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

惠施
  • 姓名:惠施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宋国人
  • 出生日期:约前370
  • 逝世日期:约前310
  • 民族族群: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代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政治家,“名家”两个基本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又称 “惠子” 。宋国人。宋是西周初年由商代遗民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封国君为暴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开。宋是个小国,国力不强。不过,宋也曾出过一批杰出的人物,如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庄子,就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惠施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不仅在官场上仕至丞相,且是个大学者。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虽浩如烟海,但对惠施的记载却仅仅是片言只语,他的生年、早年的经历,皆无从得知。


文献上记载惠施的仕宦生涯,是从他出任魏相开始的。


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当春秋五霸一个个演完自己那一场而卸妆下台后,魏国悄然崛起。战国初年,魏国称雄天下,特别是魏惠王即位后,魏国国力达到鼎盛。惠王俨然一代霸主。惠施就是在这一大好形势下,被魏惠王拜为国相的。


谁知,惠施出任国相不久,魏国便连遭挫折,由盛而衰。对魏国的打击主要来自东方的齐国。当时,君临齐国的是齐威王,这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国力日盛,与魏争霸天下。魏国接连受挫,一败于桂陵之战,再败于马陵之战,国力大为削弱。惠王不甘心失败,矢志复仇,与齐决一死战。惠施是个务实的人,知道魏决不是强齐的对手,再与齐国抗衡下去,魏国的损失更大,故谏言惠王折节朝齐,结好齐国。在惠施的劝说下,惠王冷静下来,明了了魏国的处境,遂带着韩国等国的国君去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惠施随同惠王前往。在徐州之会上,魏惠王、齐威王互相承认为王。惠王称王已10余载了,故徐州之会实则魏国承认齐国为王。魏国的霸业宣告结束。


惠施这步棋非但是从魏国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且把众矢之的转嫁在齐国身上。齐、魏相王,齐国称雄,惹怒了楚、赵,楚、赵放过魏,矛头对向齐国。


惠施相魏多年,为魏国的存亡立下汗马之功,深得惠王亲信,惠王曾一度欲禅位于他。二人关系,实不寻常。


然而,到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惠施的相位却被惠王褫夺了。惠王此举,是上了张仪的当。张仪是魏国王室的远房子弟,善口说,多计谋,游说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相国。秦积极向东方扩张,韩、赵、魏等国策划联手抗秦。为了破坏东方诸侯的联合,张仪让秦惠文王借故免去他的相位,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出奔魏国。魏惠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遂罢免了惠施,任用张仪为相,惠施狼狈出逃。楚怀王闻讯,派人把惠施接去楚国。不久,张仪要魏国充当事秦带头羊的阴谋败露,被驱逐,惠施又回到了魏国。但在政治上却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了。


惠施非但是位政治家,官至国相;更是个大学问家。尽管他仕宦显贵,然最受后人推重的,却是他的学说。


惠施乃名家巨擘。名家着重于探讨“名”与“实”的关系,即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的关系,他们注重在事物的名词、概念和逻辑分析上下功夫。名家虽不如儒、法、道、墨兴盛,但在战国诸子百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名家代表人物,一为惠施,一为赵国人公孙龙。诸名家人物的思想学说同中有异,惠施是个典型的相对主义者,他抹煞事物的差别性,否认矛盾的特殊性,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论是时间的早晚,还是距离上的远近,都是相对而言的。譬如,他说:“今日适越而昔来。”就是说,今天动身到越国去,昨天便已经到达了。“今日”,是指出发时;到达越国的时候,则出发之“今日”便成为昔时了。他的相对主义最终陷于诡辩论。


惠施博学,他的图书能装满5大车。他很得喜欢辩论的人的喜爱,那些号为“辩者”的都喜欢与他辩论,辩论的问题大都稀奇古怪,什么鸡蛋中有毛了,鸡有三只脚了,狗可以是羊了,火不是热的了,等等。惠施与人辩论起来,扯东道西,天南地北,说个没完没了,还总嫌说得太少,没有讲足。


《汉书·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早已失传。他的思想观点散见于《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


道家思想集大成的人物庄子是惠施好友。庄子崇尚自然,视功名如粪土,这与惠施是大相异趣的。相传,惠施在魏国为相时,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是觊觎您的相位。”惠施害怕了,在都城中搜查了三天三夜,想捉拿庄子。庄子去见他,道:“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为止。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练实它不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喝。这时鹞鹰得到一只腐烂的田鼠,见鹓雏从空中飞过,鹞鹰抬起头来望着鹓雏叫道:‘吓!’现在你也想拿魏国来吓唬我吗?”这事颇具寓言性,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庄子鄙夷功名,而惠施却很热衷。


尽管两人思想倾向相异,但却成为莫逆之交,两人常在一起论辩问难,庄子若干著名的论断是在与惠施问答时提出的。如,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濠水(在今安徽南部)的桥上游玩。庄子望着水中的鲦鱼(亦名“白鲦”)说:“鲦鱼从容自在地游水,这是鱼儿的快乐啊。”“你不是鱼,怎知鱼之乐?”惠施质问道。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道:“我不是你,诚然不知道你;你本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让我从根本上说起。你说‘你怎知道鱼之乐’的时候,是已知我知道鱼之乐后问我的。我是在濠水桥上才知道鱼的快乐的。”


