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

書面材料發生錯誤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如風吹、日曬、火燒、水浸、蟲蛀等自然現象導致書面材料的亡佚、殘缺或模糊不清;一種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後者又有無心之誤與有心之誤兩種情況,如王念孫《讀淮南雜志叙》云:“凡所訂正,共九百餘條。推其致誤之由,則傳寫訛脱者半,憑意妄改者亦半也。”陳垣《校勘學釋例·序》也稱沈家本刻《元典章》,“其間無心之誤半,有心之誤亦半”。無心之誤是由疏忽、錯覺等心理因素造成的,有心之誤則出於誤改。我們將於以下各節作進一步的探討。2vx中华典藏网

第一節 致訛的原因2vx中华典藏网

致訛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在傳寫或刊印書籍時,對原稿或底本的字形、字音、詞義等的誤解。誤解導致誤改,其原因和呈現的形態也很複雜。今略述如次:2vx中华典藏网

一 因形近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不少漢字的字形相近,極易混淆。前引《抱朴子·遐覽》篇:“書三寫,魚成魯,虚成虎。”説的就是這個問題。2vx中华典藏网

如《淮南子·説林》云:“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未可以應變。”王念孫指出:“陵當爲陸,字之誤也。陸與水相對,作陵則非其指矣。《意林》引此正作陸。”(1)2vx中华典藏网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首句云:“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宋吴仁傑指出:“牛當作先,字之誤也。《淮南書》曰:‘越王勾踐親執戈爲吴王先馬走。’”(2)“先馬走”猶後世所謂馬前走卒。劉向《晏子書録》就已指出了以“先”爲“牛”的現象。此外牛與午之間也易寫錯。張鷟曾判唐給事中楊珍奏狀以崔午爲崔牛之誤,斷笞三十,徵銅四斤。(3)2vx中华典藏网

《王利器論學雜著》之《杜集校文釋例》二十三《形近之誤》云:“宋本卷第十五《寒雨朝行視園樹》:‘丹桔黄甘此地無。’錢鈔本‘此地’作‘北地’,是。按:此爲夔州詩,前《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方云:‘此邦千樹桔。’何得遽云‘此地無’呢?則作‘此地無’者,決知其誤。”2vx中华典藏网

二 因偏旁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在因形近而訛的現象中,因偏旁而訛占的比重相當大。2vx中华典藏网

甲 因誤增偏旁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新論·九流》篇云:“農者,神農、野老、宰氏、范勝之類。”孫詒讓指出:“‘范’當爲‘氾’。《漢志》農家《氾勝之》十八篇。”(4)2vx中华典藏网

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卷一八八《羅讓傳》謂讓“累遷至福建觀察使兼御史中丞,甚著仁惠。有以女奴遺讓者,讓問其所因。曰:本某等家人。兄姊九人,皆爲官所賣,其留者唯老母耳。讓慘然,焚其券書,以女奴歸其母。”修月云:2vx中华典藏网

該女奴自謂“本某等家人”,“某等”是複數,一個女奴怎能分屬數人?故扞格不通。按《太平御覽》卷五百人事部《奴婢》條所載謂:“有以女奴遺讓者,讓訪其所自,曰:‘本某寺家人,兄姊九人,皆爲官所鬻,其留者唯老母耳。’讓慘然,焚其丹書,以歸其母。”因知《舊唐書》本傳“某等”爲“某寺”之誤。(5)2vx中华典藏网

胡迎建《新發現的宋刻本邵堯夫詩集》云:“《觀棋大吟》:‘竇鄧緣中饋’,‘饋’宋本作‘貴’,指顯貴内臣。李白《古風》:‘中貴多黄金’。明本增‘食’旁。”(6)2vx中华典藏网

乙 因誤減偏旁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論衡·累害》篇云:“是故魏女色艷,鄭袖鼻之。”孫詒讓指出:“‘鼻’當爲‘劓’。事見《戰國策·楚策》及《韓非子·内儲説下·六微篇》。”(7)2vx中华典藏网

《淮南子·詮言》篇云:“生有以樂也,死有以哀也。”蔣禮鴻指出:“生宋本作性,是也,當據改。死字衍。性有以樂也有以哀也作一句讀。下云:‘今務益性之所不能樂,而以害性之所以樂,故雖富有天下,貴爲天子,而不免爲哀之人。’正承此句而言,豈云死而後哀哉?性誤作生,校者乃輒加死字耳。”(8)2vx中华典藏网

丙 因誤换偏旁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史記·殷本紀》云:“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段玉裁云:“炮烙本作炮格。江鄰幾《雜志》引陳和叔云:‘《漢書》作炮格。’今案《索隱》引鄒誕生云:‘格,一音閣。’又云:‘爲銅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又楊倞注《荀子·議兵》篇,音古責反。觀鄒楊所音,皆是格字無疑。鄭康成注《周禮·牛人》云:‘互,若今屠家縣肉格。’意紂所爲亦相似。庋格、庋閣,兩音皆可通。《吕氏春秋·過理》篇云:‘肉圃爲格。’高氏注:‘格以銅爲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爛墮火而死。’《列女傳》所説亦相類。是其爲格顯然,而不但以燔灼爲義。今諸書皆爲後人改作炮烙矣。”王念孫補充道:“段説是也。韓子《喻老》篇曰:‘紂爲肉圃,設炮格,登糟邱,臨酒池。’肉圃、炮格、糟邱、酒池,皆相對爲文。今改炮格爲炮烙,則文不相對矣。《難勢》篇又云:‘桀紂爲高臺深池,以盡民力,爲炮格以傷民性。’言設言爲,則必有所設所爲之物。今改炮格爲炮烙,則不知爲何物矣。”(9)2vx中华典藏网

