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詩賦略

(一)屈原賦之屬hnK中华典藏网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hnK中华典藏网

沈欽韓曰:“自《離騷》至《大招》,適二十五篇。《隋志》專列《楚辭》一家。後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以下,迄於劉向,逸又自爲一篇,並敘而注之,今行於世。”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今《楚辭》,《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三篇,凡二十五篇。王逸言劉向典校經書,分《楚辭》爲十六卷,而舊本《楚辭》亦題:‘護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劉向集。’惟《班志》無《楚辭》,豈以原本《七略》而從略耶?”hnK中华典藏网

按:《屈賦》與《楚辭》,不可混爲一談。《楚辭》乃西漢末年劉向裒集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襃及己作而編成之總集。《楚辭》之名,亦向所定。《屈賦》特其中之一家耳。《漢志》旣列《屈賦》於《詩賦略》之首,又依次著錄諸家之作於下。旣分載甚明,不煩復列總集矣。hnK中华典藏网

《唐勒賦》四篇。楚人。hnK中华典藏网

嚴可均曰:“唐勒,楚人。事頃襄王,爲大夫。《水經》汝水注引唐勒《奏土論》。”hnK中华典藏网

按:《史記·屈賈列傳》云:“屈原旣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之名,始見於此。其後劉向裒輯《楚辭》,選錄屈原、宋玉、景差諸家之賦,獨不取唐勒之作,故其賦散亡甚早。hnK中华典藏网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楚辭·九辯》十一篇,《招魂》一篇;文選《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四篇;凡十六篇。《古文苑》等載《諷賦》、《笛賦》、《釣賦》、《大言賦》、《小言賦》五篇,非玉作。”hnK中华典藏网

按:王逸稱宋玉爲屈原弟子。蓋以有大名,故假託之作亦不少。《隋志》集部别集類有《楚大夫宋玉集》三卷,《唐經籍志》、《藝文志》有《楚宋玉集》二卷,皆後人所編集,僞品自在其中。hnK中华典藏网

《趙幽王賦》一篇。hnK中华典藏网

姚明煇曰:“本書列傳載歌一篇,殆即此也。”hnK中华典藏网

按:趙幽王劉友,爲高帝諸姬子,初立爲淮陽王,後徙王趙,爲吕后所嫉恨,召至長安而囚之。趙王餓不得食,乃高歌以抒忿懣,卒以幽死。事見《漢書·高五王傳》。古人稱歌亦爲賦,故《漢志》著錄之於此。hnK中华典藏网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楚辭·哀時命》一篇,王逸曰:‘嚴夫子所作也。’避明帝諱,故曰嚴。班《志》蓋本《七略》舊文。”hnK中华典藏网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鼓琴劎戲賦》十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山陵水泡雲氣雨旱賦》十六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大雜賦》三十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姚振宗曰:“此十家以《大雜賦》居其末,則以前九家,皆劉勰所謂小制之區畛,可知也。《志》無東方朔賦,意即在此十家雜賦之中。”hnK中华典藏网

按:此類雜賦,名目甚多。要皆劉氏校書時就叢雜篇帙中,區分類次,彙編而成。其各種標題,亦向歆所加也。《文心雕龍·詮賦篇》云:“漢初詞人,順流而作;皋朔以下,品物畢圖。繁積於宣時,校閲於成世。”即謂此耳。hnK中华典藏网

《成相雜辭》十一篇。hnK中华典藏网

王應麟曰:“《荀子·成相篇》注:‘蓋亦賦之流也。’相者,助也。舉重勸力之歌。史所謂五段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也。”hnK中华典藏网

謝墉曰:“審《荀子·成相篇》音節,即後世彈詞之祖。”hnK中华典藏网

《隱書》十八篇。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劉向《别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諭。’”hnK中华典藏网

按:隱亦作讔。《文心雕龍·諧讔篇》云:“讔者,隱也。遯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漢世《隱書》十有八篇,歆固編文,錄之歌末。昔楚莊齊威,性好隱語;東方曼倩,尤巧辭述。”是其體與歌爲近,與賦不類也。hnK中华典藏网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此雜賦盡亡不可徵。蓋多雜詼諧,如《莊子》寓言者歟?”hnK中华典藏网

按:今計家數篇數,並與此合。hnK中华典藏网

(五)歌詩hnK中华典藏网

《高祖歌詩》二篇。hnK中华典藏网

姚明煇曰:“今存。《本紀》載《大風歌》一篇;《史記·留侯世家》、本書《張良傳》,皆載《鴻鵠歌》一篇。”hnK中华典藏网

《泰一雜甘泉壽宫歌詩》十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王先謙曰:“泰一、甘泉、壽宫,並見《郊祀志》。”hnK中华典藏网

