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7vm中华典藏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7vm中华典藏网

以上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现在论述唯物辩证法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两个最根本的原理,即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和无限发展的原理。本节先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7vm中华典藏网

凡属比较彻底的哲学,对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都是肯定地回答的。彻底的唯物论或彻底的唯心论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没有两个本原; 只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没有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种唯物论哲学,一方面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一方面又承认有另一个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世界,那就不是彻底的唯物论了; 同样,如果一种唯心论哲学,一方面主张世界是精神的产物,一方面又承认有不依赖于精神的物质世界,也就不是彻底的唯心论了。所以,任何哲学派别,只要是彻底地对待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然要达到世界的统一性的思想。问题是在于,统一于什么?如何证明这种统一?7vm中华典藏网

世界统一于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论同唯心论的回答是根本相反的。7vm中华典藏网

彻底的唯心论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它说,世界之所以是统一的,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例如黑格尔就是这样看的。他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发展过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现象无非是“绝对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种种表现; 独立于“绝对观念”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7vm中华典藏网

彻底的唯物论的观点与此相反。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其所以是统一的,并不是由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似乎是精神的产物,而仅仅是因为它们都是物质的种种形态。除了统一的物质世界以外,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一切(精神只不过是高度组织起来了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7vm中华典藏网

人豪无疑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唯一正确的原理。7vm中华典藏网

但是,如何证明这个原理的正确性呢?7vm中华典藏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虽然正确地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思想,反对了唯心论和二元论,但是,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限制,它们都还不可能对这个正确的思想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证明,因而很难了驳倒唯心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旧唯物论更是自己背叛了自己。7vm中华典藏网

还有一些想当唯物论者的折衷论者,也企图证明“彼岸世界”的不存在,但是他们所采取的证明方法却是完全错误的。杜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世界之所以是统一的,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存在着; 他又说世界之所以是统一的,是因为我们可以把世界当作统一的东西来思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样的证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第一、单单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存在着,并没有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存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也是存在着的!),说世界的统一性仅仅在于存在,并不能从唯心论和宗教那里赢得一寸地盘,这种说法是唯心论和宗教也可以接受的。第二、说世界的统一是因为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统一的东西来思维,这更是荒谬的唯心论的说法。事实上,只有客观上本来统一的东西,我们才有理由把它作为统一的东西来思维; 本来不统一的东西,是决不会因为我们把它作为统一的东西来思维就真正统一起来的。7vm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两三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概括了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的科学成果,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明。7vm中华典藏网

那末,唯者辩证法是怎样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呢?7vm中华典藏网

自然界物质统一性7vm中华典藏网

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唯物辩证法首先指出,到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非物质的超自然的世界是没有的。7vm中华典藏网

在天文学,地质学和其他有关的自然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中间很自然地流行着关于“两个世界”的偏见。这种偏见认为,在人们所居住的这个物质的“地上”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由“上帝”、“灵魂”等等居住的非物质的“天上”世界。于是,唯心论和宗教就利用人们知识上的这种缺陷,利用科学暂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肆宣扬神秘主义。例如,它们硬说,地球是上帝选定的“宇宙中心”,而人是上帝安放在地球上的灵物。它们又说,“地上”世界同“天上”世界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世界,“地上”世界是不完美的,“天上”世界是完美的。如此等等。但是,科学的发展终于粉碎了这些谬论。哥白尼证明,地球并不是什么“宇宙中心”,而只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普通星球之一。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工作,进一步揭示了整个太阳系是按照统一的自然规律运行的。现代科学依靠光谱分析、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和对陨石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证明了一切观察所及的天体都是由普通化学元素或基本粒子构成的,辽阔的太空充满着实物粒子或场。这些事实令人信服地表明,整个宇宙天体完全是物质的,根本没有什么非物质的“天上世界”。7vm中华典藏网

