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綜合目録
據汪辟疆先生《目録學研究》一書的統計,從漢魏迄明末,計官書目録六十種,私家目録七十七種,史家目録十四種,共一百五十一種。《清史稿·藝文志》史部目録類著録目録一百三十八部,《清史稿藝文志補編》史部目録類著録目録書九十六部,《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史部目録類著録目録書七百六十一部。三書共著録清代目録九百九十五部。據上述統計數字,可知從漢代至清末,共有目録一千一百四十六種,實際數字當然遠不止此。
如何對數量巨大、内容廣泛的目録進行科學的分類,是一個重要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少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如清人湯紀尚曾把目録書分爲三類,他説:“目録之書,權輿中壘(案:劉向曾官中壘校尉),流派有三:曰朝廷官簿,曰私家解題,曰史家著録。”(1)這是根據目録編纂者及編目對象的不同來加以區分的。
余嘉錫則按結構的繁簡,也分目録爲三類。他説:“目録之書有三類:一曰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二曰有小序而無解題者;三曰小序解題並無,祇著書名者。昔人論目録之學,於此三類,各有主張,而於編目之宗旨,必求足以考見學術之源流,則無異議。”(2)
汪辟疆先生以功用爲標準,將目録分成四類。他認爲:“有目録家之目録,有史家之目録,有藏書家之目録,有讀書家之目録。目録之爲用不同,故界義亦因之而各異。”(3)
此外姚名達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歸納了八種目録的分類方法。(4)
根據編製目的和收録範圍,並參酌以往各家的意見,在本書中,我們將反映我國古籍的目録分成綜合目録、學科目録與特種目録三大類。綜合目録就是以某時期、某地區、某類型的所有的書爲對象而編製的目録。它可以使人知道某時期、某地區、某類型書籍的整個面貌。其收録範圍包括多學科書籍,它可以給不同讀者以多方面的取資。綜合目録主要有國家藏書目録、史志、叢書目録、地方文獻目録、私人藏書目録、聯合目録。其中國家藏書目録、私人藏書目録、聯合目録均係藏書目録。在藏書目録中,某些特藏目録以劃歸學科目録或特種目録的範圍更爲合理。前者如瞿宣穎的《方志考稿》(甲集)即據天津任振采的藏書寫成,作者《序》云:“今兹所録,但以任氏天春園所藏者爲限。”(5)則可歸入史學書目録。後者如《天禄琳琅書目》乃清代祕府善本書目録,其《凡例》稱:“宋、元、明板書各從其代,每代各以經、史、子、集爲次。金槧僅止一種(案:指金大定本《貞觀政要》),正如吉光片羽,增重書林。至明影宋鈔,雖非剞氏之舊,然工整精確,亦猶昔人論法書以唐臨晉帖爲貴,均從選人。”(6)則可歸入版本目録。
學科目録專門著録某學科的書籍,可以依據學科的廣狹而定著録的範圍,像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學等方面都有各種不同的專科目録。特種目録是爲某種特定需要而編纂的,與學科目録之爲專收某種專門學科的著作而編的目録不同,它可以爲同一的目的把不同學科的文獻目録都組織在一起。特種目録名目繁多,主要的有推薦書目録、禁燬書目録、鬻販書目録、闕書目録、引用書目録、版本目録、辨僞書目録、個人著作目録、目録之目録等。如前所述,某些目録可以兼屬兩類,甚至三類,我們在討論時僅有所側重而已。
第一節 國家藏書目録
聯合目録的大量出現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和政府一貫重視聯合目録的編製工作。一九五一年三月,西南人民圖書館(今重慶市圖書館)根據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的指示,編出了一九四九年後第一部聯合目録《西南各圖書館室藏化學工業書刊目録》。同年,上海新聞圖書館(今併入上海圖書館)也編印了一部《上海各圖書館藏報調查録——附新聞學圖書目録》,反映了上海市五十六個圖書館所藏一八六八至一九五〇年中外報紙六百餘種。
一九五六年七月文化部召開了全國圖書館工作會議。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在會上作了《明確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爲大力配合向科學進軍而奮門》的報告,指出:“當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各種專題聯合書目。各種專題聯合書目的編製,必須靠各有關圖書館的聯繫工作,應該就地區或全國的範圍采取一館負責、各館補充的辦法來進行。”(81)
同年十二月,高等教育部也召集了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會議。當時的高教部副部長黄松齡在總結發言中要求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開展館際交流、互借、分工、合作的辦法,編製聯合目録”,並指出:“全國有二百多所高等學校,如果專業圖書館能够交流互借,特别是外文書刊和重要的昂貴書刊,讓每個學校都買一套是很不經濟的,采用交流互借、分工合作的辦法,就可以發揮潜力,花較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了。爲了推廣這個辦法,要求各省市先搞出聯合目録,再進一步搞全國性的聯合目録。”(82)
