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李康
  • 姓名:李康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
  • 出生日期:约196年
  • 逝世日期:265年
  • 民族族群:

李康(约196年-265年),三国魏散文作家。字萧远,一作肃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生卒年不详。性狷介,不能和俗为乡里所嫉。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遂起家为寻阳长。政有美绩。后封隰阳侯。病卒。《隋书·经籍志》著录“《隰阳侯李康集》二卷,录一卷……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载其文3篇。所作《运命论》,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替代。这种“运”不是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穷达贵贱由各人的“命”和时代的“时”所决定。该文特别注重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讨,既强调天命,所谓“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又强调个人意志,所谓“遂志而成名”。这种理论,曲折地反映了魏晋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李康才华出众,曾作《游山九吟》,该作品得到魏明帝的高度赞赏。在仕途上,他曾任浔阳长,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凭借出色的治理能力获封隰阳侯 。其文学成就以《运命论》最为突出。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联。李康秉持 “五德更运” 的观点,认为朝代更替遵循五行规律,依次相代,这种 “运” 并非个人凭借努力就能改变。同时,个人的穷达贵贱受个人命运的 “命” 与时代命运的 “时” 左右。文中列举众多历史上的正反面人物与事件,以此论证上述观点。如伊尹身为有莘氏的陪嫁小臣,却能在商朝成为阿衡;太公作为渭水边的卑微老人,在周朝被尊为尚父;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到秦国后秦国称霸。而孔子虽有至圣之才,却在鲁国、卫国不得重用,在陈国、蔡国遭受困厄。这些事例表明,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难以凭借个人意志转移。在《运命论》中,李康着重探究了士人出处问题,强调 “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他认为圣人能够顺应天命,无论身处困境还是显达,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同时,文中也指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一社会现象,即优秀杰出之人往往容易遭受外界的打压与非议。然而,志士仁人明知如此,却 “蹈之而弗悔”,他们甘愿冒着风险,也要 “遂志而成名”,展现出为了实现理想抱负,不惧艰难险阻、不在乎他人诋毁的高尚品质与坚定信念 。《运命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严谨的逻辑结构以及流畅的语言表达,成为三国时期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品,曲折地反映出魏晋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在复杂政治环境下,对自身命运和政治前途的矛盾心理与深刻思考 。

李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伐檀集

宋代诗文别集。2卷。黄庶著。黄庶,字亚夫,号青社,黄庭坚父。此书是作者所著诗文的汇集。卷上为各体诗歌167首,卷下收书启17篇,杂文49篇。黄庶散文学韩愈,“集中古体诸诗,并戛戛自造,不蹈陈因”(《四库全书总目》)。黄庶这种熔裁古事而又生新矫拔的做法,对黄庭坚的诗风产生较深的影响。书中收有《和柳子玉官舍十首》,其中《怪石》是其诗风的代表作。“山阿有人着薜荔”,代用楚辞《九歌·山鬼》中的诗句,“廷下缚虎眠莓苔”,化用《韩诗外传》中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的典故,“手磨心语知许事”系从韩愈“手磨袖拂心语口”脱胎而来,最后一句“曾见汉唐池馆来”是由自然景物联想到的某种哲理。陈衍评论道:“落想不凡,突过卢仝,李贺”(《宋诗精华录》)。其诗往往能熔唐宋诗之长于一炉。有《四库全书》本,宜秋馆《宋人集》本。

樵谈

一卷。南宋许棐 (生卒年不详)撰。许棐字忱父,海盐(今浙江海盐北)人。嘉熙年间(1237—1240)居秦溪,于水南种梅数千株,自号梅屋。居家之时,究心世道,心有所得,笔录成文,年积月累,以成是书。自序谓 “樵,身也;谈,心也”,因以名书。书中记载许多处世格言,如“耕尧田者有水虑,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无忧无虑,日日丰年。”“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闻小人谄笑,如嚼糖冰,爽美之后,寒冱凝腹。”“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皆寓劝诫之意。书中对世道不平、风俗变坏亦有针砭,如谓“东家富财,车马接踵;西家富德,风雪闭门。”“虎不食虎,人食人;虎不食子,人食子,哀哉”等等。今传本不一,主要有《盐邑志林》、《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商务印书馆《说郛》等丛书本。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坤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宋王文钾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宋王文卿述雷法。

易学启蒙通释

南宋胡方平撰。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为释,是研读《启蒙》的可取参考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平之学,出于董梦程;梦程之学,出于黄幹;幹,朱子婿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又云:“盖《易》之为道,理数并存,不可滞于一说。朱子因《程传》专主明理,故兼取邵子之数以补其偏,非脱略《易》理,惟著此书以言数也。

大乘二十二问

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佛教著述。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尾题:“丁卯年(787)三月九日写毕,比丘法灯书。”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研究者或认为《大乘二十二问》的出现与在桑耶寺举行的吐蕃僧诤有着内在的联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1992年有巴宙校勘、录文、研究与英译。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一卷,唐不空译。造般多罗道场,中央安置如意轮王菩萨,周围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灾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