胡迎建《新發現的宋刻本邵堯夫詩集》云:“《觀棋大吟》:‘今日之所强,明日之或嬴。’‘嬴’,宋本作‘羸’,與‘强’義相反而對仗,明本改‘羸’下部‘羊’爲‘女’,義不通。”(10)2vx中华典藏网

三 因字體變化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漢字字體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書面材料當然也會隨之不斷地有所改易,這在客觀上也會造成一些新的錯誤。誠如孫詒讓《札迻·自序》所説:“秦漢文籍,誼恉奥博,字例文例多與後世殊異,如荀卿書之‘案’,墨翟書之‘唯毋’,晏子書之以‘敚’爲‘對’,淮南王書之以‘士’爲‘武’,劉向書之以‘能’爲‘而’,驟讀之,幾不能通其語。復以竹帛梨棗,鈔刊婁易,則有三代文字之通叚,有秦漢篆隸之變遷,有魏晉正艸之輥淆,有六朝唐人俗書之流失,有宋元明校槧之羼改,逵徑百出,多歧亡羊,非覃思精勘,深究本原,未易得其正也。”下面我們就對因字體變化造成的訛誤作些分析。2vx中华典藏网

甲 因古字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戰國策·趙策》云:“夫用百萬之衆,攻戰踰年歷歲,未見一城也。”王念孫云:“見當爲。,古得字,形與見相近,因訛爲見。下句曰‘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即其證也。《史記·趙世家》正作‘未得一城’。”(11)2vx中华典藏网

《晏子春秋·内篇雜下》云:“名山既多矣,松柏既茂矣,望之相相然,盡目力不知厭。”王念孫校云:“相相二字,於義無取。相當爲(音忽)。《説文》:‘,高貌,從木(音忽)聲。’故山高貌亦謂之。與相字相似,世人多見相,少見,故誤爲相。此言‘望之相相然’,下言‘登彼相相之上’,則相爲之誤明矣。”(12)2vx中华典藏网

對此,王念孫還在《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二十二》後序中説:“有因古字而誤者。《時則》篇:‘孟秋之月,其兵戉’,‘戉’,古鉞字也,而各本乃誤爲戈矣。《齊俗》篇:‘煎敖燎炙,齊咊,萬方。’‘齊’讀爲劑,‘咊’即甘受和之和。咊與味字相似,而各本遂誤爲味矣。《脩務》篇:‘感而不應,敀而不動。’‘敀’,古迫字也,而各本乃誤爲攻矣。”2vx中华典藏网

乙 因籀文而訛2vx中华典藏网

《莊子·山木》篇云:“舜之將死,真泠禹曰:女戒之哉。”陸德明指出:“真,司馬本作直。泠音零。禹,司馬云:‘泠,曉也。謂以直道曉禹也。’泠,或作命,又作令。命猶教也。”(13)王引之云:“直當爲。,籀文乃字,隸書作迺。形似直(繹山碑:“乃今皇帝”,乃字作,形似直字),故訛作直,又訛作真。命與令古字通。作命作令者是也。令禹者,乃命禹也。”(14)2vx中华典藏网

丙 因篆文而誤2vx中华典藏网

《商子·境内》篇云:“内通則積薪,積薪則燔柱。”孫詒讓云:“‘内’當爲‘穴’,篆文相似而誤。《墨子·備穴》篇云:‘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縛柱施火,以壞吾城。’即穴攻之法也。”(15)2vx中华典藏网

《戰國策·秦策》云:“秦王愛公孫衍,與之間有所立。”王引之云:“‘間有所立’四字,文不成義。立當爲言,間私也,謂與之私有所言也,故下文即云:‘因自謂之曰:寡人且相子。’篆文言字作,隸作,因訛而爲立。《韓子·外儲説》右篇,正作‘間有所言’。”(16)2vx中华典藏网

《墨子·非儒下》云:“夫仁人事上竭忠,事親得孝,務善則美,有過則諫。”俞樾指出:“‘得’字、‘務’字傳寫誤倒,本作‘事親務孝,得善則美。’‘務孝’與‘竭忠’,‘得善’與‘有過’,皆相對成文。”(267)2vx中华典藏网

有的對句字數較多,易於出現倒文,而且頗難發現。如《墨子·魯問》篇云:“翟慮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孫將其改爲:“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並注明:“舊本‘而食’二字在‘天下’之下,今據下文乙正。”(268)案畢沅校本《墨子》原云:“翟慮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盛,然後當一農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爲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天下之饑者,既可睹矣;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後當一婦人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爲得尺布,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顯然這是一個對句,上下兩句各個部分之間的句法應當是一致的,所以王念孫根據“翟慮織而衣天下之人矣”,而將這段話的開頭十字乙正爲“翟慮耕而食天下之人矣”,就文同一律,更加通順了。2vx中华典藏网

詩歌也有這種現象,如《全唐詩》卷七九三載皮日休、陸龜蒙聯句詩《獨在開元寺避暑頗懷魯望因飛筆聯句》有云:“煙重迴蕉扇,輕風拂桂帷。”陳漢英指出:“《甫里集》作‘風輕’。案‘風輕’是,《全唐詩》應予乙正,與‘煙重’對偶。”(269)2vx中华典藏网

乙 不明叶韻而倒2vx中华典藏网

《管子·宙合》篇云:“可淺可深,可沈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王引之指出:“‘可沈可浮’,當從上文作‘可浮可沈’。‘深’、‘沈’爲韻,‘直’、‘默’爲韻。”(270)2vx中华典藏网

