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潘天寿
  • 姓名:潘天寿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宁海县
  • 出生日期:1897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1年9月5日
  • 民族族群: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在有的作品上或自署“阿寿”。1897年3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北乡冠庄村。父潘秉璋是个秀才。他童年随父启蒙识字,七岁入塾。课外喜画画、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的绣像插图;村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鸟兽等,也是他模仿的“范本”。假日或课余常帮助家中放牛、砍柴、车水、耘田。冠庄村西有群山,最高者为雷婆头峰,是他常去樵牧的地方,故晚年画上署别号“雷婆头峰寿者”。


潘天寿十四岁时去宁海县城小学读书。课外临习各家碑帖。后从市贾处购得《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有空就按图临绘,习作常为同学及亲友所喜爱。


1915年秋,潘天寿高小毕业,步行到达杭州,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一师接触到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教育家经亨颐、文学家夏丏尊李叔同等人,对于他们的才学和品德,极为敬佩。“五四”时,一师师生举行罢课、游行,潘也曾参加活动。后来官方镇压爱国运动,校长经亨颐被免职。潘天寿目睹现状,思想彷徨,觉得青年人应当力挽狂澜,但自己“无干事之才,只有画画还能胜任”,因此决心以国画为振兴民族精神的工具。在校几年,他向长于西画的李叔同学习素描,向经亨颐请教书法篆刻,使自己在诗、书、画、印诸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积极参加学校里研究书法篆刻的“乐石社”和“寄社”,空暇时常去裱画店观赏古今名家字画作品,假日常为同学书写楹联、绘画中堂等。因此在一师五年,他对书画的笔墨技法、气韵品格诸项,都有了相当的体会和理解。


1920年潘天寿于一师毕业后,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农村小学教书。他在乡村大自然环境中,留心观察各种强劲有力的动植物,以及富有野趣的画材,耳濡目染,铭记于心,晚间则尽兴挥毫,以雄阔气魄试画松、鹫、竹、梅,常至深夜。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已开始显露出他独特的气势与审美情趣。


1923年,潘天寿经师友介绍,来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执教,一面更加广收博采,对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山人、石谿诸家悉心研究,朝夕临摹,艺事日益精进。他在创作中,受当时名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当时吴昌硕已年近八十,有一次看了他带去的几件作品,对他的才气十分重视,殷切勉励,曾写了一副篆联送他:“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吴又作了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幛子》相赠,称他:“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以后潘天寿与吴昌硕过从甚密,请益甚多,并常观摩吴作画,深得其气势与神韵。


同年秋,潘天寿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聘,为国画系讲授中国画与中国绘画史等课程,著有《中国绘画史》,1926年出版。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院长林风眠聘潘为国画主任教授,潘遂定居杭州;同时仍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兼课,每周来往于沪、杭之间。1929年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1932年他与诸闻韵、张振铎、吴茀之、张书旗等在上海组织了“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画派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发展民族绘画,举办展览,并出版《白社画集》。“九一八”后,外敌入侵,国内新军阀又混战不休,潘天寿原先设想的以美育来振兴民族精神,收效极微,思想甚为苦闷,一度曾寄托于道佛禅理以求解脱,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上海相继沦陷,潘天寿随杭州艺专西迁,辗转于浙、赣、湘、黔、滇、川诸省,其间曾短期在东南联大、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在湖南沅陵时,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潘天寿任国画系主任、教授等职。


1944年秋,潘天寿在重庆被任命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立即着手复校杭州的准备工作,于次年夏迁回杭州。这时期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人民怨声载道,爱国学生多次游行示威。身为艺专校长的潘天寿,对国民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深为不满,但又无力满足学生的正义要求,加以某些人争权夺利,终于在1947年秋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国画系主任。


潘天寿在国画艺术和教育上,一贯主张可用国画“振兴民族精神”。他认为国画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技巧知识,“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此他启导学生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要求画家注意人品的修养,常说“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他主张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包括社会活动、体育锻炼、文化生活等)”。在专业教学实施上,他认为应分科教学,因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科各有其特点与要求”,“写生要活写,不要死写”。他还主张既要继承一切优秀传统,又要推陈出新。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体现民族风格不等于同古人一样,有继承还要有发展”,画家“要有时代性”,“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


