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则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了系统的阐明。黑格尔是在唯心论的基础上把它们仅仅当作思维的规律来阐明的,他把这些规律讲得极端神秘。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把
这样三条规律从唯心论的神秘外衣中解放出来,把它们当作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来论述,这是认识史上的大革命。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当计的具体斗争任务所限,“不能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的相互的内部联系”,因此也就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三条规律中哪一条是最根本的规律,哪一些是派生出来的规律。
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第一次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前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个指示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唯物辩证法具有重大的意义。列宁本人在《哲学笔记》中对辩证法的这个“实质”或“核心”也作了一些说明和发挥;但是,这些说明和发挥是以札记、眉批或警言的形式写成的,还来不及充分展开,论述也不是十分系统。
第一次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解释和发挥的著作,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并且详细地论述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些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问题,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他指出:“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呢?
两种发展根本分歧的焦点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首先是因为具有对立统一规律才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泉源,显示了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的焦点。
我们在第一篇中就指出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分时、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分歧、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分歧。但是,在这三个分歧中,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分歧是最根本的分歧,其他两方面的分歧都是由这个最根本的分歧决定的。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就是矛盾。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诸方面的关系;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就是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列宁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联系也就是转化”,如果和否认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就必然要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量变和质变),也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见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无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在辩证法看来,事物的运动是事物的“自己”运动,这种运动的泉源或根据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即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当然,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但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对外因的作用是充分估计的,它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决定的作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因的作用也只是在于它能够影响事物的内部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例如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迅速成功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如果中国社会内部没有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以及其他种种矛盾,没有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就不会有先进分子前仆后继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会传到中国来;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送到了中国,也将因为没有生长的土壤而不起作用。马克思烈宁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正在于、也仅在于它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锐利器,从而促进了这些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于国际援助的意义是重视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把援助别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看作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的义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民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后建设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地进行斗争,促使本国内部矛盾的解决,否则,任何国际援助都是不起作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一方面只提苏联过去对别国人民革命的援助,并把这种援助看作对别国人民的“恩赐”,而完全不提各国人民对苏联的援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苏联过去对别国的援助说成是别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且极力攻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表明,他们从大国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已经完全背弃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的泥沼。
由此可见,承认或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正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后分界线。
理解辩证法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还因为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态,都具有从统一规律的观点出发才能得到理解。
列宁在说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时指出:“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亡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关于这个问题,只有在论述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具体内容时才可能作出具体的说明,在这里要说清楚是困难的。不过,为了使读者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一般地说明一下也仍有必要。
例如,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即相对静止的状态(量变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质变状态)。当事物处在第一种状态时,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可是当事物数量变化达到某一最高点时,就进入了第二种状态,发生了性质的变化。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过渡到第二种状态,并通过第二种状态而变成一种新事物。这条规律应当怎样理解呢?为什么事物正是这样发展呢?只要拿起对立统一规律这把“钥匙”就可以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事物的性质就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因此,当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尽管矛盾的双方一直不间断地互相斗争着,尽管它们的力量对比由于斗争而不断地消涨着,事物仍然只有数量的变化,而没有性质的变化,这就是量变的过程。但是,当矛盾双方的斗争达到了最高点,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事物也就开始丧失原有的性质,获得新的性质,这就是质变的过程。而当质变过程完成了的时候,原来的事物就走到自己的反面,变成了新的事物,于是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和质变过程。可见,量变和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不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去看问题,就无法理解量变质变规律。
又如,肯定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总是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道路,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呢?这也必须拿起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才能理解。原来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一种是保持这一事物存在的因素,即肯定的因素;一种是促使这一事物灭亡的因素,即否定的因素。当肯定的因素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这一事物就存在着,这就是事物的肯定阶段;当否定的因素逐渐壮大起来,跃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了新的事物,这就是事物的否定阶段。新的事物内部同样也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和否定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样也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更新的事物,这又是新的肯定阶段了。既然事物总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质变或否定,经过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才能前进,因而事物的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此外,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等,也都是对立统一对待在各个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都只有拿起对立统一规律这把“钥匙”才能获得理解。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目的