《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元冥,反於大通。”王念孫云:“‘無東無西’,當作‘無西無東’,‘北’、‘測’爲韻,‘東’、‘通’爲韻。”(271)2vx中华典藏网

《淮南子·俶真》篇云:“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虚,而游於滅亡之野,騎蜚廉而從敦圄,馳於外方,休乎宇内,燭十日而使風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王念孫指出:“馳於外方,休乎内宇,宇與野、圄、雨、父、女爲韻。各本作‘宇内’,則失其韻矣。”(272)2vx中华典藏网

九 因習見詞語而乙2vx中华典藏网

《莊子·山木》篇云:“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迹捐勢,不爲功名。”王叔岷指出:“‘功名’當作‘名功’,功(古音讀如岡)與上文‘常’、‘狂’爲韻,今本誤倒,遂失其韻矣。唐寫本正作‘不爲名功’。”(273)又,《莊子·庚桑楚》篇云:“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王念孫指出:“‘吉凶’當爲‘凶吉’,‘一’、‘失’、‘吉’爲韻,‘止’、‘已’、‘己’爲韻。《管子·心術》篇:‘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是其證。”(274)這兩段話中的“名功”、“凶吉’之所以被誤乙爲“功名”、“吉凶”,顯然是因爲“功名”、“吉凶”常見,“名功”、“凶吉”不常見。2vx中华典藏网

又,揚子《太玄·玄瑩》篇云:“嘖情也,抽理也,瑩事也,昭君子之道也。”俞樾校云:“上文云:‘陰陽所以抽嘖也,從横所以瑩理也,明晦所以昭事也。’此當云:‘抽嘖也,瑩理也,昭事也’,方與上合。今‘抽嘖’誤作‘嘖情’,‘情’字蓋即‘嘖’字之誤而衍者。於是移‘抽’字以易下句‘瑩’字,而‘瑩理’誤作‘抽理’矣。又移‘瑩’字以易下句‘昭’字,而‘昭事’誤作‘瑩事’矣。至‘昭’字無可易,乃移置下句之首,而‘君子之道也’誤作‘昭君子之道也’。蓋因一字之誤衍,而遂使諸字以次而疊降,以此校書,亦可云不憚煩矣。”(283)2vx中华典藏网

丁 因倒文而乙2vx中华典藏网

書面材料中出現了倒文,實際上就導致一處出現了衍文,一處出現了脱文,糾正的方法是加以乙正,如果乙正錯了就會出現新的倒文。王念孫所校正的《墨子》錯簡六條,大抵屬於這種情況,今録其一:2vx中华典藏网

《尚賢》下篇: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自“而天下和”至此凡三十七字,舊本誤入下文“國家百姓之利”之下,今移置於此。)得此莫不勸譽。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爲仁義,求爲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自“得此莫不勸譽”至此,凡四十五字,舊本誤入上文“而天下和之”上,今移置於此。“得此莫不勸譽”,舊本脱“莫”字,今補。“求爲上士”,舊本脱“上”字,今據各篇補。)故尚賢之爲説,而不可不察此者也。(284)2vx中华典藏网

還有史表,如果一格出現了倒文,以下幾格將會出現錯亂現象。如《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云:“江陽康侯蘇息。”王念孫指出:2vx中华典藏网

此條第三格内,當有“四月壬申封三年薨”八字。(四月者,景帝六年四月也。至中元年凡三年,而康侯息薨。其中二年,則爲懿侯盧之元年。)史表云:“六年四月壬申,康侯蘇嘉元年。”是其證。其“中二年懿侯盧嗣”云云,則當在第四格内,今本第三格内脱去八字,而第四、第五、第六三格内之字,皆以次移上一格,當改正。(285)2vx中华典藏网

此外,古書正文出現了倒文,注文往往也會因之出現倒文。王念孫曾舉《漢書·張騫李廣利傳》文爲例,今録之如下:2vx中华典藏网

圍其城,攻之四十餘日,其外城壞,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師古曰:宛之貴人爲將而勇者,名煎靡也。煎音子延反。)宛大恐,走入中城,相與謀曰:漢所爲攻宛,以王毋寡,(自“其外城壞”至此,凡三十二字,又注文師古曰“宛之貴人”云云,凡二十一字,舊本並誤入下文“共殺王”之下,今依《史記·大宛傳》移置於此。)匿善馬,殺漢使,(師古曰:毋寡,宛王名。)今殺王而出善馬,漢兵宜解,即不,迺力戰而死,未晚也。宛貴人皆以爲然,共殺王,(自“匿善馬”至此,凡三十七字,又注文“師古曰毋寡宛王名”八字,舊本並誤入上文“其外城壞”之上,今依《史記》移置於此。舊本“匿善馬”之上,又衍“宛貴人謀曰王毋寡”八字,今依《史記》删。)持其頭,遣人使貳師。(286)2vx中华典藏网

十一 因誤據他書而乙2vx中华典藏网

《左傳》宣十八年云:“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楚於是乎有蜀之役。”俞樾指出:“此二十一字,本在上文‘夏,公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之下,編次者因經書‘甲戌楚子旅卒’,在‘邾人戕鄫子于鄫’之後,遂割傳文而綴諸此,使經事相次耳,非左氏之舊。”(287)2vx中华典藏网

《吕氏春秋·觀世》篇云:“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殺子陽。受人之養,而不死其難,則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死無道,逆也。”王叔岷校曰:2vx中华典藏网

