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校勘的資料

校勘目的既然是糾正書面材料中的各種錯誤,使之恢復或接近本來面目,那就必須掌握一批可以用來比勘、佐證的資料。Bxg中华典藏网

校勘的取資範圍是相當廣泛的,王鳴盛在談到自己長期從事校勘工作時,曾“購借善本,再三讎勘。又搜羅偏霸雜史、稗官野乘、山經地志、譜牒簿録,以暨諸子百家、小説筆記、詩文别集、釋老異教,旁及於鐘鼎尊彝之款識、山林冢墓祠廟伽藍碑碣斷闕之文,盡取以供佐證。”(1)Bxg中华典藏网

校勘的資料雖然十分廣泛,但基本上可分爲本書的異本,他書的引文,其他有關資料等三類,現分述如下:Bxg中华典藏网

第一節 本書的異本Bxg中华典藏网

早在西漢劉向校書時,就十分注意對異本的搜集。清章學誠指出:“校書宜廣儲副本,劉向校讎中秘,有所謂中書,有所謂外書,有所謂太常書,有所謂太史書,有所謂臣向書、臣某書。夫中書與太常太史,則官守之書不一本也;外書與臣向臣某,則家藏之書不一本也。夫博求諸本,乃得讎正一書,則副本固將廣儲以待質也。”(2)廣搜異本的傳統一直被我國校勘家保持着,清葉名澧的《橋西雜記》在介紹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録標注》的編寫情況時説:“位西居京師(3),購書甚富,案頭置《簡明目録》一部,所見宋元舊刻本、鈔本,手記於各書之下,以備校勘之資。”此書廣求各書異本,分别加以著録,以便按圖索驥,就很適應校勘工作的需要,至今爲學者所重視。下面我們就對各種異本作些介紹。Bxg中华典藏网

一 稿本Bxg中华典藏网

稿本一般指作者成書時的最初文字記録,亦即此書的本來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據。從一些零星記載來看,前人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洪駒父詩話》十《樂天詩草》指出:“世傳樂天詩云:‘文誇蓋世徒爲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予見李侍郎家收得樂天墨迹詩草,乃云‘病壓人頭’。”(4)宋曾季貍也曾記載:Bxg中华典藏网

荆公《定林》詩云:“定林修木老參天,横貫東南一道泉。五月杖藜尋石路,午陰多處弄潺湲。”嘗見許子禮吏部云:“渠親見定林題壁,不云‘修木’云‘喬木’,不云‘石路’云‘去路’,不云‘弄潺湲’云‘聽潺湲’。”又《試院中》詩云:“白髮無聊病更侵,移床向竹卧秋陰。”子禮云見荆公真本,不云“向竹卧秋陰”,却云“卧竹向秋陰”。皆與印本不同。(5)Bxg中华典藏网

當然,時代較早的稿本,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但是一些時代較近因而得以保存至今的稿本,我們在校勘時還是應當充分利用的。如近年來發現的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雖然只有半部,仍舊是校勘《聊齋志異》諸刻本最原始、最珍貴的資料。像《聊齋志異·仇大娘》下面這段文字:“時有巨盜,事發遠竄,乃誣禄寄資,禄依令徙口外。”讀起來很通順,似乎毫無問題,但用稿本對校,才知道本作“魏又見絶,嫉妒益深。恨無瑕之可蹈,乃引旗下逃人誣禄寄貲。國初立法最嚴,禄依令徙口外。”顯然,今傳刻本的文字是因爲怕觸犯滿族統治者的忌諱而竄改了的。Bxg中华典藏网

再如,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稿本原有十卷,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夏,始由其門人許正詩等删并成八卷問世。嗣後,竟相翻印。如果將八卷本同原稿相比,就會發現原稿被删去三十五條,另有一條删五字,一條删兩句,兩條各删一段,一條删兩段,一條删三段,此外還被改動十九處。校勘此書,這個稿本當然是最珍貴的資料。(6)Bxg中华典藏网

潘景鄭《著硯樓書跋》還專門介紹了《説文解字音韻表》稿本的校勘價值:Bxg中华典藏网

此江子蘭先生《説文解字音韻表》稿本,存十六、十七兩部,都二卷。全書已刻入《續經解》中,此猶是先生手筆。卷前並録段懋堂先生序語,及先生自撰弁言,爲《經解》本所無。卷末有道光二十九年先生孫光煒跋語,云:“先生以三十年之精力,得成此編,欲募刊而罕有顧問者,因出篋中所存録副未竟者數卷,先出以問諸當世。”則此本雖非全帙,當募刊時,即以此本爲號呼者,惜未有所成,至刻入《經解》,其間訛奪益復不可勝計矣。此册猶是先生手筆,楷書精整,版心鎸明《説文解字音韻表》七字,署名猶稱江沅略疏。蓋先生虚受之懷,不敢居爲撰述也。取《經解》本略校一過,文字移易處甚多。如“壻”字,稿本在卷首,而《經解》本移在“企”字下,其後來傳刻之誤,可概見也。(7)Bxg中华典藏网

