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科目録
學科目録是將某一專門學科的書籍匯編而成的一種目録。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就出現了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學科目録——《兵録》。《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序云:“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吕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僕捃摭遺逸,紀奏《兵録》,猶未能備。”(1)學科目録的産生,適應了人們的專門需要,而且隨着科學研究的發展,學科目録也就越來越發達了。下面我們就經史子集四個方面,擇其要者加以論述。
第一節 經學書目録
經書在古代一直極受尊重,經學也一直處於首要地位,所以經學目録的出現比較早。汪辟疆先生説:“東漢末年,鄭玄作《三禮目録》一卷,僅就三禮篇目,爲之提要。名雖本於子政,義則專釋禮經。”(2)《三禮目録》雖已亡佚,但是唐賈公彦《周禮疏》引其提要六篇,《儀禮疏》引其提要十七篇,孔穎達《禮記疏》引其提要四十九篇,清人頗多輯本,以黄奭所輯《三禮目録》一卷爲佳,從中可見《三禮目録》提要在介紹書的篇名、篇次、内容,並且在考存佚、辨真僞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宋史·藝文志》所著録的歐陽伸《經書目録》,顯然也是一部經學書專目。明嘉靖年間,朱睦撰《經序録》,取諸家説經之書,各采篇首一序,編爲一集,也是一部有特色的經學目録書。
近時人作。(按:此劇爲明茅維撰。維字孝若,號僧曇,浙江歸安人。所作雜劇有《雙合歡》《鬧門神》《蘇園翁》《秦庭筑》《金門戟》《醉新年》等六種,今均存。)言除夕换桃符,新門神已至,而舊門神不肯去,互相争嚷,醜態百出,宅神、和合神、竈君、鍾馗、五路財神等並爲解紛。其意蓋以譏守令官有新舊交代者,新官已至,而舊官不肯去,以致喧争不息也。明沈周《門神》詩云:“莫向新郎訴恩怨,明年今夜自分明。”隱寓此指。《兩生天》内采取此折,以補入《一文錢》劇,爲盧至家之門神,更增幻矣。(36)
其後北嬰又編著了《曲海總目提要補編》。而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後出,更爲完備。其書計收戲文三百二十餘種,雜劇一千八百三十餘種,傳奇二千五百九十餘種,共四千七百五十餘種。其於作者介紹與版本記録較詳。例如:
關漢卿 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由金入元,約元定宗初年前後在世。
金末解元,曾爲太醫院尹,金亡不仕。所作雜劇六十餘種,《太和正音譜》評其詞曰“瓊筵醉客”,並推爲雜劇之始,卓以前列,爲世所稱。其作品數量之豐富,亦爲元代第一。其雜劇作品一空倚傍,自鑄偉詞,故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趙萬里於《析津志·名宦傳》中,發現漢卿史料,傳云:“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爲一時之冠。”按“一”原爲“乙”字之簡筆。據此“已齋”或係“乙齋”訛誤。吴曉鈴有《關漢卿雜劇全目》。附刊於《關漢卿戲曲集》,叙述較詳,可作參閲。(37)
今録關漢卿戲曲一目爲例:
感天動地竇娥冤
《録鬼簿》著録。《新續古名家雜劇》本、脈望館校《古名家雜劇》本、《元曲選》本。《酹江集》本題目作“湯風冒雪没頭鬼”,簡名《竇娥冤》。《太和正音譜》《元曲選》俱作簡名。本事出《漢書·于定國傳》及《搜神記》所載東海孝婦事迹加以編演。叙寡婦竇娥伏冤被刑,行刑時血逆流濺白練,六月飛霜。後其父爲廉訪使,竇娥魂訴其冤,覆讞前案,娥冤乃白。明袁于令《金鎖記》傳奇全本於此。此劇爲元曲悲劇第一傑作。有法文、日文譯本,流傳海外。(38)
戲曲斷代專目則有傅惜華編的《元代雜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清代雜劇全目》。它們分别收録了元代雜劇七百三十七種、明代雜劇五百二十三種、明代傳奇九百五十種、清代雜劇約一千三百種。這幾部目録,在著録時,每種作品,列舉出它的名目、版本、存佚、現在收藏的地方、作家小傳等,並附以《引用書籍解題》《作家名號索引》以及《劇目索引》等。阿英編的《晚清戲曲録》頗有特色。該書《例言》稱:
反映晚清政治社會諸戲曲,大都爲石、鉛印本子,藏家注重版本,多不收録。本書意在補闕,故所録以石、鉛印本爲主,必要時兼及木刻本、未刊稿。
本書所收戲曲,以出版在晚清者爲限,略及民初。在後刊行者,雖與晚清政治社會有關,亦不收録。
本書順序,首傳奇、雜劇;次劇文;再次話劇。當時戲劇趨向,藉以概見。
……本書所録,以已收得者爲限,僅知其名者不録。
民間文學資料也有一些目録可供查檢參考。清代就已出現了此類目録。傅惜華藏有一册百本堂抄本《子弟書目録》,他介紹道:
