明了空间的特性是随着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康德的论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出现,更进一步地证明了空间和时间对于物质的依赖关系,从而使康德的上述观点失去了任何立足的余地。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和时间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无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和历史的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160。”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显然,物质的任何一种具体形态的广延性都是有限的,有边有际的。但是,由有限的、有边有际的具体物质形态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广延性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没有固态物质的地方有液态物质或气态物质,没有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的地方有超固态或超气态(即等离子态)物质。人们可以发现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边际,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发现整个宇宙的边际。宇宙是无所谓边际的。这就是空间的无限性的涵义。eAl中华典藏网

时间的无限性实际上就是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人性。显然,物质的任何一种具体形态的持续性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但是,由有限的、有始有终的具体物质形态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的持续性却是无限的、无始无终的。从任何一个事件出发,无论向前追述多少年,总还有别的事件发生过,总不会遇到时间的“起点”无论往后延续多少年,总还有别的事件将要发生,总不会遇到时间的“终点”。人们可以发现每一种具体事物的始终,但是决不会发现整个宇宙的始终。宇宙是无所谓始终的。这就是时间的无限性的涵义。eAl中华典藏网

恩格斯说:“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字义也是: 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161”eAl中华典藏网

因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是由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组成的,而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具有自身的特点的,因此,不应当把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理解为相同要素的简单的代数和。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的实质,在于它表现了具有无限丰富的具体内容的、不断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不可穷尽性。eAl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的原理,正在被不断发展着的自然科学证实着。根据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的材料,我们的太阳不过是具有一千五百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的一颗量星,而银河系又不过是已发现的一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关于空间的眼界日益扩大着。如果说人们在古代只能依靠肉眼看到比较狭小的宇宙空间的话,那末在现代,依靠射电望远镜的帮助,已经可以观测到距离地球一百亿光年之远的类星体了。然而这也不是宇宙的“边际”。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将认识更广大的空间,并且将永远不会发现宇宙的“边际”。同样地,随着自然史的研究的深入,人们关于时间的眼界也日益扩大着。如果说人们在古代还只能凭着有限的材料设想有限的时间的话,那末在现代,随着天体演化学,地质学等各门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对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以前的过程进行研究了。然而这也不是宇宙的“开端”。随着科学材料的日益丰富,人们还将追溯到更加遥远的过去,并且将永远不会发现宇宙的“开端”。这一切都为时间的无限性原理提供着新的证明。eAl中华典藏网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系统地接受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以前,往往容易根据“常识”把空间和时间想象为有限的东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种种具体事物都是有边有际、有始有终的,因此,人和们往往容易由此推起出整个宇宙也是有边有际、有始有终的,对于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反而觉得不好理解。但是,在科学问题上,“常识”并不总是可靠的(例如,在哥白尼以前,谁要是断言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非常荒谬的),正确的道路只能是依据严格的科学结论。而且,上述的推论在辑上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从特殊事物的有限性的前提中,并不能推出整个宇宙的有限性的结论。eAl中华典藏网

承认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是坚持唯物论路线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个原理,就要为唯心论和宗教谬说大开方便之门。事情是很清楚的,如果说空间是有限的,就等于说物质世界是有边际的,那末,在物质世界的“边际”之外是什么呢?当然只能是非物质的东西了。同样,如果说时间是有限的,就等于说物质世界是有始终的,那末,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和“终结”之后又是什么呢?当然也只能是非物质的东西了。由此可见,只要一离开了时间无限性的原理,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在物质世界以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世界,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上帝的存在。eAl中华典藏网

用否认时间无限性的办法来为上帝安置藏身之所,正是唯心论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自然科学的发现越来越使得上帝在现实世界中失去立足余地的近代和现代,这种情形表现得更加明显。eAl中华典藏网

康德在时间的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说。他认为,说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或者没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或者没有界限,是同样可以证明的,反过来也可以说是同样荒谬的。他企图以此证明,理性根本无法解决时空的无限或有限的问题。实际上,康德在这里认为是理性的矛盾的东西,正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也盾,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关系的表现一切具体事物、过程、现象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有限的,但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过程、现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个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又是无限的。康德把无限和有限绝对地对立起来,把二者看成没有联系的范畴。他不了解无限即寓于有限之中,无限通过有限而存在,他不懂得无限同有限的辩证关系。eAl中华典藏网

杜林为了论证他的所谓世界在时间上有起端的荒谬因想,把康德的上述“二律背反”的论据的前半截(即关于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空间上有限的证明)剽窃过来,算作自己的“创作”。他也“承认”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但是按照他的说法,这种“无限”正像数学上的无限系列一样,应该有一个“起点”,否则就会遇到所谓“算完无限系列”的困难。恩格斯揭穿了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他指出,世界的无限性同数学上的无限系列是不能混同的。数学总是从有限的东西出发推到无限的东西,因此数学上的无限系列当然应该有起点; 世界的无限性却是另外的一回事,它根本不需要从有限的东西出发推到无限,根本不存在所谓“算完无限系列”的问题。eAl中华典藏网

