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 姓名:石涛
- 别名:名若极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1642
- 逝世日期:约1718年
- 民族族群:
石涛(公元1642—约1718年),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释号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零丁老人、瞎尊者等;并有枝下叟的别号,“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的图章。明悼僖王朱赞仪十世孙,朱享嘉之子。广西全州人。后在南京、扬州居住多年。他出生后不久,明朝便灭亡了。为逃避清朝统治阶级的迫害,他和哥哥在明王室内官安排下,出家做了和尚,自幼便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他盼望着有朝一日抗清复明,得到胜利,但他始终没有参与实际斗争。后来,当清康熙皇帝两次南巡时,他都去接驾,还画了画,作了诗,感叹知遇,引以为光荣。三十岁前,他还有着“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的怀念故国情调。三十而后绘画便成了他的主要活动。
最初,石涛住在全州,以后做了云游僧人,到过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在安徽宣城和江苏扬州住的时间较长,晚年在扬州度过。他先后云游了半个中国,饱览雄奇秀丽的名山大川,如南岳、华岳、敬亭、黄山、匡庐及金陵、扬州诸灵秀,开阔了画家的胸襟,使得他的画笔有一种抑郁沉雄,笔墨洒脱的境界,有一种风吹浪涌、地动山摇的气势。他在宣城敬亭山住了十年,沉醉于黄山之胜,对黄山四时风云变幻有深入独到的观察体验,画艺因此大进。这期间,他结识了专画黄山的名家梅瞿山,彼此交往,互相切磋。后来在南京住了八、九年,与山水画家戴本孝结识。石涛三十至三十五岁这段绘画生涯,是冲破释门,投入大自然怀抱探索自己创作道路的时期。
公元一六八九年,石涛四十八岁时到北京生活了三年,目睹了北方雄峻的山水,看到了许多唐、宋、元、明的绘画名迹,对传统绘画技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艺术风格更加成熟了。同时,由于他奔走于名流权贵之间,亲眼看到他们的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排挤,使他感到厌烦,更促成他潜心艺术。五十一岁时,石涛南下扬州定居,从事晚年的绘画活动,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五十八岁时,他在扬州居所“大涤堂”写信请八大山人为他画《大涤草堂图》,信中说:“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这表明他不想再做和尚,要离开禅门,恢复精神自主的生活。在艺术上,他一变中年的狂放泼辣而改为沉雄朴厚,大涤子的名号是他这个时期的标帜,解脱僧门生涯,洗尽尘世纷扰。
石涛的画风对当时的扬州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扬州八怪”中的高翔曾直接师事石涛,所作山水画受石涛影响很大。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要为之扫墓。汪士慎的山水,用笔傅色都学石涛。郑燮的兰竹,也是直接取法于石涛。李研究了石涛的画而画风为之一变。罗聘曾经下功夫临摹过石涛的作品。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石涛的艺术成就主要在山水方面。他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著名论点,强调了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提炼艺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漫游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观察研究,加之深厚的传统功力,所以在笔墨技法上,不拘于一种形式,笔势多变,千变万化,各种笔法都能运用到绘画中,将景物描绘得“曲尽其态”“物我交融”。他的创作,对于当时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因循守旧的“四王”画派,是个有力的冲击。
石涛的作品约在六百件以上,其中《泼墨山水卷》影响较大。此卷用泼墨法,写山居数椽在松竹木石掩映之间,丘壑变化,岩石幽冥,老人正襟而坐,临窗面对自然,心神自怡。画面丘壑明暗交合,虚实相生,笔意纵横,墨花飞舞,气势磅礴。他的《梅竹图》也为传世名作,这幅画一竿露竹临风挺立,竹子疏枝横斜,数点梅花,得清逸韵致。
石涛的绘画艺术,继承宋元绘画传统而又脱尽窠臼。所作山水是“山水脱胎于予也”,通过山水以抒写自己的情感。至于人物、花卉、翎毛、草虫,构图新颖,富有生气,具有独创的个性风格,对我国清末及近代画坛影响甚大。此外,石涛的诗文、书法、篆刻都有较高的成就。
石涛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还是杰出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辉煌的画论杰作,对统治明末清初画坛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抨击。他认为:向传统学习,应当是“借古以开今”,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他痛斥那些泥古不化专事模仿,并对各种绘画风格持门户之见的人是“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丑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对破除因袭泥古之风,促进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石涛于康熙五十七年死于扬州,活了七十多岁。葬于蜀冈。解放后,扬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一杰出的艺术家,在平山堂建了墓碑,为后人瞻仰。
石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房四谱译注
古代笔、墨、纸、砚专著。又名《文法四宝谱》。五卷。北宋苏易简撰。苏易简,字太简。陕西武功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仕途得意,官至翰林学士。徐铉说,其“始以世家文行,贡名春官,天子临轩考第,首冠群彦,出入数载,翱翔青云,彩衣朱绂,光映里闬”(《文房四谱序》)。苏易简认为,泱泄古先之道,发扬翰墨之精”莫不由此四宝。“苟缺其一,虽敏妙之士如廉颇,不能将楚人也。尝观《茶经》、《竹谱》,尚言始末成一家之说,况世为儒者,焉能无述哉?因阅秘府,遂检寻前志,并耳目所及,交知所载者”(《文房四谱后序》)。宋雍熙三年(986)撰成此书。 《文房四谱》前二卷为笔谱,汇集了各家造笔的经验和技术。卷三为砚谱,叙述各地名砚制作工艺。卷四为纸谱,介绍各种纸的名目、加工、用途。卷五为墨谱,记载名家造墨经验。各谱体例为一、叙事,说明沿革、产地;二、叙制作,介绍研制技术;三、杂说,采纳有关典故、轶闻;四、辞赋,汇集有关赞咏诗词。苏易简在书中“讨其根源,记其故实,参以古今之变,继之赋颂之作,各从其类次而谱之,有条不紊,既精且博”(徐铉《文房四谱序》)。此书是系统研究我国古代笔、墨、纸、砚的重要资料。 通行版本有《丛书集成》本。
急救良方
医方著作。二卷。明 ·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内容以急救为主。专门汇辑各科简便急救验方。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诸虫蛇伤、头痛、咽喉、心病、腹痛等39门,录方约900首。是明代为数不多的急救验方书。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心经广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此乃演讲本经大义时详细口说也。集成巨册,名曰广义。体例略同疏钞。以大义原文为纲,而逐段解释之。
八宗纲要钞
日本东大寺述,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凡二卷。内容记载日本南都六宗(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与平安二宗(天台、真言)之大略。上卷叙述中、日、印三国佛法略史,及俱舍、成实、律等三宗大略,下卷叙述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真言等宗之大略。卷末附述禅宗与净土宗。本书体裁系采问答体,所述各宗皆略说宗名,并述该宗所依经典、传承系谱及教义。叙述文字甚简明,在日本,古来即被佛法初学者用为入门书,而盛传于世。其注疏书有潜龙之启蒙录五卷、玄珠之考证二卷、春洞之冠导五卷、义城之私记二卷、觉寿之讲义三卷等。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二卷,宋宗杲说,法宏、道谦编,祖庆序并跋,又云大慧禅宗杂毒海,内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与宗门武库(乙十五)有相同处,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五,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
大乘宝云经
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与僧伽婆罗共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