如果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唯心论否认宏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谬论已经越来越失去了立足之地的话,那末,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来,唯心论却在自然科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中极力寻找它们的避难所。例如,当现代物理学发现了一系列基本粒子时,唯心论者就以这些和粒子的特性不符合于传统的机械的物质结构观念为理由,否认它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批判过了。又如,当现代物理学发了“场”的时候,唯心论者又以‘场’具有不同于实物粒子的落干物理特性为理由,否认‘场’的物质性,并从而否认整个微观世界以至整个世界的物质性。诚然,场和实物粒子在物理特性上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别丝毫不能证明‘场’是非物质的东西。唯物辩证法早就指出过,物质的物理特性如何同物质是否存在于意识之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何况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场’和实物粒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每一个粒子都有相对应的‘场’,每一个‘场’也都有相对应的粒子;‘场’的激发就表示粒子的产生,‘场’的激发的消失就表示粒子的消失。现代物理学用“量子场”这个概念来表示粒子和场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量子场的各种受激态来说明处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基本粒子系统。这就表明,‘场’同实物粒子一样是物质的东西,它无非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已。由此可见,唯心论者利用物理学在微观世界方面的新发现来否认世界的物质性的企图,每一次都遭到了失败。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不管微观世界的情况多么特殊,它们在物质性这一点上同宏观世界是毫无区别的。7vm中华典藏网

有机界是同无机界有重大区别的领域。在这里活动着的是有生命的物体。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于是唯心论和宗教就宣称,有机体是非物质的本原即“灵魂”或“生命力”的寓所,是上帝用来“创造”生命的材料。这种观点不但为唯心论的哲学家们和僧侣们所宣扬,而且也为那些受唯心论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们所附和。但是,科学的发展终于证明了,生命并不是非物质的东西,而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周围的物质环境进行新陈代谢,从而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化学成分。当新陈代谢进行着的时候,生物就活着; 新陈代谢一停止,生物就死亡。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我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162而蛋白体无非是由与构成无机物的化学元素同样的化学元素(氧、碳、氢、氮、硫、磷、钾、铁、镁、钙、钠、亿等)组成的,是地球上的物质长期的化学演化的结果,是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包括许多大分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些成就表明,生命完全是物质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用什么神秘的精神力量来说明它。7vm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整个自然界,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都是统一于物质的。所谓“上帝”、“灵魂”等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没有存在的余地的。7vm中华典藏网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发展阶段7vm中华典藏网

如果说,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已经由唯物辩证法根据大量的自然科学成果做出了证明的话,那末人类社会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7vm中华典藏网

人类社会是一个局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人。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目的或理想的推动之下进行的。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问题,就会得出结论说,社会领域中的一切过程都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证明了这种唯心论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诚然,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但意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并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原因。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依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关系。它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所碰到的总是在以前已经形成了的生产关系,任何人也不能按照个人的主观愿望来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第二、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虽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生产活动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总的社会结果,将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将会引起生产关系的何种变化; 第三、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由一种生产关系到另一种生产关系的过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因此,尽管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是有意识的,而作为这种活动的总结果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却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的。而建筑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政治的、法律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就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物质性的客体。它的发展规律完全可以用自然科学式的精确眼光来加以研究,正如自然界的物质客体一样。7vm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尽管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重大特殊性的领域,它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共同的。7vm中华典藏网

总之,唯物辩证法已经证明,各个世界(包括自然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统一体。除了这个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并能为人们前意识所反映的物质世界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非物质的世界。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7vm中华典藏网

第二节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7vm中华典藏网

世界无限发展原理的意义7vm中华典藏网

现在再来论述世界无限发展的原理。7vm中华典藏网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这是一切彻底的唯物论的共同原则。仅仅承认这一点,还不能把辩证唯物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区别开来。因为这个共同的原则并没有回答物质世界是否发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辩证唯物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分水岭。在形而上学唯物论看来,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停顿不变的; 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在有限的循环圈内的重复运动,而不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辩证唯物论反对这种看法,它指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统一体,而且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一切现存的事物,包括人们的意识在内,都是这个统一的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世界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和重复,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过程。只有了既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承认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并且把这两个最根本的原理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之中,才构成完整的辩证唯物论即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7vm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论断,是以巨量的科学材料为根据的。7vm中华典藏网

