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论著辑要 三

通志校雠略yHJ中华典藏网

郑 樵yHJ中华典藏网

秦不绝儒学论二篇yHJ中华典藏网

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况叔孙通降汉时,自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亦未尝替,故项羽既亡之后,而鲁为守节礼义之国。则知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yHJ中华典藏网

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使学者不睹全书,未免乎疑以传疑。然则《易》固为全书矣,何尝见后世有明全《易》之人哉!臣向谓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盖为此发也。《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已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yHJ中华典藏网

编次必谨类例论六篇yHJ中华典藏网

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以今之书,校古之书,百无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巫医之学,亦经存没而学不息。释老之书,亦经变故而书常存。观汉之《易》书甚多,今不传,惟卜筮之《易》传。法家之书亦多,今不传,惟释老之书传。彼异端之学,能全其书者,专之谓矣。yHJ中华典藏网

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之纲,即十二野不可以明天。九州者,所以分地之纪,即九州不可以明地。七略者,所以分书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书。欲明天者,在于明推步。欲明地者,在于明远迩。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噫!类例不明,图书失纪,有自来矣。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凡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星数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经一类分九家,九家有八十八种书,以八十八种书而总为九种书可乎?礼一类分七家,七家有五十四种书,以五十四种书而总为七种书可乎?乐一类为一家,书十一种。小学一类为一家,书八种。史一类分十三家,十三家为书九十种。朝代之书,则以朝代分;非朝代书,则以类聚分。诸子一类分十一家,其八家为书八种,道释兵三家书差多,为四十种。星数一类分三家,三家为书十五种。五行一类分三十家,三十家为书三十三种。艺术一类为一家,书十七种。医方一类为一家,书二十六种。类书一类为一家,分上下二种。文类一类分二家,二十二种,别集一家为十九种书,余二十一家,二十一种书而已。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种书,可以穷百家之学,敛百家之学,可以明十二类之所归。yHJ中华典藏网

《时则》篇:迎岁于西郊。高注:迎岁,迎秋也。后人依月令改迎岁为迎秋,又删去注文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脱且误而又妄增者:yHJ中华典藏网

《人间》篇:故皇帝亡其元珠,使离朱攫剟索之。攫,搏也。剟与掇同,拾也。故高注云:攫剟善于搏拾物。藏本正文脱攫字,注文作剟搏善拾于物。脱误不成文理。刘绩不达,乃于正文剟上加捷字,斯为谬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且改而又改注文者:yHJ中华典藏网

《俶真》篇:蓶扈炫煌。高注:蓶读曰唯,扈读曰户。藏本蓶误作雚,扈误作蔰。注文误作蔰,读曰扈。刘绩不能厘正,又改雚为萑,并改高注,而不知萑之不可读为唯也。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且衍而又妄加注释者:yHJ中华典藏网

《兵略》篇:发如猋风,疾如骇电。骇下衍龙字,电字又误作当。后人遂读疾如骇龙为句,而以当字属下读,且于骇龙下妄加注释矣。yHJ中华典藏网

若夫入韵之字,或有讹脱,或经妄改,则其韵遂亡。故有因字误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原道》篇: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牧与得为韵。高注:牧,养也。各本牧误作收,注文又误作不养也。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因字脱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原道》篇:故矢不若缴,缴不若网,网不若无形之像。网与像为韵。各本缴不若下脱去四字,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因字倒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原道》篇:游微雾,骛忽恍。恍与往景上为韵。各本作恍忽,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因句倒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脩务》篇:契生于卵,启生于石。石与射为韵。各本启生于石,在契生于卵之上,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句倒而又移注文者:yHJ中华典藏网

《本经》篇:直道夷险,接径历远。远与垣连山患为韵。高注云:道之厄者,正直之夷平也,接疾也,径行也。传写者以直道二句上下互易,则失其韵。而后人又互易注文以从之。《文选》谢惠连《秋怀》诗注引《淮南》亦如此,则唐时本已误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错简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说山》篇: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故国有贤臣,折冲千里。此言国有贤臣,则敌国不敢加兵,亦如山之有猛兽,园之有螫虫也。各本故国有贤臣二句,错简在下文形劳则神乱之下。与此相隔甚远,而脉络遂不可寻。且里与采韵,错简在后,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改字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原道》篇:四时为马,阴阳为驺。高注:驺,御也。驺与俱区骤为韵。后人依《文子》改驺为御,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改字以合韵而实非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道应》篇:摄女知,正女度,神将来舍。德将为若美,而道将为女居。蠢乎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此以度舍居故为韵。后人不知舍字之入韵,而改德将为三字为德将来附,以与度为韵,则下文若美二字文不成义矣。且古音度在御部,附在候部,附与度非韵也。yHJ中华典藏网

有改字以合韵而反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说林》篇:无乡之社,易为肉黍。无国之稷,易为求福。社黍为韵,稷福为韵。后人不识古音,乃改肉黍为黍肉,以与福为韵。而不知福字古读若偪,不与肉为韵也。yHJ中华典藏网

有改字而失其韵又改注文者:yHJ中华典藏网

《精神》篇:五味乱口,使口厉爽。高注:厉爽,病伤滋味也。此是训厉为病,训爽为伤。爽字古读若霜,与明聪扬为韵。后人不知,而改厉爽为爽伤,又改注文之厉爽为爽病,甚矣其谬也。yHJ中华典藏网

有改字而失其韵又删注文者:yHJ中华典藏网

《要略》曰:一群生之短脩,同九夷之风采。高注:风,俗也。采,事也。采与理始为韵。后人改风采为风气,并删去注文,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加字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泰族》篇:至治宽裕,故下不贼。至中复素,故民无匿。贼,害也,言政宽则不为民害也。匿读为慝,谓民无奸慝也。匿与贼为韵。后人于贼上加相字,匿下加情字,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句读误而又加字以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要略》曰: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取象于天。合同其血气,与雷霆风雨。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与者,如也,言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也。暑与雨怒为韵。后人不知与之训为如,而读与雷霆风雨比类为句,遂于与昼宵寒暑下加并明二字以对之。则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且脱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泰族》篇: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及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于亡国。淫心为韵,色国为韵。各本作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错谬不成文理,又脱去及其衰也以下十六字。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且倒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泰族》篇: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以生万殊。翡翠玳瑁,瑶碧玉珠,文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呕濡殊珠濡渝为韵。藏本雨露所濡,以生万殊,误作雨露所以濡生万物;瑶碧玉珠,又误在翡翠玳瑁之上。则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且改而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览冥》篇:田无立禾,路无莎,金积折廉,璧袭无蠃。蠃,璧文也,与禾莎为韵。莎误为莎,后人又改蠃为理,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误而又加字以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说林》篇:予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读若墨,索也。与佩富为韵。误为缠,后人又于缠下加索字,则既失其义,而又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有既脱而又加字以失其韵者:yHJ中华典藏网

《说山》篇:詹公之钓,得千岁之鲤。鲤与止喜为韵。千岁之鲤上脱得字,则文不成义。后人不解其故,而于千岁之鲤下加不能避三字,则失其韵矣。yHJ中华典藏网

以上六十二事,略举其端以见例,其余则遽数之不能终也。嗟乎!学者读古人书,而不能正其传写之误,又取不误之文而妄改之,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yHJ中华典藏网

〔《王石臞先生遗文》卷三〕yH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