百本堂的主人張姓,名號不詳。他是清代北京一家專門鈔寫各種戲劇——崑曲、高腔、皮黄、梆子、影戲,各種曲藝——子弟書、大鼓、八角鼓、時調小曲、蓮花落等唱本的職業者。每逢北京隆福寺護國寺東西兩廟會的日期,長期設攤售賣唱本的一種發行書籍的特殊營業。他從清代乾隆年間起,到民國初年止,世世相傳的個體營業,自稱爲“百本張”。此本目録就是他售賣“子弟書”的總目……著録的“子弟書”共計二百九十三種。我們今天所知所見的“子弟書”總數約有四百餘種,其中重要的代表作品,多半盡收於此目録了。此目録編製的體例,是先列每種“子弟書”的名目,有時還附注别名。在每種名目下,有的題着極簡略的説明文字,例如《出塔》一本,下注云:“青兒救主。”那就是説明此本内容是演述青兒搭救白娘子出雷峰塔的故事;又《永福寺》一本注云:“李瓶兒上墳遇春梅,《遣梅》以後《池館》以前。”這是《金瓶梅》故事裏,李瓶上墳遇着春梅,是《遣梅》以後《池館》以前的一段情節。有時在簡略情節的下面還標着“笑”、“苦”等字樣,例如:《劉高手探病》一本,標“笑”字,這是説明此曲的情節是富有滑稽性的可笑的故事;《斬竇娥》一本標“苦”字,説明此曲是具有悲劇性的苦痛的情節。每種名目情節注文的最下面,一律標明原本的回數和售賣的價錢,如《孟子見梁惠王》一本,書價作“四佰”,那便是當時的四文錢。此本《子弟書目録》,確是今曲藝研究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珍貴的資料。(39)
子弟書是民間曲藝的一種,是鼓詞的一個支流。這種曲藝的來源是從唐代的變文與宋元以來的彈詞發展而成的。專收子弟書的有傅惜華編的《子弟書總目》。該書根據公私所藏,收子弟書四百餘種,約計一千數百部之多,每書注明來源。書前有引用書解題。
劉復、李家瑞等合編的《中國俗曲總目稿》附《補遺》,一九三二年中央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此目著録河北、江蘇、廣東、四川、福建、山東、河南、雲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十一個省的各種曲藝,約六千餘種。其中河北省四千一百零九種,江蘇省七百一十八種,廣東省五百二十五種。其體例是先著録每種的曲名和調名,以次是流傳地區、印刷版本、原本頁數,最後節録每種曲文的開首兩行文字。
李豫、李雪梅、孫英芳、李巍編著的《中國鼓詞總目》,有山西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版。該書包括中國傳統鼓詞總目、子弟書單唱鼓詞總目、抗日解放戰争時期鼓詞總目、共和國時期鼓詞總目。末附漢語字頭音序與筆畫索引。《凡例》稱:“著録每條鼓詞所含項目有鼓詞名、作者(或搜集整理者)、出版社、出版年、開本、印刷形式、裝幀形式、册數、卷數、回數、頁數、收藏地或著録來源、異名、有關問題考證十四項内容。”兹録一例:
0096包公奇案
春明印書館(新昌路481弄2號)印刷,上海沈鶴記書局(上海白克路長沙路口)1954年2月鉛印本,32開,平裝,1册,16回,57頁。書末有書局徽樣。山西大學文學院藏。又名《説唱包公奇案》。
欲知我國民間歌謡資料的綫索,可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資料室編的《中國歌謡資料參考書目》。該目附在作家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國歌謡資料》之後,收録範圍爲該書徵引過的書籍,著録項目有書名、編者、出版年和出版者。
譚正璧、譚尋編的《彈詞叙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是迄今爲止質量最高的一部彈詞目録,收作者所見作品二百種,每種寫有叙録,介紹故事梗概,兼及作者、版本、成書年代、本事源流、同題材其他文學作品等。
收録某一地區曲藝作品的目録可以傅惜華編《北京傳統曲藝總録》爲例,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六二年版。《總録》將元、明、清以來到一九四九年前爲止在北京地區流行的各種傳統曲藝作品編成目録,主要有八角鼓、石派書、鼓詞小段、蓮花落、時調小曲等。《總録》詳細説明各種曲本的版本源流、收藏處所,並對每曲的内容、題材來源作了簡要介紹。書末附有曲名索引。
老彭編纂的《民間文學書目匯要》有重慶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該書晚出,内容豐富而廣泛。全書分上、中、下三編及附編四大部分。上編總匯中外民間文學總論書目,中編總匯中外各體民間文學的論著和作品書目,下編是一九四九年前後出版的民間文學期刊名目録,附編收入民俗學等相鄰學科的書目。