在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前,也曾经有过一些哲学家,例如古希腊的某些朴素唯物论者,提出过关于物质世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分门别类的实验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不可能具体地揭示出世界发展过程的真实内容,因而他们的这种正确论断仍然只能是一种猜测。只有从十九世纪上半期以来,各门自然科学的成就才逐步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的具体内容,为科学地绘制出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的总图画提供了条件。产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综合了这些科学的研究成果,赋予了物质世界无限发展原理一种完全科学的形态。近一百多年来科学的继续发展,使唯物辩证法的这个根本原理获得了愈来愈丰富的论据。7vm中华典藏网

下面,我们根据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材料,就从地球的产生起到人类社会的出现止的这一段发展过程,作一个极简略的叙述。7vm中华典藏网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它同整个太阳系一样,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也不是什么“造物主”创造出来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637vm中华典藏网

根据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般结论,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四十五亿年左右的历史,其中有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的年龄是二十七亿年左右。这二十七亿年左右的历史可以分成五个“代”(各个“代”还可以分成若干个“纪”)。地球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太古代,长约九亿年,距今约二十七亿二千万年到十八亿二千万年。太古代的早期,地球表面已形成了岩石圈(即地壳),也形成了水圈和大气圈。这时地壳的稳固性较弱,升降频繁,到处都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和地震,地球内部的灼热岩浆大量喷出海底或侵入地壳。在太古代,到处都是深浅多变的海洋,只有若干岛屿突出于海面。在太古代的晚期在海洋中出现了低等的生物类型一一单细胞生物。7vm中华典藏网

地球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元古代,长约十二亿年,距今约十八亿二千万年到六亿二千万年。由于地壳运动的反复进行,使原有的地壳逐渐加厚,终于在元古代的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相对稳定的区域。从元古代初期起,海洋中的低等藻类植物就大量繁殖起来; 到了晚期,没有坚硬外壳的低等动物(如海绵骨针、水母之类)也出现了。7vm中华典藏网

地球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古生代,长约四亿年,距今约六亿二千万年到两亿二千万年。古生代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以上为古生代早期)、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以上为古生代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广大浅海环境,陆地面积增加。在古生代早期,出现了大量具有坚硬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泥盆纪,鱼类和蕨类植物繁盛起来; 在石炭纪和二迭纪,两栖类和蕨类迅速发展。7vm中华典藏网

地球史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中生代,长约一亿五千万年,距今约两亿二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分三迭、侏罗、白垩三个纪。这时陆地面积大为增加,地势高差亦明显增大。动物中恐龙极度发展,植物中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的地位。末期发生地理气候的大变化,使恐龙类全部灭绝,哺乳类代之而起。7vm中华典藏网

地球史的第五个发展阶段是新生代,指七千万年前至现在的这段期间,分第三纪和第四纪。这时由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处于海洋状态的地方升出海面,形成了现在的雄伟的山脉和富饶的平原。哺乳类大量繁感,被子植物大为发展。在第四纪(距今一百万年左右),人类出现了。7vm中华典藏网

人类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7vm中华典藏网

距今约一千五百万年以前(即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的时期),从哺乳动物中分化出了一支高度发展的古猿。这种猿类在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等许多方面都与人类有近似之处,因此被称为“类人猿”。它们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大森林里,成群地居住在树上,叫做森林古猿。由于长期的树上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开始有着初步的分工,前肢主要地用于攀援和握取,后肢主要地用于支撑身体。后来,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赤道地区还保存着巨大的森林以外,其他地区的气候变冷了,森林减少了。于是森林古猿就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在森林中生活,它们发展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被迫过渡到地面上来生活,它们的前肢和后肢的分工进一步加强了,由于必须经常使用前肢来握取棍棒和投掷石块,前肢就逐渐变成了手,由于必须经常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后肢就逐渐变成了脚,于是这支古猿就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南方古猿就是这支古猿的代表。7vm中华典藏网

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是“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手从支撑身体的职能中逐渐解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类人猿逐渐学会劳动的过程。一般的高等动物是不会劳动的,它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自然器官进行本能的活动,而不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的类人猿却不同。它们的手在从支撑的职能中解放出来的时候逐渐学会了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最后终于学会了制造最简单的劳动工具。这样,它们的活动已经不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萌芽形态的劳动了。达到了这种发展程度的古猿,已经不再是一般的猿,而是猿人,或“正在形成中的人”了。同时,由于劳动,手的筋肉、韧带和和骨骼也都逐渐地发达起来和完善起来,“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7vm中华典藏网