但用稿本校勘時要注意,某些稿本可能是作者的初稿而非定稿。古人著書態度極爲嚴肅,往往多次修訂,方成定稿。故用稿本校勘時,特别要注意將各種稿本的是非優劣問題與異同多寡問題分别處理,其出作者手定之稿,或經删改而更能代表作者的見解,或因完備而更有資料價值,這是使用稿本特别是手稿時所必須注意的。詩文稿本尤其如此,例如歐陽修寫文章喜歡反復推敲,其定稿的校勘價值自然要超過初稿。朱熹曾指出:“《醉翁亭記》稿,初説‘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8)朱自清曾將歐陽修《吉州學記》的初稿與定本加以比較,指出:“初稿繁,定本簡,是一望而知的。細加比較,定本似乎更得體些,也更扼要些。”(9)可見初稿的校勘價值往往不如定本。初稿當然是重要的校勘資料之一,但如果不加别擇,逕據初稿修改定本,那將會違背作者意願。Bxg中华典藏网

宋沈作喆云:“歐陽公晚年嘗自編定平生所爲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後生笑。’”(10)這又産生了一個新問題,文章經過反復修改,當然會改變它公開發表産生社會影響時的面貌。校勘工作究竟以何本爲據,的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分别具體對待。Bxg中华典藏网

二 鈔本Bxg中华典藏网

稿本爲數甚少,留存無多。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是以鈔寫的方式流傳的;即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特别是其初期,鈔本仍不失爲書籍的一種主要形式。因此,鈔本,特别是舊鈔本的校勘價值是相當高的。如《舊唐書·顔師古傳》云:“太宗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訛謬,令師古於秘書省考定《五經》。師古多所釐正,既成奏之。太宗復遣諸儒重加詳議。於時諸儒傳習已久,皆共非之。師古輒引晉、宋已來古今本,隨言曉答,援據詳明,皆出其意表,諸儒莫不歎服。於是兼通直散騎常侍,頒其所定之書於天下,令學者習焉。”今録顔師古利用鈔本校勘一例:Bxg中华典藏网

孔安國《古文尚書序》云:“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者之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覽者”謂習讀之人,猶言學者爾。蓋思後之讀史籍者,以其煩文,不能專一,將生異説,故删定之。凡此數句,文對旨明,甚爲易曉。然後之學者,輒改“之”字居“者”字上,云“覽之者不一”。雖大意不失,而顛倒本文,語更凡淺,又不屬對,亦爲妄矣。今有晉、宋時書不被改者,往往而在,皆云“覽者之不一”。(11)Bxg中华典藏网

鈔本種類甚多,現依文獻載體,分别述之如下:Bxg中华典藏网

甲 簡書Bxg中华典藏网

現存簡書,可以説基本上是舊鈔本,較多地保留了書的原貌,是極可珍貴的校勘資料。早在北宋時代,黄伯思就利用漢簡校勘過《後漢書》,並撰有《漢簡辨》一文,今録於此:Bxg中华典藏网

近歲關右人發地,得古甕,中有東漢時竹簡甚多,往往散亂不可考。獨永初二年《討羌符》文字尚完,皆章草書,書蹟古雅可喜。其詞云:“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車騎將軍幕府文書,上郡屬國都中二千石守(此五字古本缺)丞廷義縣令三水,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綬,發夫討畔羌,急急如律令。”案范曄《後漢書·安紀》,永初元年夏,先零種羌畔,遣車騎將軍鄧隲、征西校尉任尚討之。二年正月,隲爲羌所敗於冀西。七月戊辰詔,有“羌貊畔戾,夙夜克己”之語。其年十月庚寅,任尚與羌戰於平襄。十一月辛酉,拜隲大將軍,召還。則此簡所謂車騎將軍者,即鄧隲也。所討畔羌者,即先零也。然以《紀》所書日月及漢簡參考之,簡云六月丁未朔,則二十日正得丙寅,而戊辰乃此月二十二日也。六月末既有戊辰,則七月不應復有之。而《安紀》是年復有戊辰之詔,蓋《紀》誤也。又據《安紀》,是年七月之後,繼書閏月。閏月有辛丑,九月有庚子,亦當復有辛丑,即是年閏當在七月。據漢簡六月丁未朔,則後百二十日得兩丁未,故簡又云十月丁未正合也。而據《紀》於七月閏,則丁未當在九月矣,又與簡不相合,亦《紀》誤也。又《紀》書永初元年夏,羌畔,遣隲討之,二年冬始召還。而隲本傳云:“永初元年夏,羌畔,於是詔隲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及諸部兵擊之。西屯漢陽。冬,召隲班師。”據《紀》,討羌在元年夏,召隲在二年冬,漢簡亦有二年之文,正與《紀》合,而傳云元年詔還班師者,亦誤也。簡書甚明,乃當時文字,又日月首尾相應,非如史之先後差謬,宜以簡所書爲正。於戲!千載之下,幸是簡偶存,得以考正范史所書之誤,是以君子貴乎博學而多識也。(12)Bxg中华典藏网