查文藝理論資料,可利用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一九六四年編印的《中國歷代文學理論批評重要專著篇目索引》。該書款目按歷史發展階段分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金元、明清、晚清六個部分。該書具有推薦目録的性質,因此著録與編排頗有特點,如用“〇”號標明該目重要,用“*”號表明該文已選入郭紹虞編的《中國歷代文論選》,可查閲。將易得的版本著録在前面,以便讀者尋找。編者還列出與某文有關資料的出處,以便讀者參閲。款目的編排略依時間先後爲序,但是又注意把論點相近或相反的作品歸在一起,以便讀者學習。該書末附《〈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和〈清詩話〉目録》《〈詞話叢編〉目録》《〈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總目》。
山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藝理論史編寫組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資料目録彙編》,齊魯書社1981年版。該書彙編了古代文學批評專著和散見於各種古籍中的有關論述及序跋、題辭、傳叙、筆記等,分爲文論、詩論、小説評論;樂論;畫論;戲曲理論;書法理論;篆刻理論等六個部分。各部分以時代爲序,所引資料注明版本與出處。
吴文治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題解》也頗有參考價值。該書對一百四十六部文論、詩話、詞話、戲曲理論、小説理論名著的作者、版本、内容作了評介。
由喬默主編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有黄山書社一九八七年版。也是一部有份量、有特色的文藝理論書録,内容包括文論、詩話、詞話、戲曲理論等。該書《凡例》稱:
本書是一部資料性、專業性工具書,收録二十世紀(一九〇〇至一九九二)中國大陸學者(包括一九四九年前在大陸,以後離開者)研究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民間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的論著一二〇〇種,並作出簡明的提要,力求反映出各類别文學研究在二十世紀發展的基本綫索、重要成果和總體水平。
本書所收論著的提要,大致包括下列内容:一、論著題目、作者姓名、出版單位和出版時間、字數、頁數。二、論著的基本面貌(如全書章節安排、學術背景等);論著的宗旨、重要學術觀點;適當介紹作者運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特點。一般不作評價。
專爲某類文學體裁的理論著作編目的作品,可以傅曉航、張秀蓮主編的《中國近代戲曲論著總目》爲例。該目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收録一八四〇年至一九九四年間有關戲曲的專著書目共四七四種,附有詳細的章節目録或款目;專業的或有關戲曲的報刊雜志共三六二種,收五九四〇餘篇文章篇目,附有詳細分類索引。有戲曲史、戲曲文學、戲曲改良(革)、國劇運動與現狀研究、戲劇理論、表導演藝術、戲曲音樂、戲曲舞臺美術、戲曲科班與人才培養、劇場與劇場變遷、戲曲常識、其他等類目。
專門爲某類文藝理論著作編目,可以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爲例,有黄山書社一九八六年版。該書著録清代末年至一九四九年前各類文學史專著三百餘種。其《編寫略例》云:
本書目所收範圍以中國文學史書、史論、史評著作爲主,其他與文學史有關的著作也酌量編入。本書目分爲“通史”、“斷代史”和“分類史”三個部分。“分類史”中包括韻文、美文、詩、賦、曲、散文、駢文、小説、民間文學、戲劇、音樂、民族文學、抗戰文學、婦女文學及宗教文學等。
每條款目分兩個部分:“其一是介紹原著的版本和成書簡況,並稍加評述;其次是詳録原著的章節,重要處並摘録其内容要點,或另加簡注,使讀者能瞭解各書的基本面貌。”
專爲某一文藝理論著作有關資料編目的,可以戚良德編《文心雕龍學分類索引》爲例。該索引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收録近百年來有關《文心雕龍》學的論文、注釋、序跋、書評、通訊、索引等單篇文章(統稱爲“論文”)六一四三條和專著、專書等單行本(統稱爲“專著”)三四八條,西文論著二十六條。大致反映了二十世紀《文心雕龍》學的成就。
最後,可以附帶介紹一下古典文學論文的索引式目録。這主要有《文學論文索引》,陳璧如、張陳卿、李維垿編,共收羅一九〇五至一九二九年中國雜志報章一百六十二種。《文學論文索引續編》,劉修業編,共收羅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三年中國雜志報章一百九十三種。《文學論文索引三編》,劉修業編,共收羅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國雜志報章二百二十餘種。以上三種索引,通行本皆有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〇年三月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一九〇五至一九七九),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一九八一年九月編印。