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文集
作者:梁启超章节列表
升序↑政论
- 变法通议自序
- 论不变法之害
-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 论学会
-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 说动
- 论湖南应办之事
- 政变原因答客难
- 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
-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 少年中国说
- 呵旁观者文
- 中国积弱溯源论
- 立宪法议
-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 过渡时代论
- 灭国新法论(节录)
-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节录)
- 论公德
- 论自由
- 论进步
- 论私德(节录)
-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 中国之旧史
- 史学之界说
- 论正统
- 论立法权
-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 政治学学理摭言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新民议
- 《饮冰室文集》原序
- 释革
- 拟讨专制政体檄
- 答和事人
-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
- 新大陆游记(节录)
- 《社会主义论》序
- 政闻社宣言书
-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 新中国建设问题(节录)
- 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
- 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
-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 痛定罪言
- 复古思潮平议
- 辟复辟论
- 《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 《改造》发刊词
-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 人生观与科学
- 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
猜你喜欢的书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
道教经书。不著撰人。卷一末尾有上清大洞三景法师路时中附记,称于宣和庚子(1120)上元夜入室存真,见赵升谓其有秘书藏于句曲山三茅大山之顶,后果于其地得石函帛书一卷,因厘为二十四品以传世。卷二十八末尾又有路时中称以上七品格言并大观元年(1107)正月十五至七月初七累受大教主天君密降口诀,后至宣和元年(1119)品书禁书并降笔以传真。绍兴戊寅(1158)天君降靖中授路时中与弟子翟汝文,于是得亲闻笔记。则此书有可能为南宋路时中及其弟子据所谓教主天君降授而编成。书中谓玉堂乃天心祖法之内秘,万法之所宗,三界所仰,自汉天师以来独传心印,别无杂术,惟正而已,正心正身,入于真仙之域。所谓玉堂,乃玉京山中自然梵炁结而为堂,此法教自玉京山出,故称玉堂。嗣玉堂者,与天为徒,即内修三光以成道,外运三光以为符,学者当以在身之三光合在天之三光。书中主张修心定心,认为天堂皆在我,地狱不离心;人心迷失真元而入幽境,虽千圣亦难着力;凡欲见我神,先在定我心,心定则妄定,妄定则心常清。全书三十卷,自前二十三卷收录二十四品之后,从第二十四卷起又有《玉堂大法宗旨》十一品,总计三十五品,依品修持,由浅入深。所说玉堂大法实为正一派符箓道法,包罗甚广,列出许多符咒并有神像,其神像的艺术价值较高;又吸收了内丹思想,可见宋代符箓道法受内丹学影响的情况。为研究宋代正一派符箓道法新特点新演化及道教艺术的参考史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太上老君说救生真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救生真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保命延生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诵经抄经,以释冤弭灾,救生保命。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 《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 《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 《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 《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又说 “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认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说,“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又进一步批评其谬,他说:“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于是他改读此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谓独标新意,别于古读。认为《老子》一书是“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并说老子在西周时,秉道德以救时俗。其注文较为简略,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此书 《旧唐书》未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乐类有李约 《东杓引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注》四卷,《国史志》著录李约 《道德经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艺文略》都误将李约作李纳。虽然此书始见于《宋史》,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其注虽未必精当,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对后世研究《道德经》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 《道藏》本。
春秋正传
三十七卷。明湛若水撰。陆氏认为,《春秋》乃“鲁史之文而列国之报”,与晋之《乘》、楚之《梼杌》属同一性质。所以治《春秋》者,“不必泥之于经,而考之于事;不必凿之于文,而求之于心。大其心以观之,事得而后圣之心,《春秋》之义可得”。可惜的是,“鲁史之文世远而久湮,左氏之传事实而未纯,其余皆多臆说耳。自三氏百家以及胡氏之传多相沿袭于义例之蔽,而不知义例非圣人立也,《公》、《穀》穿凿之厉阶也。”因此湛氏乃取诸家之说以厘正之,其书取名“正传”,意即正诸传之谬。其体例是先例经文,再以“正传曰”释义,然后引诸儒三传之说,最后以己意折衷断之,与刘敞《春秋权衡》一书之体例很相近。此书卷首有《正朔月数论》,认为“春王正月为周之春月,但《经》强调王字,可知尚有原因,盖夏商之余民各因其故俗,而列国或各建正朔以自异,容或有不同者。”其说颇近情理。现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二十四年湛氏刻本。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净土生无生论会集,一卷,清达默集并序,正知跋,莲村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凡三卷。又作方广灭罪成佛经、大通方广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上卷叙述佛向娑罗涅槃之途中,为十方菩萨宣说三乘一乘义,诸鬼神王等立誓护持此经,又为信相菩萨广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及诸大菩萨之名号及其功德;中卷讲说无憍慢等种种四法,并叙述付此法予虚空藏菩萨,并为之授记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说,为师子吼菩萨宣讲三宝一相之意,并为文殊师利举示灭罪之法、堕阿鼻地狱之果报。本书传译事实不详,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卷二以本书与像法决疑经等同收入‘众经疑惑’,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则附之于‘疑惑再详录’。历代之经录多疑其真伪,或系昙无谶以后,隋以前之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