惠施先庄子而死,一天,庄子为亲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回过头来对身后的人说:“郢(今湖北江陵)人在他的鼻端上抹一点白粉,像蝇子的翅膀那么大小,让石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石匠挥起斧头,漫不经心地砍去,白粉被砍掉而鼻子完好无损,郢人站在那里脸不变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把石匠找来,说:‘请您试着为寡人表演一次。’匠人道:‘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虽然如此,但我的施技之人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先生死去后,我再也没有施技之人了!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惠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混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尤金内心充满了孤独、痛苦和对独立生活的憧憬。最后,尤金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这部小说是一部琐碎的大部头心灵日记,犹如“一条由音节构成的密西西比河,处处流淌和翻滚着沃尔夫式的短语,美丽动人,清澈见底,并且也像密西西比河一样,常常滞流污浊。”

吴中金石新编

吴中金石新编

八卷。 明陈暐撰。 陈暐,字耀卿,河南人。明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年号)间,官苏州通判。他与吴县知县邝璠,举人浦应祥、祝允明等人、共同采集郡中石刻,并汇录成此书。书分为七类,按学校、官宇、仓驿、水利、桥梁、祠庙、寺观诸碑,分类编辑。共著录一百余篇,俱载全文。此书力求搜集那些别人没有发现、别的书里没有载录的碑刻,特别是采集明初的一些碑刻,著录于书中。所录的“济农永农仓储记”、“许浦湖川塘诸记”,都是陈述郡中有关事件的石刻。至于那些歌功颂德的碑文和谄谀墓志,都削而不登,其用意颇为严谨。其中有些碑刻,其他书籍均未载,独赖此书的刊载才流传下来。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唐法藏撰。一卷。依据《华严经》,各分十门讲“普贤观”和“普贤行”,前者是观想思考的义理,后者是具体的修行内容。“普贤观”分十门:(1)“会相归性门”,指“观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据“理”而进行思考,达到“摄散入静”的“止”;(2)“依理起行门”,由于“真理非断空”,“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故应“于事无念”,此即为“起照名观”;(3)“理事无碍门”,因“性实之理,必彻于事”,“理事混融”,故修行菩萨可“止观双运”;(4)“理事俱泯门”,由于“理事交彻”,事中有理,理混于事,则“非事非理”,故菩萨修行应顺此“行心”,“非观非止”;(5)“心境融通门”,指“绝理事”的“无障境”,与“泯止观”的“无障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关系,故“心”与“境”相互融通;(6)“事融相在门”,指“多事”依于“一理”,而“一理带多事”又“全遍于一事”,故菩萨修行的止观是“即止之观”,可以“于一事中见一切事”,保持“心无散动”;(7)“诸法相是门”,由于诸法“不异于理,复不异于事”,故菩萨修行可“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8)“即入无碍门”,由于说“一多相入”,而不是说“一多相即”,故菩萨修行可“以无念之智,顿见无障碍之法”;(9)“帝网重现门”,指一事中可以显现一切,而所显现的一切又各自以一事显现一切,由此重重无尽,故菩萨修行具备了“普贤眼”,就可“见”到这种现象之间相互包容。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的实际存在状况;(10)“主伴圆备门”,指菩萨运用“普贤智”,可以“顿见”这种“普贤法界”,故若任意“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普贤行”分十门,是对初学菩萨行法的十种要求:(1)“先起信心”;(2)“归依三宝”;(3)“忏悔宿罪”;(4)“发菩提心”;(5)“受菩萨三聚净戒”;(6)“修离过行”;(7)“修善行”;(8)“修忍辱行”;(9)“救摄众生行”;(10)“修平等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名僧传抄

名僧传抄

《名僧传》凡三十卷。梁代宝唱撰。集录东汉至齐粱间之高僧、硕德四二五人之事迹。本书着成后不久,慧皎之高僧传问世,而世人多用慧皎所着之传,故本书流布不广,终至散轶。今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所收之名僧传抄一卷,仅存载本书之目录,及本书部分之要文。本书共分八科:(一)外国法师,竺迦摄摩腾以下十八人。收于初四卷。(二)中国法师,朱士行以下一六三人。收于卷五至卷十七。(三)律师,卑摩罗叉以下二十人。收于卷十八。(四)禅师,弗若多罗以下四十人。收于卷十九、卷二十。(五)神力,耆域以下十五人。收于卷二十一。(六)苦节,惠永以下一三九人。收于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八。(七)导师,道照以下十三人。收于卷二十九。(八)经师,昙药以下十七人。收于卷三十。据续高僧传卷一载,本书系由梁天监九年(510)开始撰集,至天监十三年完成。于隋唐之顷,本书尚存于世,在隋唐两代之经籍志中皆著录之;又续高僧传卷一中,亦载有本书之序略,后始渐散轶。此外,本书亦曾流传于日本。

修行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

梵名Yoga -ca^rya-bhu^mi-su^tra 。凡七卷。略称修行经。印度僧伽罗刹(梵Sam!gharaks!a )作,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书纂集众经所说有关瑜伽观行之大要。现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阴本、五阴相、分别五阴、五阴成败、慈、除恐怖、分别相、劝意、离颠倒、晓了食、伏胜诸根、忍辱、弃加恶、天眼见终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狱、劝悦、行空、神足、数息、观、经学地、无学地、无学、弟子三品修行、缘觉、菩萨。三十品中,最后三品乃据法华经而来,古本无。六朝初期,即鸠摩罗什入关以前,已盛行讲究本经。异译本有后汉安世高译道地经一卷、后汉支曜译小道地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