歐陽修早就注意到石刻對韓愈集的校勘價值,指出:“自天聖以來,古學漸盛,學者多讀韓文,而患集本訛舛。惟余家本屢更校正,時人共傳,號爲善本。及後集録古文,得韓文之刻石者,如《羅池神》《黄陵廟碑》之類,以校集本,舛謬猶多,若《田弘正碑》,則又尤甚。蓋由諸本不同,往往妄加改易。以碑校集印本,與刻石多同,當以爲正。”(134)Bxg中华典藏网

後人用石刻校勘也不乏其例,如《風俗通義·十反》篇云:“司徒梁國盛允字子翩爲議郎。”孫詒讓指出:Bxg中华典藏网

《後漢書·桓帝紀》李《注》云:“允字子代”,與此不同。《水經·獲水注》云:“盧城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也。”酈引碑文,最爲可據。《後漢書》注“世”作“代”者,唐人避太宗諱改耳。此作“翩”者,實當爲“嗣”字,“嗣”與“世”音正相近也。漢隸“嗣”或作“”(見《隸釋》漢石經《尚書》殘碑),與“翩”形近,故傳寫易誤。前《愆禮》篇“河南尹太山羊翩祖”,《後漢書·羊陟傳》作“字嗣祖”,“翩”亦“嗣”之誤,是其證矣。(135)Bxg中华典藏网

又《舊唐書·牛僧孺傳》云:“祖紹,父幼簡,官卑。”傅璇琮等指出:“《新唐書》卷七五上《宰相世系表》五上載孺父幼聞,鄭尉。一作簡,一作聞。今查唐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僧孺)神道碑》(《文苑英華》卷八八八)載:‘父幼聞,華州鄭縣尉’,與《新表》同。則《舊書》作幼簡誤,應作幼聞。”(136)Bxg中华典藏网

再如《文選·洛神賦》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師。”李善注云:“《魏志》及諸詩序並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誤。”爲甚麽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因爲篆文的“四”寫作“”,缺一横即是三字。把“四”字寫成“”字見於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同時,距曹植較近的天册元年(二七五),孫皓《禪國山碑》中的“四表”即寫成“表”。在古書中四經常誤爲三。如《春秋》云:“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左傳》襄二十六年曰:“吾乃四萃於其王族,必大敗之。”《正義》曰:“楚語云:三萃以攻其王族,必大敗之。”王引之校云:“‘三軍萃於王卒’,‘三萃以攻其王族’,‘三’皆當爲‘’。《説文》曰:‘,籀文四。’鄭注《覲禮》曰:‘古書作三四,或皆積畫,字相似,由此誤也。’晉之四軍,合而攻楚之中軍,故曰四軍萃於王卒。又曰四萃於其王族,不得言三也。學者多見三,少見,故字誤書作三,幸有襄二十六年‘四萃’之文,足以證之耳。”(137)Bxg中华典藏网

上述諸例子説明,石刻文字較爲原始,較少傳訛,是較可依據的校勘資料。Bxg中华典藏网

四 古印、封泥Bxg中华典藏网

清馮桂芬云:“鼎彝尊卣槃之屬,往往可資以訂經史之訛,而補所不及,故治樸學者有取焉,印章亦其類。”(138)羅振玉云:“古璽印文字,其在周季者爲古文之一體,專以摹印,故與古文或異。及漢兩京官私印信,則易篆勢之婉曲繁縟而爲簡直方正。其體又近古隸書,往往省變違六書之正,然太半在許祭酒作《説文解字》之前,故可以考古文,可以證許書。”(139)馬衡更爲詳盡地説明道:“封泥之名,始見於《續漢書·百官志》,掌於少府官屬之守宫令,蓋古用簡牘,封以璽印,非泥不可。後世易之以紙帛,泥不適用,乃改用朱印,相沿既久,幾不知朱印之前,尚有封泥之事。”(140)因爲古印與封泥屬原始文獻,多涉及官名與地名,因此對校勘古書中的官名與地名特别有用。前人已注意用古印、封泥從事校勘工作,今略舉數例如下。Bxg中华典藏网

清錢大昕云:“《史記·王子侯年表》有石洛侯劉敬,《漢》表作原洛侯敢。頃歲諸城李仁煜書山於縣南鄉得古印一,文曰‘石洛侯印’。以太史公書考之,知爲城陽頃王子,諸城與城陽國不遠,或石洛侯封即在其境邪?《漢書》‘原’字必是轉寫之訛。”(141)瞿中溶在《集古官印考證》中進一步證實了錢氏的觀點:“石洛侯印,《史記·王子侯年表》:石洛侯劉敬,城陽頃王子,元狩元年四月戊寅封。參校《漢書》表,其世系及始封月日皆合,以‘石洛’爲‘原洛’。據此印足證‘原洛’之誤。”王獻唐亦曾舉一例:Bxg中华典藏网

