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目録的分類沿革

我國先民早已形成了對客觀事物分類的觀點,如《周易·繫辭》就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1)的名言,而《荀子·正名》篇説得尤爲透徹:lGn中华典藏网

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爲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不可亂也。猶使同實者莫不同名也。故萬物雖衆,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則有别,至於無别然後止。(2)lGn中华典藏网

同書《王制》篇還談到“以類行雜,以一行萬”(3)這種邏輯思維上的類推方式。lGn中华典藏网

這種分類的觀點應用於目録的編製上特别重要。首先,它可以把汗牛充棟的典籍按照不同的層次有機地組織起來,做到綱舉目張,執簡馭繁。鄭樵説得好:“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類書猶持軍也。若有條理,雖多而治;若無條理,雖寡而紛。類例不患其多也,患處多之無術耳。”(4)lGn中华典藏网

其次,書籍分類本身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所以章學誠説:“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别,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於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5)“由劉氏之旨,以博求古今之載籍,則著録部次,辨章流别,將以折衷六藝,宣明大道,不徒爲甲乙紀數之需,亦已明矣。”(6)又説:“蓋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學,使之繩貫珠聯,無少缺逸,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7)lGn中华典藏网

鄭、章兩家所説,十分明確具體。下面,我們就將古代目録的分類沿革略加論述,使人們知其大概,便於檢索。lGn中华典藏网

霸史 上 下lGn中华典藏网

雜史 古雜史 兩漢 魏 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宋朝lGn中华典藏网

起居注 起居注 實録 會要lGn中华典藏网

故事lGn中华典藏网

職官 上 下lGn中华典藏网

刑法 律 令 格 式 敕 總類 古制 專條 貢舉 斷獄lGn中华典藏网

法守lGn中华典藏网

傳記 耆舊 高隱 孝友 忠烈 名士 交游 列傳 家傳 列女 科第 名號 冥異 祥異lGn中华典藏网

地理 地理 都城宫苑 郡邑 圖經 方物 川瀆 名山洞府 朝聘 行役 蠻夷lGn中华典藏网

譜系 帝系 皇族 總譜 韻譜 郡譜 家譜lGn中华典藏网

食貨 貨寶 器用 豢養 種藝 茶 酒lGn中华典藏网

目録 總目 家藏總目 文章目 經史目lGn中华典藏网

諸子類第六lGn中华典藏网

儒術lGn中华典藏网

道家 老子 莊子 諸子 陰符經 黄庭經 參同契 目録 傳記 論 書 經 科儀 符籙 吐納 胎息 内視 道引辟穀 内丹 外丹 金石藥 服餌 房中 修養lGn中华典藏网

釋家 傳記 塔寺 論議 詮述 章鈔 儀律 目録 音義 頌贊語録lGn中华典藏网

法家lGn中华典藏网

名家lGn中华典藏网

墨家lGn中华典藏网

縱横家lGn中华典藏网

雜家lGn中华典藏网

農家lGn中华典藏网

小説lGn中华典藏网

兵家 兵書 軍律 營陣 兵陰陽 邊策lGn中华典藏网

天文類第七lGn中华典藏网

天文 天象 天文總占 竺國天文 五星占 雜星占 日月占 風云氣候占 寶氣lGn中华典藏网

曆數 正曆 曆術 七曜曆 雜星曆 刻漏lGn中华典藏网

算術 算術 竺國算法lGn中华典藏网

五行類第八lGn中华典藏网

五行 易占 軌革 筮占 龜卜 射覆 占夢 雜占 風角 鳥情逆刺 遁甲 太一 九宫 六壬 式經 陰陽 元辰 三命 行年 相法 相笏 相印 相字 堪餘 易圖 婚嫁産乳 登壇 宅經 葬書lGn中华典藏网

藝術類第九lGn中华典藏网

藝術 藝術 射 騎 畫録 畫圖 投壺 弈碁 博塞 象經 樗蒲 彈碁 打馬 雙陸 打毬 彩選 葉子格 雜戲格lGn中华典藏网

醫方類第十lGn中华典藏网

醫方 脈經 明堂針灸 本草 本草音 本草圖 本草用藥 采藥 炮炙 方書 單方 胡方 寒食散 病源 五藏 傷寒 脚氣 嶺南方 雜病 瘡腫 眼藥 口齒 婦人 小兒 食經 香薰 粉澤lGn中华典藏网