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那末,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就要把对立统一规律学好。就是说,要学会正确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促进各项革命工作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目的。毛泽东同志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要我们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为我们作出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模范。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及其最高阶段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阐明了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途径。这些科学的理论,成了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阐发对立统一规律商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他们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丰富经验,全面地系统地、精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他的伟大著作《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工作的结晶。这两部伟大的著作,是我们学习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好的范本,是一切革命人民的必读之书。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首先,我们来论述第一方面的意义。在自然界中,机械现象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电现象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磁现象中的正极和负极,化学现象中的化合与分解,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基本粒子中的各种粒子和反粒子,基本粒子本身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物体的空间形状和数量关系中的曲线和直线、正数和负数、微分和积分,等等,都是矛盾。自然界是充满着矛盾的,这正是各种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人类社会也充满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推动着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阶级矛盾则是一切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时期,也充满着阶级矛盾。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仍然存在着革新与保守,先进与落后、好人和坏人、思想比较正确的人同思想比较不正确的人的矛盾。共产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存在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矛盾,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的反映。
思维现象也充满着矛盾。“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真理和错误的矛盾等等,都将永远存在,人们的思维就是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
其次,我们再来论述第二方面的意义。
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适动,而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如果认为事物只是在某些时候包含着内部矛盾,而在另一些时候却不包含着内部矛盾,那就必然要得出如下的结论:或者是认为事物可以有一段时间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或者是认为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不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而发从运动的。这就根本背弃了唯物辩证法。在三十年代受到正确批判的苏联德波林学派认为,在事物发展的始初阶段,事物内部上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矛盾是在事物发展的中途才出现的。那末,在事物的内部没有出现矛盾以前,是什么力量推动事物的运动呢?当然只能是外部的力量了。于是德波林派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这种理论在当时是为苏联的富农阶级服务的,因为它认为苏联的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因而认为消灭富农的阶级斗争是不必要的。德波林派不了解,他们所谓的差异其实就是矛盾,只不过是还没有激化的矛盾而已。马克思在分析人简单的商品生产如何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时,一开始就揭示了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而决不是像德波林派那样把商品生产发展过程的前半截看成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新旧过程的更替就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份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份。”
总之,每一事物在其全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不包含矛盾的阶段是没有的。
把以上两方面的意义综合起来,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和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对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总义。有的同志也“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但是他们在碰到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却忘记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某些事物没有矛盾,或者事物的某些阶段没有矛盾,这样他们就在这些问题上抛弃了革命的辩证法。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没有矛盾?矛盾还是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要不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这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大问题。有些同志没有勇气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尤其没有勇气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矛盾。这样,他们就在实际存在着的矛盾面前束手束脚,陷于被动。毛泽东同志以彻底的革命辩证法的精神,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对这个重大的课题作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比较起来,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这样的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矛盾,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道路战胜资本主义道路,为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毛泽东同志的这个科学理论,武装了一切革命人民,照亮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就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榜样,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否认矛盾的存在,就是离开了辩证法。
现代修正主义者害怕革命,反对革命,当然要故意否认矛盾,掩盖矛盾。他们为了给自己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也可以抽象地谈论辩证法,可是在考察国际国内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把辩证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例如,他们在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公然否认矛盾的普遍性,提出了一系列同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论断背道而驰的谬论。他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宣称“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的问题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硬说“阶级的存在并不等于阶级斗争的存在”,“在各基本阶级之间,在社会的一切集团之间没有了根本利益的分此,它们被同一的目的、共同的共产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了”。总之,在他们看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的统一将成为社会进步的经常起作用的泉源和动力”谁如果坚持矛盾普遍性的原理,认为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谁就是“为了一个抽象的原则在教条主义地玩弄矛盾”,就是“人为地寻找矛盾”,“把矛盾神秘化”,就是“对矛盾的奇怪的迷信”。现代修正主义的这种谬论同他们国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复辟的实际情况对照起来,实在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他们为什么要闭起眼睛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代表着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腐朽没落的一方。如果人民认识矛盾,起来动手解决矛盾,他们的统治就保不住了。
矛盾的特征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总的向导,违反了它就要陷入错误。但是,只仅得矛盾的普遍性是不够的。为了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还必须懂得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各种具体事物、过程或阶段中所包含的矛盾的具体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形去说明。
首先,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彼此互不相同。例如,力学的运动形式所包含的是作用和反作用的矛盾,现代物理学的运动形式所包含的是粒子和波的矛盾,化学的运动形式所包含的是化合和分解的矛盾,生物学的运动形式所包含的是同化和异化的矛盾,社会的运动形式所包含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各种运动之所以互相区别,正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互不相同。
其次,同一种物质运动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各有特殊性。例如,同为社会运动形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包含的矛盾就各有特点,互不相同。正因为这样,这些社会形态才互相区别。又如,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过程所包含的矛盾也各有特殊性。民主革命过程的根本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根本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两个过程的本质区别正是由此决定的。