手是身体的一部分。根据达尔文称为“生长相关律”的规律,生物体的个别部分的形态与其他部分的形态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手的变化必然引起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的是: 身材增高,体力增强,胸腔扩大,背脊伸直,颚部收缩,骨盘成盆状,下肢发达,而在一切变化中最重要的是脑的发达、颈部位置的改变和喉管的发达。这些变化在身体的结构上把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了。7vm中华典藏网

在劳动的过程中,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不断地发现自然对象的新的属性和新的联系; 同时,由于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性的、社会性的,由于相互帮助和相互协作的需要,“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如果说,一般的动物需要彼此传达的东西很少,只要用简单的叫声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话,那末,正在形成中的人要传达所需要传达的东西就不是叫声所能济事的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在不断的努力下,猿类的不发达的喉管缓慢地然而确定不移地朝着有利于说话的方向改造着,而口部器官也终于学会了连续发出一个一个的清晰的音节,并进一步产生了语言。所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的出现,是人类从动物划分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7vm中华典藏网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脑的容量逐渐增大,大脑皮层的活动日益增强,到了一定的程度,猿脑就变成了人脑。同这种变化相适应,感觉器官也进一步趋于完善化,能够感觉到一般的动物所感觉不到的东西; 由于直立行走和颈部的自由活动,又能够“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从周围世界中摄取更丰富的感觉印象,这些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和积累起来。这样,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产生了意识。这是人类从劳动中划分出来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7vm中华典藏网

意识的产生对劳动和语言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由于有了愈益明晰的意识的指导,劳动就越来越具有自觉性和计划性了。这样,人们就最终地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完全形态的人了。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开始。7vm中华典藏网

以上所简述的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这个长达几十亿年的过程,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不过是无限地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极小的片段。但是,就是这个片段,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至于整个物质世界,就更是一个无限发展的长河了。7vm中华典藏网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vm中华典藏网

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7vm中华典藏网

整个世界是一个物质的统一体,并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已如前述。那末,意识是什么呢? 如果不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唯心论还是有可乘之隙。唯物辩证法回答说:意识并不是物质之外的独立实体,而仅仅是一种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属性或机能,是客观世界(即人脑以外的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存在不仅没有和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相反地,意识本身只有从物质的发展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7vm中华典藏网

意识是怎样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呢?7vm中华典藏网

恩格斯说:“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处是一步一步地必然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人性,因而这是在具备了条件……的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发生的。” 列宁也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7vm中华典藏网

自然界中最早出现的无机物已经具有了某种简单的反映特性。例如高山滚石、水中浮影、 铁质生锈等等,所有这些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某种力学的、物理学的或化学的变化,都属于这种简单的反映形式。7vm中华典藏网

无机物的反映形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出现了比较高级的生物反映形式。7vm中华典藏网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动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例如向日葵能随着太阳的运行而转动,变形虫能趋向食物和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学药品,就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7vm中华典藏网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多细胞生物那里要复杂得多。多细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专门反映的器官,即神经系统。原始的神经系统是由单个的分散的神经细胞组成的网状结构; 后来这些神经细胞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神经节; 然后神经节又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物反映形式,就是反射。7vm中华典藏网

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机体对某种现实的外办刺激物的直接回答。例如食物进入动物的口腔,唾腺就大量分泌唾液; 阳光照射着动物的眼睛,瞳孔就缩小。这种反射是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具有的,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则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现实刺激物直接引起的相应的反射,而是由这一现实刺激物的“信号”(“信号”本身也是一种现实刺激物)引起的反射。例如,每次给狗以食物时就开亮电灯,多次以后,食物的刺激和灯光的刺激就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的神经联系,灯光就成了食物的“信号”;这时只要一开亮电灯,即使不给狗以食物,它也会大量地分泌唾流,正像就食时一样。实验证明,还可以有第二级、第三级以至更多级的条件反射。7vm中华典藏网

在种族发展史上,条件反射的出现比非条件反射的出现要晚得多。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同神经系统的逐渐复杂化分不开的。7vm中华典藏网