一九五八年十月在北京舉行了全國聯合目録工作會議。一九八〇年三月復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聯合目録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並同意《建立全國聯合目録指導體系的初步方案》《全國聯合目録工作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及《一九八〇至一九八五年全國聯合目録選題規劃(草案)》。
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聯合目録的編製工作,這是一九四九年後聯合目録得以迅速發展的關鍵。
聯合目録之所以受到重視,是與它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分不開的。全國圖書聯合目録編輯組《我國聯合目録事業的發展》一文曾總結了五個方面的作用:
(一)揭示全國書刊的分布情況,便於廣大讀者和科研工作者參考和利用。
(二)便利各圖書館間開展館際互借和複製工作,發揮全國藏書的高度利用率。
(三)協調各圖書館間書刊選購工作,避免采購上不必要的重複。尤其在采購國外書刊上,可爲國家節約外匯。
(四)在編製聯合目録工作中,加强了館際合作關係,推動各館進一步聯繫,交流經驗,改進工作方法。
(五)促成圖書目録事業的現代化和計劃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集中各館力量,分工合作,爲國家總書目工作創造有利的基礎。(83)
同研究和整理古籍有關又比較實用的聯合目録有:
《圖書館學書籍聯合目録》 李鍾履編
《中國古農書聯合目録》 北京圖書館編
《中國叢書綜録》 上海圖書館編
《中醫圖書聯合目録》 中醫研究院、北京圖書館編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録》 中國天文史料普查整編組編
《一八三三—一九四九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録》 全國圖書聯合目録編輯組編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
聯合目録實際上也是一種藏書目録,我們不僅可以查到有没有某本書,而且還可以查到能够在什麽地方借到這本書,所以特别有用。例如《一八三三—一九四九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録》共收録了我國五十個省市級以上圖書館所藏一九四九年前出版的中文期刊近兩萬種。其《編例》稱:
在著録方面,一般包括以下十二項:(1)刊名,(2)刊期,(3)編輯者,(4)出版地,(5)出版者,(6)創刊卷期,(7)停刊卷期,(8)創刊年月,(9)停刊年月,(10)注釋,(11)總藏,(12)館藏。但在排版時,爲了節約篇幅,根據各項的性質,又歸併爲以下五大項:(1)刊名刊期,(2)編輯出版,(3)創刊停刊,(4)注釋,(5)館藏。
顯然要將近兩萬種期刊的這些著録項目一一準確反映出來,需要做大量的考訂工作。所以該目的出版,爲我們檢索一九四九年前期刊提供了方便,對科研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 * *
(1) 《槃薖文乙集》卷下《周鄭堂别傳》。
(2) 《目録學發微·目録學之意義及其功用》。
(3) 《目録學研究·目録與目録學》。
(4) 《中國目録學史·叙論篇·目録之種類與目録學之範圍》。
(5) 《方志考稿》(甲集)卷首《序》。
(6) 《天禄琳琅書目》卷首《凡例》。
(7) 《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
(8) 《四庫提要辨證》卷首《序録》。
(9)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卷二四《明會典》一百八十卷。
(10) 《四庫提要辨證》卷九《子略》四卷《目録》一卷。
(11) 《全國新書目》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12) 漢隋兩志著録的都是先唐古籍,對研究古代文化學術極爲重要,而且其中許多問題非注不明。所以有許多學者爲之作注,今舉其重要者如下。有關《漢志》的有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十卷、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八卷、姚明輝《漢書藝文志注解》七卷、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釋例》。有關《隋志》的有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十三卷、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五十二卷。
(13) 《漢書》卷三〇《藝文志》。
(14) 《道古堂集》卷六《黄氏書録序》。
(15) 《漢書藝文志條理》卷首《叙例》。
(16) 《史通·古今正史篇》:“初(唐)太宗以梁、陳及齊、周、隋氏並未有書,乃命學士分修。……書成……惟有十志。……其篇第雖編入《隋書》,其實别行,俗呼爲《五代史志》。”
(17) 《隋書經籍志考證·叙録·叙本志撰人》。
(18) 《隋書》卷三五《經籍志》。
(19) 《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序》。
