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
作者:杨上善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种古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系战国时期的韩国诸公孙,将《内经》一书加以改编,重新整理为20篇,称为 《黄帝太素》(据《七略》),此本流传至唐初,又经杨上善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作了详细的注释,名 《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20卷扩充为30卷。后来日本政府也将《太素》列入医事法令中,定为学医必读的重要教材,且出现了日本医家的《太素》注本。十三世纪后,《太素》在国内一度亡佚,此时在日本医书中虽仍被引用,但十六世纪以后此书在日本也下落不明,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开始从仁和寺等地陆续发掘出此书的残卷,并在中国和日本出现了校勘、注释的多种刊本。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素》共25卷,其余5卷均已失传。本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有十余种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顺养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六气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九气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调食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寿限
- 卷第三阴阳 阴阳大论
- 卷第三阴阳 调阴阳
- 卷第三阴阳 阴阳杂说
- 卷第五(卷首缺) 人合
- 卷第五(卷首缺) 阴阳合
- 卷第五(卷首缺) 四海合
- 卷第五(卷首缺) 十二水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之一
- 卷第六(卷首缺) 五脏命分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应候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气液
-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连环
-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病解
- 卷第八经脉之一 阳明脉解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 卷第九经脉之二 脉行同异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络别异
- 卷第九经脉之二 十五络脉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皮部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督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带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乔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任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冲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维脉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标本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根结
- 卷第十一输穴 本输
- 卷第十一输穴 变输
- 卷第十一输穴 腑病合输
- 卷第十一输穴 气穴
- 卷第十一输穴 气府
- 卷第十一输穴 骨空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别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行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五十周
- 卷第十二营卫气 卫五十周
- 卷第十三身度 经筋
- 卷第十三身度 骨度
- 卷第十三身度 肠度
- 卷第十三身度 脉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简介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真脏脉形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四时脉诊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人迎脉口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尺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尺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尺寸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五脏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简介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杂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脉论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古今
- 卷第十九设方 知要道
- 卷第十九设方 知方地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形志所宜
- 卷第十九设方 知祝由
- 卷第十九设方 知针石
- 卷第十九设方 知汤药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官能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简介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解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诸原所生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所象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简介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刺法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九针所主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三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三变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脏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节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五邪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九刺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十二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缪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气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顺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疽痈逆顺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络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杂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天忌
- 卷第二十四补泻 本神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真邪补泻
- 卷第二十四补泻 虚实补泻
- 卷第二十四补泻 虚实所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决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说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五脏热病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五脏痿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疟解
- 卷第二十五伤寒 三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十二疟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厥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经脉厥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相移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厥头痛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厥心痛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杂说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痈疽
- 卷第二十六寒热 虫痈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瘰疬
- 卷第二十六寒热 灸寒热法
- 卷第二十七邪论 七邪
- 卷第二十七邪论 十二邪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客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邪传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数类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状论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杂论
- 卷第二十八风 九宫八风
- 卷第二十八风 三虚三实
- 卷第二十八风 八正风候
- 卷第二十八风 痹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三气
- 卷第二十九气论 津液
- 卷第二十九气论 水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胀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风水论
- 卷第二十九气论 咳论
- 卷第三十杂病 简介
-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 卷第三十杂病 温暑病
- 卷第三十杂病 四时之变
- 卷第三十杂病 息积病
- 卷第三十杂病 伏梁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热痛
- 卷第三十杂病 脾瘅消渴
- 卷第三十杂病 胆瘅
- 卷第三十杂病 头齿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颌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项痛
- 卷第三十杂病 喉痹嗌干
- 卷第三十杂病 目痛
- 卷第三十杂病 耳聋
- 卷第三十杂病 衄血
- 卷第三十杂病 喜怒
- 卷第三十杂病 疹筋
- 卷第三十杂病 血枯
- 卷第三十杂病 热烦
- 卷第三十杂病 身寒
- 卷第三十杂病 肉烁
- 卷第三十杂病 卧息喘逆
- 卷第三十杂病 少气
- 卷第三十杂病 气逆满
- 卷第三十杂病 疗哕
- 卷第三十杂病 腰痛
- 卷第三十杂病 髀疾
- 卷第三十杂病 膝痛
- 卷第三十杂病 痿厥
- 卷第三十杂病 泄
- 卷第三十杂病 如蛊如妲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癫疾
- 卷第三十杂病 惊狂
- 卷第三十杂病 厥逆
- 卷第三十杂病 厥死
- 卷第三十杂病 阳厥
- 卷第三十杂病 风逆
- 卷第三十杂病 风痓
- 卷第三十杂病 酒风
- 卷第三十杂病 经解
- 卷第三十杂病 身度
- 卷第三十杂病 经络虚实
- 卷第三十杂病 禁极虚
- 卷第三十杂病 顺时
- 卷第三十杂病 刺疟节度
-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腹满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霍乱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痫惊数
- 卷第三十杂病 刺腋痈数
- 卷第三十杂病 病解
- 卷第三十杂病 久逆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六腑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肠胃生病
- 卷第三十杂病 经输所疗
-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 [附篇]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杨上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期。是与《金虎》、《神虎》二符合用之颂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神虎上符消魔智慧》1卷为六朝上清经。本书末题:“在《太上八术智慧灭魔神
虎隐文》卷中”,盖即本经。述太上大道君授符予李山渊录众神所唱歌词。
武则天
五幕剧。宋之的著。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武则天由一个尼姑成为皇妃后,利用种种手段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乘机专权。在充满矛盾斗争的朝廷内部,她凭借手腕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排斥异己,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果断而又狠毒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女性应该享有的做人的权利。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圆瑛大师著,甲一 序分,甲二 正宗分,甲三 流通分。华严经’偈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无差别者云何?曰菩提是。梵语菩提,华言为觉。此菩提觉,约法而言谓之心,约人而言谓之佛及众生。菩提之体,竖穷横遍;菩提之相,万德庄严;菩提之用,神化无方。在佛则全体显现,在众生则隐而未彰。惟其隐也,故须方便以发之;发之至于究竟,则为成佛。然而能发之心,未尝不是菩提,此之谓发菩提心。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
释畹荃“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盖续郭子章之志而作也,本非独立成书。乾隆二十二年刋本乃正续合刻。此续志解题并于郭志合写,不另撰一篇,阅者鉴之。
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青颈观音之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