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作者:杨上善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种古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系战国时期的韩国诸公孙,将《内经》一书加以改编,重新整理为20篇,称为 《黄帝太素》(据《七略》),此本流传至唐初,又经杨上善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作了详细的注释,名 《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20卷扩充为30卷。后来日本政府也将《太素》列入医事法令中,定为学医必读的重要教材,且出现了日本医家的《太素》注本。十三世纪后,《太素》在国内一度亡佚,此时在日本医书中虽仍被引用,但十六世纪以后此书在日本也下落不明,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开始从仁和寺等地陆续发掘出此书的残卷,并在中国和日本出现了校勘、注释的多种刊本。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素》共25卷,其余5卷均已失传。本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有十余种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顺养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六气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九气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调食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寿限
- 卷第三阴阳 阴阳大论
- 卷第三阴阳 调阴阳
- 卷第三阴阳 阴阳杂说
- 卷第五(卷首缺) 人合
- 卷第五(卷首缺) 阴阳合
- 卷第五(卷首缺) 四海合
- 卷第五(卷首缺) 十二水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之一
- 卷第六(卷首缺) 五脏命分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应候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气液
-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连环
-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病解
- 卷第八经脉之一 阳明脉解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 卷第九经脉之二 脉行同异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络别异
- 卷第九经脉之二 十五络脉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皮部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督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带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乔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任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冲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维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标本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根结
- 卷第十一输穴 本输
- 卷第十一输穴 变输
- 卷第十一输穴 腑病合输
- 卷第十一输穴 气穴
- 卷第十一输穴 气府
- 卷第十一输穴 骨空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别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行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五十周
- 卷第十二营卫气 卫五十周
- 卷第十三身度 经筋
- 卷第十三身度 骨度
- 卷第十三身度 肠度
- 卷第十三身度 脉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简介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真脏脉形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四时脉诊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人迎脉口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尺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尺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尺寸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五脏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简介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杂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脉论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古今
- 卷第十九设方 知要道
- 卷第十九设方 知方地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形志所宜
- 卷第十九设方 知祝由
- 卷第十九设方 知针石
- 卷第十九设方 知汤药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官能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简介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解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诸原所生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所象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简介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刺法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九针所主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三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三变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脏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节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邪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九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十二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缪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气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顺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疽痈逆顺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络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杂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天忌
- 卷第二十四补泻 本神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真邪补泻
- 卷第二十四补泻 虚实补泻
- 卷第二十四补泻 虚实所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决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说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五脏热病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五脏痿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疟解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三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十二疟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厥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经脉厥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相移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厥头痛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厥心痛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杂说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痈疽
