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書面材料錯誤的類型
如前所述,由宋至清,學者們已初步總結了書面材料的錯誤情況。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書籍文字的錯誤歸納爲四種類型:訛——原有文字寫錯了;脱——原有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來没有的文字;倒——原有文字變换了位置。有的書面材料只出現一種錯誤類型,我們稱之爲單項錯誤;有的書面材料同時出現兩種或三種錯誤類型,我們稱之爲多重錯誤。以下將分别舉例説明。王念孫爲清代校勘學大師,所著《讀書雜志》集中反映了他校《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的成果,内容極爲豐富。梁啟超曾指出:其“校法最精最慎,隨校隨釋,妙解環生,實爲斯學第一流作品”。(1)因此我們舉例主要依據此書,而以他家輔之。
第一節 單項錯誤
一 訛
訛亦稱誤,是書面材料最常見的錯誤現象。晉葛洪已云:“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虚成虎。’此之謂也。”(2)
書中訛誤,以錯一、二字爲較多。如《漢書·禮樂志》有云:“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王念孫認爲“詩語”原文應爲“詩歌”,他説:
自漢以前,無以詩語二字連文者,詩語當爲詩歌,字之誤也。上文曰:“和親之説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管弦。”又引《堯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此文“音聲足以動耳”,承上聲、律、八音而言;“詩歌足以感心”,承上詩、歌而言,則“語”爲“歌”字之誤明矣。《漢紀·孝惠紀》正作“詩歌足以感心”。(3)
前章所引《吕氏春秋》“三豕涉河”之例,則連錯了兩個字。
還有一句話或一段話錯好幾個字的。例如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二有一段記載:
周益公以《蘇魏公集》付太平州鏤版,亦先爲勘校。其所作《東山長老語録序》云:“側定政宗,無用所以爲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後可言。”以上一句不明白,又與下不對,折簡來問。予憶莊子曰:“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爾。然而廁足而墊之致黄泉,知無用而後可以言用矣。”始驗“側定政宗”當是“廁足致泉”,正與下文相應,四字皆誤也。
再如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陶淵明山海經詩》云:
江州《陶靖節集》末載:宣和六年,臨溪曾紘謂靖節《讀山海經詩》其一篇云:“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疑上下文義不貫,遂按《山海經》,有云:“刑天,獸名,口銜干戚而舞。”以此句爲“刑天舞干戚”,因筆畫相近,五字皆訛。岑穰晁詠之撫掌稱善。(4)
以上例子中的誤字都連在一起,但在多數情況下,誤字倒是不連在一起的。《墨子》卷九《非儒下》有云:“昔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用偏,近以循身。”王念孫云:
此文本作“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與徧同),近以脩身”。言君子之行仁義,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則所施周徧,近則以脩其身也。今本“皆”作“昔”,“周”作“用”,“脩”作“循”,(隸書脩、循相亂,説見《管子·形勢》篇)則義不可通。(5)
此例三個誤字皆不相連。
二 脱
書面文字在傳寫中脱去一字或數字稱脱文,亦稱奪文或闕文。孔子已云:“吾猶及史之闕文也。”(6)可見脱文現象出現甚早。古代簡書因編繩斷爛,在重編時失去一簡或數簡稱爲脱簡,後世因而也稱脱文較多的現象爲脱簡。
脱去一字或數字的現象較爲常見。《戰國策·秦策》有云:“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孝公行之八年,死。惠王代後莅政。”宋姚宏《戰國策注》云:“一本‘八’上有‘十’字。”王念孫指出:“一本是也。”其説云:
《史記·秦本紀》:孝公元年,衛鞅入秦;三年,説孝公變法;五年,爲左庶長;十年,爲大良造;二十二年,封爲商君;二十四年,孝公卒。計自爲左庶長,至孝公卒時,已有二十年。又《商君傳》:商君相秦十年而孝公卒。《索隱》曰:案《戰國策》云:孝公行商君法十八年而死。與此文不同者,蓋連其未作相之年説耳。據此則策文本作十八年明矣。(7)
此脱一字之例。周祖謨云:“《洛陽伽藍記》卷一《永寧寺》條:‘時太原王(爾朱榮)位極心驕,功高意侈,與奪臧否肆意。’‘與奪’下脱漏‘任情’二字。見《魏書·孝莊帝紀》。”(8)此脱二字之例。《莊子·天地》篇有云:“夫道,覆載萬物者也。”王叔岷認爲這句話脱去了四字,他説:
古書無言“道,覆載萬物”者,《鶡冠子·學問》篇注引“覆載”下有“天地”二字。《大宗師》篇言至道“覆載天地”,(又見《天道》篇)《淮南子·原道》篇亦云:“夫道,覆天載地,化生萬物者也。”疏:“虚通之道,包羅無外,二儀待之以覆載,萬物待之以化生。”是其明證。今本脱“天地化生”四字,則文不成義矣。(9)
也有脱去一句或數句的。如《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願得以爲子。”王念孫校曰:“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中二句,則文不成義。《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爲臣;孝己愛其親,皆欲以爲子。’文義正與此同。下文今爲人子臣云云,正承上四句言之。”(10)
有的古書在傳寫中甚至脱去數句、數十字。如《莊子·天運》篇有云:“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王叔岷指出:
《藝文類聚》九十引,“曰”下有“人如飛鴻者,吾必矰繳而射之”十二字;九六引有“人用意如飛鴻者,爲弓弩射之。如游鹿者,走狗而逐之。若游魚者,鉤繳以投之”三十字;《御覽》六一七引有“吾與汝處於魯之時,人用意如飛鴻者,吾走狗而逐之。用意如井魚者,吾爲鉤繳以投之”三十四字;《天中記》五六引有“吾與汝處於魯之時,人用意如飛鴻者,吾爲弓弩射之。如游鹿者,吾走狗而逐之。用意若井魚者,吾鉤繳以投之”四十三字。據諸書所引,今本“孔子曰”下,蓋脱“吾與汝處於魯之時,人用意如飛鴻者,吾爲弓弩而射之。用意如游鹿者,吾爲走狗而逐之。用意如井魚者,吾爲鉤繳以投之”四十八字。(11)
《淮南子·説山》篇云:“信有非禮而失禮。”王念孫指出:“當作‘信有非而禮有失’。下文‘此信之非,此禮之失’,皆承此句言之。今本‘而禮’二字誤倒,又脱一‘有’字,衍一‘禮’字,遂致文不成義。”(67)
又《淮南子·人間》篇云:“夫走者,人之所以爲疾也;步者,人之所以爲遲也。今反乃以人之所爲遲者反爲疾。”王念孫校曰:“此當作‘今乃反以人之所以爲遲者爲疾’。上文曰:‘此衆人所以爲死也,而乃反以得活。’即其證。今本‘乃反’二字誤倒,又脱一‘以’字,衍一‘反’字。”(68)
一九八二年中華書局版《東京夢華録注》卷八《秋社》云:“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俗云宜良外甥。”劉益安認爲這段話“文字晦澀,很難理解。查《歲時廣記》,引文作:‘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即歸;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爲遺。俗云:是日歸寧,宜外甥。’據此,至正本‘歸即’爲‘即歸’之誤,脱‘是日歸寧’,衍一良字,致使原文不可卒讀”。(69)
* * *
(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校注古籍辨僞書輯佚書》。
(2) 《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覽》。唐馬總《意林》卷四《抱朴子四十卷》引此作:“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3) 《讀書雜志·漢書第四·禮樂志·詩語》。
(4) 案此詩異文,歷來有不同看法,參見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卷四,及王孟白《關於陶集校勘問題》,載《齊齊哈爾師院學報》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5) 《讀書雜志·墨子第三·非儒下·昔用偏循身》。隸書脩、循相亂的情況詳見《讀書雜志·管子第一·形勢·循誤爲脩》。
(6) 《論語注疏》卷一五《衛靈公》。
(7)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一·秦·八年》。
(8) 《古籍校勘述例》,載《中國語文》一九八〇年第二期。
(9) 《校讎通例》四六《傳寫誤脱》,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10)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二·外篇重而異者·子胥忠其君二句》。
(11) 《校讎通例》四六《傳寫誤脱》,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12) 《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居學偶記》。《定情詩》爲東漢詩人繁欽的作品。
(13) 《詞學論叢·讀詞三記》。
(14) 《讀古書爲什麽要講究板本》,載《大陸雜誌》二卷七期。援庵,陳垣字。
(15) 參看《余嘉錫論學雜著·太史公書亡篇考》。
(16) 《文心雕龍札記·隱秀第四十》。
(17) 《顧千里集》卷九《宋本名臣言行録後序》。
(18) 《小滄浪筆談》卷四《封泰山論》。
(19) 《簡莊綴文》卷三《元大德本後漢書跋》。
(20)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三·氾論·詩書 聞得其言》。高注指《淮南子》高誘注。
(21)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三·天文·二十八宿》。