姚振宗曰:“此歌詩十四篇,稽之史文,大抵武宣時所作爲多。”hnK中华典藏网

《宗廟歌詩》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曰:“宗廟歌詩,頌之屬也。”hnK中华典藏网

王先謙曰:“合上十四篇爲十九章,見《禮樂志》。”hnK中华典藏网

按:班固《兩都賦序》云:“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興樂府協律之事,以潤色鴻業。是以衆庶悅豫,福應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於郊廟。”潤色鴻業四字,足以概括宗廟歌詩之内容。hnK中华典藏网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王先謙曰:“疑即漢鼓吹鐃歌諸曲也。《宋書·樂志》所錄十八曲,多以舊題被新聲,蓋擬古樂府之祖。其中《戰城南》、《遠如期》等曲,當是原歌詩。”hnK中华典藏网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hnK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曰:“《出行巡狩及游歌詩》,與《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雅之屬也。”hnK中华典藏网

按:古人分别雅頌,如《毛詩序》所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若《漢志》此處所錄兩類歌詩二十四篇,屬於戰伐行游之事,皆與政之廢興有關,自是雅之支流。hnK中华典藏网

《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臨江王劉榮,漢景帝子。初立爲皇太子,四歲,廢爲臨江王;三歲,坐侵廟壖地爲宫,上徵榮;榮至詣中尉府對簿,恐懼自殺。事蹟詳《漢書·景十三王傳》。此歌詩四篇,蓋其處憂患時之作。庾信《哀江南賦》云:“臨江王有愁思之歌”,謂此也。hnK中华典藏网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李夫人爲武帝寵姬,妙麗善舞,由是得幸。年少早卒,武帝閔之。事蹟詳《漢書·外戚傳》。武帝思念之不已,時發爲歌詩。《外戚傳》有《是邪非邪詩》,即所以抒其思懷悲感之意。大抵歌詩一類之篇章,其有人名在上者,或由其人所自造,如臨江王是也;或由他人詠其事,如李夫人是也。標題同例,仍宜分别觀之。hnK中华典藏网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孺子,王妾之有品號者也。妾,王之衆妾也。冰,其名。材人,天子内官。”hnK中华典藏网

姚振宗曰:“《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勝,有子百二十餘人。見於《王子侯表》者,凡二十人,並武帝時分封。而王子噲不見於史,蓋諸王子之未得侯者。别有薪館侯未央,元鼎五年,坐酎金免。此稱未央材人,似即故薪館侯之材人。以失侯,故詔稱其名。此四篇,皆詔賜王子及孺子、妾、材人各一篇,並是中山國内之人,故劉中壘彙爲一家。”hnK中华典藏网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燕代謳鴈門雲中隴西歌詩》九篇。hnK中华典藏网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齊鄭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淮南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河東蒲反歌詩》一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此八家歌詩,依地域成編,頗似古之采風。下文《雒陽歌詩》以下五家,《周歌詩》以下二家,皆當與八家聯貫相次。所謂以類相從也。而《黄門倡車忠等歌詩》以下三家,當在最末。今本《漢志》,經傳寫而顛倒錯亂矣。以無旁證,未敢輒改。hnK中华典藏网

《黄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hnK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曰:“《漢志》臣工之作,有《黄門倡車忠等歌詩》,而無蘇李河梁之篇。或云《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或有蘇李之作。”hnK中华典藏网

《雜歌詩》九篇。hnK中华典藏网

《雒陽歌詩》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河南周歌詩》七篇。hnK中华典藏网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hnK中华典藏网

《周謠歌詩》七十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姚振宗曰:“《河南周歌詩》、《周謠歌詩》,此兩家皆有聲律曲折。《隋書·王劭傳》所謂曲折其聲,有如歌詠是也。《河南周歌詩》,指東周人而言也。《周謠歌詩》,則合東西兩周,故篇數多於東周十倍有餘。”hnK中华典藏网

《諸神歌詩》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hnK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曰:“此二家,頌之屬也。”hnK中华典藏网

《周歌詩》二篇。hnK中华典藏网

《南郡歌詩》五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此二家敘次宜在前,傳寫者亂之,非其原秩。hnK中华典藏网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今計家數不誤,篇數實爲三百一十六篇。hnK中华典藏网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揚雄八篇。hnK中华典藏网