再如《地理志》有“劇”,楊氏云:“《齊魯封泥集存》有勮丞之印,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卷四有勮丞印,字皆從力,不從刀。《地志》此文及前北海郡劇侯國皆從刀作劇。按《説文》有勮無劇,從刀乃從力之誤寫也。”(144)Bxg中华典藏网

五 其他書籍中的有關資料Bxg中华典藏网

事實上,可以用來校勘古籍的資料是極爲廣泛的,四部群書,皆可互校。兹舉數例如次:Bxg中华典藏网

以經校經,如《大戴禮記·五帝德》篇云:“使禹敷土。”王引之指出:“本作傅,此後人依《禹貢》改之也。作‘敷土’者,古文《尚書》;作‘傅土’者,今文《尚書》也,《大戴》與今文同,故作‘傅土’。”(145)Bxg中华典藏网

以史校史,如《吴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第八》云:“陵門四達,以象八風。”孫詒讓指出:“《越絶書·外傳記越地傳》云:‘陸門四,水門一。’則‘陵’當爲‘陸’之誤。前《闔閭内傳記吴城制》云:‘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象地八聰。’亦其證也。”(146)Bxg中华典藏网

以子校子,如《荀子·致士》篇云:“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誠必用賢。”盧文弨校曰:“當作‘而在乎不誠用賢’。”王念孫進一步指出:“當作‘而在乎不誠必用賢’,言用賢之不誠不必也。《管子·九守》篇曰:‘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吕氏春秋·論威》篇曰:‘又況乎萬乘之國,而有所誠必乎?’《賈子·道術》篇曰:‘伏義誠必謂之節。’《淮南·兵略》篇曰:‘將不必誠必,則卒不勇敢。’枚乘《七發》曰:‘誠必不悔,決絶以諾。’皆以‘誠必’連文,則必字不可删。”(147)Bxg中华典藏网

以集校集,如《李太白全集》卷五《東海有勇婦》詩云:“何慚蘇子卿。”王琦注曰:“蘇子卿無報讎殺人事。以此相擬,殊非倫類。按曹植《精微篇》:‘關東有賢女,自字蘇來卿。壯年報父仇,身没垂功名。’是知‘蘇子卿’乃‘蘇來卿’之誤也。”Bxg中华典藏网

經史子集之間的材料當然也可用來互校,兹也略舉數例,以見一般。Bxg中华典藏网

以史校子,如《世説新語》上卷下《文學》注云:“裴頠疾世俗尚虚無之理,故著《崇有》二論以折之。”王利器指出:“《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陸機《惠帝起居注》:‘頠理具淵博,贍於論難,著《崇有》《貴無》二論,以矯虚誕之弊。’這裏《崇有》下當有《貴無》二字。”(148)Bxg中华典藏网

以子校史,如吴樹平指出:“殿本《梁書·元帝紀》載討侯景檄文,有一句話説:‘家有隕山之泣。’誰也不知道是甚麽意思。百衲本、明南監本作‘家隕□山之泣’,墨丁是表示缺空,文義也不可知。但經過校訂,新本《梁書》改爲:‘家隕桓山之泣。’這是完全正確的。據《孔子家語》記載:顔回聞哭聲,‘非但爲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别者也。……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梁元帝正是用了這個典故,説侯景暴虐多端,使江南人民有生死離别的愁苦。長期懸而未決的疑案,被細心的整理者解決了。”(149)Bxg中华典藏网

以集校史,如《明史》卷一八八《周廣傳》云:“周廣,字克之。”官大梁指出:“‘克之’誤,應作‘充之’,形近而訛。歸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卷二《玉巖先生文集序》:周廣,‘字充之。’古人名與字往往有意義上的聯係。廣,大也;充,長也,高也(克,又疑作,爲俗充字)。”又,《明史》卷二五八《成勇傳》:“成勇,字仁有,安樂人。”官氏又云:“‘安樂’誤,明代没有安樂這一縣名,‘安樂’應爲樂安之誤。樂安,隸山東青州府。徐作肅《偶更堂集·成御史傳》《明清進士題名碑録》均云:成勇,樂安人。”(150)Bxg中华典藏网