在原始的腔肠动物(例如水蛭)身上,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的萌芽一一分散的神经网。它的身体表面的特别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分散的神经网立即把这种刺激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引起全身反应,这叫做泛化反射。7vm中华典藏网

在环节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前进了一步,形成了反射弧。它们的感受器官接受了外界刺激以后,就把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向心神经传达到神经中枢,然后再由神经中枢经过离心神经传达到运动器官。这样,它们对于外界刺激就不再是以全身来反应,而是以与特定的反射弧相联系的器官来反应了。因此,它们能够比较精细地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刺激,并以不同的肌肉运动和内部器官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些刺激。这叫做单向反射。7vm中华典藏网

在节足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又前进了一步。它们在接受一定的外界刺激时,不仅仅引起一种反射,而且还像锁链一样引起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反射。这叫做连锁反射。连锁反射在动物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的本能就是建立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本能可以达到十分复杂的程度,例如蜜蜂可以建造出精巧的峰房,蜘蛛可以编织出密集的蛛网,这样的本能就是建筑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7vm中华典藏网

但是,无论是泛化反射、单向反射或连锁反射, 都还只是非条件反射,都还只限于对特定的现实刺激作直接的回答。至于条件反射,那是在脊椎动物那里才出现的。7vm中华典藏网

脊椎动物处于动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们的神经系统高度地发达起来了,特别是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大脑的构造达到了高度复杂的程度。皮层细胞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大脑两半球像帽子一样,覆盖着脑的较低部分。脑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并且分成为具有不同机能的几个大区域,即大脑叶,其中主要的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整个大脑皮层与各种感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通过向心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例如,视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枕叶,听党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里叶沿大脑侧沟的部分,嗅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海马区,触觉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顶叶前端中央沟的地方。大脑皮层是内外分析器的高级中枢的总和,它对各种刺激进行高级的分析与综合。这样,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除了非条件反射之外,还出现了复杂的条件反射。7vm中华典藏网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由于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机能,因而能够构成种种联想,进行相当复杂的活动。例如猿猴能够用木棍打下树上的果实,剥开果皮,取食果肉,扔掉果核。像猿类这样的高等动物,已经具有心理活动即萌芽状态的意识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 对未知对象的分析 (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的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1647vm中华典藏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vm中华典藏网

当类人猿在劳动过程中进化成为人类的时候,地球上就出现了崭新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类的反映形式。7vm中华典藏网

人的大脑两半球及其最重要的部分–皮层–有着显著的发展,两半球的褶皱数量很多。构成皮层的神经细胞的数量达到100——150 亿之多。皮层的上面几层得到充分的发展,集中了全部皮层细胞的三分之二,因而能进行最精细的分析和复杂的综合,特别与猿脑不同的是有了感知和执行语言的语言中枢,这些语言中枢保证着人类语言运动的正常进行和对语言的正确理解。7vm中华典藏网

由于人脑的发展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因此人脑的活动比其他高等动物的脑的活动更为复杂,而具有为其他高等动物所没有的新的、高级类型的神经联系。这是同语言的作用分不开的。如前所述,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 (即暂时的神经联系) 是在现实的物体或现象的刺激之下形成的。这就是说,作为“信号”的东西,只能是实物(例如灯光、铃声等等) 。而对人来说, 则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的对西不仅仅可以是实物,而且可以是语言。例如吃过梅子的人,以后不但在看到梅子的时候会大量地分泌唾液(所谓“望梅止渴”) ,而且在看到或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大量地分泌唾液。接受现实刺激物的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的一套神经活动的机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接受语言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的一套神经活动的机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显然,同语言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是神经活动机构上的附加物。7vm中华典藏网

这种附加物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的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没有这个物质外壳,思想的形成是不可能的。7vm中华典藏网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是事物的外部特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是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反映。它不需要借助于另一个可感觉的东西来标示自己,不需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例如,即令没有“苹果”这个词,只要见过苹果或吃过苹果,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在头脑中形成苹果的表象 (它是由许多可感觉的特性如颜色、形状、气味、滋味等等构成的) 。正因为这样,动物也象人一样能够以感党、知觉、表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前面说到的动物的某些“悟性活动”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实验等等,就是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来意义上的思维) 。7vm中华典藏网

