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潘天寿
  • 姓名:潘天寿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宁海县
  • 出生日期:1897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971年9月5日
  • 民族族群: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在有的作品上或自署“阿寿”。1897年3月14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北乡冠庄村。父潘秉璋是个秀才。他童年随父启蒙识字,七岁入塾。课外喜画画、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的绣像插图;村里祠庙墙壁门窗上的彩绘人物、山水、鸟兽等,也是他模仿的“范本”。假日或课余常帮助家中放牛、砍柴、车水、耘田。冠庄村西有群山,最高者为雷婆头峰,是他常去樵牧的地方,故晚年画上署别号“雷婆头峰寿者”。


潘天寿十四岁时去宁海县城小学读书。课外临习各家碑帖。后从市贾处购得《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有空就按图临绘,习作常为同学及亲友所喜爱。


1915年秋,潘天寿高小毕业,步行到达杭州,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一师接触到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教育家经亨颐、文学家夏丏尊李叔同等人,对于他们的才学和品德,极为敬佩。“五四”时,一师师生举行罢课、游行,潘也曾参加活动。后来官方镇压爱国运动,校长经亨颐被免职。潘天寿目睹现状,思想彷徨,觉得青年人应当力挽狂澜,但自己“无干事之才,只有画画还能胜任”,因此决心以国画为振兴民族精神的工具。在校几年,他向长于西画的李叔同学习素描,向经亨颐请教书法篆刻,使自己在诗、书、画、印诸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积极参加学校里研究书法篆刻的“乐石社”和“寄社”,空暇时常去裱画店观赏古今名家字画作品,假日常为同学书写楹联、绘画中堂等。因此在一师五年,他对书画的笔墨技法、气韵品格诸项,都有了相当的体会和理解。


1920年潘天寿于一师毕业后,先后在宁海、孝丰等地农村小学教书。他在乡村大自然环境中,留心观察各种强劲有力的动植物,以及富有野趣的画材,耳濡目染,铭记于心,晚间则尽兴挥毫,以雄阔气魄试画松、鹫、竹、梅,常至深夜。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已开始显露出他独特的气势与审美情趣。


1923年,潘天寿经师友介绍,来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他一面执教,一面更加广收博采,对青藤、白阳、石涛、八大山人、石谿诸家悉心研究,朝夕临摹,艺事日益精进。他在创作中,受当时名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当时吴昌硕已年近八十,有一次看了他带去的几件作品,对他的才气十分重视,殷切勉励,曾写了一副篆联送他:“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吴又作了一首长古《读潘阿寿山水幛子》相赠,称他:“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以后潘天寿与吴昌硕过从甚密,请益甚多,并常观摩吴作画,深得其气势与神韵。


同年秋,潘天寿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聘,为国画系讲授中国画与中国绘画史等课程,著有《中国绘画史》,1926年出版。1928年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院长林风眠聘潘为国画主任教授,潘遂定居杭州;同时仍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兼课,每周来往于沪、杭之间。1929年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1932年他与诸闻韵、张振铎、吴茀之、张书旗等在上海组织了“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画派石涛等人的革新精神发展民族绘画,举办展览,并出版《白社画集》。“九一八”后,外敌入侵,国内新军阀又混战不休,潘天寿原先设想的以美育来振兴民族精神,收效极微,思想甚为苦闷,一度曾寄托于道佛禅理以求解脱,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这时期的作品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上海相继沦陷,潘天寿随杭州艺专西迁,辗转于浙、赣、湘、黔、滇、川诸省,其间曾短期在东南联大、英士大学艺术系任教。在湖南沅陵时,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合并改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潘天寿任国画系主任、教授等职。


1944年秋,潘天寿在重庆被任命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立即着手复校杭州的准备工作,于次年夏迁回杭州。这时期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人民怨声载道,爱国学生多次游行示威。身为艺专校长的潘天寿,对国民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暴行深为不满,但又无力满足学生的正义要求,加以某些人争权夺利,终于在1947年秋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国画系主任。


潘天寿在国画艺术和教育上,一贯主张可用国画“振兴民族精神”。他认为国画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技巧知识,“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此他启导学生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要求画家注意人品的修养,常说“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他主张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包括社会活动、体育锻炼、文化生活等)”。在专业教学实施上,他认为应分科教学,因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科各有其特点与要求”,“写生要活写,不要死写”。他还主张既要继承一切优秀传统,又要推陈出新。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体现民族风格不等于同古人一样,有继承还要有发展”,画家“要有时代性”,“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


潘天寿的作品,确实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取材平凡,立意深邃,章法奇特,结构严谨,表现出一种坚韧、憨厚、挺拔、浑朴的风格。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潘天寿感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振兴民族精神的愿望得以实现,无限欣喜。他多次下乡下厂并参加土改,画了《踊缴爱国粮》、《文艺工作者下乡》、《和平鸽图》等作品。1957年他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58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等。1963年他任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文革”中,潘天寿受到冲击,1971年9月5日在杭州去世。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中共浙江省委为潘天寿平反昭雪。1979年在杭州建立了“画家潘天寿纪念馆”。


