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作者:戴丽三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序
- 前言
-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 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 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
- 麻疹论治
- 牙痛论治
- 暑温夹疠
- 夹阴伤寒
- 头痛八例
- 捻颈风
-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 太阳少阳合病
- 太阳阳明合病
- 三阳合病
- 寒入厥阴救逆
- 高年中风
- 类中风
- 真热假寒证
- 戴阳证
- “阴阳交”二例
- 失血后阳虚寒战
- 阳虚寒湿
- 心肾阳虚不耐燥烈
- 风水
- 肾虚全身浮肿
- 虚损浮肿
- 肝虚脾湿下肢肿痛
-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
- 阴寒浮肿烦喘
- 痹证发黄神识错乱
- 风寒湿痹
- 湿热两膝肿痛
- 左臂疼痛
- 血痹
- 右肢抖颤
- 肝寒腹痛
- 胃脘痛二例
- 嘈杂二例
- 隔食症
- 噎膈
- 嗳气不止
- 饮癖
- 寒闭肺气咳嗽肋痛
- 阴虚肝气横逆二例
- 疟病阳气大虚
- 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 温疟
- 黄疸三例
- 胁肋(月真)胀疼痛
- 鼻衄三例
- 失眠
- 痰闭心窍
- 暑湿癃闭
- 脏寒癃胀
- 阳痿不育
- 口眼歪斜二例
- “牙宣”(齿衄)
- 口臭
- 便血
- 食物中毒
- 崩漏六例
- 经漏血尿
-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
- 胎漏
- 产后发热三例
- 阳虚中寒发热咳喘
-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 肺结核表邪失解
- 顿咳(百日咳)
- 蛔厥腹痛
- 小儿风痉频发
- 疳积二例
- 鹤膝风
- 中耳炎
- 内外痔疾
- 大头瘟
- 斑秃
- 视物不明兼头痛
- 肾虚双目白翳
- 颐肿二例
- 茧唇
- 阴寒舌痛二例
- 口糜
- 颜面疮疖
戴丽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失去的莱松岛
《失去的莱松岛》(Lost Laysen)是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在其15岁(1916年)时写的中篇小说,但它直到1996年才出版。小说写的是在南太平洋上的火山岛——莱松岛的爱情故事。 米切尔把手稿交由Henry Love Angel,Angel在1945年去世,直到他的儿子发现的手稿,把小说和米切尔的信件一起发表。《失去的莱松岛》(Lost Laysen)描写的是南太平洋一个即将消失的一个叫莱松的小岛上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激动人心,扣人心弦。它的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儒雅,一个彪悍,同时都爱上了一个思想独立活泼可爱的姑娘,为了心爱的姑娘,两个人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非梦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刊于1917年12月出版的《小说大观》第十二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发行。作于1916年。写青年海琴的一段恋爱悲剧。海琴随画师汪玄度学习绘画,与其女薇香志同道合,相互爱慕。画师正拟为他俩定亲时,海琴父母相继病亡,靠婶娘刘氏生活。刘氏打算将家有财资的外甥女凤娴许配给海琴,海琴心中不愿,但又不敢言明。后刘氏与凤娴定计,离间海琴与薇香的感情,造成矛盾,凤娴乘隙而入,向海琴百般献爱,终于使海琴产生对薇香的怀疑,将信物退回薇香。事后,海琴从奶母口中得知薇香仍对他钟情不移,非他不嫁,方觉自己受骗。但刘氏强迫海琴与凤娴定婚,海琴决心离家出走,到五指山落发为僧,薇香投河自尽。作品猛烈抨击封建宗法的婚姻制度,但亦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情绪。
我的自传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的过程。一是人生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世界上的人生观分三种。“逐求”的人生观肯定人生和欲望,它的低层次是满足物欲,高层次发展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现代西方哲学。“厌离”的人生观既否定人生也否定欲望,最彻底的就是佛家思想。而“郑重”的人生观是肯定人生,抑制欲望。代表就是儒家思想,其中的精义是“自觉的、尽力量的去生活”。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历程,受到了父亲梁济的影响,在这三种人生观中完整地游历了一遍之后,最后选择了信奉儒家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思想投入现实社会改造。
小学诗礼
《小学诗礼》是宋代陈淳撰写的蒙学课本,用五言诗体,便于学童记诵。
如是语经
如是语,巴利名Itivuttaka 。凡四篇(巴nipa^ta ,集),共计十一章(巴vagga ,品)一一二经。音译伊谛佛多伽。为巴利语经藏小部(Khuddaka-nika^ya)第四经。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经,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经,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经,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经。如是语,即‘如此说’之意;盖每经之经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vutto bhagavata^ iti me sutan ti(我闻世尊说此义)之结语,经首则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m!hetam! bhagavata^ vuttam arahata^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为始,各经中亦常用 iti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由是可知本经经名之由来。各经系由散文(长行)与偈颂所构成,经之前后有定型之序文与结文,散文之结尾有‘世尊于此如是说’之定型文句,其后即为偈颂,用来重复阐说散文之内容;盖偈颂之于散文的关系而言,系表示重颂(梵geya ,巴geyya ,即祇夜),此种定型结合文句乃本经重要特征;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颂之定型结合文之经。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摄颂。从内容而言,本经系从采用重颂形式之经典中,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与法数有关者,即由第一篇至第四篇,分别阐说一法至四法。全经内容广泛而分岐,然亦包含多种重要思想,其中主要部分为有关出家者之教理,亦包括有关在家者之教说。又叙述之教法简雅,多存有古经之风格。据现代学者推测:(一)从成立史而言,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时代较古,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认为系后来附加者。(二)部派佛教分裂前后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于形成之最初期即包含有本经。
舍利弗阿毗昙论
梵名S/a^riputra^bhidharma -s/a^stra 。凡三十卷。又称舍利弗阿毗昙。姚秦昙摩耶舍、昙摩崛多等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内容系解释小乘诸法之名义,并加以分类组织。体裁同于六足论中之集异门足论。计分四分三十三品:第一问分十品,第二非问分十一品,第三摄相应分二品,第四绪分十品。其中,第一问分,就十二入、十八界、五阴、四谛、二十二根、七觉、三不善根、三善根、四大、五戒等作问答解释。第二非问分,先略解色界非色界等之一六○事、思业思已业等之二○五事、凡夫人非凡夫人之七十五事、正见正智等之二三四事;其次,再详释十二因缘、四正勤、四神足,又随释所引中阿含经卷二十四、杂阿含经卷三十等之文,复依增上法列举解释身念处乃至十一解脱入之三十八事,及恃生乃至六十二见等四二○事。第三摄相应分,初举苦谛系法非苦谛系法四二三事,次分性门摄事门,又阐释眼识界耳识界等七十二事,而说各法之相应关系。第四绪分,阐释因缘无间缘等十缘、因因无间因等三十三因、因起等六十六名色、见结等十结、身口意等三行、一五八触、圣心非圣心等一三七心、杀生等十不善业道、不杀生等十善业道、五支定五智定等二六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