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医诀串解

作者:陈修园
伤寒医诀串解

清·陈修园撰。约成书于1823年。全书5. 2万字。书凡6卷。该书自太阳篇始, 至厥阴病终, 对仲景原文, 详为阐发。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 ①综贯衍绎, 诠解伤寒。其对《伤寒论》原文,不是随文顺演, 逐条注释, 而是采用综贯衍绎的方法, 即把《伤寒》各篇条文, 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 综合分析, 融会贯通, 既说明条文之间的联系, 又指出其辨证要点, 使人深得要领。②以经为纲, 分经审证。其用分经审证的方法, 以六经为纲, 根据各经病变特点归纳仲景条文。如三阳病篇, 以经证、腑证为纲; 三阴病篇, 以阴(寒) 化、阳(热) 化为纲。进而阐明各病之证型和病机治法, 再依循《伤寒》条文分节论述其精义。这一特点在他的《伤寒论浅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③辨识六经, 注重气化。他以《内经》理论为依据, 善于运用标本中气、经络学说来推阐六经奥旨, 以明六经证治传变之理。④文字朴实, 切合实用。本书不足之处在于对某些《伤寒》条文的移易不甚合理, 某些论点也比较牵强。此书乃陈氏晚年所编集, 惜六篇之中尚缺厥阴一篇, 以其未成书, 故不及付梓。陈氏去世后, 其门徒、侄儿陈道著承修园之志, 日尝阅览而秘藏之, 复体会其遗意, 而敬续一篇, 以补其缺。篇帙既成, 遂刊刻于世。此书有清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祖国在危急中

祖国在危急中

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出版,法国奥·布朗基著。为其创办的报纸《祖国垂危报》所写的社论集。汇集了作者在该报已出版的社论。由其门徒卡·布依辑成集子,在巴黎公社期间以《祖国在危急中》的名称出版。揭露国防政府及其反动头目阿·梯也尔和路·茹·特罗胥等欺骗人民、勾结保皇派、镇压共和派、假抗战真投降、出卖祖国等行径;号召巴黎人民武装起来,成立别动队,保卫巴黎,把法兰西领土变成埋葬普鲁士侵略者的坟墓,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主张。对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海错

记海错

记述胶东沿海海产品的古籍。清嘉庆进士、栖霞人郝懿行所著。该书写成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自序中有:“余家近海,习於海。久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由此可知是记载故乡的海味产品。海错是指海味繁多之意,书中所记海产品达四十多种,皆以品名为题,逐一详述其形状、产地、产时、食法、储存法等,并对若干品种加以考证、辨析。其品种有:嘉鯕鱼(加吉鱼)、土肉(海参)、䖳(海蜇)、老般鱼、鲳鱼、紫菜、银鱼、牡蛎、青鱼、海肠等。都是胶东沿海产品,为研究当地海产资源的重要参考读物。

心成颂

心成颂

一篇。书论。隋代释智果撰。智果,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亦善文学。隋炀帝为晋王时,召令写书,智果不从,遂被囚于江都。后炀帝为太子,出巡扬越,为其书《上太子东巡颂》,获释,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谓其书“得右军骨”。此文论述了汉字造型的多种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书法对不同汉字造型结构的艺术处理方式。本文虽不长,但对字的结构分析很有道理。在每项之下,注出所举例字,供学者参考。第一项是“回展右肩”,举出“宁、宣、台、尚”四字;在“潜虚半腹”下说“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锭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举出“用、见、冈、月”作为例字;在“回互留放”下说“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也,不可并入”。主旨在于强调统一中求变化,联系中求对比。如“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强调打破对称以求均衡;“间开间合”、“隔仰隔覆”,观察了连续与间断的效果;“回互留放”、“变换垂缩”,指出了统一中的变化;“繁则减除”、“疏当补续”,注意到了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同时,又把多样统一的观点贯穿到书法“语言组织”的各个单位,从“以侧映斜”、“以斜附曲”到“相承起复”、“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第一次对书法结构组织作了纯形式的探讨,不仅打破了前人论书专重气韵而鲜言结构的格局,而且也为唐人尚法开了先风。有《书法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标点本。

北梦录

北梦录

余自民国甲子撰《北京建置谈荟》,刊于《星报》,次年编辑《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不数年售千余册。自此以后,燕都人士请求掌故,遂成风会。庚午为北平研究院创《北平志例》,写集材料,又复不少。偶思此事,忽忽已历十春;而赫赫名都,千年胜迹,遂有沦为榛莽之惧。箧中故纸,久不编次,亦恐将为尘蠹所湮。爰徇吾友之意,仿退谷竹垞之例撰为兹录。

人心与人生

人心与人生

当代中国文化史家梁漱溟关于探讨人生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21章。主旨在于从文化史角度论述人生哲学,人心的实质与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认为 “人心,应当是总括着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而说” 。人类生命之全部活动能力,应当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它。所谓对外一面即: 人在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作者认为自己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3期,第1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2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3期。认为 “古东方文化如印度佛家、中国儒家,均是人类未来文化之一种早熟品; 因为不合时宜就耽误 (阻滞) 了其应有的 (社会) 历史发展,以致印度和中国在近代世界上都陷于失败之境。” 在中国古代,儒墨两大学派是相反的。墨家是实利主义者,只从意识计算眼前利害得失出发,而于如何培养人的性情一面缺乏认识。儒家则于人的性情有深切体认,既不忽视现实生活问题,又能照顾到生命深处。还认为,“儒家始终站在人生立场上,而印度佛家则否定人生”,超越乎人生立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以享受丰厚的净饭王太子,即有室家之乐乃弃家远走者,深有感触于人生问题而必求其解决也。此一大心大愿非生命本性向上奋进不已之表见耶?夫亦曰人类要求彻底认识其自己而已,岂有它哉! 作者指出 “孔孟论调太高,只能期之于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之共产社会。” 一般说来,在社会生命一面之所谓道德既要在尽伦,而人与人的关系随历史发展和各方情况却不一样,则以适合其时其地的社会要求为准。一时一地社会虽不相同,但从宇宙大生命来看,要求秩序稳定 (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又要求有所前进 (改良乃至革命) 却是同的。当需要稳定时,力求有助于稳定的行事,当需要改革时发动改革,那便合乎时宜,便是道德。

明觉聪禅师语录

明觉聪禅师语录

二十卷,清性聪说,寂空、方醒等编,前有勅书(误装卷末,今准目录改正),冯漙序,胡世安序,王崇简序,金之俊序,杜漺序,曹本荣序,行浚跋,有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