潘天寿的作品,确实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取材平凡,立意深邃,章法奇特,结构严谨,表现出一种坚韧、憨厚、挺拔、浑朴的风格。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潘天寿感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振兴民族精神的愿望得以实现,无限欣喜。他多次下乡下厂并参加土改,画了《踊缴爱国粮》、《文艺工作者下乡》、《和平鸽图》等作品。1957年他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58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等。1963年他任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文革”中,潘天寿受到冲击,1971年9月5日在杭州去世。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中共浙江省委为潘天寿平反昭雪。1979年在杭州建立了“画家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除著有《中国绘画史》外,还撰写有《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丛谈》、《顾恺之》等著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成《潘天寿美术文集》出版。


潘天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素自传

罗素自传

三卷,第一卷从1872年起至1914年止,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青少年时代、最初的婚姻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等。第二卷从1914年起至1944年止,记叙了罗素这段时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第二次婚姻、对苏联的态度、在中国的经历和与中国各界的交往,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滞留美国讲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三卷记叙了罗素在1944至1967年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

《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写于1835年。《宾客聚集别墅》写于1828——1830年。这两篇在俄文版全集中只是当成片断或素描收了进去。

太上飞步五星经

太上飞步五星经

经名:太上飞步五星经。撰人不详。内官飞步五星七元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斗:《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与“三八景合二十四神”两段也见于《真诰·协昌期》,五星、九星名讳与《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同。述步五星之道及飞登五星之法。
  

博异志

博异志

传奇小说集,作者谷神子。本书自序称: “因寻往事,辄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只同求己,何必标名。是称谷神子。”关于谷神子的姓名,曾有不少人作过考证,历来说法不一。或曰郑还古,或曰裴铏,或曰冯廓。但多数学者认为谷神子即郑还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博异志》一卷,右题曰谷神子纂。序称其书颇箴规时事,故隐姓名。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志怪之书也。”原三卷。今本一卷,十条。皆以人名为题,记神灵怪异故事,以箴时事。多构思新颖,叙事委婉,尤以词采见称。崔玄微条为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所本。引录诗歌,亦颇可观。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附补遗。

中兴间气集

中兴间气集

唐诗总集。二卷。唐高仲武编。高仲武,仕履不详,郡望渤海。此书选录当代诗人,起自肃宗至德初年(756),迄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肃、代两朝正值安史乱后,时称“唐室中兴”,间气,谓杰出之人才秉五行之气而生,指代杰出人才。故以此命集。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终癸巳”(天宝十二载),本书正与之相接。入选诗人二十六人,诗一百三十余首,诗人前各有评语,其体例与殷书相仿。高氏以钱起,郎士元分置两卷之首,并谓“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甚推重之。所选诗以五律为多,五古次之,风格清新婉丽,“但使体尚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则朝野通取,格律兼收”(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反映了大历时代的主要倾向,亦可见高氏的选诗标准。《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均著录。此书甚为后代选家看重,将其与《河岳英灵集》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指出:“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毛晋《汲古阁书跋》谓:“《河岳》、《中兴》二集,一选开元迄天宝名家,一选至德迄大历名家,相继品骘,真盛唐一大观也。”有武进费氏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唐人选唐诗(十种)》收录本集,即以后者排印。

六经奥论

六经奥论

六卷。旧题宋郑樵撰,清以来学者多不赞同。有人认为此书实吕祖谦撰,明中叶以后有好事者刊其书,题郑樵撰,借重其名以行其书(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有人认为题郑樵与其从兄郑厚合着为近。郑厚字景韦,生卒年月不详,绍兴五年进士,历官泉州观察推官、湘潭知县等,因着《艺圃折衷》言辞过激,被人摘书中诋毁《孟子》语言于朝,诏毁其版焚其书。后其弟子集其残余,不敢公然刊行,故改易其名为《六经雅言图辨》,所谓“雅言”,即口义、语录,“辨”即折衷。其着者独题为郑厚又恐形迹易露,且郑樵以进书得官,郑厚因着书获罪,所以以郑樵之书与之相混杂,题为“莆阳二郑先生”。所谓《六经奥论》,乃明以后学者不知其故,以为莆阳二郑即郑樵,并妄改其书名为《六经奥论》(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此书内容包括《凡例》、《六经总论》、《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经》、《礼经》、《乐书》、《周礼经》。其论颇有可取之处。今存有明成化书林刘氏日新堂刻本,清抄本二种,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