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事校勘所應具備的知識

從表面上看,校勘似乎是一種很機械的工作,但要做得精確,却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今擇其尤爲重要者,略述如次。ZnU中华典藏网

第一節 語言學知識ZnU中华典藏网

校勘主要是糾正書面語言的錯誤,所以成就突出者,大抵得力於語言學知識的豐富精深。王引之云:“吾治經,於大道不敢承,獨好小學。夫三代之語言,與今之語言,如燕越之相語也。吾治小學,吾爲之古人焉。其大歸曰:用小學説經,用小學校經而已矣。”(1)俞樾序《札迻》云:“孫詒讓仲容以所著《札迻》十二卷見示,讎校古書共七十有七種,其好治閒事,蓋有甚於余矣。至其精孰訓詁,通達假借,援據古籍以補正訛奪,根柢經義以詮釋古言,每下一説,輒使前後文皆怡然理順。阮文達序王伯申先生《經義述聞》云:‘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頤曰:吾言固如是。數千年誤解,今得明矣。’仲容所爲《札迻》,大率同此。然則,書之受益於仲容者,亦自不淺矣。”可見具有豐富的語言學知識是從事校勘工作的基本功。ZnU中华典藏网

一 文字ZnU中华典藏网

漢字形體自甲骨文以來已屢經變化,並且出現了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複雜現象。人們在傳鈔、刊刻古籍的過程中,因不識字而産生了許多錯誤,我們在本編第三章第三節已經作了較爲詳細的分析。反之,如果我們具有厚實的文字學知識,當然也會糾正書面材料的不少錯誤。如宋岳珂云:ZnU中华典藏网

字學不講久矣。今文非古,訛以傳訛。魏晉以來,則又厭樸拙,嗜姿媚,隨意遷改,義訓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諱,如“操”之爲“摻”,“昭”之爲“佋”,此類不可勝舉。唐人統承西魏,尤爲謬亂。至開元所書五經,往往以俗字易舊文,如以“頗”爲“陂”,以“便”爲“平”之類更多。五季而後,鏤版傳印,經籍之傳雖廣,而點畫義訓訛舛自若。今所校本之以許慎《説文》、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顔魯公《干禄字書》、郭忠恕《佩觿集》、吕忱《字林》、秦昌朝《韻略分毫補注字譜》,參以毛晃《韻略》及其子居正所著《六經正誤》,其有甚駭俗者,則通之可識者(如“”之爲“宜”,“”之爲“晉”之類,皆取之石經遺文),非若近世眉山李肩吾從周所書《古韻》及文公《孝經刊誤》等書純用古體也。凡此者實與同志之精於字學者逐一探討折衷,不使分毫差誤,雖注字、偏旁、點畫必校,庶幾聖經賢傳不墮於俗學之陋,當爲世所善也。(2)可見書面文字的謬亂由來已久,改正不易。下面舉兩則校勘實例。《漢書》卷八十三《薛宣傳》云:“掾宜從衆,歸對妻子,設酒肴,請鄰里,壹相樂,斯亦可矣!”“壹”二字,注家各有所釋。應劭曰:“以壺矢相樂也。”晉灼曰:“書篆形‘壹’字象壺矢,因曰壺矢。此説非也。”師古曰:“晉説是也。壹,謂一爲歡耳。,古笑字也。”顯然,應劭的注釋係誤解。晉灼指出了應劭産生誤解的原因,但未提供正確答案。最後,顔師古指明就是古笑字,才文意通暢,解決了問題。再如《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云:“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王念孫校曰:ZnU中华典藏网

“外”當爲北。北,古背字。(《説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韋昭注《吴語》曰:“北,古之背字。”《管子·君臣》篇:“爲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爲人臣者,變古易常,而巧宦以諂上,謂之騰。亂至則虐,騰至則北。”北即此所謂反北也。)言雖至食人炊骨,而士卒終無反背之心也。《齊策》作“士無反北之心”是其證。隸書外字或作(見漢司隸校尉魯峻碑),形與北相近,故北誤爲外。《漢書·劉向傳》:“孝文皇帝居霸陵,北臨廁”,《張釋之傳》“北”誤作“外”。《方言》:燕之北鄙,今本“北”誤作“外”,是其證。(3)ZnU中华典藏网