再次,同一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发展过程中,还包含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也是各具特点的。这是因为过程的根本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是根本矛盾的尖锐程度在发展长途中是有所不同的,被根本矛盾规定的其他矛盾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有的激化了,有的缓和了,有的暂时解决了,有的发生了,这就是同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矛盾特殊性。一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以互相区别,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例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是这个根本矛盾以及其他矛盾的具体情况却发生了许多变化,因而民主革命的过程就区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最后,无论是运动形式、过程或阶段中的矛盾,其矛盾双方也各具特殊性。矛盾在总体上的特殊性,是同矛盾双方的特殊性分不开的。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例。工人阶级一方的特殊性主要地表现在,它有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考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全国的经济命脉,它有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支持,因此,它“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民族资产阶级一方的特殊性则主要地表现在:它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具有强烈地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它作为一个政治上经济上都比较软弱的剥削阶级,在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又有被迫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任。矛盾双方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矛盾总体的特殊性: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改造,就会变成敌我矛盾。
上述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但必须把握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特殊性,而且必须把握同一运动形式的各个不同过程、同一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矛盾特殊性;不但必须把握矛盾总体的特殊性,而且必须把握矛盾双方各自的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各种矛盾的质的特殊性,才能提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推动事物前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艰苦深入的研究,就等于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党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一般原理到处硬套,经验主义者则把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场合的办法不适当地搬到另一些特殊场合,他们都不善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不善于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因而只能把革命事业引向碰壁。毛泽东同志在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具体地研究了中国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特殊性,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纲领路线、战略、策略,使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在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现代修正主义污蔑当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不懂得“时代特点”或“民族特点”的“教条主义者”。其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深刻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矛盾的特殊性,指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空前有利的形势,指出了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当前的斗争任务。相反地,现代修正主义者却只知道大肆宣扬他们的核武器拜物教,只知道反刍那些早已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和历史的进程驳斥得体无完肤的老修正主义者的谬论,而根本不敢对于当代世界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任何具体的分析。从这个意义说,现代修正主义者同时也是最恶劣的教条主义者,不过他们的“教条”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书上抄下来的,而是从伯斯坦、考茨基之流的书上抄下来的而已。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性而存在,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同样,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而存在,“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若记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场合下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种一定的场合下又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一样。例如,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对于上述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说来都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史说来,阶级矛盾又是阶级社会的个性,又是矛盾的特殊性了。
既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互相联系的,那末,要在认识上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应当去发现这种联系。人们认识的正常秩序,总是首先认识许多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然后才能进一步进行概括,认识诸种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当人们认识了诸种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研究那些还没有研究过的或者还没有深入地研究过的具体事物,找出它们的矛盾的特殊性,并以这种新的认识来补充、丰富和发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认识。人们认识的前进运动,总是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而实现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概括出来的普遍真理。列宁以这个普遍真理为指导,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碰到过的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的特殊性,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毛泽东同志又以被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研究并解决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碰到过的许多新问题,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以及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如何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今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要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丢掉了辩证法。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是说要找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联系。只抓住一个方面而矛盾了另一个方面,必然要陷于错误。例如,在我国民主革命时
期,有些同志在考察中国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时,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看不到矛盾的特殊性,不了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不承认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的必要与可能,因而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有些人则片面地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脱离矛盾的普遍性,抹煞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界限,否认了同民族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必要,因而陷入了右倾机会主义的泥坑。毛泽东同志在同这些错误进行斗争的时候,坚持了马克已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因为我党接受了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这个原则,把它作为进行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才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获得了保证。1957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莫斯科声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每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必须遵守的共同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从伯恩斯坦起,各式各样的修正主义者总是以种种借口来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现在,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越来越被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证实的时候,现代修正主义者却重弹起老修正主义者的旧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宣布为“过时”的“教条”。他们自吹自擂,把自己说成是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说成是十分重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人。据说,现在的时代已经“特殊”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反动统治阶级可以自动地把政权交给人民了,帝国主义的头子也爱好起和平来了,有阶级的地方也可以没有阶级斗争了,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了,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的世界了,如此等等。其实,他们既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还谈得上什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呢?实际上,他们也从来没有打算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他们编造出那样一些神话,不过是为了给他们的叛徒咀脸罩上一层遮羞的面纱而已。
第三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上,有两种情形需要特别提出来研究,那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对于这两种情形的研究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故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任何事物的内都包含着矛盾,复杂的事物包含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有些事物的主要矛盾在这个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起变化的。例如,在活的有机体中包含着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种种矛盾。然而只要有机体没有死亡,生物的矛盾(即间化和异化的矛盾)就始终是主要矛盾,其他种种矛盾都受到它的规定或影响,都只能在它所制约的范围内运动(例如在活的有机体内决不可能有高温高压的过程)。又如,在单纯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等等。然而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始终是主要矛盾,其他种种矛盾都要受到它的规定或影响。