類書類第十一lGn中华典藏网

類書 上 下lGn中华典藏网

文類第十二lGn中华典藏网

文 楚辭 别集 總集 詩總集 賦 贊頌 箴銘 碑碣 制誥 表章 啟事 四六 軍書 案判 刀筆 俳諧 奏議論 策 書 文史 詩評lGn中华典藏网

鄭樵曾全面地介紹過《通志·藝文略》的分類系統,指出:lGn中华典藏网

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噫!類例不明,圖書失紀,有自來矣,臣於是總古今有無之書爲之區别。凡十二類:經類第一,禮類第二,樂類第三,小學類第四,史類第五,諸子類第六,星數(案:《藝文略》實作天文)類第七,五行類第八,藝術類第九,醫方類第十,類書類第十一,文類第十二。經一類分九家,九家有八十八種書,以八十八種書而總爲九種書可乎?禮一類分七家,七家有五十四種書,以五十四種書而總爲七種書可乎?樂一類爲一家,書十一種。小學一類爲一家,書八種。史一類分十三家,十三家爲書九十種。朝代之書,則以朝代分,非朝代書,則以類聚分。諸子一類分十一家;其八家爲書八種。道、釋、兵三家書差多,爲四十種。星數一類分三家,三家爲書十五種。五行一類分三十家,三十家爲書三十三種。藝術一類爲一家,書十七種。醫方一類爲一家,書二十六種。類書一類爲一家,分上下二種。文類一類分二家,二十二種。别集一家爲十九種書,餘二十一家二十一種書而已。總十二類,百家,四百二十二種(案:《藝文略》實際分類與此有異),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種書,可以窮百家之學,斂百家之學,可以明十二類之所歸。(64)lGn中华典藏网

在《通志》中,《校讎略》專門探討了分類理論,而《藝文略》則是他的分類理論的應用。所以我們可以先討論一下鄭樵的分類理論,然後再談談他是怎樣把這一理論運用於《藝文略》中的。lGn中华典藏网

鄭樵首先闡明了我國古典目録學的基本理論,認爲通過科學的分類能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他説:lGn中华典藏网

類例既分,學術自明,以其先後本末俱在。觀圖譜者,可以知圖譜之所始。觀名數者,可以知名數之相承。讖緯之學,盛於東都。音韻之書,傳於江左。傳注起於漢魏。義疏成於隋唐。睹其書,可以知其學之源流。或舊無其書而有其學者,是爲新出之學,非古道也。(65)lGn中华典藏网

鄭樵還論述了編次必謹類例,因爲謹嚴的分類有明學與存書兩大功用,因此類例必須依據不同的分類層次把性質不同的學術區分開來,使之各有專門,以便保存和流傳:lGn中华典藏网

學之不專者,爲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爲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没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以今之書校古之書,百無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巫醫之學,亦經存没,而學不息;釋老之書,亦經變故,而書常存。觀漢之易書甚多,今不傳,惟卜筮之易傳。法家之書亦多,今不傳,惟釋老之書傳。彼異端之學能全其書者,專之謂矣。(66)lGn中华典藏网

因此,他特别贊賞任宏所校録的兵書,認爲:“《七略》惟兵家一略,任宏所校,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爲四種書,又有圖四十三卷,與書參焉。觀其類例,亦可知兵,況見其書乎?”(67)而對於《舊唐書·經籍志》併道家、道書、釋氏爲一類的做法提出了批評:lGn中华典藏网

舊類有道家,有道書,道家則老莊是也。有法家,有刑法,法家則申韓是也。以道家爲先,法家次之。至於刑法、道書,别出條例。刑法則律令也,道書則法術也。豈可以法術與老莊同條,律令與申韓共貫乎?不得不分也。《唐志》則併道家、道書、釋氏三類爲一類,命以道家,可乎?(68)lGn中华典藏网

下面我們看看鄭樵在《藝文略》中是怎樣實踐他的分類理論的。首先,在大類的設置上突破了《七略》與四部的模式。鄭樵認爲:“《七略》所分,自爲苟簡;四庫所部,無乃荒唐。”(69)他將《藝文志》分爲十二大類,雖然仍置經類爲第一,但却把禮、樂、小學分出,各