按:今計家數不誤,篇數實爲千三百二十一篇。hnK中华典藏网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爲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爲列大夫也。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耑,古端字也。因物動志,則造辭義之端緒。”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誦,諷也。今曰背誦。賦,敷也。能敷陳事物也。《毛詩·衛風·定之方中》《傳》云:‘建邦能命,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説,喪紀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爲大夫也。’”hnK中华典藏网

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論語》載孔子戒伯魚之辭也。”hnK中华典藏网

顧實曰:“微言者,隱語之類也。故《學記》曰:‘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依或作衣,衣者隱也。”hnK中华典藏网

按:《詩》教主於温柔敦厚。深於《詩》者,則可使於四方,折衝樽俎。相與言談之頃,不直截言之,而比喻言之;隱約其辭,情文相感。大之可以化干戈爲玉帛,小亦可以登禮讓於衽席。辭令之美,關繫甚大,故古人以學《詩》爲亟也。hnK中华典藏网

春秋之後,周道寖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寖,漸也。離,遭也。風讀曰諷,次下亦同。”hnK中华典藏网

王念孫曰:“作賦以風下,原有諭字,而今本脫之。下文云:‘没其風諭之義。”風諭二字,正承此文言之。”hnK中华典藏网

按:“皆作賦以風”,謂失志之賢人相率作賦以諷刺其上也。語意已完,不必再有諭字。下文作風諭,此處作風,本無不可,不必同也。他書有引作“皆作賦以風諭”者,沿下文風諭二字而衍耳。王氏校書,每喜據類書所引以改本文,自是一蔽。hnK中华典藏网

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爲侈麗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是以揚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hnK中华典藏网

顔師古曰:“言孔氏之門旣不用賦,不可如何。謂賈誼、相如無所施也。”hnK中华典藏网

王念孫曰:“門下人字,涉上文兩人字而衍。此文本出《法言·吾子篇》,而《法言》亦無人字。”hnK中华典藏网

按:王説是也。觀顔《注》所云,則彼所據本,亦無人字。今本乃唐以後人傳寫者所誤增。hnK中华典藏网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hnK中华典藏网

按:西漢辭賦歌詩之盛,冠絶往古,而大集於武宣之世。良由人主倡導於前,而天下靡然嚮風。武帝好辭賦,每行幸及奇獸異物,輒命相如等賦之。上亦自作詩賦數百篇,下筆即成,初不留思(見《漢武故事》)。宣帝繼踵,每從臣工放獵,所幸宫館,輒爲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議者多以爲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譬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今俗猶皆以此娛悅耳目。辭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弈遠矣”(見《漢書·王襃傳》)。上好下甚,與世響和,而篇幅充積矣。劉向父子校書之時,擇取其可存者著錄之。所謂“可以觀風俗,知薄厚”,則固考史之明鏡也。hnK中华典藏网

序詩賦爲五種。hnK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曰:“《漢志》分藝文爲六略,每略各有總敘,論辨流别,義至詳也。惟詩賦一略,區爲五種,五種之後,更無敘論。不知劉班之所遺耶?抑流傳之脫簡耶?今觀《屈原賦》二十五篇以下,共二十家爲一種;《陸賈賦》三篇以下,共二十一家爲一種;《孫卿賦》十篇以下,共二十五家爲一種。名類相同,而區種有别,當日必有其義例。今諸家之賦,十逸八九,而敘論之説,闕焉無聞,非著錄之遺憾歟?若雜賦與雜歌詩二種,則署名旣異,觀者猶可辨别;第不如五略之有敘錄,更得詳其源委耳。”hnK中华典藏网

按:《詩賦略》之與其他五略,本有不同,未可等量齊觀。若《六藝略》之分述羣經,必詳其淵源本末;《諸子略》之敘列十家,必明其流别得失。非分爲立論,何由知其梗概。其他《兵書》、《數術》、《方技》三略,皆同此例。若夫詩賦雖已分爲五種,而實同爲抒情之作。但有雅俗之不齊,實無是非之可辨。當向歆校定之初,但見辭賦歌詩之稿,叢雜猥多,不易猝理。略加區分,約爲五種。其實細分縷析,猶可多出數種,未必即此五種已爲定論也。即分别歸類之際,亦有不愜當者:揚雄賦本擬司馬相如,乃以相如賦與屈原同次,錄揚雄賦隸陸賈下,斯已舛矣。故《詩賦略》中可議者猶多,不第無分類敘論已也。大抵有可論者論之,無可論者闕之。劉《略》班《志》於六略,或論或闕,自有權衡。善讀書者,貴能心知其意,不必求其齊同也。hnK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