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石涛
  • 姓名:石涛
  • 别名:名若极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1642
  • 逝世日期:约1718年
  • 民族族群:

石涛(公元1642—约1718年),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释号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零丁老人、瞎尊者等;并有枝下叟的别号,“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的图章。明悼僖王朱赞仪十世孙,朱享嘉之子。广西全州人。后在南京、扬州居住多年。他出生后不久,明朝便灭亡了。为逃避清朝统治阶级的迫害,他和哥哥在明王室内官安排下,出家做了和尚,自幼便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他盼望着有朝一日抗清复明,得到胜利,但他始终没有参与实际斗争。后来,当清康熙皇帝两次南巡时,他都去接驾,还画了画,作了诗,感叹知遇,引以为光荣。三十岁前,他还有着“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的怀念故国情调。三十而后绘画便成了他的主要活动。


最初,石涛住在全州,以后做了云游僧人,到过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在安徽宣城和江苏扬州住的时间较长,晚年在扬州度过。他先后云游了半个中国,饱览雄奇秀丽的名山大川,如南岳、华岳、敬亭、黄山、匡庐及金陵、扬州诸灵秀,开阔了画家的胸襟,使得他的画笔有一种抑郁沉雄,笔墨洒脱的境界,有一种风吹浪涌、地动山摇的气势。他在宣城敬亭山住了十年,沉醉于黄山之胜,对黄山四时风云变幻有深入独到的观察体验,画艺因此大进。这期间,他结识了专画黄山的名家梅瞿山,彼此交往,互相切磋。后来在南京住了八、九年,与山水画家戴本孝结识。石涛三十至三十五岁这段绘画生涯,是冲破释门,投入大自然怀抱探索自己创作道路的时期。


公元一六八九年,石涛四十八岁时到北京生活了三年,目睹了北方雄峻的山水,看到了许多唐、宋、元、明的绘画名迹,对传统绘画技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艺术风格更加成熟了。同时,由于他奔走于名流权贵之间,亲眼看到他们的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排挤,使他感到厌烦,更促成他潜心艺术。五十一岁时,石涛南下扬州定居,从事晚年的绘画活动,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五十八岁时,他在扬州居所“大涤堂”写信请八大山人为他画《大涤草堂图》,信中说:“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这表明他不想再做和尚,要离开禅门,恢复精神自主的生活。在艺术上,他一变中年的狂放泼辣而改为沉雄朴厚,大涤子的名号是他这个时期的标帜,解脱僧门生涯,洗尽尘世纷扰。


石涛的画风对当时的扬州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扬州八怪”中的高翔曾直接师事石涛,所作山水画受石涛影响很大。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要为之扫墓。汪士慎的山水,用笔傅色都学石涛。郑燮的兰竹,也是直接取法于石涛。李研究了石涛的画而画风为之一变。罗聘曾经下功夫临摹过石涛的作品。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石涛的艺术成就主要在山水方面。他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著名论点,强调了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提炼艺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漫游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观察研究,加之深厚的传统功力,所以在笔墨技法上,不拘于一种形式,笔势多变,千变万化,各种笔法都能运用到绘画中,将景物描绘得“曲尽其态”“物我交融”。他的创作,对于当时在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因循守旧的“四王”画派,是个有力的冲击。


石涛的作品约在六百件以上,其中《泼墨山水卷》影响较大。此卷用泼墨法,写山居数椽在松竹木石掩映之间,丘壑变化,岩石幽冥,老人正襟而坐,临窗面对自然,心神自怡。画面丘壑明暗交合,虚实相生,笔意纵横,墨花飞舞,气势磅礴。他的《梅竹图》也为传世名作,这幅画一竿露竹临风挺立,竹子疏枝横斜,数点梅花,得清逸韵致。


石涛的绘画艺术,继承宋元绘画传统而又脱尽窠臼。所作山水是“山水脱胎于予也”,通过山水以抒写自己的情感。至于人物、花卉、翎毛、草虫,构图新颖,富有生气,具有独创的个性风格,对我国清末及近代画坛影响甚大。此外,石涛的诗文、书法、篆刻都有较高的成就。


