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诸病源候论
作者:巢元方
五十卷,隋·巢元方等奉诏撰。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贤撰,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四库》著录本,为明·汪济川方广所校,前有宋绶奉敕撰序,考《玉海》载天圣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悫、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论》,五年四月乙未,命国子监摹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是其事也。书凡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王焘《外台秘要》诸论,多本此书,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病诸候,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证,第二十六卷猫鬼病候,见于《北史》及《太平广记》者,亦惟周齐时有之,皆非唐以后语,其为旧本无疑,其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惟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亦不言法出谁氏,考《隋志
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卷之一 风病诸候上(凡二十九论)
- 卷之二 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
- 卷之三 虚劳病诸候上(凡三十九论)
- 卷之四 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 卷之五 腰背病诸候(凡十论)
- 卷之五 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六 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
- 卷之七 伤寒病诸候上(凡三十三论)
- 卷之八 伤寒病诸候下(凡四十四论)
- 卷之九 时气病诸候(凡四十三论)
- 卷之九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 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十 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一 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十二 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 卷之十二 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三 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 卷之十三 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 卷之十四 淋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小便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十四 大便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十六 心痛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六 腹痛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十六 心腹痛病诸候(凡七论)
- 卷之十七 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 卷之十八 湿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十八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九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十九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 卷之二十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 卷之二十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一 呕哕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二十一 宿食不消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二十一 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
- 卷之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凡二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二十三 尸病诸候(凡十二论)
- 卷之二十四 注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 卷之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凡九论)
- 卷之二十六 蛊毒病诸候(下凡二十七论)
- 卷之二十七 血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七 毛发病诸候(凡十三论)
- 卷之二十七 面体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二十八 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
- 卷之二十九 鼻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二十九 耳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二十九 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唇口病诸候(凡十七论)
- 卷之三十 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 卷之三十 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一 瘿瘤等病诸候(凡一十五论)
- 卷之三十一 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一 肿病诸候(凡一十七论)
- 卷之三十一 疔疮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 卷之三十二 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
- 卷之三十三 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 卷之三十四 病诸候(凡三十五论)
- 卷之三十四 痔病诸候(凡六论)
- 卷之三十五 疮病诸候(凡六十五论)
- 卷之三十五 伤疮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兽毒病诸候(凡四论)
- 卷之三十六 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三十六 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 卷之三十六 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 卷之三十六 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 卷之三十七 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 卷之三十八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 卷之三十九 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 卷之四十 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 卷之四十一 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 卷之四十二 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将产病诸候(凡三论)
- 卷之四十三 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 卷之四十四 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 卷之四十五 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 卷之四十六 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 卷之四十七 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 卷之四十八 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 卷之四十九 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 卷之五十 小儿杂病诸候六(凡五十一论)
巢元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大道玉清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上清三真旨要玉诀》、《无上秘要》等书已引述此经。今《正统道藏》本十卷,收入正一部。另有敦煌唐抄本残卷五件。此经乃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及玉清天诸仙真讲说,分为二十品。全书敷演道教义理及科戒道法。书中宣称「元气」为大道生化之本,服气为道法至极。认为「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大道无名,元气无形」。天地万象皆为元气所生,得元气则存,失之则亡。元气又分为清浊二气,「服清气者活人,御浊气者杀人」。故经文提出「服日晨气」之法。其法「朝餐紫华,夕味黄蘖」,服食日中清气,使流入「双阙」,令不驰散。据称此道法是「后圣之户牖,学真之枢机」, 亦为一切万有之生根。书中又详载科戒仪式,伏魔法印,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旨在劝人行善出恶,奉道守戒,济度群生。
英云梦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英云梦三生姻缘》、《三生姻缘》、《英云三生梦传》,八卷十六回。题“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 “扫花头陀剩斋氏评”,题署说明作者为苏州人, 字松云,号九容楼主人,姓名与生平待考。卷首有剩斋氏《弁言》,《弁言》写于癸卯之秋,今存版本标明刊刻年月的最早的是嘉庆十年,此前癸卯年有康熙二年、雍正元年和乾隆四十八年,从书的内容和文笔看,不会是康熙年间的作品, 《小说字汇》又未载,可能性最大的是写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书叙唐德宗年间,苏州府秀才王云,游虎丘遇一美女,一见钟情。后去杭州进香,又见此女,拾得其所遗诗帕,知其为吴氏女梦云。寻访中误入福云庵,遇美尼慧空欲以终身相托,王云仅与之结为姐弟。乃托名云章入吴府为记室,欲与梦云通意,未遂。出赴乡试,途中遇盗。盗首曾受王云之惠,善待之。得识其义女英娘,二人私订终身。
大乘起信论别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系就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计分三十五章。另据湛睿之起信论义记教理抄卷十五、顺高之听集记卷十三本、凤潭之起信论幻虎录卷四等所载,本书并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伪造者。本书之末注有顺高之听集记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
犍陀国王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犍陀王因牛语而悟知不可暴戾残忍,遂舍婆罗门教而归依佛。佛并说牛与王乃宿世拘那含牟尼佛时为兄弟之本生谭。
转女身经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佛住耆阇崛山,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妻名净日,怀一女胎,其胎合掌听法,欲有所问。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胎问法。问已,从右胁出,立莲华台,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女报之曰,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所谓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无垢称王如来,遣衣与之。女着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动地,礼佛问法。佛为说三十种四法,三万二千天人,发菩提心。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佛与命名为无垢光,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
入无分别法门经
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佛为答之。亦说一喻。