書籍中的有關資料面廣量大,只要我們善於運用,常能收到比較好的校勘效果。如《千唐志齋藏志》有《大唐故蒲州猗氏縣令□府君(隆基)墓志銘并序》。張忱石指出:“因此志文字漫漶,故姓氏空缺。然據墓志内容及文獻史料,可得知其姓氏。墓志云‘隆基爲渤海蓨人’,又云‘高祖德政,北齊侍中、左僕射、儀同三司、冀州刺史。……曾祖伯堅,北齊司徒東閤祭酒。’《北齊書》卷三〇有《高德政傳》(《北史》卷三一作‘高德正’),傳云高德政,渤海蓨人,北齊尚書右僕射兼侍中,‘其子司徒東閤祭酒伯堅’,與墓志基本相合,故墓志所泐姓氏當是‘高’字,圖版説明可據補。”(151)此類例子甚多,餘不備述。Bxg中华典藏网

六 專家學者的意見Bxg中华典藏网

我們從事校勘工作,除廣泛搜集本書異本、他書引文,以及各種有關的文獻資料外,還應博訪通人,傾聽專家學者的意見。清孫慶增云:“若古人有弗可考究無從改正者,今人亦當多方請教博學君子,善於講究古帖之士,又須尋覓舊碑版文字,訪求藏書家祕本,自能改正者。然而校書非數名士相好聚於名園讀書處,講究討論,尋繹舊文,方可有成,否則終有不到之處。所以書籍不論鈔刻好歹,凡有校過之書,皆爲至寶,至於字畫之誤,必要請教明於字學聲韻者,辨别字畫音釋,方能無誤。”(152)Bxg中华典藏网

許多著名的校勘家都非常注意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如錢大昕云:“盧抱經先生,精研經訓,博極群書,自通籍以至歸田,鉛槧未嘗一日去手。奉廩修脯之餘,悉以購書。遇有秘鈔精校之本,輒宛轉借録。家藏圖籍數萬卷,皆手自校勘,精審無誤。凡所校定必參稽善本,證以他書,即友朋後進之片言,亦擇善而從之。”(153)盧文弨就曾經向錢大昕請教過在校勘後漢應劭《風俗通》中碰到的問題。錢氏記之云:Bxg中华典藏网

盧學士召弓嘗寓書問《愆禮篇》載“徐孺子負涉齎一盤醊”,“”二字何義?予答曰:此必算字之訛。《史記·鄭當時傳》:“其饋遺人,不過算器食。”徐廣云:“算,竹器也。”算與匴同,《説文》:“匴,渌米籔也。”《士冠禮》:“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注:“匴,竹器名。”本算字,誤分爲兩字,遂不可識矣。(154)Bxg中华典藏网

王念孫在校勘方面是一代名家,但是他仍虚心地與專家學者們進行討論,如其《讀書雜志·管子叙》云:“曩余撰《廣雅疏》成,則於家藏趙用賢《管子》詳爲稽核,既又博考諸書所引,每條爲之訂正。長子引之亦屢以所見質疑,因取其説附焉。余官山東運河兵備道時,孫氏淵如採宋本與今不同者,録以見示。余乃就曩所訂諸條,擇其要者,商之淵如氏。淵如見而韙之,而又與洪氏筠軒稽合異同,廣爲考證,誠此書之幸也。”Bxg中华典藏网

阮元在乾隆五十六年充石經校勘官,分得《儀禮》十七篇,撰《儀禮石經校勘記》四卷。焦循爲作後序,稱其“博訪通儒,務從人善。如得以爲昬姻之故爲庶子適人者,則用戴東原編修説。賓服鄉服卿大夫,則用劉端臨教諭説。脊脅胳肺,則用王伯申明經説。《喪服》傳刊去四十字,則用金輔之修撰説。又錢辛楣宫詹,王懷祖給諫,亦曾執手問故”。可見其虚懷若谷、博採通人的良好學風。Bxg中华典藏网

可供校勘的各類資料甚多,難以備説,今舉其重要者略述如上。此外,本書的有關文字也可供校勘時參考,我們將在下文第六章本校時專門論及。Bxg中华典藏网

* * *Bxg中华典藏网

(1) 《十七史商榷序》。Bxg中华典藏网

(2) 《校讎通義》卷一《校讎條理第七》。Bxg中华典藏网

(3) 位西,邵懿辰字。Bxg中华典藏网

(4) 《宋詩話輯佚》卷下。Bxg中华典藏网

(5) 《歷代詩話續編·艇齋詩話》。Bxg中华典藏网

(6) 《白雨齋詞話》十卷本,現已由其後人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Bxg中华典藏网

(7) 《著硯樓書跋·説文解字音韻表稿本》。Bxg中华典藏网

(8) 《朱子語類大全》卷一三九。Bxg中华典藏网

(9)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剪裁一例》。《吉州學記》定本見於歐陽修手定的《居士集》卷三九,初稿見於《外集》卷十三。Bxg中华典藏网

(10) 《寓簡》卷八。Bxg中华典藏网

(11) 《匡謬正俗》卷二《尚書》。Bxg中华典藏网

(12) 《東觀餘論》卷上。Bxg中华典藏网

(13) 《流沙墜簡》卷首。Bxg中华典藏网

(14) 《略談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古代兵書殘簡》,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二期。Bxg中华典藏网

