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

- 姓名:惠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宋国人
- 出生日期:约前370
- 逝世日期:约前310
- 民族族群:
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代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政治家,“名家”两个基本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又称 “惠子” 。宋国人。宋是西周初年由商代遗民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封国君为暴君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开。宋是个小国,国力不强。不过,宋也曾出过一批杰出的人物,如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庄子,就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惠施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不仅在官场上仕至丞相,且是个大学者。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虽浩如烟海,但对惠施的记载却仅仅是片言只语,他的生年、早年的经历,皆无从得知。
文献上记载惠施的仕宦生涯,是从他出任魏相开始的。
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当春秋五霸一个个演完自己那一场而卸妆下台后,魏国悄然崛起。战国初年,魏国称雄天下,特别是魏惠王即位后,魏国国力达到鼎盛。惠王俨然一代霸主。惠施就是在这一大好形势下,被魏惠王拜为国相的。
谁知,惠施出任国相不久,魏国便连遭挫折,由盛而衰。对魏国的打击主要来自东方的齐国。当时,君临齐国的是齐威王,这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国力日盛,与魏争霸天下。魏国接连受挫,一败于桂陵之战,再败于马陵之战,国力大为削弱。惠王不甘心失败,矢志复仇,与齐决一死战。惠施是个务实的人,知道魏决不是强齐的对手,再与齐国抗衡下去,魏国的损失更大,故谏言惠王折节朝齐,结好齐国。在惠施的劝说下,惠王冷静下来,明了了魏国的处境,遂带着韩国等国的国君去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惠施随同惠王前往。在徐州之会上,魏惠王、齐威王互相承认为王。惠王称王已10余载了,故徐州之会实则魏国承认齐国为王。魏国的霸业宣告结束。
惠施这步棋非但是从魏国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且把众矢之的转嫁在齐国身上。齐、魏相王,齐国称雄,惹怒了楚、赵,楚、赵放过魏,矛头对向齐国。
惠施相魏多年,为魏国的存亡立下汗马之功,深得惠王亲信,惠王曾一度欲禅位于他。二人关系,实不寻常。
然而,到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惠施的相位却被惠王褫夺了。惠王此举,是上了张仪的当。张仪是魏国王室的远房子弟,善口说,多计谋,游说秦国,被秦惠文王拜为相国。秦积极向东方扩张,韩、赵、魏等国策划联手抗秦。为了破坏东方诸侯的联合,张仪让秦惠文王借故免去他的相位,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出奔魏国。魏惠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遂罢免了惠施,任用张仪为相,惠施狼狈出逃。楚怀王闻讯,派人把惠施接去楚国。不久,张仪要魏国充当事秦带头羊的阴谋败露,被驱逐,惠施又回到了魏国。但在政治上却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了。
惠施非但是位政治家,官至国相;更是个大学问家。尽管他仕宦显贵,然最受后人推重的,却是他的学说。
惠施乃名家巨擘。名家着重于探讨“名”与“实”的关系,即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的关系,他们注重在事物的名词、概念和逻辑分析上下功夫。名家虽不如儒、法、道、墨兴盛,但在战国诸子百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名家代表人物,一为惠施,一为赵国人公孙龙。诸名家人物的思想学说同中有异,惠施是个典型的相对主义者,他抹煞事物的差别性,否认矛盾的特殊性,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论是时间的早晚,还是距离上的远近,都是相对而言的。譬如,他说:“今日适越而昔来。”就是说,今天动身到越国去,昨天便已经到达了。“今日”,是指出发时;到达越国的时候,则出发之“今日”便成为昔时了。他的相对主义最终陷于诡辩论。
惠施博学,他的图书能装满5大车。他很得喜欢辩论的人的喜爱,那些号为“辩者”的都喜欢与他辩论,辩论的问题大都稀奇古怪,什么鸡蛋中有毛了,鸡有三只脚了,狗可以是羊了,火不是热的了,等等。惠施与人辩论起来,扯东道西,天南地北,说个没完没了,还总嫌说得太少,没有讲足。
《汉书·艺文志》著录《惠子》一篇,早已失传。他的思想观点散见于《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