现代唯心论利用科学上某些还没有得到确切解释的问题,来宣扬宇宙有限的谬论。现代天文观测发现了所谓“红移”现象(即银河系以外的类星体所发射的能量波的谱线向红端即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的现象)。一部分宇宙学者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河外类星体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远离地球而去,因而提出了一种假说: 我们观察所及的宇宙早期的密度和温度非常高,后来温度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减小,体积逐渐膨胀。另一部分宇宙学者则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红移”现象可能是由一些还没有弄清楚的其他原因造成的,并不能说明我们观察所及的宇宙在膨胀。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探讨的。但是,有些唯心论者却把我们观察所及的这一部分宇宙同整个宇宙混为一谈,抓住宇宙学的一个学派的观点加以歪曲,硬说整个宇宙正在“膨胀”这就荒谬绝伦了。显然,“膨胀”这个概念只对有限的、有边有际的东西才有意义,而对无限的无边无际的整个宇宙是毫无意义的。说整个宇宙在“膨胀”就是把宇宙有限作为当然的前提,而这正是唯心论和宗教所需要的结论。实际上,“宇宙膨胀论”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的假说,即使将来被科学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也得不出整个宇宙有限的结论; 因为它讨论的并不是整个宇宙,而只是我们观察所及的宇宙,即整个宇宙的一个极小的部分。整个宇宙的无限性还是不可动摇的。eAl中华典藏网

与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密切关联着的问题,是时空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即间断性)的问题。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总是同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联系着、并且有自己的特点的。例如,各种特定的空间会有密度、曲率等等的差异,各种特定的时间会有流逝快慢的差异。因此,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是在一定的界限之内才是连续的; 超出一定的界限,就不再是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们的连续性就终止了。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非连续性。但是,某种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终止,并不等于一般的空间和时间的终止,在一种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终止了的地方,另一种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紧接着就开始了,其间并没有任何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空隙”;因此,就一般的空间和时间说,又是永远不会间断的。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和时间的非连续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eAl中华典藏网

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eAl中华典藏网

以上我们就空间和时间的共同点作了分析,现在再来分板它们的区别点。空间和时间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它们是物质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区别点在于,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空间的三维性表现在: 任何一个现实地存在着的物质客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高度; 任何一个物质客体同其他物质客体的位置关系,都只能是上下、左右、前后。用几何学的术语表示起来,就是: 通过空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而且也只能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或者反过来说,确定空间中某点的位置的坐标系总是由三条互相垂直线(X轴、Y轴、Z轴)组成的。空间不能多于三维,也不能少于三维。现实的空间必然是三维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它只有一维。时间的一维性表现在: 它只按照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将来的方向前进,而不能按照别的方向前进。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这种不可复返性是由事物的发展过程的不会绝对重复所决定的。事物的发展永不停息,作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持续性的时间也永远向前流逝。时间不能多于一维,也不能少于一维。现实的时间必然是一维的。现代物理学中常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梳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空间有四维呢?不是的。“四维世界”的概念所表示的,不过是事物存在于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之中的事实罢了。实际存在着的事物不仅存在于三维的空间中,而且还存在于一维的时间中。例如,对于航空线的交通管理员说来,单单知道飞机的空间位置的坐标是纬度X,经度Y、高度 Z,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当他同时也知道时间的坐标T,即知道飞机是在什么时候处在上述的空间位置时,他才能获得关于这架飞机的飞行情况的观念。可见,飞机的飞行不是仅仅在三维的空间中进行的,而是在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构成的四维的时空连续区中进行的,它的飞行轨迹是这个四维的时空连续区中的一个连续的曲线。“四维世界”的概念,正好证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以及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的原理。eAl中华典藏网

唯心论者异想天开地去设想三维空间以外的空间。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也知道,只有三维的空间是现实的空间,这个现实的空间已经被物质占满了,要想在这里为“上帝”、“宇宙精神”之类的东西找一块容身之地是越来越困难了。因此,他们只好到三维空间以外去找出路。他们硬说,既然物质只能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不能存在于三维以外的空间之中,那末三维以外的空间就应该是“上帝”的天地,“上帝”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操纵物质世界的一切的。但是,这样的“空间”究竟到哪里去找呢?除了在唯心论者的幻想里可以找到以外,是任何地方也找不到的。当理论物理学和数学中引进了“多维空间”的概念时,唯心论者如获至宝,以为找到了“科学论据”。实际上这个“论据”是帮助不了他们的“多维空间”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不是说现实的空间果然不止三维呢? 完全不是的。例如,物理学上的所谓“相空间”,是表示物质体系的个别质点除了具有位置的坐标以外,还有动量的坐标。动量根本不是空间,这是很显然的。又如,色度学中的所谓“颜色空间”,是把每种基本的颜色当作这种“空间”的一个“维”(这样,有多少种基本颜色就可以有多少“维”),并用这样的“多维空间”来表示被考察的客体的色调。很显然,颜色根本不是空间,颜色的“维”数同空间的维数完全是两回事。因此,“多维空间”的概念只具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它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大家都知道,当我们用一定长度的线段(加上代表方向的箭头)来表示一定大小和一和定方向的力的时候,并不是说力果真就是一个线段。同样,当自然科学用“空间”来表示动量、颜色等等的时候,也决不是说动量、颜色等等果真就是空间。唯心论者的这个“论据”,完全是文字游戏,是经不起驳斥的。以上,我们从各个方面曾述了空间和时间的范畴,现在总起来说几句: 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情况而变化的,人们关于至间和时间的特性的概念也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但是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却是永远没有变化的。任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但是由无穷多的特定空间和时间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空间和时间却是无限的。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之间被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割开来,因而是非连续的; 但是非连续的空间和时间又被它们所共有的一般特性联结起来,因而又是连续的。这里所说的不变性、无限性和连续性都是无条件的,这是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 这里所说的可变性、有限性和非连续性都是有条件的,这是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空间和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的,绝对性即寓于相对性之中。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eAl中华典藏网

总括以上三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个范畴联系起来,得出如下的结论: 物质是运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eAl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