經學第一lGn中华典藏网

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經義lGn中华典藏网

小學第二lGn中华典藏网

字書 音學lGn中华典藏网

諸子第三lGn中华典藏网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横家 雜家 農家兵家lGn中华典藏网

天文第四lGn中华典藏网

天部 算法 五行術數lGn中华典藏网

地理第五lGn中华典藏网

總編 分編lGn中华典藏网

醫律第六lGn中华典藏网

醫學 律學lGn中华典藏网

史學第七lGn中华典藏网

正史 編年 紀事 雜史 傳記 故事 史論 史鈔lGn中华典藏网

金石第八lGn中华典藏网

類書第九lGn中华典藏网

事類 姓類 書目lGn中华典藏网

詞賦第十lGn中华典藏网

總集 别集 詞 詩文評lGn中华典藏网

書畫第十一lGn中华典藏网

説部第十二lGn中华典藏网

孫星衍在《孫氏祠堂書目·序》中還對這部目録設類緣由和收録範圍逐一作了説明,今録二例:lGn中华典藏网

曰小學第二:先以字書,次及聲韻。六義不明,則説經不能通貫。或且望文生義。文字之變,隸楷遞改,滋生日多。既集漢魏字書,亦及後世,以盡其變。聲音反切,雖起六朝,或推本讀若舊音而作,且引古字書,足資校證,亦宜兼列。lGn中华典藏网

曰地理第五:先以統志,次以分志,或總記區宇,或各志封域。《禹貢》古文説及周地圖之言,存於歷代地志及《水經注》《括地志》諸書。宋元方志多引古説證經注史,得所依據,宜存舊説。地名更易,今古殊目,兼載今志,以資博考。(76)lGn中华典藏网

《孫氏祠堂書目》列説部爲一大類雖不盡合理,但也反映了明清小説創作的繁榮與孫氏藏書的實際情況。此目配隸失當之處甚多,較其類目,亦不够詳細,然確如姚名達所説:lGn中华典藏网

其劃小學於經學之外,出天文於諸子之中,析地理與史學爲二、不强戴四部於各類之上,而新設數類以容性質獨立之書,此皆有得於明人諸録之遺意。雖誤合醫、律爲一,大失專門别類之理;而不懾於《四庫總目》之權威,膽敢立異,勇壯可嘉,不愧爲别派之後勁矣。(77)lGn中华典藏网

總之,四部分類法自《隋書·經籍志》采用以後,由於它系統分明,類目繁多,所以爲官目、史志、私目普遍接受,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目録分類的主流。隨着學術的發展變化,一些目録雖然運用了四部分類法,但是在其内部也作了相應的調整,而鄭樵、孫星衍等人在他們所編製的一些目録中,則乾脆衝破了四部分類法的樊籬,他們的努力在古代編目工作中雖未被廣泛采用,却説明了按經史子集分類,並非一成不易之法,到了近代,就被更先進的分類法代替了。lGn中华典藏网