有些事物的主要矛盾则呈现着比较复杂的情况。这些事物在其全部发展过程中,那些贯串过程的始终,决定过程的本质的根本矛盾虽然不会改变,但是在其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主要矛盾却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在旧中国,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决定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根本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旧中国还没有变成新中国以前,这两个矛盾始终是根本矛盾。但是主要矛盾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仅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来看,主要矛盾就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英日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由于蒋介石叛变了革命,资产阶级倒向了帝国主义一边,主要矛盾变成了工人、
农民及其他革命力量同投靠帝国主义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主要矛盾成了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强占人民抗日胜利的果实,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于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了。又例如,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以及垄断资本的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后还要加上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根本矛盾非到帝国主义时代终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上,主要矛盾是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着世界性的战争,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第二次世界大上喜时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旨在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战争,于是以苏联为主力军的反法西斯力量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总之,“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当一种矛盾成了主要矛盾的时候,其他各种矛盾,包括在前一阶段中曾经居于主要地位的矛盾在内,就都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了。
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对其他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那末,在观察和处理任何客观过程的时候,“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共产党在制定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时,应当从这个历史时期的根本矛盾的阶级分析出发,以解决这个历史时期的根本矛盾为目标。然而,如果这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各有不同的话,还应当相应地制定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路线和政策,以解决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作为具体目标。例如,既然近代旧中国的根本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那末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就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因为在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主要矛盾发生着变化,因此,党又抓住了各个阶段上的主要矛盾,据以制定了各个阶段上的具体路线。正因为具体路线得到了贯彻,各个阶段上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民主革命的总路线才得到了贯彻,整个民主革命过程的根本矛盾才得到了解决。
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加以解决的方法,不仅是党在制定战略策略的时候必须采用的,而且也是进行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必须采用的。毛泽东同志说:“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日常工作中所说的“纲”、“中心环节”、“重点工作”、“关键问题”等等,实质上都是指的主要矛盾。只有找出了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加以解决,才能带动全局。事务主义者不善于运用这种科学方法,做起工作来往往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结果是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这是必须努力避免的。
无论是制定战略策略还是进行各项具体工作,都不仅要善于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且还要善于预见到下一个阶段将要出现的主要矛盾,从而准备力量,做好两个阶段的街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处于主动地位。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衔接为例。抗日战争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矛盾,党在这个阶段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但是,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那时候什么矛盾将成为主要矛盾呢?应当怎样去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呢?这些问题如果等到抗日结束以后再去考虑,而不是在此之前就作出清醒的估计和充分的准备,那就会因为陷入被动而吃大亏,上大当。事实上,当时在党内就有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例如王明就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将是国民党的天下,蒋介石将被公认为抗战建国的领袖。按照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估计,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应当作好夺取全国胜利的准备,而应当无条件地服从国民党的“军令政令”。如果按照这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去做,人民革命事业就要遭殃。
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这条错误路线。他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的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将要解决一个“建什么国”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呢,还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这是两种命运的决战。为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党就决不能片面地“服从”国民党的“军令政令”,而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扩大革命根据地,为解决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好充分的准备。历史证明,正因为党采取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方针,才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击败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注意掌握这样的原则,要“今年看了明年,上步看下步”,要“一环扣一环”。在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折关头,要以极大的努力抓住主要矛盾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强调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决不是说可以轻视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主要矛盾固然对非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对于主要矛盾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不分主次固然是错误的,忽视非主要矛盾也是错误的。能否正确地处理非主要矛盾,
也是能否顺利地解决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进行一切具体工作,当然都必须集中主要力量抓紧中心工作,然而又必须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指出的:“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单打一”地只抓中心,不顾其他,结果中心工作也做不好。
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
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已如上述。那末,无论是主要矛盾或非主要矛盾,其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是否平衡呢?也不平衡。
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非主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居于统治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情形就规定了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无产阶级经过革命夺得了政权,掌握了生产资料,取得了统治地位,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为了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而正确地提出处理事物的办法,就不仅要看到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而且要分清矛盾的两个方面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如果不分主次,或者颠倒主次,就会把事物的性质理解错了,就会导致处理上的根本错误。例如在制定战略方针时,必须从全局上估计敌我力量的对比。如果敌弱我强,我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应当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否则就会犯右倾的错误;反之,如果敌强我弱;敌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应当暂时地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和否则就会犯“左”倾的错误。又如,在估计革命工作的成绩和错误时,在估计革命工作人员的优点和缺点时,也必须分清主次,分清主流和支流、“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多数指头和少数指头”。如果一项革命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一个同志的优点是主要的,那就应当对这项工作或这个同志基本上加以肯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其错误和缺点的方面。“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