校勘應識古文字,也應識俗文字。潘重規云:“凡欲研某一時代的作品,必須通曉那一時代人寫字的習慣,必須通曉那一時代人用字的習慣,才不會斫傷作品的真面目。”他在研究敦煌卷子中俗字時談道:“我把敦煌俗寫的習慣,歸納成:字形無定,偏旁無定,繁簡無定,行草無定,通假無定,標點無定等條例。字形無定,如雨、兩不分,人、入不分等;偏旁無定,如木、扌不分,忄、巾不分等;繁簡無定,如佛作仏,蘭作等;行草無定,如風作、通作等;通假無定,如知麽作知磨,今宵作金宵等;標點符號也和現代通用符號大不相同,如删除符號作‘γ’等。……唐以後書籍雕版,對文字有很大的整齊作用。但後世刻本的前身,仍然是寫本,其中不免有沿襲寫本遺留下來的俗寫文字。如能加以探索,或可於校讎、訓詁方面開辟一條新途徑。”並引《文心雕龍·諧隐》篇“至魏大因俳説以著笑書”爲例,加以説明道:ZnU中华典藏网

敦煌寫本“代”“大”往往互用,“魏大”當即“魏代”。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云:“四代即四大,佛家謂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成身體,四大即指身體。王昭君變文:‘五神俱總散,四代的危危’,代和大同音通用。李陵變文:‘陵家曆大爲將軍,世世從軍爲國征。’曆大,《變文集》校記作歷代,極確。唐人崔令欽《教坊記》:‘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爲假面,臨陣著之。’刻木爲假面,就是代面。《舊唐書·音樂志》二記此事,正作代面。可見唐時大、代二字通用。”是《文心》“魏代”作“魏大”,乃唐時俗寫慣例,“魏大”即“魏代”,則文辭事義,無不愜當,庶幾可以解向來紛紜不決的疑誤了。(4)ZnU中华典藏网

再如《王梵志詩校輯》第一一四首:“女聘待好俅。”校記:“待好俅,原作‘好’,據文義改。”郭在貽指出:“此改誤。原文是希的形訛,是仇的俗别字(見《碑别字新編》第四頁),通‘逑’(段玉裁謂‘仇與逑古通用’,是也),有配偶義。‘希好仇’即希望得到好的配偶。《校輯》此條之誤,涉及到不辨形訛、不識俗體、不明通假等多種因素。”(5)ZnU中华典藏网

以上例子説明,從事校勘要通曉古今文字,無論正俗諸體,都應究心。ZnU中华典藏网

二 音韻ZnU中华典藏网

語音也同樣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這種差異同樣會導致書面材料的錯誤。顧炎武云:ZnU中华典藏网

三代六經之音,失其傳也久矣。其文之存於世者,多後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輒以今世之音改之,於是乎有改經之病。始自唐明皇改《尚書》,而後人往往效之。然猶曰:舊爲某,今改爲某。則其本文猶在也。至於今日,鋟本盛行,而凡先秦以下之書,率臆輕改,不復言舊爲某,則古人之音亡,而文亦亡,此尤可歎者也。……故愚以爲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6)ZnU中华典藏网

校勘還須具有古代名物知識。如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首《浪濤沙》,其首句,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饒宗頤《敦煌曲》均作“五里竿頭風欲平”,任二北的《敦煌曲校録》改作“五里灘頭風欲平”。潘重規分析道:ZnU中华典藏网