石涛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还是杰出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辉煌的画论杰作,对统治明末清初画坛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抨击。他认为:向传统学习,应当是“借古以开今”,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他痛斥那些泥古不化专事模仿,并对各种绘画风格持门户之见的人是“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丑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对破除因袭泥古之风,促进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石涛于康熙五十七年死于扬州,活了七十多岁。葬于蜀冈。解放后,扬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一杰出的艺术家,在平山堂建了墓碑,为后人瞻仰。

石涛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

《公冶长听鸟语纲常》一卷一则,仅两个半中国叶,六百八十一字,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原书板框高一七五毫米,宽一○五毫米。中缝页码先四后三,并非从一开始,为原书如此。未署作者名,刊刻年代不明,亦未见著录。

内经药瀹

内经药瀹

内经药瀹[yuè] ,医经类著作。清张骥辑。十卷。骥字先识,双流(今属四川) 人。另辑有《内经方义》、《雷公炮炙论》等。是书刊于一九二三年。张氏认为《内经》中虽少提药名,但其理论对用药规律、药物性味归属等皆有纲领性指导意义。故将《内经》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列分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药制等九类,引述历代医家如王冰、马莳、张志聪、张介宾、李东垣等释文,参以己见,详加阐释,颇有参考价值。可与本草类书籍互参。有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五年成都义生堂刻本。

洞元子内丹诀

洞元子内丹诀

作者姓名不详,成书年代难于查考。该书应用八卦知识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阴阳变化,论述气功状态下人体的气化作用。全书共21节,第一节首论玄元,为一书之纲;以下各节分别论述了阴阳互根,阴阳变化及相互关系,用以说明机体各部之间的功能变化;阐述了交媾、元火、沐浴、母子、抱元、守一逭数、神光、总要广玄的基本概念, 并以广玄一节结束全书, 强调习练气功即是针对机体各时期的阴阳变化, 补不足, 损有余, “抱乎元,守乎一”。

西游记

西游记

杂剧。元末明初杨讷撰。《录鬼簿续编》著录。此剧6本24出,是现存元杂剧篇幅最长的剧本。第一本写陈光蕊携妻赴任,被船夫刘洪害死,已有身孕的殷氏被逼嫁刘洪。产儿后,被刘逼迫将婴儿投入江中,被金山寺长老丹霞禅师抚养,取名玄奘。十八年后,玄奘携血书见母,并与家人团聚。第二本写玄奘得唐太宗所赐法物往西天取经,于驿站得一白龙马。玉帝派遣观音、李天王等十方保官保护唐僧。第三本写孙行者偷王母仙桃仙衣,被天兵天将捉获,观音将其压在花果山下。唐僧过此,收为徒弟,法名悟空。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战胜被贬下凡尘的卷帘大将军沙和尚,唐僧将沙和尚收为徒弟。第四本写唐僧师徒至火轮金鼎国,遇猪八戒,孙悟空会同灌口二郎擒获猪八戒,唐僧收猪八戒为徒。第五本写师徒四人经女人国,过火焰山。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扇,被铁扇公主战败,孙悟空求助观音,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降下雷雨,浇灭大火,师徒四人得以顺利通过。第六本写到达天竺国,师徒参禅问道。孙悟空被一卖饼婆问倒,唐僧应答如流,率众徒参见诸天圣贤,得佛经文法宝。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圆寂归位。成基等四人奉佛法旨,送唐僧回唐都长安,开坛禅教,然后回西天正果朝元。今存明万历年间刊杨东来批评本。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所撰。自称是从孔子22世孙孔猛那里得来的,但其后各代学者多疑为王肃伪托之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不断发现先秦的文献,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证实《孔子家语》的确为先秦古籍。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肯定。该书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所载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和孔子的遗文轶事,综合而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家语》共27卷,佚于唐代。今本10卷,44篇。清代孙志祖和陈士珂各有《家语疏证》。孔颤乐处 儒家所崇尚的圣贤乐境。孔,指孔丘;颜,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颜乐处,是孔子和颜回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之后所具有的那种心胸袒荡、不计得失、从心所欲不逾矩、洞察幽微、仕处自如的乐境。《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谓孔颜重义轻利、乐道安贫,践行道德之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至也。’”是说孔颜发愤进取之乐。《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谓孔颜仕处自如、行道自得之乐。孔颜的道德之乐,曾特别受到宋儒的崇尚。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