(22) 《困學紀聞》卷一一《考史》。案:王氏所謂“附益之”者,蓋後人讀《史記》此文時,録《漢書》贊語於其旁以資參證,而轉寫者不知,遽以之入正文,遂傳於後世也。
(23) 《詩紀匡謬·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逐小姑如我長》。
(24) 參看張元濟《涉園序跋集録》:《新唐書》《宋史》《元史》。
(2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良馬》。
(26) 《校讎通例》五十《誤倒》,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27) 《讀書雜志·史記第一·秦始皇本紀·置廷宫中》。
(28) 《校讎通例》四五《傳寫誤錯》,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29) 《讀書雜志·荀子第二·非相·分别 譬稱》。
(30) 《古籍校勘述例》,載《中國語文》一九八〇年第二期。
(31) 《古書疑義舉例》卷六《上下兩句易置例》。
(32) 《古籍校勘述例》,載《中國語文》一九八〇年第二期。
(33) 《屈原賦通箋》附《箋屈餘義·史記屈原列傳發疑》。
(34) 《座談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九期。
(35) 《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十一期。
(36) 參看《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及李零《〈孫子〉篇題木牘初論》,載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文史》第十七輯。
(37) 《詞學論叢·讀詞續記》。
(38) 《古漢語通論》第十九章《目録學知識》五《古書體制》。
(39) 《漢書》卷首《叙例》。
(40) 《校勘學釋例》卷一《行款誤例》第十一《表格誤例》。
(41) 《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二二注。
(42) 《校讎通例》四八《既誤且脱》,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43) 《讀書雜志·漢書第五·五行志·十月霍皇后廢》。
(44) 《札迻》卷九《論衡·超奇篇》。
(45) 《古籍點校疑誤彙録》三《古詩古文校注得失例談》。案:此見《全唐詩外編》第四編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卷一。
(46) 《讀書雜志·戰國策第二·楚·以其類爲招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高指東漢高誘,姚指南宋姚宏。
(47) 《札迻》卷七《燕丹子》卷下。
(48) 《古籍點校疑誤彙録》四《〈開元天寶遺事〉校點商榷》。
(49) 《札迻》卷八《説苑·善説》。
(50) 《讀書雜志·漢書第五·五行志·十月門衛户者而覺得》。
(51) 《新發現的宋刻本邵堯夫詩集》,載《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一九三期。
(52) 《校讎通例》四二《兩字誤合入一句》,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53) 《讀書雜志·史記第六·滑稽列傳·幸雨立》。
(54) 《懷任齋文集·大鶴山人校本〈清真詞〉箋記》。
(55) 《校讎通例》四七《既錯且脱》,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
(56) 《莊子補注》卷三。
(57) 《讀書雜志·墨子第四·大取·愛衆衆也 一若今之世人也》。
(58) 《讀書雜志·晏子春秋第一·内篇問下·今吾以魯一國迷慮之不免於亂》。
(59) 《讀書雜志·管子第十·明法解·案其當宜》。
(60) 《讀書雜志·墨子第四·經説下·論誹誹之可不可》。
(61) 《讀書雜志·史記第三·越王句踐世家·不貴 不見》。
(62) 《讀書雜志·管子第六·心術下·以爲原表裏遂通被服四固一言解之》。劉指劉績,尹指尹知章。
(63)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九·脩務·扶於 便媚 若騖》。
(64) 《讀書雜志·荀子第四·君道·于是莫欲之獨猶將爲之》。
(65)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七·説林·羹藿爲車者陶者狹盧》。劉本,指明劉績本。莊指清莊逵吉。
(66) 《札迻》卷九。
(67)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六·説山·禮而失禮》。
(68) 《讀書雜志·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間·今反乃以人之所爲遲者反爲疾》。
(69) 《對新版〈東京夢華録〉注本質疑》,載《河南師大學報》一九八三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