第一句“五里竿頭風欲平”,文義不通,任二北没有看到原卷,所以將“竿”字改作“灘”;但是改作“灘”後,仍然和第二句文義不能貫串。其實倫敦斯二六〇七號作“五雨(兩)竿頭風欲平”,敦煌寫本“雨”和“兩”往往不分,如《雲謡集·内家嬌》“兩眼”作“雨眼”,“兩足”作“雨足”,故“五雨竿頭風欲平”即是“五兩竿頭風欲平”。《文選》郭璞《江賦》云:“覘五兩之動静”,李善注云:“兵書曰:‘凡候風法,以鷄羽重八兩,建五文旗,取羽繫其巔,立軍營中。’許慎《淮南子》注曰:‘綜,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原來古人測候風力的儀器叫做五兩,而五兩是繫在旗竿之顛,所以這句詞應作“五兩竿頭風欲平”。王重民、饒宗頤皆未校出,實是疏忽。任二北看不到原卷,只好根據王、饒的錯本來加以改正;但他萬想不到“五里”係“五兩”之誤。現在把原本校正後,這兩句詞也豁然貫通。(61)ZnU中华典藏网

校勘還需要對文獻内容進行考訂,這就要求校勘者具有更爲豐富的史學知識,我們將在下一章談理校時涉及這個問題。可以説,一切的專業知識對校勘都有其作用,但一個人要全部掌握它們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懂得目録學,學會運用各種工具書,以期借助别人的研究成果,來彌補自己的缺陷。ZnU中华典藏网

* * *ZnU中华典藏网

(1) 龔自珍《定盦續集》卷四《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ZnU中华典藏网

(2) 《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字劃》。文公指朱熹。ZnU中华典藏网

(3) 《讀書雜志·史記第四·魯仲連鄒陽列傳·反外》。ZnU中华典藏网

(4) 稿本復印件《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研究》。ZnU中华典藏网

(5) 《〈王梵志詩校輯〉誤校示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四期。ZnU中华典藏网

(6) 《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ZnU中华典藏网

(7) 《札迻·自序》。懷祖,念孫字。伯申已見。紹弓,文弨字。淵如,星衍字。澗薲,廣圻號。筠軒,頤煊號。鐵橋,可均號。尚之,觀光字。蔭甫,俞樾字。ZnU中华典藏网

(8) 《讀書雜志餘編》卷下《文選·未若託蓬萊》。案程瑶田《通藝録·釋草小記·釋藜》略云:“萊藜一聲之轉。今不治之地多生藜。藜萊相通,故治荒薉之地曰辟草萊也。……三神山其一曰蓬萊,以其人迹罕至,望之有蓬萊諸草而已。因遂以蓬萊名之。”其説與王異,録以備參。ZnU中华典藏网

(9) 參看王瑞來《古籍校勘與音韻》,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一九八七年第三期。ZnU中华典藏网

(10) 原題作《江上值水勢如海聊短述》。ZnU中华典藏网

(11) 《曝書亭集》卷三三《寄查德尹編修書》。ZnU中华典藏网

(12) 《經義述聞》卷一二《大戴禮記》中《枉者滅廢》。ZnU中华典藏网

(13) 《讀書雜志·史記第六·太史公自序·聖人不朽》。ZnU中华典藏网

(14) 參看《老學庵筆記》卷二。ZnU中华典藏网

(15) 一九八三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册,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ZnU中华典藏网

(16) 《戴東原集》卷十《六書音韻表序》。ZnU中华典藏网

(17) 《讀書雜志餘編》卷上《韓子·説林下·扞弓》。ZnU中华典藏网

(18) 《懷任齋文集·大鶴山人校本清真詞箋記》。ZnU中华典藏网

(19) 《讀書雜志·漢書第九·酈陸朱婁叔孫傳·輟洗起衣》。ZnU中华典藏网

(20) 《懷任齋文集·校勘略説》。ZnU中华典藏网

(21) 《經義述聞》王引之序。ZnU中华典藏网

(22)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八·本經·賢不肖》。ZnU中华典藏网

(23) 《讀書雜志·漢書第九·張馮汲鄭傳·爲將》。ZnU中华典藏网

(24)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三·天文·小還大還》。ZnU中华典藏网

(25) 《懷任齋文集·校勘略説》。俞説見《諸子平議》卷二一。ZnU中华典藏网

(26) 《滹南遺老集》卷一五《史記辨惑七》。ZnU中华典藏网

(27) 《訓詁學》第三章《閲讀必須掌握的基本規律》第七節《句法規律》。ZnU中华典藏网

(28) 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七二期。ZnU中华典藏网

(29) 《校勘學釋例》卷四第二八《不諳元時語法而誤例》。ZnU中华典藏网

(30) 《讀書雜志·墨子第三·非樂上·醜羸》。ZnU中华典藏网

(31) 《讀書雜志·漢書第九·酈陸朱婁叔孫傳·馬上治》。ZnU中华典藏网

(32) 《點校陸龜蒙集所見全唐詩之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八期。ZnU中华典藏网