“其卒,民果作難殺子陽”九字,當在下文“死無道,逆也”下,“受人之養”云云,正承上文“此吾所以不受也”而言,仍是《列子》之辭,《新序》作:“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養,不死其難,不義也。死其難,是死無道之人,豈義也哉?(‘也’字據《册府元龜》八百五引補。)其後,民果作難殺子陽。”是其明證。今本“其卒,民果作難殺子陽”九字,錯在“此吾所以不受也”下,疑後人據《莊子》《列子》《高士傳》諸書所妄乙,不知《莊子》《列子》《高士傳》諸書,本無“受人之養”以下之文也。(288)2vx中华典藏网

十二 因政治原因而顛倒原書2vx中华典藏网

較爲突出的例子是唐代李姓皇帝爲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冒認老子爲祖先,並封之爲玄元皇帝。爲了提高老子的地位,還將他列爲《史記》列傳之首,張文虎指出:2vx中华典藏网

《伯夷列傳》,王、柯本題《老子伯夷列傳第一》。别行注云:“《正義》本,老子、莊子、伯夷居列傳之首。《正義》曰:‘老子、莊子,開元二十三年奉敕升爲列傳首,處夷、齊上。然漢武之時,佛教未興,道教已設。道則禁惡,咸致正理,制禦邪人,未有佛教可導,故列老、莊於申、韓之上。今既佛道齊妙,興法乖流,理居列傳之首也。’今依《正義》本。”凌本亦有此注,而無末五字。蓋《正義》止“老子”以下至“首也”七十九字,首尾皆合刻者語。王、柯本皆依《正義》次序,以老子居列傳首。凌本雖亦用宋人合刻本,而不依其次,故删去末五字。其餘各本,本無《正義》,悉依史公舊次。《索隱》本成書在《正義》前,未奉開元敕改,更無論矣。今校刊本亦依凌本之次,並删去此條,恐讀《正義》者以爲不備,故附列於此。(289)2vx中华典藏网

錢曾也説過:“唐尊老子爲玄元皇帝,開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記》列傳之首,處伯夷上。予昔藏宋刻《史記》有四,而開元本亦其一焉。”(290)2vx中华典藏网

此外,《唐會要》卷五十云:“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敕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聖。’”宋吴曾也談道:徽宗“政和八年詔:‘《史記》老子升於列傳之首,自爲一袟。《前漢·古今人表》,引於上聖,其舊本並行改正。’”(291)2vx中华典藏网

* * *2vx中华典藏网

(1)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七·説林·至陵》。2vx中华典藏网

(2) 《兩漢刊誤補遺》卷七《太史公》四。2vx中华典藏网

(3) 見《龍筋鳳髓判》卷一。2vx中华典藏网

(4) 《札迻》卷十。2vx中华典藏网

(5) 《〈舊唐書〉勘誤一例》,載《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6) 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九三期。2vx中华典藏网

(7) 《札迻》卷九。2vx中华典藏网

(8) 《懷任齋文集·〈淮南子〉校記》。2vx中华典藏网

(9) 段説見盧文弨《鍾山札記》卷二《炮格》。王説載《讀書雜志·史記第一·殷本紀·炮烙》。2vx中华典藏网

(10) 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九三期。2vx中华典藏网

(11)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趙·未見一城》。2vx中华典藏网

(12)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二·内篇雜下·相相然》。2vx中华典藏网

(13) 《經典釋文》卷二七。“司馬本”批司馬彪《莊子注》。2vx中华典藏网

(14) 《讀書雜志》餘篇上《莊子·真泠禹曰》。2vx中华典藏网

(15) 《札迻》卷五。2vx中华典藏网

(16)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一·秦·間有所立》。2vx中华典藏网

(17) 《讀書雜志·史記第一·秦始皇本紀·陶山》。2vx中华典藏网

(18) 《札迻》卷九。2vx中华典藏网

(19)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一·原道·欲寅之心》。2vx中华典藏网

(20)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補》。2vx中华典藏网

(21)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載《“中研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一九八一年十月。2vx中华典藏网

(22) 《九經三傳沿革例·字畫》。2vx中华典藏网

(23)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二·大聚·闢修道》。2vx中华典藏网

(24) 案騁爲聘之誤字。2vx中华典藏网

(25) 《俗字研究與古籍整理》,載《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五期。2vx中华典藏网

(26) 《周邦彦集點校失誤舉例》,載《古籍整理簡報》第一七五期。2vx中华典藏网

(27) 《略論校異文與校是非》,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九七期。2vx中华典藏网

(28) 《古籍整理中出現的字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29) 《升庵文集》卷六三《篆書重疊字》。李文正公指李東陽。2vx中华典藏网

(30)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五《重文作二畫而致誤例》。2vx中华典藏网

(31) 《〈王梵志詩校輯〉誤校示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四期。2vx中华典藏网

(32)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十七《重文誤爲二字例》。沈指沈家本。2vx中华典藏网

(33) 《〈清忠譜〉整理本校點的失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五四期。2vx中华典藏网

(34) 《書影》卷二《古逸書闕字作□》。鍾惺、伯敬及譚元春、友夏評語並見《古詩歸》卷一。2vx中华典藏网

(35)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七《闕字作空圍而致誤例》。盧指北周盧辯。2vx中华典藏网

(36) 《札迻》卷四。2vx中华典藏网

(37)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三·宋·駡國老諫曰》。吴校本,指吴師道校本。2vx中华典藏网