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道理,我们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已经现实地存在着的事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使矛盾的一方居于主导地位,从而造成某一适合于我们需要的事物或局面。例如,当病菌在有机体内的繁殖超过了有机体内部的抵抗力时,有机体就发生疾病;这时我们就可以借药物的帮助,使药物的力量和有机体内部原有的抵抗力的总和超过和压倒病菌的力量,从而治愈疾病。又如,当敌方的力量在全局上强于我方时,我们却可以在局部上造成远远超过敌方力量的局面,从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广泛采用过的“在战略上以一当十”,“在战术上以十当一”、“外线作战中的内线作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战略防御中的战术进攻”等等原则,就是这一原理的生动的应用。
把矛盾的主要方面说成非主要方面,非主要方面说成主要方面,这对于革命者说来往往是不自觉的错误。但是,对于反对革命的人说来,则是一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伎俩。例如“斯大林的功绩同他的错误比较起来,是功大过小的。他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因此,“斯大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165 但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却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全盘否定斯大林,吃骂他是“凶手”、“强盗”、“暴君”等等,完全歪曲了斯大林的形象。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斯大林所捍卫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全面地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开用道路。
矛盾的主次双方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变成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可以变成主要方面。一当矛盾主次双方互易了位置的时候,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为什么一切事物中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灭亡的印迹,都不能永恒不变地存在下去呢?因为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和有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旧的方面由大变小,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并逐步归于灭亡。当新的方面变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旧事物就灭亡了,新事物就产生了。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帝国主义统治殖民地人民、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局面是暂时的;殖民地人民和无产阶级坚决斗争的结果,一定会压倒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时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就要灭亡。这个“新陈代谢”的规律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中,矛盾的旧的方面也可能死灰复燃,压倒新的方面,这时事物就出现倒退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终究是暂时的。归根到底,矛盾的新的方面还是要压倒旧的方面,把事物推向前进的。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并不互相转化。例如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总是实践一方、生产力一方是主要的。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当然,在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实践决定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实践所决定的理论、被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又可以反过来对实践、对生产力起决定的作用。例如,在革命的客观需要已经成熟,而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的条件下,理论对革命实践的能否成功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于生产力的能否进一步发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一方、生产关系一方就变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老的和新的修正主义者都宣扬“庸俗生产力论”,硬说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末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无需通过革命,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会自动出现。这种谬论是同唯物辩证法不相容的。
第四节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在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应当进一步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什么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呢?毛泽东同志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同时又是互相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如果没有同它相对立的一方,它自己也就不再是它自己。正和负、作用和反作用、粒子和波、化合和分解、同化和异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地主和佃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民主和专政、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政治和技术、真理和错误、善和恶、美和丑、成功和失败、顺利和困难,总之,一切矛盾的双方,无一不是互相依赖,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的。如果有两个事物,失去了一个而另一个仍能照原样存在,那末这两个事物就不构成一对矛盾。
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同志说:“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在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一节中,我们已经说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互相转化的内在根据。为什么矛盾的双方恰恰是“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而不是向着随便一种什么方向转化了去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可以互相转化,而战争与石头却不能互相转化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只有矛盾着的双方之间,才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才有同一性。同一性的存在就是矛盾双方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内在根据。没有同一性的两个事物之间,是不可能互相转化的。所以说,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在说到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时,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矛盾双方归根到底总是要互相转化的。列宁说:“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毛泽东同志也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任何矛盾双方的具体联系归根到底是要破坏的,任何具体事物归根到底是要灭亡的。世界上决不会有永不转化的矛盾,决不会有永不灭亡的具体事物。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是要通过矛盾双方的转化实现的。这一点正是资产阶级最感到恐惧和烦恼的东西,也正是辩证法的革命精神的表现。讲矛盾的同一性如果只讲到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为止而不讲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那就从根本上阉割了辩证法的革命灵魂,把它变成资产阶级也可以接受的庸俗理论了。假如只讲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相互依存,却不讲它们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总有一天要互相转化,不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那就损伤不了资产阶级一根毫毛,这样的“辩证法”,资产阶级还不欣然同意吗?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之所以更重要,就是因为只有承认了这种意义才能体现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这是极为重要的指示。现代修正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态看成万古不变的、触犯不得的东西,千方百计地束缚革命人民的手脚,不让他们起来实现革命的转化,这种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完全是为帝国主义效劳的。”
第二、矛盾双方转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这里所说的“一定的条件”,是指具体的现实的条件,而不是抽象的幻想的条件。一种特定的具体的矛盾需要具备何种具体的条件才能实现转化,这是不能凭主观设想任意规定的,只能取决于具体矛盾的特殊性。例如,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必需的具体条件是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无此条件就不会转化;社会主义转化为共产主义,必需的条件是在全世界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以及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无此条件就不会转化。具体地分析每一对特殊矛盾转化的具体条件,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事物向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防止事物向不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这是极其重要的。现代修正主义者除了用根本否认矛盾双方的转化的办法来为他们阻挠革命的路线找借口之外,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法,即假装“承认”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但把实现转化的具体条件抽掉,偷换成他们自己捏造的“条件”。例如,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通过“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办法(这就是“条件”),资本主义就可以转化为社会主义;只要有了“面包加黄油”、“土豆烧牛肉(这就是‘条件’)”,社会主义就可以转化为共产主义。这完全是对革命人民的欺骗。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和转化,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否认其中任何一种意义,或者杜撰出其他的意义来“补充”这两种意义,都必然会导致荒谬的结论。例如有人说:“对立面的同一(一致)意味着:第一,对立面彼此渗透(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方面、成分);第二,对立面相互制约,彼此媒介(成为彼此存在的条件和手段);第三、对立面彼此产生。”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一方面,它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这样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从矛盾同一性的概念中排除了;另一方面,它又把杜撰出来的所谓对立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方面、成分”硬塞到矛盾同一性的概念中去。这种谬论,无非是要阉割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为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之间找“共同点”、“结合点”制造“理论根据”,以便把帝国主义的统治永远保存下来,把一小撮修正主义分子的既得利益永远保存下来而已。