(20) 《宋史》卷二〇二《藝文志·序》。
(21) 《宋國史藝文志輯本·序》。
(22) 《宋史》卷二〇二《藝文志·序》。
(23) 《目録學研究·論唐宋元明四朝之目録》注二十五。
(24) 《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傳》。
(25) 《明史》卷九六《藝文志·序》。
(26)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七《國史經籍志六卷》。
(27) 《中國目録學史·史志篇·明〈國史經籍志〉、〈千頃堂書目〉及〈明史·藝文志〉之演變》。
(28) 《明史》卷九六《藝文志·序》。
(29) 《抱經堂文集》卷七《題明史藝文志稿》。
(30) 《明史藝文志·補編·附編》本《明史藝文志》卷首《序》。
(31) 《清史稿·藝文志》卷首《序》。
(32) 《清史述聞》卷二《清史稿紀志表撰人詳考表》。
(33) 《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附録一《范希曾評清史稿藝文志》。
(34) 《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卷首《顧序》。
(35) 《中國目録學史·史志篇·通志與文獻通考》。
(36) 《中國目録學史·史志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三通考·二通志·清史稿》。
(37) 《中國目録學史·史志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三通考·二通志·清史稿》。
(38) 《通志·校讎略·編次必謹類例論》。
(39) 《目録學研究·叢書之源流類别及其編索引法》。
(40) 《郡齋讀書志》卷一八《陸龜蒙笠澤叢書》四卷。
(41) 參見《中國叢書綜録》卷首《前言》。
(42) 《書目答問》卷五《叢書目》。
(43) 《圖書館學季刊》第三卷一、二、三期,第四卷一期。
(44) 《温州經籍志》卷首《叙例》。
(45) 《温州經籍志》卷一三《目録類》。
(46) 《温州經籍志》卷三〇《别集類》。
(47) 李小緣《西人論華書目序》,載《文教資料簡報》一九八二年三、四期合刊。
(48) 《方志考稿》(甲集)卷首《自序》。
(49) 《中國地方志綜録》卷首《凡例》。
(50) 《中國地方志綜録》卷首《序》。
(51) 《中國古方志考》卷首《叙例》。
(52) 《浙江地方志考録》卷首《前言》。一九八四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作者的《浙江方志考》。《浙江方志考》對《浙江地方志考録》作了訂正、增補和重寫,可參看。
(53) 《漢書》卷五三《河間獻王傳》。
(54) 《梁書》卷一四《任昉傳》。
(55) 《廣弘明集》卷三《七録序》。
(56) 《郡齋讀書志》卷一七《陶潛集》十卷。
(57) 《郡齋讀書志》卷一七《王勃集》二十卷。
(58) 《直齋書録解題》卷八《晁氏讀書志》二十卷。
(59) 《直齋書録解題》卷三《九經字樣》一卷。
(60) 《齊東野語》卷一二《書籍之厄》。
(61) 《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九詩集類序。
(62) 《直齋書録解題》卷四《史記》一百三十卷。
(63) 《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九《杜必簡集》一卷。
(64) 《直齋書録解題》卷一九《韋蘇州集》十卷。
(65)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五《直齋書録解題》二十二卷。
(66) 《直齋書録解題》卷七《熙寧日録》四十卷。
(67) 《百川書志》卷首《序》。
(68) 《百川書志》卷七《郁離子》十卷。
(69) 《百川書志》卷四《使琉球録》三卷。
(70) 《百川書志》卷一九《初唐詩》三卷。
(71) 《百川書志》卷六《雙偶集》三卷。
(72) 《徐氏紅雨樓書目》卷首《藏書屋銘》。
(73) 《徐氏紅雨樓書目》卷末《叙録》。
(74) 《目録學研究·論唐宋元明四朝之目録》。
(75) 《千頃堂書目》卷末《張鈞衡千頃堂書目補遺跋》。
(76)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五《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
(77) 《天一閣書目》卷首《天一閣藏書記》。
(78) 《浙江藏書文獻》,載《文瀾學報》第二卷第三、四期。
(79) 《目録學概論》第七章第一節《聯合目録概述》。
(80) 見彭鵬《我國聯合目録工作進展情況和有待解決的問題》,載《北圖通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
(81) 《明確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爲大力配合向科學進軍而奮鬥》,原載《圖書館工作》一九五六年第四期。
(82) 《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會議總結發言》,原載《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會議專刊》。
(83) 《我國聯合目録事業的發展》,載《圖書館》一九六四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