(38) 《十駕齋養新録》卷六《安縣即婁縣之訛》。2vx中华典藏网

(39)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一·秦·今者》。2vx中华典藏网

(40)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三《一字誤爲二字例》。2vx中华典藏网

(41) 《戰國策校注》卷六《趙》。2vx中华典藏网

(42)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趙·觸讋》。姚指宋姚宏。2vx中华典藏网

(43) 《戰國縱横家書》,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2vx中华典藏网

(44) “是本”指宋治平二年(一〇六五)刻本。2vx中华典藏网

(45) 《札迻》卷九。2vx中华典藏网

(46) 《新發現的宋刻本邵堯夫詩集》,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九三期。2vx中华典藏网

(47) 《禮記正義》卷二二。2vx中华典藏网

(48) 《禮記正義》卷六〇。2vx中华典藏网

(49) 載《史學月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2vx中华典藏网

(50) 《〈王梵志詩校輯〉誤校示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四期。2vx中华典藏网

(51)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十三《聲近而誤例》。2vx中华典藏网

(52)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四·説山·聽雷者聾》。2vx中华典藏网

(53) 《校讎通例》八八《習見連文之誤》,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54) 《讀書雜志·管子第四·小匡·鮑叔牙》。2vx中华典藏网

(55) 《讀書雜志·管子第一·形勢·得幽》。2vx中华典藏网

(56) 《讀書雜志·漢書第九·張馮汲鄭傳·河内》。2vx中华典藏网

(57) 《校讎通例》九《因偏旁而誤加》,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58) 載《王利器論學雜著》。2vx中华典藏网

(59) 《校讎通例》三《涉上下文而誤》,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60) 《札迻》卷三《吴越春秋》。徐指徐天祐。2vx中华典藏网

(61) 《經義述聞》卷三二《通説》下《上下相因而誤》。2vx中华典藏网

(62) 《讀書雜志·管子第十二·輕重戊·絏繑》。2vx中华典藏网

(63)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六《涉注文而誤例》。2vx中华典藏网

(64)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六·覽冥·羽翼》。2vx中华典藏网

(65) 《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2vx中华典藏网

(66) 《思適齋集》卷一五《書文苑英華辨證後》。2vx中华典藏网

(67)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趙·久居若圍城之中》。鮑指鮑彪,吴指吴師道。2vx中华典藏网

(68) 《宋詩話輯佚》卷上。2vx中华典藏网

(69) 《七修類稿》卷四二《和靖詩刻》。案:蘇詩原文作“差少肉”,此肉作骨,蓋郎瑛誤記也。2vx中华典藏网

(70) 《懷任齋文集·誤校七例》。2vx中华典藏网

(71) 《〈王梵志詩校輯〉校釋補正》,載《社會科學》一九八五年第六期。2vx中华典藏网

(72)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明堂·率公卿士》。2vx中华典藏网

(73) 《懷任齋文集·校勘略説》。2vx中华典藏网

(74) 王仲鏞箋證本《升庵詩話》卷五《松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2vx中华典藏网

(75) 《懷任齋文集·誤校七例》。2vx中华典藏网

(76)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六·覽冥·蝮蛇》。2vx中华典藏网

(77) 《升庵詩話》卷九《四嬋娟》。王仲鏞箋證云:“《四部叢刊》本影印明弘治本《孟東野詩集》即作‘妓嬋娟’。”2vx中华典藏网

(78) 《諸子平議》卷一六《列子·説符》。2vx中华典藏网

(79) 《列子校釋》,載《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二號。(一九二九年八月)2vx中华典藏网

(80) 《校讎通例》七九《改字而失韻》,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81) 《懷任齋文集·誤校七例》。顧校原文見《讀書雜志·荀子補遺》。2vx中华典藏网

(82) 《〈王梵志詩校輯〉商榷》,載《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五期。2vx中华典藏网

(83)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七·精神·静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2vx中华典藏网

(84) 《讀書雜志·史記第三·孔子世家·景行行止》。2vx中华典藏网

(85) 《升庵詩話》卷五《古書不可妄改》。2vx中华典藏网

(86) 《校讎通例》十七《因脱而妄改》,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87)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三《兩字形似而衍例》。2vx中华典藏网

(88) 《讀書雜志·史記第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率將》。2vx中华典藏网

(89) 《十駕齋養新録》卷三《石經避諱改字》。2vx中华典藏网

(90) 《史諱舉例》卷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2vx中华典藏网

(91) 《史諱舉例》卷六《不講避諱學之貽誤》。2vx中华典藏网

(92) 《史諱舉例》卷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2vx中华典藏网

(93) 《史諱舉例》卷六《不講避諱學之貽誤》。2vx中华典藏网

(94) 《升庵詩話》卷七《泉明》王仲鏞箋證云:“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詩:‘崑崙虞泉人馬蹄’,用《淮南子·天文》篇‘日至於虞淵,是謂黄昏’事,亦改淵爲泉。”2vx中华典藏网

(95) 載《王利器論學雜著》。2vx中华典藏网

(96)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説戲曲史料》(增訂本):《乾隆四十六年圖明阿奏遵旨查辦戲劇違礙字句》。2vx中华典藏网

(97)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2vx中华典藏网

(98) 《史記引尚書文考例》,載《金陵學報》第六卷第二期。2vx中华典藏网

(99) 《涉園序跋集録·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序》。2vx中华典藏网

(100) 《文心雕龍·練字》。2vx中华典藏网

(101) 《元白詩箋證稿》第一章《長恨歌》。2vx中华典藏网

(102) 《晦庵書話·書城八記·版本》。2vx中华典藏网

(103) 《宋刻本〈文選五臣注〉殘帙簡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二〇三期。2vx中华典藏网

(104) 《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105) 《思適齋集外書跋》經類。2vx中华典藏网