(15) 《〈史記〉版本述要》,載《古籍整理與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Bxg中华典藏网

(16) 《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Bxg中华典藏网

(17) 參看張舜徽《中國文獻學》第三編《整理古代文獻的基礎知識之一——版本》第三章《雕版印書以前的古寫本》。Bxg中华典藏网

(18) 《訓詁學》第二章《與訓詁有關的書面上的基本情況》第三節《傳寫有訛誤》。洪誠原注道:董恩靖《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叢書集成》五三九册)三十一章:“王弼云:‘此章疑非老子所作’,然此語蓋因時而發也。”晁説之《道德經跋》也謂王弼知“佳兵”章非老子語。晁氏跋作於公元一一一五年,董氏序作於公元一二四六年,二人之言相同如此。董氏且謂王弼之語因時而發,則王弼注中確有此語可知。今傳本無有,殆爲後人删去。畢沅云:“今所傳王弼本獨此章無注,故晁氏云爾。然王弼未嘗明指其非是也。”畢説非晁氏意。蘇轍《老子解》割“君子居則貴左”至章末列入注文。焦竑《老子翼》(《叢書集成》五四一册)引明人王純甫云:“此章自兵者不祥之器以下,似古之義疏混入經者。”日人島田翰《古文舊書考》亦謂全章係注文雜入正文。Bxg中华典藏网

(19) 《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Bxg中华典藏网

(20) 《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章《古典文獻的源流與分類》第二節《甲骨、金文、簡牘與帛書》。Bxg中华典藏网

(21) 《顔氏家訓》卷六《書證》。Bxg中华典藏网

(22) 《校史隨筆·三國志·古寫本之異同》。此本指宋紹興刻本《三國志》。Bxg中华典藏网

(23) 《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校記》,載《清華學報》第三卷第一期。Bxg中华典藏网

(24) 《文心雕龍校注拾遺》附録《版本第八》一《寫本》:《唐人草書殘卷本》。Bxg中华典藏网

(25) 《高適集版本考》,載《文獻》第十一輯。Bxg中华典藏网

(26) 載《書品》一九八七年第三期。文化本指日本文化二年刻本。Bxg中华典藏网

(27)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卷首《出版説明》。Bxg中华典藏网

(28) 《〈史記〉版本述要》,載《古籍整理與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Bxg中华典藏网

(29) 《讀書敏求記》卷一經類何晏《論語集解》十卷。Bxg中华典藏网

(30) 《文鏡秘府論校注》卷首《前言》。Bxg中华典藏网

(31) 《序再生緣前十卷校訂本》,載《光明日報》一九六一年八月七日。Bxg中华典藏网

(32) 《鐵橋漫稿》卷五《唐石經校文叙》。Bxg中华典藏网

(33) 關於《沿革例》一書的作者,參見《版本編》第四章第三節。Bxg中华典藏网

(34) 《亭林先生遺書彙輯·九經誤字》。Bxg中华典藏网

(35) 《日知録》卷一八《監本二十一史》。Bxg中华典藏网

(36) 《十駕齋飬新録》卷三《王女》。Bxg中华典藏网

(37) 《十駕齋養新録》卷三《今本爾雅誤字》。Bxg中华典藏网

(38) 見《王國維遺書》第十二册《兩浙古刊本考》卷上《臨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Bxg中华典藏网

(39) 《甕牖閒評》卷五。Bxg中华典藏网

(40) 《胡適文集》第五册《校勘學方法論》。Bxg中华典藏网

(41) 參看本書《版本編》第一章第二節所引原文。Bxg中华典藏网

(42) 《皕宋樓藏書志》卷四二《兵家類》。敕先名貽典。Bxg中华典藏网

(43)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卷上《武林舊事六卷跋》。Bxg中华典藏网

(44) 《思適齋集》卷九。Bxg中华典藏网

(45) 《直齋書録解題》卷四别史類。Bxg中华典藏网

(46) 載《對雨樓叢書》本《荀子考異》卷末。Bxg中华典藏网

(47) 《直齋書録解題》卷九。Bxg中华典藏网

(48) 影印《四庫全書》集部别集類二。Bxg中华典藏网

(49) 《十駕齋養新録》卷六《漢書景祐本》。Bxg中华典藏网

(50) 《蕘圃藏書題識》卷一《説文》。Bxg中华典藏网

(51) 如唐宋注疏有離經單刻的稱單疏本,後人補注校勘古籍,亦每别行,不附在原著之後。Bxg中华典藏网

(52) 《經典釋文》卷五《毛詩音義》上。Bxg中华典藏网

(53) 《楚辭補注》卷一。Bxg中华典藏网

(54) 《夏仲子集》卷三。Bxg中华典藏网

(55) 《讀書雜志·史記第一·五帝本紀·西至於》。Bxg中华典藏网

(56)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二·大戒·無□其信》。孔指晉孔晁。Bxg中华典藏网