但是,概念同感性认识不同。概念是许多特殊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的反映。而事物的本质或内部联系是不可感觉的,不具有任何感性形象的。因此,如果不借助于一个物质的、可感觉的东西做它的外壳,它就无从为主体所把握,就无从形成。作为概念的物质外壳的东西,就是语言。没有语言,概念就不能产生,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正因为这样,所以尽管高等动物所接触的自然对象已经比低等动物多得多,尽管它们已经有了形成概念所必须的感觉材料,也仍然不能形成概念(例如,尽管大猩猩吃过无数的桃、李、 杏、 梅等等,它仍然不可能有“水果”的概念)。只有人,才能借语言的帮助,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部联系抽象出来,概括起来,造成以词为物质外壳的概念,并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由此可见,“任何词 (言语) 都已经是在概括”,并且只有借助于词才可能进行概括。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自然物质。人类意识的产生同语言的产生是分不开的。7vm中华典藏网

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人类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由于有了语言这个交往手段,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了,劳动的技能日益提高了,人们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也日益丰富了; 由于有了语言这个交往手段,人们不仅可以取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取得间接经验,这就可以把个别社会成员的个人经验社会地积累起来和交流起来,这都使得人类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同时,在劳动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的头脑也日益完善化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也日益提高了,这也为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决定着类人猿的头脑变成人类的头脑、动物的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 归根到底,这种力量是劳动。大脑结构的完善化,是在劳动的推动下实现的; 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思想的需要产生的; 人类意识的丰富内容,是在劳动的过程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其他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人类的头脑之所以具有意识这种特殊的机能,决不是由纯粹生物学的过程所造成的,而是由社会实践 (首先是劳动)所造成的。所以恩格斯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7vm中华典藏网

以上的简述表明,意识决不是什么同物质并列的独立的实体,更不是物质世界的创造主; 恰恰相反,它仅仅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 的机能或属性,仅仅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一点也不能离开物质的。7vm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首先是同唯心论针锋相对的。主观唯心论者把感党、观念说成唯一的存在,把一切事物说成感觉或观念的组合,这就等于主张不是头脑产生思想,而是思想产生头脑了。有的主观唯心论者,例如阿芬那留斯 甚至赤裸裸地断言:“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他认为如果说思维是头脑的机能,就是把思想“嵌入”(即从外面放进) 头脑,就是“自然科学的拜物教”。列宁公正地把这种反科学的谬论叫做“无头脑的哲学”。客观唯心论者虽然不一定直接否认人的意识是头脑的机能,但是它既然主张在人类出现以前、也就是人的头脑出现以前就有所谓“理念”、“世界理性”、“绝对观念”之类的东西存在,这实际上仍然是主张可以有没有头脑的思想,不过采取了转弯抹角的形式,不像主观唯心论那样露骨而已。所有这些荒谬意见,都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断面前破产了。7vm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二元论也是不相容的。二元论把意识看作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同物质相平行的独立实体,否认了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这在实际上也就是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种错误意见也是站不住脚的。7vm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庸俗唯物论也是根本不同的。庸俗唯物论把意识和物质混为一谈,把意识看成头脑“分泌” 出来的特殊物质,正如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一样。这种错误理论取消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论作了极端的歪曲和庸俗化。它不了解,意识固然是人脑的产物,但意识本身并不是物质,而只是高度组织起来了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有原则的区别。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虽然正确地主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它们不了解由低级物质的低级反映形式到人类意识的辩证式的发展过程,尤其不了解社会实践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它们当中有些派别不了解意识仅仅是人的头脑所特有的机能,而错误地断言一切物质形态都有意识。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不仅人有意识、有机体有意识,而且连无机物也有意识。这就陷入了荒谬的“物活论”。显然,这样的看法在同唯心论或二元论作斗争的时候是软弱无力的。7vm中华典藏网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7vm中华典藏网

要充分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使唯心论无隙可乘,除了要正确地回答意识的起源问题之外,还必须正确地解决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即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这是因为唯心论常常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代口来否认世界的物质性,而旧唯物论则由于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给了唯心论以可乘之隙。7vm中华典藏网