(106) 見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上《内篇諫下第二》。2vx中华典藏网

(107)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諫下·脱文九十九》。2vx中华典藏网

(108) 《讀古書爲什麽講究板本》,載《大陸雜志》二卷七期。2vx中华典藏网

(109) 《中國善本書提要》集部别集類。2vx中华典藏网

(110) 《校史隨筆·宋史·張栻傳補闕一葉》。2vx中华典藏网

(111)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二《字以兩句相連而誤脱例》。“李”指晉李頤。2vx中华典藏网

(112) 《校讎通例》五三《誤不疊》,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113) 《札迻》卷二。《日鈔》指黄震《黄氏日鈔》。2vx中华典藏网

(114) 《漢書校記二則》,載《史學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六期。2vx中华典藏网

(115) 《王利器論學雜著》:《校讎學方法論》四《重文與疊語》。2vx中华典藏网

(116) 《論衡札記》,載《文史》第五輯。案:《校釋》,黄暉《論衡校釋》也。《集解》,劉盼遂《論衡集解》也。2vx中华典藏网

(117) 《敦煌詞話·完整無缺的山花子曲子調》。2vx中华典藏网

(118)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十四《因同字而脱字例》。2vx中华典藏网

(119) 《論衡札記》,載《文史》第五輯。2vx中华典藏网

(120)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七·説林·自然之勢》。案:《二十二子》本《淮南子》,“自然之勢”四字即在注中。2vx中华典藏网

(121)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七·説林·吟於巷精相往來也》。高謂高誘。2vx中华典藏网

(122)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一·齊·有十二諸侯》。2vx中华典藏网

(123)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何遽不爲福》。2vx中华典藏网

(124)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後序。2vx中华典藏网

(12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二·道應·不渝》。2vx中华典藏网

(126)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二·道應·在内》。2vx中华典藏网

(127) 《懷任齋文集·誤校七例》。2vx中华典藏网

(128) 《宋東京考誤删一例》,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二五三期。2vx中华典藏网

(129) 《讀書雜志·荀子第一·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2vx中华典藏网

(130) 《讀書雜志·史記第五·刺客列傳·范中行氏》。2vx中华典藏网

(131) 《經義述聞》卷一一《大戴禮記》上《貴其能讓也》。盧注本指北周盧辯注本。2vx中华典藏网

(132) 《校讎通例》三三《因脱而妄删》,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褚本指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2vx中华典藏网

(133) 劉本,指明劉績本。2vx中华典藏网

(134)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九《因誤衍而誤删例》。2vx中华典藏网

(13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九·主術·王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劉本指明劉績本。莊本指清莊逵吉本。2vx中华典藏网

(136) 《清波雜志》卷八。2vx中华典藏网

(137) 《校勘學釋例》卷一第六《闕文例》。2vx中华典藏网

(138) 《著硯樓書跋·張巽夫校五代史補》。2vx中华典藏网

(139) 《明代版刻綜録》卷四。2vx中华典藏网

(140) 《詞學論叢·讀詞札記·毛晉誤删名詞》。2vx中华典藏网

(141) 《七修類稿》卷四五《書册》。2vx中华典藏网

(142) 《書影》卷一。2vx中华典藏网

(143) 《跋宋刻本王建詩集》,載《文史》第二十六輯。2vx中华典藏网

(144) 《魯迅全集》第五卷《花邊文學》。2vx中华典藏网

(145) 《魯迅全集校讀記·花邊文學校讀記》。2vx中华典藏网

(146) 《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附集》。2vx中华典藏网

(147) 《魯迅全集》第五卷《准風月談》。2vx中华典藏网

(148) 《標點本〈宋史紀事本末〉正誤》,載《河北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149) 《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説史略》第十五篇《元明傳來之講史》下。2vx中华典藏网

(150) 《水滸全傳》卷首《水滸全傳序》,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2vx中华典藏网

(151) 《魯迅書信集》下卷。2vx中华典藏网

(152) 沈鵬年輯《魯迅研究資料編目》附録六《關於國民黨反動政府内政部所命令通過、禁止和删改魯迅全集的記載》。2vx中华典藏网

(153) 《校讎通例》十《由誤而衍》,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154) 《校讎通例》五六《因壞而妄加他字》,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155) 《讀書雜志》餘編上《莊子·讓王·上謀而下行貨》。2vx中华典藏网

(156)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後序。2vx中华典藏网

(157) 《讀書雜志·史記第四·范雎蔡澤列傳·持國秉政》。2vx中华典藏网

(158)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二《兩字義同而衍例》。2vx中华典藏网

(159) 《經義述聞》卷二一《國語》下《若無天乎云》。2vx中华典藏网

(160)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二《兩字義同而衍例》。2vx中华典藏网

(161)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五二《兩字義同而衍例》。2vx中华典藏网

(162) 《讀書雜志·荀子第二·仲尼·能耐任之 能而不耐任》。2vx中华典藏网

(163)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四·西南夷兩粤朝鮮傳·恐不能與》。2vx中华典藏网

(164) 《抱經堂叢書》本《顔氏家訓》卷二《風操》盧文弨補注。2vx中华典藏网

(165) 《校勘學》第一章《字句校勘》第二節《衍文》四《不審詞義而妄增》。2vx中华典藏网

(166)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六·覽冥·夫陽燧》。2vx中华典藏网

(167) 《晉書校勘記》卷二《阮瞻傳》。2vx中华典藏网

(168) 《世説新語箋疏》中卷下《賞譽第八》。2vx中华典藏网

(169)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趙·報知氏之讎》。2vx中华典藏网

(170) 《校讎通例》二三《不審上下文而妄加》,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171)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趙·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2vx中华典藏网

