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译注
作者:阴法鲁章节列表
升序↑周 文
- 郑伯克段于鄢
- 周郑交质
- 石碏谏宠州吁
- 臧僖伯谏观鱼
- 郑庄公戒饬守臣
- 臧哀伯谏纳郜鼎
- 季梁谏追楚师
- 曹刿论战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 宫之奇谏假道
- 齐桓公下拜受胙
- 阴饴甥对秦伯
- 子鱼论战
- 寺人披见文公
- 介之推不言禄
- 展喜犒师
- 烛之武退秦师
- 蹇叔哭师
- 郑子家告赵宣子
- 王孙满对楚子
- 齐国佐不辱命
- 楚归晋知罃
- 吕相绝秦
- 驹支不屈于晋
- 祁奚请免叔向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 晏子不死君难
- 季札观周乐
- 子产坏晋馆垣
- 子产论尹何为邑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 子革对灵王
- 子产论政宽猛
- 吴许越成
- 祭公谏征犬戎
- 召公谏厉王止谤
- 襄王不许请隧
- 单子知陈必亡
- 展禽论祀爰居
- 里革断罟匡君
- 敬姜论劳逸
- 叔向贺贫
- 王孙圉论楚宝
- 诸稽郢行成于吴
- 申胥谏许越成
- 春王正月
- 宋人及楚人平
- 吴子使札来聘
- 郑伯克段于鄢
- 虞师晋师灭夏阳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 曾子易箦
- 有子之言似夫子
- 公子重耳对秦客
- 杜蒉扬觯
- 晋献文子成室
宋 文
- 待漏院记
- 黄冈竹楼记
- 书《洛阳名园记》后
- 严先生祠堂记
- 岳阳楼记
- 谏院题名记
- 义田记
- 袁州州学记
- 朋党论
- 纵囚论
- 释秘演诗集序
- 梅圣俞诗集序
- 送杨寘序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五代史宦者传论
- 相州昼锦堂记
- 丰乐亭记
- 醉翁亭记
- 秋声赋
- 祭石曼卿文
- 泷冈阡表
- 管仲论
- 辨奸论
- 心术
- 张益州画像记
- 刑赏忠厚之至论
- 范增论
- 留侯论
- 贾谊论
- 晁错论
- 上梅直讲书
- 喜雨亭记
- 凌虚台记
- 超然台记
- 放鹤亭记
- 石钟山记
- 潮州韩文公庙碑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三槐堂铭
- 方山子传
- 六国论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寄欧阳舍人书
- 赠黎安二生序
- 读孟尝君传
- 同学一首别子固
- 游褒禅山记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阴法鲁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招捕总录
边疆地理著作。元佚名撰。一卷。约成书于泰定年间,记事止至治三年(1323)。一万一千余字。卷后有跋。正文以地区分云南、大理、金齿、罗罗斯、车里、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八百媳妇、八番、顺元诸蛮、宋隆济、 广西、两江、黄圣许、岑氏、思播、海北、海南、广东、江西、福建、浙东、湖北、湖南、 四川、 西番、园明和尚等二十九条。记述元世祖至元,迄英宗至治间边疆事。各条首载地名,复记其叛服人事,以云南事占全文大半。叙述典雅,翔实可信。其事多不见于正史,颇为珍贵。可补元史之缺, 《新元史蛮夷传》诸条,多抄录是编。是研究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史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涵芬楼影印本, 《守山阁丛书》本。方国瑜《云南史料概说》(中华书局 1984年版)可供参考。
莅蒙平政录
在昔孟子以亚圣之才。当七雄之世。崇王抑霸。行仁讲义。尝以君子平其政为谆谆。余读书至此。未尝不叹士之生也。处为大儒。出为名臣。大则平其政于天下。小则平其政于一邑。斯上不负乎。朝廷。下不误乎百姓。而臣子之职。庶几可告无罪焉。廼若身膺民社。尸位素餐。既不能就事为建白之筹。复不能独断为绸缪之计。碌碌无所短长。则亦甚负此简书矣。
天禄阁外史
《天禄阁外史》包括《宾韩》、《宾鲁》、《宾齐》、《宾魏》、《宾秦》、《宾晋》、《宾蜀》、必宾楚》八卷,共104篇。旧本题汉黄宪撰。前有晋谢安,唐田宏、陆贽题词。每篇又有宋韩洎赞,而冠以王鏊之序。词旨凡鄙,显出一手。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徐应雷《黄叔度二诬辨》曰:黄叔度言论风旨,无所传闻。入明嘉靖之季,昆山王舜华名逢年,有高才奇癖,著《天禄阁外史》,讬於叔度以自鸣。舜华为吾友孟肃诸大父行,余犹及见其人,知其著《外史》甚确。自初出有纂入东汉文者,时舜华尚在。而天下谓《外史》出秘阁,实黄徵君著,则後世曷从核真赝乎?又李诩《戒菴漫笔》曰:《天禄阁外史》乃近年昆山王逢年所诡讬者。迩有馀姚人御史某(案:即刻《两京遗编》之胡维新,)沾沾以文学自喜,杂此文於左、国、司马诸篇中刊行,颁於苏常四郡学官,令诸生诵习之,殆亦一奇事也。据其所记,则此书出王逢年,明人巳早言之。考张孔教《雲谷卧馀》,所言亦合。而流传之本仍题黄宪,殆不可解。王铖《读书蕞残》曰:其宾秦文中有《党锢》一篇,考《後汉书》本传,陈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是党祸未起,宪巳谢世矣。又宾晋文有《董卓篇》,益不相见,辨其伪迹甚明。惟谓传自谢安,或者即其门下士及子弟所为,则仍为伪序所欺,失考甚矣。
青红帮演义
《青红帮演义》是一部演义型长篇小说,共6卷,30回,叙述了青红帮自乾隆12年至清末的起始、成立、发展的历史。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
包括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综论5编以及一篇附录。上古史讲述了从太古之传说到春秋战国,内容涉及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从无到有、从蛮荒到文明,开启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古史是从秦之大一统到明之灭亡,浩浩荡荡1800余年,王朝更迭、分分合合、世事变迁,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工农兵商、交通贸易、学术思想等各方面,见证了这一阶段的民族融合、盛世繁华、战火纷飞、王朝离乱,展示了一幕幕叹为观止的繁荣与惨不忍睹的凄凉哀歌;近世史讲述了从清初到清末,内容涉及民族融合、文化渐被、外力压迫、政体改革、国际关系等方面,见证了从清初之勃兴到大平天国,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之役,从宪政运动的提出到失败......这一段段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开始,是丧权辱国、民族屈辱的开始,是历史变革的助推器;现代史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军阀混战,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计民生、民族运动、国际关系等方面,展示了民族性之发挥、民族解放之渴望,是中国历史黎明前期的最后一个黑暗;综论讲述了历史与人类生活之关系、中华民族形成与复兴、文化演进及其光荣、国际地位等方面,从宏观的进化论的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演变,揭示了民族复兴之必然与希望;附录展示的是本国史提纲,用清晰的分类呈现了学术、文字、赋税、宗教、刑法、兵制、改革等中国历史方方面面的承袭与发展,让读者阅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本书的精髓。
十地经论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此书为六朝时代地论学派所依据之重要典籍,至隋代净影寺慧远作十地义记十四卷(现仅存八卷)集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