《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增訂本(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六月),河北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資料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編,有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五月第一版。《中國古代文學資料目録索引》(一九四九至一九七九),遼寧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研究生編。該索引除論文目録外,還收録了一九四九年後所出各種版本的古典文學作品及研究專著。近年來隨着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以及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數據庫的廣泛運用,人們對編紙質論文索引已經漸漸失去興趣。
* * *
(1) 《漢書》卷三〇《藝文志·兵書略·序》。
(2) 《目録學研究·唐以前之目録》。
(3)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五《經義考》三百卷。
(4) 《經義考》卷九魏氏伯陽《周易參同契》。
(5) 《温州經籍志》卷首《叙例》。
(6) 《經子解題·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7) 《中國文學研究》上册《關於詩經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
(8) 《小學考》卷首《序》。
(9) 《小學考》卷三郭氏璞《爾雅注》。
(10) 《許學考》卷三《説文解字校録》三十卷。
(11) 《史略》卷首《序》。
(12) 《中國目録學史·專科目録篇·歷史目録》。
(13) 參見《乾坤正氣集》卷末潘駿文《校印乾坤正氣集跋》。
(14) 案:當云《太史公書》。《漢書·藝文志》春秋家著録《太史公》百三十篇。
(15) 劉謂劉珍,賈謂買逵。關於《東觀漢記》成書經過及其與劉、賈二人的關係,可參閲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五《東觀漢記》篇。
(16)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著録《魏書》四十八卷,附注:“晉司空王沈撰”。
(17) 《章氏遺書》卷一三《論修史籍考要略》。
(18) 《增訂晚明史籍考》卷一四《盧司馬殉忠實録》一卷。
(19) 《史記書録》卷首《自序》。
(20) 《史記書録》第一三四頁《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
(21) 《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録》卷三《(寶應)劉楚楨先生年譜》。
(22) 《子略》卷四王充《論衡》。
(23) 《中國法制史書目》卷首《分類的標準與方法》。
(24) 據《凡例》,知該書號的含義是指《漢律考》一書載國立中央圖書館普通本綫裝書的第六十頁。《凡例》規定:没有任何編號的書,只記該館代字和“××”符號。
(25) 《儀顧堂續跋》卷一一《元槧道德經集解跋》。
(26) 《老子考》卷四《司馬光〈道德論述要〉》二卷。
(27) 《醫籍考》卷首《序》。
(28) 《醫籍考》卷二《素問逸篇》。
(29) 沈玉成先生告知:此書“實係王世襄先生所編。王公當時尚在右籍,竟不能署名”。見南京大學檔案館藏《程千帆友朋詩札輯存》第七本,該函寫於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八日。
(30) 《書畫書録解題》卷一《玉臺書史》。
(31) 《廣弘明集》卷三《七録序》。
(32) 《清人文集别録》卷七《孟亭居士文稿》五卷。
(33) 《楚辭書目五種》卷首《序》。
(34)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曲品》卷首《曲品提要》。
(35)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遠山堂曲品》卷首《遠山堂曲品提要》。
(36) 《曲海總目提要》卷一三《鬧門神》。
(37)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卷四《關漢卿》。
(38)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卷四《感天動地竇娥冤》。
(39) 《子弟書總目·引用書解題·百本張(子弟書目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