(172)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六·覽冥·律治陰陽之氣》。2vx中华典藏网

(173)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四·酷吏傳·湯素稱以爲廉武帝使督盜賊》。2vx中华典藏网

(174) 《校讎通例》六一《注疏誤入正文》,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趙諫議本指宋蜀中安仁趙諫議宅本《南華真經注》十卷。趙諫議無考。2vx中华典藏网

(17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無故有顯名者勿處也》。2vx中华典藏网

(176) 范曄字蔚宗,其父名泰。郭泰字林宗。范曄爲避家諱,改郭泰爲郭太,遇泰名皆稱林宗。2vx中华典藏网

(177) 《經義述聞》卷三二。2vx中华典藏网

(178) 《群書拾補》:《晏子春秋》内篇《問》下第四。2vx中华典藏网

(179)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五·時則·桃李始華》。2vx中华典藏网

(180) 《讀書雜志·史記第六·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立》。2vx中华典藏网

(181) 《讀書雜志·史記第二·曆書·端旃蒙》。2vx中华典藏网

(182) 《史諱舉例》卷四。2vx中华典藏网

(183) 《中國善本書提要》附録《中國善本書題跋》。《遺書》指《常州先哲遺書後編》。2vx中华典藏网

(184) 《讀書雜志·史記第二·孝景本紀·深者二尺》。2vx中华典藏网

(185) 《讀書雜志·史記第四·商君列傳·鞅欲變法》。2vx中华典藏网

(186) 《讀書雜志·管子第二·樞言·衍文六句》。尹氏指唐尹知章。2vx中华典藏网

(187) 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卷末。2vx中华典藏网

(188) 《校勘學》第一章《字句校勘》第二節《衍文》。《山海經》原文作“一臂國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2vx中华典藏网

(189)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欲以利之 門户》。2vx中华典藏网

(190) 《諸子平議》卷一八《莊子》二《天運》。2vx中华典藏网

(191) 《校讎通例》七二《因誤疊而失句讀》,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192) 《古籍校勘述例》,載《中國語言》一九八〇年第二期。2vx中华典藏网

(193)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四·地形·陰屬於陽》。2vx中华典藏网

(194) 《古籍整理中出現的字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195)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十五《因重寫而衍字例》。2vx中华典藏网

(196) 《讀書雜志·荀子第二·仲尼·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必將盡辭讓之義而後受》。2vx中华典藏网

(197)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九·脩務·沐浴霪雨》。2vx中华典藏网

(198) 《經義述聞》卷一四《禮記》上《載飛鴻》。2vx中华典藏网

(199)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二·俶真·翱翔》。2vx中华典藏网

(200)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四·匈奴傳·天下莫不咸嘉使》。2vx中华典藏网

(201)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十六《因誤字而衍字例》。2vx中华典藏网

(202) 《校讎通例》二六《因脱而妄加》,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成指成玄英。2vx中华典藏网

(203)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九·主術·制開闔》。莊指莊逵吉。2vx中华典藏网

(204)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一《因誤奪而誤補例》。2vx中华典藏网

(20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三·氾論·貌冠》。2vx中华典藏网

(206) 《讀書雜志·史記第一·周本紀·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2vx中华典藏网

(207)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諫上·而長》。2vx中华典藏网

(208) 《讀書雜志·史記第五·張耳陳餘列傳·嫁庸奴亡其夫去》。2vx中华典藏网

(209) 《讀書雜志·史記第一·秦始皇本紀·其賜死》。2vx中华典藏网

(210) 《讀書雜志·漢書第一·景紀·妻子》。2vx中华典藏网

(211) 《讀書雜志·墨子第一·七患·五穀不孰謂之大侵》。畢沅校語見畢沅校本《墨子》卷一。2vx中华典藏网

(212) 《讀書雜志·史記第三·曹相國世家·東阿》。2vx中华典藏网

(213)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本典·能求士□者智也》。2vx中华典藏网

(214)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官人·言弗發□弗德》。2vx中华典藏网

(215) 《〈全宋詞補輯〉校語辨正》,載《文史》第二十八輯。2vx中华典藏网

(216) 《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關於編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意義》。2vx中华典藏网

(217) 《汪辟疆文集·讀常見書齋小記·明人妄改詩品》。2vx中华典藏网

(218) 《懷任齋文集·誤校七例》。名人,指郭沫若,其《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序文裏的‘後董生’應該是‘後嫁董生’,董生即陳留董祀。”文載《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卷八《蔡文姬》附録。2vx中华典藏网

(219) 《關於〈孫子兵法〉研究整理的新認識》,載《古籍整理與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220)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二十《妄添三例》。原文“而四字妄添”當爲“而三字妄添”。參看《經義述聞》卷三二《通説》下《增字解經》。2vx中华典藏网

(221) 《經義述聞》卷一四《禮記》上《長短》。2vx中华典藏网

(222) 《古書疑義舉例》卷七之八一《兩字平列而誤倒例》。2vx中华典藏网

(223) 《古書疑義舉例》卷七之八一《兩字平列而誤倒例》。2vx中华典藏网

(224) 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〇《國語》上《不賞善》。2vx中华典藏网

(225) 《札迻》卷五。2vx中华典藏网

(226)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七·精神·石礫》。2vx中华典藏网

(227)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三·官人·以其隱觀其顯》。2vx中华典藏网

(228)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李廣蘇建傳·何以女爲見》。2vx中华典藏网

(229) 《老子校詁》卷二。2vx中华典藏网

(230) 參見《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釋文》,載《文物》一九七四年十一期。2vx中华典藏网