- 卷第二十六寒热 虫痈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瘰疬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灸寒热法
- 卷第二十七邪论 七邪
- 卷第二十七邪论 十二邪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客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传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数类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状论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杂论
- 卷第二十八风 九宫八风
- 卷第二十八风 三虚三实
- 卷第二十八风 八正风候
- 卷第二十八风 痹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三气
- 卷第二十九气论 津液
- 卷第二十九气论 水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胀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风水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咳论
- 卷第三十杂病 简介
-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 卷第三十杂病 温暑病
- 卷第三十杂病 四时之变
- 卷第三十杂病 息积病
- 卷第三十杂病 伏梁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热痛
- 卷第三十杂病 脾瘅消渴
- 卷第三十杂病 胆瘅
- 卷第三十杂病 头齿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颌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项痛
- 卷第三十杂病 喉痹嗌干
- 卷第三十杂病 目痛
- 卷第三十杂病 耳聋
- 卷第三十杂病 衄血
- 卷第三十杂病 喜怒
- 卷第三十杂病 疹筋
- 卷第三十杂病 血枯
- 卷第三十杂病 热烦
- 卷第三十杂病 身寒
- 卷第三十杂病 肉烁
- 卷第三十杂病 卧息喘逆
- 卷第三十杂病 少气
- 卷第三十杂病 气逆满
- 卷第三十杂病 疗哕
- 卷第三十杂病 腰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髀疾
- 卷第三十杂病 膝痛
- 卷第三十杂病 痿厥
- 卷第三十杂病 泄
- 卷第三十杂病 如蛊如妲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癫疾
- 卷第三十杂病 惊狂
- 卷第三十杂病 厥逆
- 卷第三十杂病 厥死
- 卷第三十杂病 阳厥
- 卷第三十杂病 风逆
- 卷第三十杂病 风痓
- 卷第三十杂病 酒风
- 卷第三十杂病 经解
- 卷第三十杂病 身度
- 卷第三十杂病 经络虚实
- 卷第三十杂病 禁极虚
- 卷第三十杂病 顺时
- 卷第三十杂病 刺疟节度
-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腹满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霍乱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痫惊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腋痈数
- 卷第三十杂病 病解
- 卷第三十杂病 久逆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六腑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肠胃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经输所疗
-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 [附篇]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杨上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亨利五世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1564—1616) 于1599年写成的一出历史剧。剧情紧接《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登基后,为取得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打算御驾亲征。他询问坎特伯雷主教,这次亲征是否师出有名。主教发表长篇大论,充分论证“他们拿不出什么理由可以反对陛下向法兰西提出王位的要求”。亨利五世踌躇满志,率军远征。在路经索斯安普敦时,他逮捕了剑桥伯爵、斯克鲁普勋爵和葛雷爵士三个卖国贼,因为他们接受法王的贿赂,阴谋杀害国王。清除了内患,军队又在法国边境首战告捷,一举攻下哈弗娄城。最后又在阿金库尔大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法王订立城下之盟,答应将女儿凯瑟琳公主许配亨利五世,并由英王继承法国王位。本剧以贺林希德的编年史为创作素材,艺术地展现了英、法两国在百年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阿金库尔大会战的历史性场面。剧中作为莎士比亚理想君主的形象--亨利五世的礼贤下士、谦恭宽大、英勇机智、临危不惧的帝王气概和美好品质都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表现。剧中写他在大战前夕,作为一国之君能放下架子,亲自到兵营接触普通士兵,了解军情,就是极为传神的一笔。作者还刻划了几个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如毕斯托尔、尼姆、巴道夫等,他们继续在剧中创造着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图画,使剧作的主题、内容都得到丰富和拓展,从而具有宏大的史诗般的风格。剧作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君主、政治、战争和人民等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本剧与《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一样,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马氏文通
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词、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 “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 “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并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对句子成分也有具体的划分和分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开创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阶段,在汉语语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总体上受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很深,对揭示汉语自身的语法规律还做得不够。今有1983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
青龙传
叙述刘墉之孙参劾国戚黄士功兄弟,道光帝微服私访的故事。
坐禅用心记
一卷。日本·莹山绍瑾著。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延宝八年(1680)卍山于加贺(石川县)大乘寺付梓刊行。本书篇幅极短,主要系叙述曹洞禅的要义及打坐的规范。内容叙述坐禅的根本精神、坐禅办道的秘诀、坐禅实修时对衣食住的注意事项、坐禅时的用心方式、教禅的关系等。并谓‘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乃坐禅的第一义谛。与道元所撰《普劝坐禅仪》同为参禅者不可或缺的宝典。注释书有《坐禅用心记不能语》(指月慧印)、《增冠傍注坐禅用心记》(吉田义山)、《首书傍训坐禅用心记》(鹈饲常树)、《坐禅用心记落草谈》(畔上梅仙)、《坐禅用心记提耳录》(西有穆山)等书。《三根坐禅说》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六妙法门
亦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简称《六妙门》。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约成书于南朝陈光大元年至太建七年(567—575)间。是系统论述天台宗教义“六妙法门”的著作。智顗将“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而“六妙法门”属不定止观,指数息、堕息、止心、修观、还、净等六法,亦称“六妙门”。全书分别叙述六妙门大意,分十门:(1)离别对诸禅六妙门;(2)次第相生六妙门;(3)随便宜六妙门;(4)随对治六妙门;(5)相摄六妙门;(6)通别六妙门;(7)施转六妙门;(8)观心六妙门;(9)圆观六妙门;(10)证相六妙门。见载于《金藏》、《频伽藏》及日本《大正藏》。
佛名经(十二卷)
凡十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中列举数千佛、菩萨及辟支佛之名,谓受持读诵诸佛名号而思惟赞叹者,能得现世安稳,远离诸难,消灭诸罪,于未来世得无上菩提。有关诸佛之数目,丽本与宋、元、明三本所举略有出入,依据后三本,总计列出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