(57) 《古籍校勘述例》,載《中國語文》一九八〇年第二期。尹指尹知章。Bxg中华典藏网

(58) 《讀諸子札記》卷五。高指高誘。Bxg中华典藏网

(59) 《王利器論學雜著》:《杜集校文釋例》五十六《正文與注文不應》。Bxg中华典藏网

(60) 《王利器論學雜著》:《杜集校文釋例》五十八《以注文校正文》。Bxg中华典藏网

(61) 《札迻》卷五《莊子郭象注》。Bxg中华典藏网

(62) 訓指高注,當作篇。Bxg中华典藏网

(63) 《懷任齋文集·校勘略説》。Bxg中华典藏网

(64) 《經義述聞》卷三二《通説》下《後人改注疏釋文》。Bxg中华典藏网

(65) 《抱經堂文集》卷二〇《與丁小雅進士論校正方言書》。Bxg中华典藏网

(66) “逢七朗”,原卷影印本作“逄七朗”。Bxg中华典藏网

(67) 《初學集》卷八三《跋王右丞集》。Bxg中华典藏网

(68) 《讀書敏求記》卷四《王右丞文集十卷》。Bxg中华典藏网

(69) 《阮籍集校注》,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八期。Bxg中华典藏网

(70) 《全元散曲·自序》。Bxg中华典藏网

(71) 《十七史商榷·序》。Bxg中华典藏网

(72) 《藏書十約·校勘》。Bxg中华典藏网

(73) 《石林燕語》卷八。Bxg中华典藏网

(74) 《讀書敏求記》卷二《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五卷》。Bxg中华典藏网

(75) 《唐集叙録·沈下賢文集》。Bxg中华典藏网

(76) 此書在《知不足齋叢書》第十一集。Bxg中华典藏网

(77) 《讀書雜志》。Bxg中华典藏网

(78)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第二編《分論上——關於校書》第二章《校書的依據》第六節《儘量利用近人校書的成果》。Bxg中华典藏网

(79) 《困學紀聞》卷一一《考史》。Bxg中华典藏网

(80) 王仲鏞箋證本《升庵詩話》卷一《麥含金》。Bxg中华典藏网

(81) 王仲鏞箋證本《升庵詩話》卷一《古歌銅雀詞》。Bxg中华典藏网

(82) 《汪辟疆文集·工具書之類别及其解題》。Bxg中华典藏网

(83) 影印明本《册府元龜》卷首《影印册府元龜序》。岑指岑建功,劉指劉昫,薛指薛居正。Bxg中华典藏网

(84) 影印明本《册府元龜》卷首《影印册府元龜序》。Bxg中华典藏网

(85) 劉師培校語分别見《劉申叔遺書》中《墨子拾補》卷上《所染第三》、卷下《非儒下第三十九》;《荀子斠補》卷一《勸學第一》、卷四《大略第二十七》。Bxg中华典藏网

(86) 《古文獻學要略》第四章《校讎》四《校讎學根據的材料》(七)《據古類書校例》。Bxg中华典藏网

(87) 《詞學論叢》:《〈全宋詞〉跋尾·蔣捷竹山詞》。Bxg中华典藏网

(88) 《詞學論叢》:《〈全宋詞〉跋尾續録·汪元量水雲詞》。Bxg中华典藏网

(89) 《三餘札記》卷一《類書》。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一四稱《太平御覽》乃“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參詳條次修纂。本號《太平總類》,太平興國二年受詔,八年書成,改名《御覽》。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前諸家類書之舊爾。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及禁中書總三萬六千餘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録,蓋可見矣”。Bxg中华典藏网

(90) 《無邪堂答問》卷二。Bxg中华典藏网

(91) 《汪辟疆文集·工具書之類别及其解題》。Bxg中华典藏网

(92) 《札迻》卷首《自序》。Bxg中华典藏网

(93)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卷五《管子集校》。Bxg中华典藏网

(94) 《高郵王氏遺書》:《王氏六葉傳狀碑誌集》卷一龔自珍《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Bxg中华典藏网

(9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二·俶真·尺之鯉丈之材營宇狹小》。Bxg中华典藏网

(96)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諫下·脱文九十九》。Bxg中华典藏网

(97)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王會篇·古黄》。Bxg中华典藏网

(98) 《讀書雜志·漢書第二·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黄河》。Bxg中华典藏网