毛泽东同志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由此可见,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指的这样一种能力,第一、根据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在头脑中构成某种预定的目的以及实现这种目的的计划;第二、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存在,把预定的目的变成现实。换句话说,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即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 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即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这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就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或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7vm中华典藏网

为什么说主观能动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呢? 因为除了人以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7vm中华典藏网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等动物似乎也能够“认识世界”。即是说,它们也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对周围的自然界的某些属性有所反映,并以这种反映为根据,在头脑中构成某种行动的“计划”。例如,狐狸可以施用种种诡计来追捕野兔或回避猎人,猿猴可以设法取得树上的果实,等等。但是,当它们按照“计划”去行动的时候,却只能利用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不能改造自然界。最狡黠[xiá]的狐狸也只能利用现成的地形来追捕野兔或回避猎人,而不能制造打猎工具或修筑防御工事,最机敏的猿猴也只能拾起现成的石头或木棒来打下和树上的果实,而不能制造那怕是一把最粗笨的石刀。这就表明,动物是不可能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7vm中华典藏网

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动物似乎也能够“改造世界”。即是说,它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某种变化。例如蜜蜂能酿蜜,蜘蛛能织网,水獭能筑塌,等等。但是,它们这样做却完全是无意识的,它们并不懂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从水獭筑堤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试把一只幼獭捉来,关在笼子里,在它身边放上一些泥土,等它长大时,它就会自动地筑起堤来。显然,在笼子里毫无筑堤的必要,它之所以筑堤,完全是出于本能。此外,这些动物都只能以自己的特殊的器官 (不是劳动工具) 引起自然界的某种特定的变化:蜜蜂不能织网,蜘蛛不能筑堤,水獭不能酿蜜。这也可以证明它们对自然界的“改造” 只是出于本能,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点正是最拙劣的建筑师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的地方。7vm中华典藏网

总之,尽管动物 (特别是高等动物) 的活动同人的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都不能自觉地制定某种行动计划,并用改造世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计划。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所以说,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特征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7vm中华典藏网

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物质世界自从发展到出现了意识的时候以来,它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界已经“人化”了。即使是原始人的骨针石作,木巢土穴,也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更不用说近代的轮船和铁路,现代的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了。自然界已经不是人类出现以前的“洪荒之世”, 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了。在人的活动所及的范围之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意志的印记”。科学和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成就的结晶,是主观能动作用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人们不仅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而且也不断地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著名的论断,充分地表述了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巨大的反作用。7vm中华典藏网

那末,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反作用,是不是像唯心论者所说的那样,表明了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呢?7vm中华典藏网

不是的。7vm中华典藏网

首先,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固然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是说,总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但是,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有这样的动机,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有那样的动机呢? 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动机呢?这是无法从动机本身得到说明的。原来人们的动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地产生的,而是由人们所处的客观地位(在阶级社会中首先是阶级地位) 及其面临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而人们的客观地位及其实践需要,刚是由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即是说,首先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决定人们的动机,然后人们的动机才能对物质世界发生反作用。7vm中华典藏网

其次,人们的动机固然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因素,但是当动机还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时候,并不会引起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为了使物质世界发生变化,就必须通过实践。而实践并不是意识活动,而正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7vm中华典藏网

再次,人们即使有了必要的动机,也进行了实践活动,也不一定就能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实现预定的目的。要实现预定的目的,还必须使行动的计划符合于客观对象的规律性; 如果不合,原来的动机就不能变成现实。7vm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见,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管有多么大,仍然不能不受物质世界的制约,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机械唯物论看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固然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丢掉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把意识夸张成为不受物质制约的东西,以为无论什么奇谈怪论、狂想谬说都可以变成现实,以为画饼可以充饥,杯水可以行船,地球可以停转,时间可以倒流,那就是十足的主观唯心论、唯意志论,十足的狂人哲学了。7vm中华典藏网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意识的起源问题和意识的作用问题,这就驳倒了唯心论(以及二元论)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谬论,完满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的原理。7vm中华典藏网

注:因为本篇的任务只在于论述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讲到意识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论证这个原理,而不是对意识本身作全面的考察,所以对关系到意识本身的许多其他问题,如意识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问题、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问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没有讲到,这些问题,留待第五篇(认识论)中再详细展开。7vm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