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
作者:郑麟趾
朝鲜断代史。总编审郑麟趾,参加编纂的前后约数十人。1451年成书,用汉文写成。郑麟趾,朝鲜李朝领议政(首相)。著作除《高丽史》外,还有李朝的《世宗实录》、《文宗实录》、《资治通鉴训义》、《治平要览》、《历代兵要》等。本书共139卷,150多万字。分世家、志、表、列传4部分。世家46卷(1—46)记载高丽王朝34代国王在位时期活动的传记。志书39卷(47—85)记载高丽王朝的典章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在各志中又分成若干条目,分别叙述。表即年表2卷(86—87)。将高丽时期的史事用表格形式简要表示,采取高丽年号与中国年号并用的方法。从“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契丹太祖神册三年、〔高丽〕太祖天授元年”起,到“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恭让四年”止。列传50卷(88—137)。记载高丽时期950余人的传记。分后妃、宗室、公主、诸臣、良吏、忠义、孝友、烈女、方技、宦者、酷吏、嬖幸、奸臣、叛逆各类。本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有大量原始资料,诸如国王诏书、大臣奏疏、外交文书、各种条规和法律条文等,有的全文照录,有的摘录于各篇中。由于高丽王朝的档案资料及其他重要著述毁于兵火,本书保存的史料,就更显重要。但书中所载事物也有失真之处,将禑王和昌王定为辛盹
章节列表
升序↑世家
- 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
- 世家卷第二 高丽史二
- 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
- 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
- 世家卷第五 高丽史五
- 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
- 世家卷第七 高丽史七
- 世家卷第八 高丽史八
- 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
- 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
- 世家卷第十一 高丽史十一
- 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
- 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
- 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
- 世家卷第十五 高丽史十五
- 世家卷第十六 高丽史十六
- 世家卷第十七 高丽史十七
- 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
- 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
- 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
- 世家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二十一
- 世家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二十二
- 世家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二十三
- 世家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二十四
- 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
- 世家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二十六
- 世家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二十七
- 世家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二十八
- 世家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二十九
- 世家卷第三十 高丽史三十
- 世家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三十一
- 世家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三十二
- 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
- 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
- 世家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三十五
- 世家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三十六
- 世家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三十七
- 世家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三十八
- 世家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三十九
- 世家卷第四十 高丽史四十
- 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
- 世家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四十二
- 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
- 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
- 世家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四十五
- 世家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四十六
志
-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
- 志卷第二 高丽史四十八
- 志卷第三 高丽史四十九
- 志卷第四 高丽史五十
- 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
- 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
- 志卷第七 高丽史五十三
- 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
-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
- 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
- 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
-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
-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
- 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
-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
-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
- 志卷第十八 高丽史六十四
- 志卷第十九 高丽史六十五
-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
- 志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六十七
- 志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六十八
- 志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六十九
- 志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七十
- 志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七十一
- 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
- 志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七十三
- 志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七十四
- 志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七十五
- 志卷第三十 高丽史七十六
- 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
- 志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七十八
- 志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七十九
- 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
- 志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八十一
- 志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八十二
- 志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八十三
- 志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八十四
- 志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八十五
列传
- 列传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八
- 列传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九
- 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
- 列传卷第四 高丽史九十一
- 列传卷第五 高丽史九十二
- 列传卷第六 高丽史九十三
- 列传卷第七 高丽史九十四
- 列传卷第八 高丽史九十五
- 列传卷第九 高丽史九十六
- 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
- 列传卷第十一 高丽史九十八
- 列传卷第十二 高丽史九十九
- 列传卷第十三 高丽史一百
- 列传卷第十四 高丽史一百一
- 列传卷第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
- 列传卷第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
- 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
- 列传卷第十八 高丽史一百五
- 列传卷第十九 高丽史一百六
- 列传卷第二十 高丽史一百七
- 列传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一百八
- 列传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一百九
-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
- 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
- 列传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一百十二
- 列传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一百十三
- 列传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一百十四
- 列传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一百十五
- 列传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一百十六
- 列传卷第三十 高丽史一百十七
- 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
- 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
-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
- 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
- 列传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十二
- 列传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一百二十三
- 列传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一百二十四
- 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
- 列传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一百二十六
- 列传卷第四十 高丽史一百二十七
- 列传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一百二十八
- 列传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一百二十九
- 列传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一百三十
- 列传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一百三十一
- 列传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一百三十二
- 列传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十三
- 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
- 列传卷第四十八 高丽史一百三十五
- 列传卷第四十九 高丽史一百三十六
- 列传卷第五十 高丽史一百三十七
郑麟趾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洛维特认为,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
人格的启示
《人格的启示》是一本散文集,内容丰富,涉及了妇女参政、妇女解放、婚姻生活、国际政治、教育改革、社会改革、文学创作、文学刊物、游记、绘画、戏剧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有作者的读书日记、随笔等。
台湾通纪
清代纂修的福建通志有三个本子。第一个是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的,刊於乾隆二年,凡七十八卷、首五卷。第二个是沈廷芳修吴嗣富纂的,刊於乾隆三十三年,凡九十二卷、首四卷。第三个是道光九年孙尔准等修陈寿祺纂、十五年程祖洛等续修魏敬中重纂的,刊於同治十年,凡二百七十八卷、首六卷、附一卷。我们曾把最後这部福建通志里台湾府的部分以及和台湾研究有关的资料抄出来,略加整理,称做「福建通志台湾府」,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四种。民国初期,福建又修了一部通志,凡六百卷,是陈衍纂辑的,刊於民国十一年。可惜全书没有刊竣,现在看得到的共有三百一十多卷。这部通志的第一部分是福建通纪,起周显王三十五年、迄清宣统三年,计二十卷;台湾的史事也包括在里面。我们就又把这一部分抄出来,称做「台湾通纪」,起明神宗万历元年、迄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分为四卷。这部「台湾通纪」,不仅把割让前的台湾史事按照年月作有系统的记载,还把每一条记载所根据的原书注明在下面,对於台湾史的研究是很有用处的。
周易辨录
四卷,明杨爵著。《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书释64卦,只载上、下经卦辞,训解及六爻、《彖传》、《象传》,但不列原文。说多本人事,深切明著。《四库全书》本。此书乃杨氏被系狱中时所作,惟解六十四卦经义,多旁引人事以说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杨氏“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系七年始得释”,“其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盖即其与周怡、刘魁等在狱中讲论所作,故取《系辞》‘《困》,德之辨’一语为名。
合掌人生
本书将引领读者进入星云大师人生的各个队段,战乱逃难、亲人离散、生死边缘、出家苦行、初到台湾、弘法全球。百般心路历程,展现的是大师积极的人生观,以及解决种种困难的智慧。如果一个人能够从走路中体会佛法,然后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出平安健康、走出自在解脱的人生,才是个有智慧的人,也才称得上是真正会“走路”的人。 大师的这本人生传记正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会走路的人。 星云大师把人生比作一条“路”,他说人生的前途要有路,才能有所发展;如果前途没有路,应该就表示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而且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不出自己的路,总是没有把人生活得淋漓尽致,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生涯规划”。
楞伽经精解评林
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