在我国,“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同国际上的修正主义者沆瀣一气,恶毒地歪曲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科学表述。他宣称:“矛盾的统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不可分性的意思”;又说:“同一”就是“共同点”或“共同要求”。他认为处理矛盾的办法应当是“找出一个共同点的东西”,“求同存异”。他甚至总结式地写道:学习辩证法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这些论点是十分荒谬的。第一、唯物辩证法从来不把矛盾的同一性解释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或“共同要求”。试问:在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修正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有什么“共同要求”呢?第二、唯物辩证法也从来不把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说成只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相反,它认为矛盾同一性的更加重要的意义是矛盾双方能够而且必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自己对方所处的地位转化。否认了这一种意义,就是把任何具体矛盾(或具体事物)看成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否定了辩证法的革命灵魂。试问:如果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着”,那还有什么民族解放?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认为学习辩证法是为了找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是为了“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相反,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学习唯物辩证法是为了“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试问:世上难道有一种什么专门教导人们去找“共同点”、而不是教导人们去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唯物辩证法吗?难道我们学了唯物辩证法,是为了在帝国主义同世界人民之间去找“共同点”,以便把帝国主义同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吗?难道我们学了唯物辩证法,是为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思想同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思想之间去找“共同点”以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为了粉碎修正主义吗?由此可见,“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要我们学会的那种“本事”正是为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政策效劳的“本事”。实际上,“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在攻击党的国际国内政策的活动中,已经显露过这种“本事”。不过,他想用这种“本事”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资产阶级效劳,这种打算是完全落空了。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同一性只是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重属性,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重属性是斗争性。
什么是斗争性呢?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在这里,“斗争”是一个哲学范畴,不能按照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来理解它的涵义。有人把斗争与外部冲突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其实,作为哲学范畴的“斗争”除了表示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以外并不表示别的意义,而这种互相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外部冲突,也可以不是。天对阶级之间,作战双方之间固然充满着斗争,就是人民内部也是充满着斗争的。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的争论,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
任何矛盾都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同志也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是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没有斗争,事物数量的变化也不可能,更谈不上性质的变化;否认斗争,就是否认事物的发展,特别是否认革命变革。
有人认为,在人民内部,特别是在党内,应该具有团结,没有斗争。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诚然,人民内部和党内的团结是极其重要的,党的团结就是党的生命。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团结呢?人民内部和党内不同思想的存在是事实,如果不开展思想斗争,不以正确思想克服错误思想,怎么能够达到团结呢?团结是斗争的结果,不斗争就不可能团结。如果取消了思想斗争,那就只能意味着调和分歧,保存分歧,那就恰恰达不到团结的目的。毛泽东同志说:“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他反复强调,在人民内部或党内,解决矛盾的正确方针只能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现代修正主义者为了替他们的阶级调和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特别热衷于宣扬矛盾“融合”的谬论,否认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在世界革命问题上,他们极力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被压迫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找“共同点”、“接近点”。他们有时在口头上也讲“斗争”,但是他们口里的“斗争”就是阶级调和阶级合作的同义语。他们甚至可以无陡地把他们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的叛卖行为也叫做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以此来欺骗全世界的革命人民,要人民安心地忍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等待着他们用“最人道”的方法来“战胜”帝国主义,然后把“解放”恩赐给世界人民。这就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在世界人民面前撒下的弥天大谎。现在,一切有觉悟的革命人民都懂得:像现代修正主义者这样同帝国主义“斗争”下去,是决不会触动帝国主义的一根毫毛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问题上,他们为了阻挠社会主义革命并为资本主义复辟开辟道路,更公然修改对立面互相斗争的辩证法原理。他们硬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已经成了“协调的对立面”,这些对立面将“通过它们的融合,通过它们的本质差别的逐浙消灭而得到克服。”还说:“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的特点是它们的逐渐接近和融合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逐渐失去对立面的性质。”他们甚至提出这样的“公式”:“辩证法的对立面、矛盾转为差别,差别融合为统一。”按照他们的谬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人和农民、先进和落后等等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将由于对立面的“融合”而逐渐消失,从面就会导致社会的愈来愈大的单一性。现代修正主义者的这些“理论”完全是骗人的。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社会进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性社会,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尽管工人阶级掌握着政权,但是旧的资产阶级并没有被消灭,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仍然在产生着,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尖锐斗争,正是这样的阶级斗争雅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存在,就是不顾最基本的事实。其次,认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人和农民、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可以通过“融合”而得到解决、这也是十分荒谬的。实际上,这些矛盾的解决,都要通过斗争,例如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把农民提高到工人的水平,把落后提高到先进的水平,而不是什么“融合”,现代修正主义者口口声声否认斗争,宣扬“融合”他们是不是真的不进行斗争呢?完全不是的。实际上,他们是同一切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切革命人民进行着残酷的斗争的。宣扬矛盾融合论这件事本身就是他们进行反革命斗争的一种手跨。
我国“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鼓吹的“合二为一论”就是矛盾融合论在中国的翻版。他在歪曲矛盾同一性概念的同时,也取消了斗争性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目的就是要在矛盾双方之间找“共同点”也就是所谓“求同”。那末,矛盾双方的“不同点”又该怎么对待呢?他明确地告诉人们:“不同就存起来”,也就是所调“存异”。这种“求同存异”论是取消斗争的哲学,是完全违反唯物关证法的。不错,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我们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可以对某些非主要矛盾实行求同存异的方针;但是这同“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宣扬的“求同存异”论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我们的存异决不是把所有的异都存起来。那些存起来就不利于解决主要矛盾的异,我们就决不能存,而只能立即通过斗争予以解决。
第二、就是那些可以存起来的异,也只能暂时存起来,而决不能永远地存下去,这些“异”最后还是要通过斗争得到解决的。
第三、要能够把我们认为需要暂时存起来,也必须依靠斗争,存异本身就是一种斗争。
第四、我们认为求同存异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处理(不是解决)某些矛盾的方针,决不是处理一切矛盾的方针;对于那些需要在当前解决的矛盾,决不能求同存异。
“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鼓吹的“求同存异”论,却硬要我们不管对待什么矛盾,都要把矛盾双方的所有的“异”无条件地永远地“存”起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反动的形而上学。试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现代修正主义之间的“异”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异”,难道可以“存”起来吗?正当现代修正主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疯狂进攻的时候,正当国内的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对社会主义进行复辟斗争的时候,“合二而一”论者要把我们同那些反革命的牛鬼蛇神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对立“存起来”,这不是为反革命势力帮腔吗?