(33)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官人·醉之酒從之色》。ZnU中华典藏网

(34) 慶善,宋洪興祖也,著《楚辭補注》。ZnU中华典藏网

(35) 《〈西游記〉校點注問題商榷》,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〇期。ZnU中华典藏网

(36) 《慎宜軒文》卷二《書經義述聞·讀書雜志後》。ZnU中华典藏网

(37) 《校勘學釋例》卷六第四三《校法四例》。ZnU中华典藏网

(38) 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版《柳宗元集》卷末。ZnU中华典藏网

(39) 《古籍整理概論·底本·選擇》。ZnU中华典藏网

(40) 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版《曾鞏集》卷首《前言》。ZnU中华典藏网

(41) 《章氏遺書》卷一三《論修史籍考要略》。ZnU中华典藏网

(42) 請參看本書《版本編》第七章《對版本的記録和研究》及《目録編》第七章《特種目録》第五節《版本目録》。ZnU中华典藏网

(43) 《日本訪書志》卷二元槧本《論語注疏十卷》。ZnU中华典藏网

(44) 《〈明史·藝文志〉正誤三則》,載《史學月刊》一九八七年第四期。ZnU中华典藏网

(45) 《漢書》卷三〇《藝文志》。ZnU中华典藏网

(46) 《校讎通義》卷一《校讎條理第七》。ZnU中华典藏网

(47) 《孟學齋日記》丙集上。文達,紀昀謚。耳山,陸錫熊號。東原,戴震號。南江,邵晉涵號。書昌,周永年字。ZnU中华典藏网

(48) 《澗泉日記》卷下。ZnU中华典藏网

(49) 《夢溪筆談》卷七。ZnU中华典藏网

(50) 《懷任齋文集·校勘略説》。ZnU中华典藏网

(51) 《升庵詩話》卷五《康浪》。王仲鏞箋證云:“《樂府詩集》卷八三雜歌謡辭載《商歌》二首,其第一首起句云:‘南山矸,白石爛。’第二首起句云:‘滄浪之水白石粲。’前見《史記·鄒陽傳》裴駰《集解》引應劭説‘甯戚疾擊其牛角商歌曰’云云;後見《藝文類聚》卷四三,題作《扣牛角歌》。易‘粲’爲‘爛’,或升庵混記;今傳《類聚》亦作‘滄浪之水’也。甯戚飯牛事,《吕氏春秋·舉難》《淮南·道應篇》及《説苑·善説》《新序·雜事》皆載之。《康衢謡》,相傳爲堯時歌謡,見《列子》。”ZnU中华典藏网

(52) 《校勘學釋例》卷四第三二《用後代語改元代語例》。ZnU中华典藏网

(53) 《古籍整理概論·校勘·理校·史學和理校》。ZnU中华典藏网

(54) 《校史隨筆·遼史·汋者》,ZnU中华典藏网

(55) 《校勘學釋例》卷五第三九《不諳元代官名而誤例》。ZnU中华典藏网

(56) 《校勘學釋例》卷五第四二《不諳元時體制而誤例》。ZnU中华典藏网

(57) 《史諱舉例》卷七《避諱學之利用》。ZnU中华典藏网

(58) 汪受寬《謚法之學與歷史文獻研究》,載《歷史文獻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版。ZnU中华典藏网

(59) 《是靖宣不是宣靖》,載《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ZnU中华典藏网

(60) 《南海康先生口説校點芻議》,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一九八七年第三期。ZnU中华典藏网

(61) 《敦煌詞話·天真質樸的敦煌曲子詞》。Zn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