道家思想集大成的人物庄子是惠施好友。庄子崇尚自然,视功名如粪土,这与惠施是大相异趣的。相传,惠施在魏国为相时,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是觊觎您的相位。”惠施害怕了,在都城中搜查了三天三夜,想捉拿庄子。庄子去见他,道:“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为止。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练实它不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喝。这时鹞鹰得到一只腐烂的田鼠,见鹓雏从空中飞过,鹞鹰抬起头来望着鹓雏叫道:‘吓!’现在你也想拿魏国来吓唬我吗?”这事颇具寓言性,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庄子鄙夷功名,而惠施却很热衷。
尽管两人思想倾向相异,但却成为莫逆之交,两人常在一起论辩问难,庄子若干著名的论断是在与惠施问答时提出的。如,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濠水(在今安徽南部)的桥上游玩。庄子望着水中的鲦鱼(亦名“白鲦”)说:“鲦鱼从容自在地游水,这是鱼儿的快乐啊。”“你不是鱼,怎知鱼之乐?”惠施质问道。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道:“我不是你,诚然不知道你;你本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让我从根本上说起。你说‘你怎知道鱼之乐’的时候,是已知我知道鱼之乐后问我的。我是在濠水桥上才知道鱼的快乐的。”
惠施先庄子而死,一天,庄子为亲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回过头来对身后的人说:“郢(今湖北江陵)人在他的鼻端上抹一点白粉,像蝇子的翅膀那么大小,让石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石匠挥起斧头,漫不经心地砍去,白粉被砍掉而鼻子完好无损,郢人站在那里脸不变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把石匠找来,说:‘请您试着为寡人表演一次。’匠人道:‘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虽然如此,但我的施技之人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先生死去后,我再也没有施技之人了!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惠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爱弥儿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少阳集
宋代诗文别集。陈东撰。本集元代大德年间刊本及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刊本均为8卷,名为《尽忠录》。编次颇嫌错杂;明代天启五年(1625)贺懋忠刻本及清代康熙年间刻本又为10卷。《四库全书》据康熙刻本著录,但因其“前五卷皆东遗文,后五卷则本传、行状及他书论赞。今存遗文五卷,附录史传一篇、行状一篇及钦宗省敕一篇、高宗谕旨七篇为第六卷,他皆汰之。”(《四库全书总目》)其遗文5卷中,前4卷为书,卷5为诗词。书末有跋云:“翼按:先生诗词乃百十中之一二耳。然《初筮斋咏雪》一首直与卢韩《月蚀诗》并驱,《咏桃花菊》一首体物之妙,杂之苏、黄集中人不能辨。吉光片锦,大庖一脔,岂在多哉!”《少阳集》是文以人传的较典型例子之一,全书缺乏剪裁,编辑颇不精审。
康济录
《康济录》原名《救饥谱》,系清初钱塘县监生陆曾禹所辑。乾隆四年,其同乡吏科给事中倪国琏“录其大要,共为四卷”,奏呈御览。乾隆谕令南书房翰林“详加校对,略为删润”,命名为《康济录》,于乾隆五年刊行。此后至乾隆四十九年,又经校核,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吏部十三之政书类三“邦计之属”(以下简称“四库本”)。该刻本总目共列“前代救援之典”、“先事之政”、“临事之政”、“事后之政”等四卷及附录(包括“摘要备观”、“赈粥须知”、“捕蝗必览”和“社仓条约”),但其正文又将第三卷“临事之政”分为“卷三上”、“卷三下”两部分;将第四卷“事后之政”和“附录”并为一卷,分称“卷四上”和“卷四下”,后者所附内容次第编入“卷四下之一”至“卷四下之四”。故《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共为六卷。
书旨述
又名《书旨术》。一篇。书论。唐代虞世南撰。此篇是通过人物对话随记年代、考究兴亡,简述书体源流变化的作品。其论从元龟者举而叙之,先以“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概略述之,然后自史籀起分述,其内容大体围绕书体的来源、产生原因、实际应用及发展变化等项进行,直到今体。文章语意连贯,内容互有衔接,对源远流长的书体变化可成纵观。“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言语,必撰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篇末阐明“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议,其可闻乎?”今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刊本。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一卷,元沙啰巴译,沈明仁题记,成函,大正一一八九。后附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宋金总持等译,各藏另目,见碛砂更函,大正一一八八。此不重印。
菩萨诃色欲法经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菩萨诃色欲经、菩萨呵色法经、呵色欲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谓女色为世间之枷锁、重患、衰祸等;劝诫世人远离女色,勿受其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