实际上,“合二而一”论是用来欺骗革命人民的,“合二而一”论的炮制者自己并不实行,他并不打算把他同党之间的“异”存起来;相反,他所以宣传“合二而一”论,正是为了同反动势力站在一边,同党进行斗争。不过,他在这场斗争中是完全失败了。[据史料记载: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年——1969年,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李达同志没有看到,1976年随着教员的离去,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了,但是50年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会将您和教员的思想重新拾起,揭穿谎言,用人民的力量重新书写历史。]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涵义,已经说过了。那末,周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部盾的不可缺少的属性,只有同一性而无斗争性或者只有斗争性而无同一性的矛盾,都是没有的。
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就必定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即是说,双方之间存在着斗争性。然而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又必定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即是说,双方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包没有斗争性的同一性,只能是僵死的自我同一,这样的同一性,只存在于形而上学者的观念之中,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同样,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因为“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斗争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率盾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这两个方面,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列宁关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的提法,正好体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这种关系,就不能理解什么是矛盾,就会在实际上导致取消将盾的结论。
形而上学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之一,就是在看到同一的地方看不到斗争,看到斗争的地方看不到同一。
我党历史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单从思想方法方面说来,就属于这种性质。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是由当时的具体条件所规定的矛盾同一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寓于这种具体的同一性之中。右倾机会主义者从同一性中抽掉了斗争性,把统一战线理解为无斗争的联合,结果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把统一变成了混一,这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左”倾机会主义者则只看到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斗争,而不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斗争必须寓于统一战线这种具体的同一性之中,否认了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结果把民族资产阶级推到了敌人那一边,孤立了自己,这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这两种错误,都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损失。毛泽东同志反对这些错误思想,他一方面指出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而又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而又是适当的斗争。历史证明,这种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如前所述,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其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种情形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各向对方所处的地位转化。在第一种情形下,事物表现为相对静对的状态,即量变的状态;在第二种情形下,事物表现为显著变动的状态,即质变的状态。矛盾的同一性究竟是表现为共居的情形还是表现为转化的情形,是要取决于具体条件的。在某种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共居的情形;在另一种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表现为转化的情形。这两种情形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
的。无论是共居的情形还是转化的情形,都只是暂时的状态,都不能贯串于矛盾发展史的全程。任何一对具体的矛盾,其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下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层,然后才发生转化。正因为矛盾前同一性的任何一种情形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矛盾的双方。在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没有壮大到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的同一性表现为资产阶级各无产阶级共居于资本下义社会之中,在无产阶级的力量足够地壮大,而无产阶级的政党又采取了革命的而不是机会主义的斗争策略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就通过暴力革命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时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就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地位的互相转化。显然,这一对矛盾的同一性的上述两种情形都是有条性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
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所谓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也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所谓显著变动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状态,也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这就是说,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和第二种情形都是由矛盾双方的斗争所引起的特殊状态。显然,这两种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然而引起这两种状态的东西,即矛盾双方的斗争,却“存在于两种状态中”,“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换句话说,矛盾双方是采取共居了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进行斗争,还是采取互相转化的状态进行斗争,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然而只要是一对矛盾,它的双方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斗争,这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究竟是采取共居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状态进行斗争,还是采取互相转化的状态进行斗争,这要取决于具体的条件,因而是相对的:然而不管是在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时候或者是在这以前,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因而是绝对的。
毛泽东同志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166”
这条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相对静止的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运动则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因为所谓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矛盾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这种状态不过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情形,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归根到底,这种状态要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变到显著变动的状态即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并经过这种情形而达到予盾的解决。懂得了这条原理,我们才能够避免思想僵化,才能够击破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例如,在观察世界革命问题时,我们就应当看到,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情况,帝国主义压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情况,都是矛盾因一定的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在这种统一体中,矛盾的双方的斗争是从来没有停止的。归根到底,这种统一体将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修正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情况说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硬要革命的人民停止斗争,同剥削者、压迫者“利平共处”以便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统治千年万世地保持下去,这正是把矛盾的共居状态绝对化、把同一性的一种情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思想。这种完全错误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为他们的反动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第五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通过不同的斗争形式才能解决。因此,对于矛盾的斗争形式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唯物送证法把千差万别的斗争形式区分为对抗和非对抗两类。对抗的斗争形式是指剧烈的外部冲突,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则指相反的情形。矛盾的斗争形式是由有矛盾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有些矛盾到了最后要通过外部冲突的斗争形式才能解决,这一类矛盾就叫做对抗性的矛盾;有些矛盾只有通过非外部冲突的斗争形式才能解决,这一类也盾就叫做非对抗性的孚盾。