* * *lGn中华典藏网

(1) 《周易注疏》卷七《繫辭》。lGn中华典藏网

(2) 《荀子》卷一六《正名》。lGn中华典藏网

(3) 《荀子》卷五《王制》。lGn中华典藏网

(4)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5) 《校讎通義》卷一《叙》。lGn中华典藏网

(6) 《校讎通義》卷一《原道》。lGn中华典藏网

(7) 《校讎通義》卷一《互著》。lGn中华典藏网

(8) 《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附。lGn中华典藏网

(9) 《校讎通義》卷三《漢志六藝第十三》。lGn中华典藏网

(10) 《校讎通義》卷四《和州志藝文書輯略》。lGn中华典藏网

(11) 《校讎通義通解》卷三《漢志六藝第十三》。lGn中华典藏网

(12) 《少室山房筆叢》卷二《經籍會通二》。lGn中华典藏网

(13) 《文史通義》卷七外篇二《永清縣志文徵序例·詩賦叙録》。lGn中华典藏网

(14) 《十七史商榷》卷二二《漢藝文志考證》。lGn中华典藏网

(15) 《廣弘明集》卷三《七録序》。lGn中华典藏网

(16) 《初學記》卷一二引王隱《晉書》。lGn中华典藏网

(17) 《晉書》卷四四《鄭默傳》。lGn中华典藏网

(18) 《論語注疏》卷一七《陽貨》第十七。lGn中华典藏网

(19)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lGn中华典藏网

(20) 《目録學發微·目録類例之沿革》。lGn中华典藏网

(21) 見《十七史商榷》卷六七《經史子集四部》條。lGn中华典藏网

(22) 見《陔餘叢考》卷二二《經史子集》條。lGn中华典藏网

(23) 《目録學發微·目録類例之沿革》。lGn中华典藏网

(24) 《郡齋讀書志》卷首序。lGn中华典藏网

(25) 《廣弘明集》卷三《七録序》。lGn中华典藏网

(26) 《文選》卷四六《王文憲集序》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余嘉錫《目録學發微·目録類例之沿革》引此文,疑“五經爲甲部”以下乃李善語。此説可從。lGn中华典藏网

(27) 《通志·圖譜略·索象篇》。lGn中华典藏网

(28) 兩漢《藝文志》是指班固《漢書·藝文志》和袁山松《後漢書·藝文志》,後者已佚lGn中华典藏网

(29) 據阮氏自己的統計,《記傳録》收史書一千二十種,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七卷,於《七録》中爲最多。lGn中华典藏网

(30) 《校讎通義》卷四《和州志藝文書序例》。lGn中华典藏网

(31) 《隋書經籍志考證·叙本志體製》。lGn中华典藏网

(32) 《中國目録學史·四部分類法之確立·隋書經籍志與七録之關係》。lGn中华典藏网

(33) 《目録學發微·目録類例之沿革》。lGn中华典藏网

(34) 《校讎通義》卷一《宗劉》。lGn中华典藏网

(35) 《目録學發微·目録類例之沿革》。lGn中华典藏网

(36) 《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lGn中华典藏网

(37)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五釋家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38) 《通志·校讎略·崇文明於兩類論》。lGn中华典藏网

(39)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六道家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40)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語孟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41)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六《四書大全》。lGn中华典藏网

(42) 《四庫全書總目》卷三五四書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43) 《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五代史志之經籍志》。lGn中华典藏网

(44)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lGn中华典藏网

(45)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讖緯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46) 《述學》補遺。lGn中华典藏网

(47) 《閑堂文藪·雜家名實辨證》。lGn中华典藏网

(48) 《隋書經籍志考證》卷三〇子部七雜家。lGn中华典藏网

(49) 《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lGn中华典藏网

(50)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七雜家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51) 《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凡例》。lGn中华典藏网

(52) 《郡齋讀書志》卷七《史通》。lGn中华典藏网

(53) 《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lGn中华典藏网

(54)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五類書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55)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詩文評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56)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詩言志辨序》。lGn中华典藏网

(57)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八詞曲類序。lGn中华典藏网

(58) 《澹生堂書目》卷首《庚申整書略例》。lGn中华典藏网

(59) 《姚際恒好古堂書目跋》,載《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第二年刊》第二八頁。lGn中华典藏网

(60) 《書目答間》卷五叢書目序。lGn中华典藏网

(61) 《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對於隋志部類之修正與補充》。lGn中华典藏网

(62) 《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載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上諭。lGn中华典藏网

(63) 《郡齋讀書志》卷九《邯鄲圖書志》。lGn中华典藏网

(64)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65)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66)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67) 《通志·校讎略·編書不明分類論》。lGn中华典藏网

(68) 《通志·校讎略·編次不明論》。lGn中华典藏网

(69)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70) 《通志·校讎略·編次之訛論》。lGn中华典藏网

(71)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lGn中华典藏网

(72) 《通志·校讎略·編次之訛論》。lGn中华典藏网

(73) 《校讎通義》卷首《自序》。lGn中华典藏网

(74) 《直齋書録解題》卷八《鄭氏書目》解題。lGn中华典藏网

(75) 《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隋志以後闖出四部牢籠之十幾種分類法》。lGn中华典藏网

(76) 《孫氏祠堂書目》卷首《序》。lGn中华典藏网

(77) 《中國目録學史·分類篇·隋志以後闖出四部牢籠之十幾種分類法》。lGn中华典藏网

lG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