(231) 《古書疑義舉例》卷一之一三《倒文協韻例》。王念孫説見《讀書雜志餘篇》上《莊子·秋水·無東無西》。2vx中华典藏网

(232)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二·大聚·畜五味以備百草》。2vx中华典藏网

(233)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九《上下兩句互誤例》。2vx中华典藏网

(234)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問下·從重從輕》。2vx中华典藏网

(235) 《莊子補注》卷一。2vx中华典藏网

(236) 《校讎通例》五一《互誤》,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237)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三·何武王嘉師丹傳·光禄大夫龔勝勝獨以爲》。2vx中华典藏网

(238)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九·主術·所謂亡國有法者》。2vx中华典藏网

(239)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〇《上下兩句易置例》。2vx中华典藏网

(240)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〇《上下兩句易置例》。2vx中华典藏网

(241)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〇《上下兩句易置例》。2vx中华典藏网

(242)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〇《上下兩句易置例》。2vx中华典藏网

(243) 《杜詩詳注》卷一五。2vx中华典藏网

(244) 《杜詩詳注》卷七。2vx中华典藏网

(245)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四《簡策錯亂例》。2vx中华典藏网

(246) 參看《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三·天文·其加卯酉三句》。2vx中华典藏网

(247) 《陸賈〈新語〉的一處錯簡》,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二年第四輯。2vx中华典藏网

(248) 《讀書雜志·漢書第三·百官公卿表·錯簡十二字》。2vx中华典藏网

(249) 《王利器論學雜著·訪日講學記》引其《吕氏春秋釋名》講稿大旨。2vx中华典藏网

(250) 《涉園序跋集録·西村翁詩集》。2vx中华典藏网

(251) 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九九期。2vx中华典藏网

(252) 《校勘學釋例》卷一第五《錯簡例》。2vx中华典藏网

(253) 《讀書雜志·史記第六·太史公自序·諸侯謀之》。2vx中华典藏网

(254) 《讀書雜志·荀子第七·解蔽·有鳳有皇》。2vx中华典藏网

(255) 詩見《樂府詩集》卷四五,題爲《前溪歌》,作者爲包明月。該句作“百鳥啼窗前”。中華書局點校本。2vx中华典藏网

(256) 見畢沅校本《墨子》卷二《尚賢中》。2vx中华典藏网

(257) 《讀書雜志·墨子第一·尚賢中·故不察尚賢爲政之本》。2vx中华典藏网

(258) 《校讎通例》三六《不識假借字而妄乙》,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259) 參看《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而不》。2vx中华典藏网

(260) 見《經義述聞》卷一三《禮記》上《蝗蟲》。2vx中华典藏网

(261) 《讀書雜志·漢書第四·食貨志·蝗蟲》。2vx中华典藏网

(262)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二二《妄乙三例》。2vx中华典藏网

(263) 《升庵詩話》卷七《東山李白》。王仲鏞《箋證》云:“樂史《李翰林别集序》無此語。李陽冰《草堂集序》云:‘公乃浪迹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魏灝《李翰林集序》云:‘間携昭陽金陵之妓,迹類謝康樂,世號爲李東山。’則太白嘗有東山之號,故升庵以此爲説也。由於長處謫戍,升庵著書,每憑腹笥,偶有疏誤,誠所難免。”2vx中华典藏网

(264)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二二《妄乙三例》。2vx中华典藏网

(265) 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卷末。2vx中华典藏网

(266) 《讀書雜志·漢書第八·韓彭英盧吴傳·必不爲二子所禽矣》。2vx中华典藏网

(267)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三《字句錯亂例》。2vx中华典藏网

(268) 《讀書雜志·墨子第四·魯問·倒文四》。2vx中华典藏网

(269) 《點校陸龜蒙集所見全唐詩之誤》,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八八期。2vx中华典藏网

(270) 《讀書雜志·管子第二·宙合·可沈可浮》。2vx中华典藏网

(271) 《讀書雜志·餘編上·莊子·無東無西》。2vx中华典藏网

(272)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後序。2vx中华典藏网

(273) 《校讎通例》七七《誤倒而失韻》,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274) 《讀書雜志·餘編上·莊子·吉凶》。2vx中华典藏网

(275) 《校勘學釋例》卷二第二二《妄乙三例》。2vx中华典藏网

(276) 《列子校釋》,載《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二號。2vx中华典藏网

(277) 《校讎通例》三七《因誤而妄乙》,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278) 《讀書雜志·荀子第四·君道·于是》。2vx中华典藏网

(279) 《讀書雜志·逸周書第四·周祝·在□言》。2vx中华典藏网

(280) 《經義述聞》卷一一《大戴禮記上·滕氏》。2vx中华典藏网

(281)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十《因誤衍而誤倒例》。2vx中华典藏网

(282) 《經義述聞》卷一一《大戴禮記上·加之如此》。2vx中华典藏网

(283)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之六〇《因誤衍而誤倒例》。2vx中华典藏网

(284) 《讀書雜志·墨子第六·雜守·錯簡六條》。2vx中华典藏网

(285) 《讀書雜志·漢書第三·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脱八字》。2vx中华典藏网

(286) 《讀書雜志·漢書第十一·張騫李廣利傳·錯簡正文六十九字注文二十九字》。2vx中华典藏网

(287)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之七四《簡策錯亂例》。2vx中华典藏网

(288) 《校讎通例》三八《依他書妄乙》,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2vx中华典藏网

(289) 《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卷五。王指明王延喆,柯指明柯維熊,凌指明凌稚隆。2vx中华典藏网

(290) 《讀書敏求記》卷二《史記一百三十卷》。2vx中华典藏网

(291) 《能改齋漫録》卷一三《詔史記升老子傳爲列傳首》。2vx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