在社会领域中,根本利益相反的阶级和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机器,依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来发财致富,而劳动人民则过着贫困无权的苦难生活。剥削阶级不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就不能发财致富,劳动人民不打倒剥削阶级就不能摆脱苦难。因此,他们的根本利益是截然相反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的矛盾。当前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国际范围内的对抗性矛盾。些外,两个剥削阶级之间或者一个剥削阶级内部的各个集团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机能发生根本利益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对抗性的。例如在反封建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同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和各垄断集闭之间的矛盾,也是对抗性的矛盾。
在自然界中也有与此相仿的情形。例如炸弹的爆炸,铀核的裂变、氢核的聚合、某些元素的化合、某些物种之加的生存竞争等等,都是通过外部冲突来解决矛盾的实例。
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另一种性质的矛盾。
在社会领域中,在双方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例如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就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斗争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和周围的条件。把矛盾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这就使我们有了用正确方法处理记盾的客观依据。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根本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这个矛盾既表现为敌我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当然,人民内部还有不属于两条道路性质的矛盾)。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正确地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必须通过对抗的斗争形式才能解决,就是说,必须采取专政的办法才能解决。
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必须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才能解决,就是说,必须采取民主的即“团结–批评(或斗争)–团结”的办法,而决不能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办法。人民内部的剥削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因为它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也可以用民主的办法加以能决。例如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党和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是采取和平的方法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这就是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当然,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正确的政策,同时还要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我们的政筑。如果我们不是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或者民族资产阶级不接受这个政策,那末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变成敌我之间的矛骨,就不可能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得到解决。
只有正确地区分矛盾的性质,估计周卫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才能使矛盾得到正确的解决。如果把敌我矛盾当成了人民内部矛盾,不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或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了敌我矛盾,不采取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就必然要犯错误。
现代修正主义者故意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硬要革命的人民接受他们提出的错误的处理方法,以此来危害革命事业,为帝国主义效劳。
例如,在反动阶级掌握着国家机回的情况下,无产阶级要采取什么斗争形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关系到整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反动阶级从来不会自动让出政权,他们总是首先使用暴力镇压革命群众,他们同革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敌我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最终解决这个矛盾,唯一可能的斗争形式就是对抗的即外部冲突的形式,就是用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武装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列宁说:“历史上有从来没有过一次不经过国内战争的大革命,并且也没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会认为,不经过国内战争就能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一切真正的革命者都承认的。可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却提出了所谓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荒谬主张,硬要革命人民用非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他们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敌我予盾。其实,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并不是不知道,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敌我矛盾就等于禁止人民解决敌我矛盾。他们之所以要起劲地宣传这样的鬼话,不过是为了欺骗人民,使他们不要去推翻反动统治阶级而已。
现代和修正主义者一方面宣扬用非对抗的方法去解决敌我矛盾,一方面又用对抗的方法来处理某些人民内部矛盾。例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兄弟党之间的意见分歧,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民主的基础上,用同志式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解决。可是现代修正主义者拒绝这样做。他们以“老子党自居”,蛮横无理地硬把他们一套完全错误的修正主义路线强加于兄弟党。对不同意他们的错误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马克思列宁主义兄弟党,他们就用对待敌人的办法,疯狂地进行诽谤、攻击和颠覆,甚至同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勾结起来,共同掀起反华狂潮。在国内,他们对不满意他们的反动统治的人民群众,实行残酷镇压。这说明他们已经彻底背叛了无产阶级的立场,堕落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把自己摆在与人民为敌的地位了。
革命的政党之所以必须重视矛盾的性质和和矛盾的斗争形式,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矛盾。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固然是为了解决矛盾,采取非对抗的斗争形式也是为了解决矛盾。例如,我国现阶段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是一种非对抗的斗争形式,但是采取这种斗争形式的目的正是为了彻底消灭资产阶级,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而不是搞阶级调和。又如,用批评讨论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的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矛盾也是一种非对抗的斗争形式,但是采取这种斗争形式的目的正是为了使正确意见克服错误意见,而不是混淆是非。把采用非对抗的斗争形式的目的理解为调和矛盾,是完全错误的。
矛盾性质的转化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革命力量强大和和革命政党采取正确政策的条件下,敌人营垒中可能有一部分人转到人民方面来,这一部分人同人民的矛盾就可能由敌我矛盾逐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例如在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当中有一部分人如果经过一定时期的强迫改造和教育工作,变成了新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同人民的矛盾就由敌我矛盾转化成了人民内部矛盾。反之,由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原来属于人民内部的某些人也下能由于种种原因而转到敌人方面去,这一部分人同人民的矛盾就会由人民内部地盾转化为敌我矛盾。例如共产党和革命干部队伍中的某些人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化下变成了修正主义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同人民的矛盾就由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了敌我矛盾。
当矛盾的性质发生了转化的时候,斗争的形式或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矛盾性质的转化能否实现,决定于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就敌我矛盾向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化来说,如时人民手里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如果不对反动阶级实行坚强的专政,如时不对反动分子实行镇压和宽大相结合的正确政策,就不可能使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变成新人,就不下能使这一部分人同人民的矛盾变成人民内部矛盾。就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的转化来说,革命队伍中因受资产阶级影响而犯了错误的人,如果不是坚持错误,扩大错误,最后站到敌人一边去,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那末他们同人民的矛盾不就会转化为敌我矛盾。具体地分析矛盾性质转化的条件,就可以努力创设条件,促使矛盾的性质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防止它朝着不利的方向转化,就可以使革命事业进行得更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