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作者:戴丽三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序
- 前言
-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 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 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
- 麻疹论治
- 牙痛论治
- 暑温夹疠
- 夹阴伤寒
- 头痛八例
- 捻颈风
- 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 太阳少阳合病
- 太阳阳明合病
- 三阳合病
- 寒入厥阴救逆
- 高年中风
- 类中风
- 真热假寒证
- 戴阳证
- “阴阳交”二例
- 失血后阳虚寒战
- 阳虚寒湿
- 心肾阳虚不耐燥烈
- 风水
- 肾虚全身浮肿
- 虚损浮肿
- 肝虚脾湿下肢肿痛
-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
- 阴寒浮肿烦喘
- 痹证发黄神识错乱
- 风寒湿痹
- 湿热两膝肿痛
- 左臂疼痛
- 血痹
- 右肢抖颤
- 肝寒腹痛
- 胃脘痛二例
- 嘈杂二例
- 隔食症
- 噎膈
- 嗳气不止
- 饮癖
- 寒闭肺气咳嗽肋痛
- 阴虚肝气横逆二例
- 疟病阳气大虚
- 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 温疟
- 黄疸三例
- 胁肋(月真)胀疼痛
- 鼻衄三例
- 失眠
- 痰闭心窍
- 暑湿癃闭
- 脏寒癃胀
- 阳痿不育
- 口眼歪斜二例
- “牙宣”(齿衄)
- 口臭
- 便血
- 食物中毒
- 崩漏六例
- 经漏血尿
-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
- 胎漏
- 产后发热三例
- 阳虚中寒发热咳喘
-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 肺结核表邪失解
- 顿咳(百日咳)
- 蛔厥腹痛
- 小儿风痉频发
- 疳积二例
- 鹤膝风
- 中耳炎
- 内外痔疾
- 大头瘟
- 斑秃
- 视物不明兼头痛
- 肾虚双目白翳
- 颐肿二例
- 茧唇
- 阴寒舌痛二例
- 口糜
- 颜面疮疖
戴丽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并非严谨的科学或自然史著作,而是梅特林克对人类境况的哲学研究的延伸。梅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由此可以说,“没有一粒种子不是彻底地创造一些属于它自己的装置设备,以摆脱出母体的阴影。”梅特林克的《花的智慧》一书,是对植物的美学、科学和哲学相融合的观察和描写,这对今天人们深入地观赏植物,无疑仍有启发。
蚕经
又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章,分别记述了养蚕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反映了我国明代养蚕业的发展。宋元时代,嘉兴、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宋元以前的古蚕书都是北方人所作,论述黄河中下游的蚕桑方法。黄省曾的《蚕经》最早记述嘉兴、湖州的栽桑养蚕方法,全文不到2500字。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宋林亿等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在唐王冰整理编次的基础上,加以订补增注。
东都事略
南宋王称撰,共130卷。东都,指北宋都城河南开封府。《东都事略》记载北宋九朝的史事,起自太祖建隆,止于钦宗靖康。成书于《宋史》之前,有些史料是《宋史》中所没有的。以北宋都开封称东都而命名。其父王赏曾任实录修撰,称承家学,以实录国史为本,旁搜公私著述,采辑成编。上起太祖,下迄钦宗,共9朝。凡本纪12、世家5、列传105、附录8,叙事约而赅,对研究宋史有较大参考价值。
礼经会元
四卷。宋叶时撰。叶时生卒年不详,字秀发,自号竹野愚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十一年间(1184)进士。授奉国军节度推官,历任吏部尚书,理宗初以显谟阁学士出知建宁府,后以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卒谥号文康。《礼经会元》以概括《周礼》而立论,共一百篇。除第一篇总序泛论《礼经》、第二篇驳汉儒之失、第一百篇补《冬官》之佚外,其发挥经义实为九十七篇。其中《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附以图,由于刊本错乱,“祭乐”后所附之图,实为“乐舞”之图,“祭乐”之图移于前幅。《礼经会元》体例与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略同,议论多互相矛盾,从内容上看,《太平经国》所论庞杂,《礼经会元》则无此疵。叶时受当时疑古风影响,极力驳贬前儒而立己说,如“注疏”一篇,认为刘歆诬《周礼》,基本承先儒旧论;“补亡”一篇,认为《冬官》散见五官,与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观点相同;至于认为河间献王以《考工记》补《冬官》是多余的,汉武帝不信《周礼》,由此一篇,则无根据;又驳难郑玄所注深害《周礼》,诋其不该用纬书注《周礼》以及用《国语》注“分野”等,则过于偏颇。其必欲复封建、井田、肉刑则显与时事不合。然总体而论,叶时的《礼经会元》对《周礼》概括基本准确,较为可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大旨醇正,多能阐发体国经野之深意”,是后世研究者研究《周礼》的一部有价值参考书。《礼经会元》版本有:元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明嘉靖萧梅林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元至正杭州路儒学刊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元至正藤花榭刊本;汪氏丛刊本;陆有元刊本;明初黑口本;陆子全书本;明复刊元至正本;洞庭席氏刊本;清许元准刊本;乾隆桐柏山房刻本;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