(99) 二王説並見《經義述聞》卷一四《禮記》上《朱鳥》。Bxg中华典藏网

(100) 《札迻》卷二《韓詩外傳》。李指李賢。Bxg中华典藏网

(101) 《讀書雜志·漢書第二·五子侯表·淯》。Bxg中华典藏网

(102) 《讀書雜志·漢書第六·地理志·北筮山》。Bxg中华典藏网

(103)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首《凡例》。Bxg中华典藏网

(104)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一。Bxg中华典藏网

(105) 《水經注集釋訂訛》卷二。Bxg中华典藏网

(106) 《抱經堂文集》卷一二《與丁小雅進士論校正〈方言〉書》。Bxg中华典藏网

(107) 《經義述聞》卷一四《禮記》上《雷始收聲》。Bxg中华典藏网

(108) 《讀書雜志·漢書第二·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槀祖侯陳鍇》。Bxg中华典藏网

(109) 《汪辟疆文集·讀書説示中文系諸生》。Bxg中华典藏网

(110)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四·芮良夫·脱文二十二》。Bxg中华典藏网

(111)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諫上·將觀於淄上》。Bxg中华典藏网

(112) 《讀書雜志·管子第十·形勢解·使人有禮遇人有理》。Bxg中华典藏网

(113) 載《中國學術年刊》第十期,臺北一九八九年版。Bxg中华典藏网

(114) 《廣雅疏證》卷一上《釋詁》。Bxg中华典藏网

(115) 《廣雅疏證》卷三下《釋詁》。Bxg中华典藏网

(116) 見康熙《隴州志》卷一《方輿志·山川·温泉》。Bxg中华典藏网

(117) 《章氏遺書》卷一三《論修史籍考要略》。Bxg中华典藏网

(118)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2)——校注古籍辨僞書輯佚書》。Bxg中华典藏网

(119) 《通義堂文集》卷五。小宋謂宋祁,三劉謂劉敞、劉攽、劉奉世,錢氏指錢大昕,王氏指王鳴盛。Bxg中华典藏网

(120) 《讀書雜志·史記第五·淮陰侯列傳·特劫於威彊耳》。Bxg中华典藏网

(121)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一·原道·霄雿無垠》。Bxg中华典藏网

(122) 《讀書雜志·漢書第八·韓彭英盧吴傳·必不爲二子所禽矣》。Bxg中华典藏网

(123) 《丹鉛雜録》卷九《古文引用》。Bxg中华典藏网

(124) 《無邪堂答問》卷三。Bxg中华典藏网

(125) 《契文舉例》卷上《日月第一》。Bxg中华典藏网

(126) 《殷虚書契考釋·帝王第二》。Bxg中华典藏网

(127) 《管子集校·形勢篇第二》。Bxg中华典藏网

(128) 《顔氏家訓》卷下《書證》。Bxg中华典藏网

(129) 《愙齋集古録序》。Bxg中华典藏网

(130) 載陳敬第輯《陳簠齋尺牘》第一册。Bxg中华典藏网

(131) 《籀廎述林》卷五。Bxg中华典藏网

(132) 《語石》卷六《輯録碑文一則》。Bxg中华典藏网

(133) 《容齋隨筆》卷五《廿字》。Bxg中华典藏网

(134) 《集古録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廟碑》。Bxg中华典藏网

(135) 《札迻》卷十《風俗通義》。Bxg中华典藏网

(136) 《兩唐書校勘拾遺》,載《文史》第十二輯。Bxg中华典藏网

(137) 《經義述聞》卷一八《春秋左傳》中《三軍萃於王卒》。Bxg中华典藏网

(138) 《二百蘭亭齋古印考藏序》。Bxg中华典藏网

(139) 《古壐文字徵序》。Bxg中华典藏网

(140) 《封泥存真序》。Bxg中华典藏网

(141) 《十駕齋養新餘録》卷中《漢書王子侯誤字》。Bxg中华典藏网

(142) 《臨淄封泥文字叙目·臨淄封泥文字叙》。Bxg中华典藏网

(143) 《漢書窺管》卷三《地理志第八上之二(漢書二十八)》。Bxg中华典藏网

(144) 《漢書窺管》卷三《地理志第八上之二(漢書二十八)》。Bxg中华典藏网

(145) 《經義述聞》卷一二《大戴禮記》中《敷土》。Bxg中华典藏网

(146) 《札迻》卷三《吴越春秋》。Bxg中华典藏网

(147) 《讀書雜志·荀子第五·致士·誠必》。Bxg中华典藏网

(148) 《王利器論學雜著·宋本〈世説新語〉校勘記》。Bxg中华典藏网

(149) 《新本〈二十四史〉的校勘》,載《讀書》一九七九年第九期。Bxg中华典藏网

(150) 《〈明史〉校記三則》,載《史學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Bxg中华典藏网

(151) 《千唐志齋藏志圖版説明訂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六五期。Bxg中华典藏网

(152) 《藏書紀要》第四則《校讎》。Bxg中华典藏网

(153) 《潛研堂文集》卷二五《盧氏群書拾補序》。Bxg中华典藏网

(154) 《十駕齋養新録》卷一四《風俗通義》。Bxg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