潘天寿除著有《中国绘画史》外,还撰写有《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丛谈》、《顾恺之》等著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成《潘天寿美术文集》出版。


潘天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重返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包含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书稿出版于1958年,而本书是国内第一个未删减版本。该作品对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精彩绝伦的分析,预言了世界两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未来;同时他还对自己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著名小说《1984》做了详细的比较。舆论认为,赫胥黎对现代人类社会的认识超出普通人50年,在今时今日阅读他的作品,能让读者有一种重新认识了人类社会本质的感觉。

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

短篇小说,普希金著。该小说的主人公格尔曼是一位军事工程师,有着强烈的欲望却丝毫不敢放纵自己。当他从赌友托姆斯基那听闻他奶奶安娜伯爵夫人“稳赢三张牌”的传奇故事时,表现出瞠目结舌进而心驰神往。他想要接近这位传奇的伯爵夫人以获取“三张牌”的奥秘,于是对伯爵夫人的养女暗送秋波继而信笺传情、制造偶遇,终于赢得了少女丽莎维塔的回应,在与丽莎维塔深夜幽会时借机潜入伯爵夫人房中,花言巧语哄骗不成便威逼利诱,以至伯爵夫人惊吓而死。伯爵夫人托梦告诉了格尔曼“稳赢三张牌”的秘密:三点、七点和爱司。格尔曼凭借三点和七点连续两天晚上获得胜利,但第三天因错压了黑桃皇后而彻底输掉了所有身家,最后精神失常,疯癫至死。

郑少谷集

郑少谷集

诗文集。明郑善夫(1485—1523)撰。二十五卷。善夫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今属福建)人。弘治进士。曾官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嘉靖初,任南京吏部郎中,游武夷山遇风雪,绝粮,病死。工诗,善画。诗学杜甫,善画丛筱怪石。有《经世要录》等。是集约二十二万字。含诗、赋、辞八卷,序文、记、传、墓志铭等五卷,疏一卷,杂著、跋各一卷,书四卷,论著二卷,附录三卷。其诗规模杜甫,多忧时感事之作。其文亦显露其对正德间奄竖内讧,盗贼四起之忧虑。颇具史料及文学价值。有《四库全书》本。《盛明百家诗前编》亦收其诗一卷。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

《求幸福斋随笔》作者是民国前期亦官亦民允文允武的“奇人”,《求幸福斋随笔》是他在亡命期间所作笔记杂俎的结集。内容涉猎极广,尤以丑诋当道,针砭时弊占相当篇幅,如战局分析、戏曲评论、名人秘闻、“娼政”讨论,以至所谓“金圣叹手批本”之《中国预言》的“解说”等,构成别开生面的时政与社会批评的史料价值。

负情侬传

负情侬传

文言传奇小说。明宋懋澄撰。收入《九籥集》卷五。本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间,浙东李生,系某藩臬之子,携资财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妓女杜十娘情好甚殷。往来经年后,李生资财用尽,鸨母对李渐以为厌,而杜十娘钟情不移,誓以身归。鸨母猜度李囊无一钱,乃云愿以三百金将杜许配。李生多方筹措,皆无办法,月余后空手来归。杜遂出私所畜碎银,及首饰衣物等,筹齐款项,以“秃髻布衣”,从李出门。临行之际,院中诸妓合赠一箱。杜李二人乘舟南下,沿途所费,皆杜所出。泊舟瓜洲之夜,杜宛转微吟,为邻舟贩盐的轻薄少年所闻。次日,少年呼李生至酒肆饮酒,议论之间,李生以难与杜共归故乡为忧,少年遂提出以千金换取杜十娘,李生告以欲归而与杜商议。杜佯作许诺,并嘱李以千金为重。次日清晨,杜至少年船上后,取出所携之箱,其中珍宝无数,世所无有,杜一一投诸江中,怒骂李生与贩盐少年后,自己也投江而死。据宋懋澄在传末所云,这则故事为庚子岁(一六○○)闻诸友人后,据以写成,可能为当时确有之事。本传文词工丽,对杜十娘性格的塑造,用力甚多,对李生的忘恩负义和贩盐少年的拆白之举,颇致不满。是明人传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本篇传世后不久,冯梦龙即据以改写成白话小说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唐阙史

唐阙史

本名《阙史》。笔记。唐高彦休(854—?)撰。二卷。彦休号参寥子。乾符进士。祖辈历仕唐朝,常听长者议论国事,留心草记,岁久所录甚繁。逢黄巢义军攻入长安,逃奔途次,旅泊江表,亡逸过半。整理编次,又删削芜杂,十存三四,故曰“阙史”。于僖宗中和四年(884)成书。原本三卷,今见上卷二十五篇,下卷二十六篇,共五十一篇,二万余字。各篇均首列标题,记唐末社会人物掌故,有则后附评议,申明作者观点。有《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诸本。原书散佚过半,故名“阙史”。书凡五十一条,所记多中晚唐人物琐事及掌故,间亦杂神鬼怪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